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征文

|福萍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征文,希望这份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征文优秀10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征文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征文(精选篇1)

我们人类每天都享受着自然的恩泽,但人们只知道贪图享受和无端获取,却不懂得如何去回报爱惜自然。石油的大量开采,污水的随意排放,无休止的开垦伐木已经让自然伤痕累累,我们作为自然的受益者,就应该心存感激,并要懂得知恩图报,再也不能再让自然被它的朋友―我们人类,任意妄为的践踏与摧残!

我们感恩自然的首要任务就是停止一切对生态平衡的破坏,首先不能再让我们的地球母亲被毒气所困扰了,因为这些气体表面看起来你是无从知道它的危害有多深的,但它的破坏力是相当强大,超出我们的想象,它能使我们昔日下洁净的天空充满毒气的阴霾,天空不再洁白,鸟儿不再歌唱,甚至它们再也不能自由的呼吸,为了还地球一个充满生机,湛蓝的天空,为了重新让鸟儿们在天空上能快乐的翱翔,请那些制造毒气的施暴者停下你们手中的罪孽,让所有的废气与毒气在我们的世界永远的消失。

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强行夺取的贪得无厌,原本丰富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减少,地球母亲的痛苦哀叹,有人可曾听到,为什么那些掠夺者不为你们的后代想一想呢?如果是因为我们无休止的索取而造成资源的消耗待尽,我们何以面对子孙!留下一方净土与生存下去的依靠,也就是留下一份希望与子孙的幸福,这么简单的问题实在是值得那些自私的人们去深刻思考与反省!恩格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过分地陶醉于自然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最后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对这话的理解该怎样的深刻啊!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自然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各方面的帮助和关爱,无条件的对我们伸出了仁爱的双手,而作为自然界朋友的人类,你们都作了什么?以德报怨的结果最终导致是两败俱伤,人类将无以生存,而自然界美好的一切将灰飞烟灭,相信这不该是我们所希望的结局,智慧的人们啊,醒醒吧,为了地球自然这共同的美好家园,请每人都尽一份爱心,付出一份关爱,最终让自然能真正与我们成为知心朋友!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征文(精选篇2)

风吹麦成浪,鸟鸣夏始忙。当仲夏的暖风弥漫着新麦的清香,带着紧张而忙碌的脚步向“芒种”走来。在“收”与“种”的快节奏转换之间,又一年的“世界环境日”如约而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尊重自然、环境保护,从来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去年的世界环境日将聚焦“生物多样性”,主题为“关爱自然,刻不容缓”。

人的生命是有限,保护环境是无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我们所享受的一切都不过是自然的馈赠。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去年,一部名为《流浪地球》的“硬科幻”电影,让人们在观片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时至今日,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还存留在人们的脑际心间。地球之所以“流浪”,是因为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破坏,而更加“扎心”的事实是,如果没有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任何星球都不可能称之为人类的“家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__以来,__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浙江之行重访安吉县余村、察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到赴陕西深入秦岭了解生态修复,再到来到山西考察汾河综合治理……__年春夏,__三度“寻山访水”,一路走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题和理念贯穿始终。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新冠病毒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协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关爱自然,刻不容缓”的主题同时也赋予了今年“世界环境日”别样的使命和意义。正如应对疫情一样,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更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守护好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和不懈努力。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朴素而浅显的生活道理,讲明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然而,揆诸现实,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顽瘴痼疾,还在于这“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利益,甚至潜藏着种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只有舍得下短期利益,才能算得清楚国家、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账。只有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才能确保两个“生态”山清水秀。

“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节气更迭,万物丰茂。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为了“绿水青山带笑颜”,唯有“越是艰险越向前”!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征文(精选篇3)

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为推进全球绿色复苏注入了新动力、为共谋生态文明建设续写了新篇章。

新篇章体现的是中国着眼全局、放眼未来的长远眼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__以来,__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历史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我们对于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清晰,理解进一步深入。正因如此,中国从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出发,呼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新篇章蕴含的是中国心怀人民、心系后代的天下情怀。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得益于其开放包容,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胸怀融汇不同文明,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正是这一天下情怀的当代体现。事实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面对世界各国不断打压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中国愿意摒弃前嫌,致力于合作推动全球生态建设,是植根于对生存环境与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更是对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保护生态迫切愿望的积极响应。“环境就是民生”,也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对优质公共生态产品的向往,才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民意基础和现实动力,以及致力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初心”。秉持天下情怀,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生态建设,合作应对挑战,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合作共赢改善生态环境、增进人类福祉。

新篇章彰显的是中国言出必行、责无旁贷的大国担当。回望过去,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长江十年禁渔”的实施,从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到与60多个国家、国际及地区组织签署约150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中国一直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砥砺前行。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发起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为世界生态建设再作贡献,以实际行动向世界阐述“中国担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开创世界生态治理美好未来,相信通过本届领导人气候峰会,中国将在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同各方一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续写“中国新篇章”。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征文(精选篇4)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色发展是千年大计,实现绿色发展关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未来。

实现绿色发展要古为今用,善于在典籍中汲取智慧。《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鱼鳖”“材木”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按照规律进行捕捞和砍伐,不仅能够保护生态,还能获得经济效益,从而一举两得。我国施行的“休渔期”“封山育林”等政策就与上述名句反映的道理相对应。反之,如果采用焚林而猎、竭泽而渔等目光短浅的生产方式,一个国家的永续发展将受到巨大的影响。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作《齐民要术》中,“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等句子则体现出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桑基鱼塘、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的元阳梯田就是因地制宜的生动体现。

实现绿色发展要艰苦创业,敢于在实践中探索新路。五十多年前,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时,当地经常漫天风沙,内涝和土地盐碱化严重。恶劣的环境导致小麦低产,制约了经济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焦裕禄带病带领全县人民种植泡桐、翻淤泥压沙丘,实现了防风固沙;引黄淤灌,从而使得变盐碱地为良田,以此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时间来到21世纪,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__同志到安吉县余村考察,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余村人民遵循并践行这个理论,将原来的矿山打造成了公园,将原来的水泥厂关停并植树造林。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同样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长。上述两个鲜活的事例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一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能够有机结合的,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活跃思维,要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为当地的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三是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身作则,带头实践,率领当地群众艰苦奋斗,最终依靠他们的力量实现绿色发展。

实现绿色发展要精诚团结,乐于在对话中谋求共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正加速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此次的气候峰会上,提出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与之前提出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共建“一带一路”一脉相承。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是部分,各国人民同住一个地球村。实现全球绿色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相互合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一个国家如果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受到消极影响。世界好,各国才会更好。中国有着“一言为重百金轻”的诚意,有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胸怀,有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更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责任担当,将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建设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而不懈奋斗,为促进全球绿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征文(精选篇5)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孕育了所有生命和物种,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借助飞速发展的科技,自然的奥秘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类的自然观念自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马克思曾经指出,自有人出现以来的历史都是“人化自然”的历史,人与自然之间必然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生”状态之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用发展养护自然。在以往的发展当中,囿于发展方式、发展水平的限制,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如高浓度的雾霾、水体和土壤的严重污染等。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重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用底线守护自然。当前,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边界”就是“底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就是守住自然生态底线、确保生态安全,为国家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大规模国土绿化、海洋生态修复、荒漠化治理等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用科技保护自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曾在其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提出,工业革命一开始,科技的发展让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大大提升,使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但是科技与自然不是对立关系,相机陷阱记录野生动物,生物声学倾听雨林的声音,“千里眼”守护东北虎豹,这些事实都证明了科技也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自然,让自然受益于科技。未来,我们要更广泛地运用科技保护自然,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发挥云、AI、5G等新技术在守护自然资源、保护濒危物种、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作用,用技术见证自然的美好改变。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征文(精选篇6)

一个富强的国家必定是生态环境富饶,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生态文明兴盛。8月19日,在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之际,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生态保护刻不容缓。据联合国5月6日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如今在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有100万个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8月18日,冰岛为国内因气候变暖消失的第一座冰川举行追悼会,冰岛另有400多座冰川也面临着同样危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自然保护地不仅是守护全球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大创新,是基于中国实际的生态建设有益探索。

让生态回归自然。生态建设要以自然为基,依自然而兴。自然生态是一个有序循环的系统,由于不当、过度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生态“产出失衡”,破坏了其规律性。我们推进生态建设,根本上是要激活自然生态系统的内生动力,恢复强大的自我功能,必须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我国一直坚持和践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新中国成立初期,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并于1979年通过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未来,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减少荒漠化、森林更茂盛、冰川不再消融,在原原本本的保护中将自然保护地建设成绿色家园、生命家园。

让生态保护有序。目前,我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已经达到2750处,其中国家级474个,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已达170多万平方公里,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发挥着积极作用,管理上的权责矛盾和模糊问题不容小觑。青海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从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功能布局、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原来各部门各地区分头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地“一张平面”布局,整合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一个中心”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统一领导、权责明晰、分类管控的体制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现“公园国家”的梦想。

让生态和谐发展。生态建设,靠的不是一己之力,是人类与自然同心同向、和谐共生的结果。实行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心,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信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推动开创世界生态美好未来的中国心。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着力在“和”字上谋篇布局,才能实现“和”的良好成效。各地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建、鼓励广大群众共商。同时,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办好国家公园论坛,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打开生态文明的“中国之窗”。

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生态建设是千秋万代、久久为功的事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要立足中国国情,博采世界智慧,让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道路越走越宽广。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征文(精选篇7)

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世间万物环环相扣、和谐共生。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心怀“国之大者”,凝心聚力、躬身实践,写好水清岸绿、风光旖旎的“山水文章”。

要有“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豪情壮志,做绿色发展的先行者。曾几何时,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本末倒置,竭泽而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道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真谛。党员干部要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有“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豪情壮志和“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在共享共建共治的过程中,守住底线、建立新功、增进福祉、保障民生,争当绿色发展的先行者。

要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文明素养,做低碳环保的践行者。当前,生态环境恶劣,能源资源匮乏,极端天气不断,粮食浪费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极大破坏,保护环境、协同发展的时代课题已刻不容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擦亮美好生活的底色,需要汇聚每个人的智慧与力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竭力倡导科学、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着力培养节约粮食、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文明理念,争当“领头雁”勇做“排头兵”,热心公益、积极响应公益事业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打好“蓝天保卫战”,做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的践行者。

要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思想自觉,做抵制不当风气的监督者。日前,日本政府发布声明,将从2022年起向太平洋排放130万吨福岛核废水,持续长达30年。这一消息让世界哗然,世界各国纷纷表示强烈抗议和不满。当今世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球村时代。人类栖息于地球,同呼吸、共命运。世界各国只有和衷共济、坚守正义,才能促进共同的繁荣发展。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树立“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争精神,对不当风气,敢于“亮剑”,坚决抵制,做好环境工作的情报员、战斗员、监督员。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征文(精选篇8)

2023年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思路和举措。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兴则国家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一道必答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肩负这项重要历史责任,将良好生态环境建设成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执“务实”之笔,绘就“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智慧。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更是一个全领域、全过程、全参与的世界性工程。党的__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致力于保护本国生态环境,而且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来自东方的智慧。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党员干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劲,一步一步将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执“合作”之笔,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在茫茫的星辰大海中,全人类相聚在地球这共同而唯一的小船里,应当如何风雨同舟、携手同行?中国的方案是统筹兼顾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始终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达到和谐共生状态。“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只有凝聚起“尊重自然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共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谋划开展的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从阐释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到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积极作为和历史担当。

执“创新”之笔,擘画“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的中国行动。“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前期,践行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充分表明了联合国对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高度肯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我们生态治理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必须要付诸更多的行动与探索,将理念贯彻到实践。其中的核心举措就是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要健全体制机制与政策制度,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大力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一系列行动,形成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大合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使“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有机统一”的中国模式造福千家万户、子孙后代。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征文(精选篇9)

春天到了,带来了大自然的万物复苏和欣欣向荣。今天,我们一起为大自然增添绿色。

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健康、最自然的颜色,它在地球上的形成自然少不了小草和大树,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今天,同学们穿上了整齐的校服,带着一份希望去了永宁镇的一座小山丘下植树。扛上鲜红的校旗、飘扬的团旗和随风飞舞如同蝴蝶般绚丽的彩旗,我们乘车来到了永宁社区的门口与随后到来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期徒步去植树。

首先,镇团委副书记开始了他的主持,可我的心却像小兔子般的跳起来。当他请学生代表发言的时候,我走了上去,看着同学们信任的眼光,我的心才平静下来,我顺利地完成了演讲,归队时我开心的笑了,因为,毕竟这也是一次成功嘛!紧接着,我们就开始了今天的重头戏———植树。女生们拿着小树苗,男生们扛了铁锹,一个个忙活了起来。虽看平时男生们在班上一个个都斯斯文文,可开始挖坑时,那一个个都像一头头健壮的小牛。

他们挖坑了,我们也开始拿着小树苗寻找着树坑,可惜树坑挖的太少了,我们只得拿着小树苗到处乱跑。丁开君在这时也不失幽默,当我们抱着小树苗在旁边等别人挖坑的时候,他跑过来,我们说:“已经有树要栽在这个坑里了,你再找坑吧!”他听罢,眉头一皱,看着他手里的小树苗说:“唉!我拿这棵小树苗已经快半年了!”我们哈哈大笑。当同伴康雪莲的小树苗已经有落脚之地的时候,我急了,东跑跑,西跑跑,可是每个挖坑的人面前都站了三、四个人,我只好带着我那棵无家可归的小树苗继续寻找着肯收留它的好心“坑”。这时,周云钊已经种了一棵树,我看他拿着锹,于是凑上前问:“可以挖个坑栽我这棵小树苗吗?”他答应了。当终于为我的小树苗找到家后,我和一大群女生爬到了一个小山丘上,看着山下一大片的小树苗随风舞蹈,我的眼前出现了另一幅画面:一棵棵粗壮的大树下,班上同学正在寻找着当年自己亲手种下的小树苗。虽然现在只是想象,但我相信,小树苗一定会生根发芽,枝叶茂盛。

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一期播种绿色,让大地妈妈拥有更多的绿色。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征文(精选篇10)

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近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利用等积极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20年来,我国退耕还林还草0.34亿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全球第一;从2009年到2019年,我国碳排放削减35%,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自然规律告诉我们:和则生。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与自然朝夕相处,没有自然万物的滋养,人类就难以生存,这既是自然发展规律,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准则。工业革命后,人类在创造发展奇迹的同时,大气、水等环境污染越发严重,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也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已成为世界共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今天我们取得成就就是坚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果,尤其是党的__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已深入中国人的内心。中国的实践证明: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相互促进的大道。

人类历史告诉我们:合则兴。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每个人都想贡献一份力量,把这个“大家园”建设好,这是全人类的愿景。全球性气候问题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民生福祉,是全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全球合作。独木难成林,只有携手合作,不断提高合作水平,才能拿出有效的应对方案,才能让世界人民共享更好的发展成果,进而持续推进人类文明实现欣欣向荣。开展国际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起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最大民心”,才能形成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才能收获国际交流合作的“最大共赢面”。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是在应对气候问题上要众志成城,而且在应对其他人类共同挑战时也是命运与共,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历史滚滚向前,书写着人间正道。我们要共同营造合作共享的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子孙后代享有更美好未来。

    658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