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

|康华

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本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们会有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精选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重点突破三个内容:一是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二是正确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三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本框包括以下三个目。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当今我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生活对我们的影响;二是导致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文化生产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目的是表现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从未有过的斑斓色彩。

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给文化生活引发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要积极管理,正确引导。

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多样性特点,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所坚持的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

(2)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3)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讨论、探究、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社会文化生活现状以及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喜”与“忧”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追求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意识,以及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现象影响的意识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大众文化的含义

四、学情分析

通过《文化生活》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文化、学习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了解了我们的中华文化,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现在的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独立性强,他们关注社会,对流行文化的感受力越来越强烈。同时,他们对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缺乏分辨能力,对传统的主旋律作品采取冷淡的态度。如何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怎样的主旋律作品才能吸引他们?如何引导他们去解读流行文化,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健康,更丰富多彩?如何把握流行趋势,理性地选择,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更快更好地融入集体、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1.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3.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4.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六、课前准备

1、文化生活中“喜”“忧”的表现图片

2、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的典型事例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ppt图片展示,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生活中有关文化方面的一些变化,诸如:衣服、饮食、娱乐方式等等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在图片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进行分析思考画面所反映的问题,并且在更广泛的领域思考更多的类似问题,分析出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自主地进入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中。运用直观的图片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问题。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照目标,理解学案的有关要求,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其预习情况解决疑惑。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主学习

本课主要涉及:文化生活的特点,文化生活出现“喜”与“忧”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大众文化的含义。学生独立查找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小组之间修正补充,完成相关概念的建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2、精讲点拨

探究一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及原因。

教师:当我们驻足在五颜六色的广告前,留意于书摊上大大小小的报纸杂志;当我们在各种电视节目之间选择,在网络世界徜徉……我们就已经面对着大众传媒的影响,置身于文化市场,步入社会文化生活。

(1)你能否对上述某一观点提供具体例证?(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

(2)在你看来,当前的文化生产和消费还有哪些特点?

(3)当代文化生活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1)“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人们迅速认同和接受。”例如,借助于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传遍大街小巷;手机短信被众多人接收和传播,并且产生了“拇指经济”。

(2)文化生产的个性化、盈利性、规模化、产业化,文化消费的从众性、时尚性;文化生产的民族性,文化消费的趋同性、选择性,等等。

2.文化生活色彩斑然的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列举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学习知识,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广大学生业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探究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教师:ppt显示,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可喜的变化: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电视节目,百家讲坛的知识传播,一些思想道德建设的模范等等。

反面的例子:制假售假,低俗文化,黄色文化,八卦新闻等等。

分析:(1)为什么生活中既有文化的“喜”又有文化的“忧”?试举例(生活中常见的事例)

(2)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角度:国家、个人、企业)

1.文化生活的可喜的变化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探究提示:应全面地看待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如网上算命等。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怎么做?1、国家应该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企业应该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青少年提高眼力,增强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例子出发,真正明确文化生活中的喜和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更好更深层次的理解教材。

探究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教师:整个的文化生活就是一座大花园,每一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所以它欣赏的植物就不一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呢?

(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2)大众文化的内涵:

(3)分析“流行文化”“经典文化”

学生:三多: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多类型,多风格的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探究提示: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港台流行音乐,金庸、古龙等一些人的武侠小说,崇拜明星、歌星。年轻人追“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赶时髦,有的羡慕明星的生活方式,也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以明星为榜样进行自我塑造,等等。历史上存在过的流行文化作品,留下来的并不多,它们后来大多被人们遗忘了,因此,流行的未必是长久的。

课堂探究:(2)如果你支持第二种观点,除了陈述你的理外外,还请你思考:

①经典文化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②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文化作品是否过时了;

③现在的流行作品能否成为经典。

探究提示:经典文化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经过了时间老人筛选过后能留下来的东西,如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文化并不过时,因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源泉。现在流行的作品有的能成为经典,有的如过往的烟云。

课堂探究:

(3)如果你对以上两种观点都不赞成,可否就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的意义阐述自己的见解?

探究提示: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流行文化往往形成时尚,而经典文化也并不是曲高和寡的,经典代表着高层次的文化。流行文化有着容易被人接受的特点,她快速、直接,极易导致人们感官的刺激,形成兴奋点,流行文化主要由年轻人倡导、推动、消费,有激情。经典文化像贮存了多年的美酒一样醇厚,经典文化是绿色文化,因为智慧之树是常春的,经典唯美,有着高贵的气质,经典文化使人回味无穷。有时候流行文化也就是经典文化。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当代文化生活特点的原因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中的“喜”

2、文化生活中的“忧”及原因

3、应对文化生活中“忧”的措施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代人民文化需求的特点

2、大众文化的含义

十、教学反思

真正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本框文化生活的斑斓色彩和选择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对其正确并具有创意的观点给予极时的肯定和鼓励,答案并不能完全标准化,要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和想像。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本框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的理解。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精选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什么是大众文化

(2)什么是落后文化

(3)什么是腐朽文化

◇理解:

(1)大众文化的内涵

(2)发展大众文化的举措

(3)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4)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

(5)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6)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

◇分析

(1)联系实际,分析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2)通过事例,正确看待文化生活

(3)结合现实比较、鉴别一些文化现象

(4)通过事实分析落后、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危害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3)树立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课程标准】:

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四、【相关知识】:

(1)回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2)回顾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3)回顾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

(4)回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回顾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

(6)回顾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五、【方法点津】:

(1)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分析文化生活的复杂性、多样化。

(2)结合本地文化生活的具体事例,全面看待文化中的“喜’’与“忧”。

(3)体会一下本地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影响。

(4)搞一次社会调查,了解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撰写调查报告,为当地政府的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5)结合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打击非法出版物、非法音像市场的意义。

(6)结合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知识,理解__。

(7)结合地理知识中的文化扩散,理解中外文化的交流。

(8)结合地理知识中的旅游知识,分析旅游文化。

六、【课文】:

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怎样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郑重思考的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精选篇3)

一、总体要求与任务

1、总体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争取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任务、本学期完成必修3的教学任务和高二(3)(4)(10)(11)()12班级的会考

二、教学目的要求

在知识目标上,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的传承、传播、交融和创新。

在能力目标上,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学会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自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懂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意义,做中华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

三、学情分析和方法措施

由于这个学期高二班级情况不同,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不同。高二(3)班级是美术本科班级,要完成浙江6月份的会考。任务艰巨,压力很大。而高二(10)(11)(12)和高二(4)班只有会考任务。故制定以下方法措施,有针对的开展教学工作。

1、创设典型的.情景材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2、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

3、加强练习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结合时政热点,帮助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精选篇4)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花絮,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②通过辩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惊喜与遗憾,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③通过为《舌尖上的中国》推荐一味具有本地特色的美味,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学情分析

①在思维方式方面,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

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对我们以前走过的那些弯路的思考,对于从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创新的意义的思考,对身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中华文化往何处去的深层思考。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涉及到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核心,是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应具有的价值,应加以重视。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核心教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下合作学习与课上自主探究相结合。具体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由辩论法和讨论探究法;具体教法——情景体验法、讨论归纳法、实践探索法。

四:教学过程构思

[课前展示]:《舌尖上的中国2》宣传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好,我们今天上课的主题是《文化创新的途径》。在上课之前,先看看大家对娱乐新闻有没有关注?刚才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画面是出自哪里?——对,是《舌尖上的中国》。

[思考]:《舌尖上的中国1》如此成功,让我们对《舌尖上的中国2》有了更多的期待。2014年4月18日晚,《舌尖上的中国2》正式登陆央视。同学们有看过这一部纪录片吗?与《舌尖上的中国1》相比,你感觉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惊喜?又有哪些遗憾呢?

——惊喜:很多精致的美食让我们欲罢不能,小时候的美道,家乡的味道让我很感动等

遗憾:美食没有《舌尖上的中国1》哪么多。

[老师总结]:无论是《舌尖上的中国1》还是《舌尖上的中国2》都是一部对以往美食类纪录片的一场革命。两部最让人期待的是哪些垂涎欲滴的美食,那大家了解这些美食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吗?

——学生:不知道。

(二)新课讲授

[展示]:下面我们通过《舌尖上的中国》Ⅱ—脚步的一些拍摄花絮来了解一下。

[展示]:共分为八集。摄制组历时半年时间,行程40多万公里,400个调试点,走访拍摄近150个地点,遍访各地“美食”,足迹遍布全国各个省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部分海外城市,积累了1000多个小时素材。

[思考]:看完这个拍摄的花絮,你又有何感受呢?

——很辛苦、很危险;拍摄工作组成员们很敬业等等

[老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文化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人们的艰苦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我们用文化中的专业术语叫——社会实践。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板书)

[思考]:常言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为什么不是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或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而是要立足社会实践呢?

——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地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否则文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过渡]: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开播,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社会引起广泛的热议。有人说美食太少,人物故事等人文信息太多,没有舌尖Ⅰ好看。但有的人认为正是这些人文信息深深地刺中了我们神经,这神经就是来自故乡的命脉。

[思考]:你认为应该美食多一点,还是人文多一点好呢?

[准备]:将全班分为两组,正方:认为人文应多于美食;反方:认为美食应多于人文。讨论时间为2分钟。以自由辩论形式,轮流发言,每位同学发言时间不超少1分钟。

正方主要观点:

反方主要观点:

[老师总结]:辩论中,双方针锋相对,非常精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你认为应该美食多一点,还是人文多一点,都不可避免地要解决一个问题,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纵向)(板书)

[讲述]:认为《舌尖》离不开人文,这说明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也即:

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继承)(板书)

[讲述]:认为《舌尖》离不开借助碎片似的剪辑方式、高清摄像机等现代科技,展示出来的垂涎欲滴的美食。这说明文化创新离不开时代精神。也即:

推陈出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要体现时代精神,是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发展)(板书)

可见,美食与人文并重,口水与泪水齐飞。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主要原因。

[实践]: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做以下这道练习。

例1、明末清初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这段话认为

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却传统

C.创新就是要张扬个性,彻底否认传统

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

[老师总结]:易错点1:文化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弃(或全盘继承)传统(板书)

——分析: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过渡]:《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成功,还有一个大家所不知道的重要因素。

[展示]:《舌尖上的中国》的叙述语言,镜头节奏,讲故事的方式,都明显是对以往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刷新和__。执行导演任长箴愉快地承认了自己对BBC的模仿,他说:“因为人家先进。我并不觉得我可耻,我觉得自己模仿BBC,你们能看出来说明我模仿得到位”。

[思考]:以上材料给我们文化创新怎样的启示?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横向)(板书)

思考: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那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内容是什么呢?

——(1)三个过程。(学生在课本上找)

[过渡]:所以说模仿并不可耻,关键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上。要“青出蓝,更胜于蓝”。

[展示]:《舌尖上的中国》该片先后在台湾、香港TVB翡翠台、新加坡、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专家认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方式和语言比较会让西方的观众接受,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共鸣。只是中国太大,片子的空间跨度跳跃也很快,不了解中国地理的观众,可能反应不过来。为此,有人认为,要扩大《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外的影响力,应该按外国人的饮食习惯,宣传我国的饮食文化。

[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你认为《舌尖上的中国》要走出国门,到国外去谗人,要注意什么问题?

——(2)注意: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思考]:怎么理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呢?

——“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

——“为我所用”,就是辨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

[实践]:根据以上知识,完成以下这道题。

例2、当前,很多中国人热衷过洋节日,如漫画中的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抵制外国民族文化

②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③要正确对待外国民族文化

④要完全吸收各民族文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老师总结]:易错点2:文化创新就是要完全吸收(或抵制)外来文化(板书)

——分析: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海纳百川、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三)课堂小结:通过全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能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时应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思考:既然我们明确反对的错误倾向,那我们应坚持怎样的正确方向呢?

——找课本总结。

[课堂拓展]:在前面,我们了解到,《舌尖上的中国2》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但也有很多遗憾,下面弥补我们遗憾的机会来了。《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征集现已开始。

[展示]:《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征集广告

[探究]:请为《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节目组,推荐一味本地美食。

要求:1、美食具有本地特色。2、要说明推荐的理由。(要口水与泪水齐飞)。

(四)板书设计

§5-2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纵向)

(1)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①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继承)

(2)推陈出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要体现时代精神,是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发展)

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横向)

(1)三个过程。(学生在课本上找)

(2)注意: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3)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五)课堂练习(选择题见课堂练习)

主观题:材料: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协《贺辞》云:“……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

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及相关评论为:“鉴于莫言的小说将魔幻现实主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特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思考:阅读材料,用“文化创新的途径”分析莫言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莫言的作品融合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③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莫言的作品吸收魔幻现实主义,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斯作品的融合。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等,结合经济生中的实际事例,能够初步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从而做到准确理解市场调节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事例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力,以及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树立起自觉维护市场秩序、遵守市场规则的观念,树立学法、懂法、守法观念、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提示.1.为什么大量企业涉足汽车产业?

2.大量企业进入汽车产业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3.他们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

4.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归纳)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需求量大增,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不仅汽车生产企业竞相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许多原本不生产汽车的企业也涉足汽车行业,汽车产品的供应量大大增加,这种变化又反映在价格上,即各家企业纷纷大幅下调汽车价格。各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更新设备、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推进性能更好、乘坐更舒适的新车型。但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条件、有能力这样做,这样,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必然会向经营好,经济效益高的企业集中,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

由上例可见,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的。

(“广州房地产近况”)

(归纳)在这则材料中,我们更能看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过渡)刚才大家在阅读材料时,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句话“随着市场发育日趋成熟、行业准入‘门槛’逐步抬高”。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2.市场秩序

(教材P94探究题)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归纳)只有具备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作作出具体规定,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信。

(设问)如果经济活动者不遵守市场规则,市场交易会不会有风险?怎样来避免呢?

(P94探究题)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归纳)

(归纳)避免这些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诚信”缺失带来的损失)

(归纳)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诚实守信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这种声誉会形成无形资产,所谓的效应,也就是信用精神在企业和产品中的凝结。

(过渡)市场配置资源是不是完美无缺呢?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P95探究题)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归纳)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有些领域市场是不能调节的,即使市场能够调节的领域、市场本身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甜苹果”变成“伤心果”的例子,正是市场调节三个弊端的集中反映。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而市场的合理配置资源离不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但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缺陷,为此,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相关知识,去调查一下我们茶叶市场,了解有关茶叶市场的规则并思考茶产业如何走集约化道路?

    68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