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

|春林2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高中政治教案,希望这份高中政治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高中政治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高中政治教案精选篇1

【自主探究】

1.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在人们认识事物时,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使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俄国数学家罗巴且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罗巴且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3.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_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难点突破】

1.全面理解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按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煞不了的。

(3)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东西。”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仍然是局限于主观认识范围以内。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4)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2.辨析比较:真理与谬误

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

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

(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任何人,包括伟人在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2)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思维拓展】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里的人是指“单个人”,单个人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能达到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阶段。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

(2)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类”,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认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2.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

(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认识和理论都有正确的成分,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真理、科学理论则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2)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主观性的东西,都统一于实践,都应该接受实践的检验。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范畴。

【热点问题链接】

_年10月28日,由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同时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在基因研究技术手段上的收获。

“千人基因组计划”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英国桑格研究所等机构于_年启动,旨在绘制迄今最详尽、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现在报告的是该计划第一阶段的分析成果。这一成果在医学等领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比如通过参照图谱,可以方便地找出致病的基因变种。它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只有那些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才能够被称为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2.欧几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范围和过程来说的,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超出了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也会成谬误。所以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我们不用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回答是肯定的。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从而对火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热点问题链接】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并进行人类基因的研究,就是希望未来获得真理,使主观符合客观。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人类基因的正确认识必然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自十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因为难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基因测序,基因研究一直只在较小的层面上进行,此次研究不仅使大规模测序成为可能,还绘制了一个详尽的基因图谱以供比对,这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高中政治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能力目标

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分析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自觉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 :

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学难点 : 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导入 新课

和平与发展就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学生活动:在图片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主学习

本课涉及的2个概念:和平与发展的含义。学生独立查找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小组之间修正补充,完成相关概念的建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2、精讲点拨

探究一:在当代,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为什么呢?

学生:学生各抒己见,并利用手头资料,讨论出课文主要内容: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探究二:你是怎么看待当前的和平形势? (学生分组讨论)

1. 各小组进行交流,相互之间展开讨论,学习别人观点。

教师:当今的和平形势仍然很严峻,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探究三:在当代,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是因为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那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是怎样的呢?

二战后,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均为罕见。世界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加强,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各国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注重知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严重性。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结合图片分析)

探究四: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怎样消除这一障碍,请大家来把把脉,然后对症下药。

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消除这一障碍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国际新秩序。

所以,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旧的国际秩序的基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和平与发展问题”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世界多极化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 提高。

板书设计

一、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一)和平问题

1、和平的含义

2、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3、当前的和平形势

(二)发展问题

1、发展的含义

2、当前的发展形势

(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质

2、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中政治教案精选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运用目击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气节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对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

实例分析与文本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了解。

二、讲授新课

(一)价值的含义

教师:当同学们外出旅行时,要带哪些东西呢?

学生:一个小组依次回答。

教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呢?换洗的衣物是为了干净和清洁而带的,相机是为了捕捉美好瞬间、日后的回忆而带的,杂志是为了旅途的消磨时光而带的,手机是为了通讯联系而带的,水是为了解渴,而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带的,钱是为了购物消费,身份证是为了登记注册而带的。(板书“干净、清洁、回忆、消磨时光、通讯联系、解渴、充饥”)。这些词我们概括一下,它们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换洗的衣物、相机、杂志等有满足我这些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我们称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学生:在教材中划出价值的含义。

教师:在这个概念里,要注意价值是两个方面的组合: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同学们再看看这个含义上方的虚框里的一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所说的这些属性和我们刚才划出来的价值的含义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教师:也就是说价值的含义放在这些具体的领域上都能成立,同学们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两个词圈起来。

教师:在价值的含义里有个词,是主体,在哲学上,主体通常是指人。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客体。所以,我们可以说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板书“关系”)。而我们前面所举的那些例子中的客体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们人和一般事务的关系,但生活中除了面对人和一般事物的关系外,还要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把客体具体化为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的价值这一概念。

(二)人的价值

教师:人的价值是指什么呢?譬如说“我”,我的价值是什么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主体当然是你们喽,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个属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另一方面,我毕竟不是蜡烛,当我天天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补充能量,所以,在每个月的某个日子里,工资卡上的数字必定会多点出来,而且在节日的时候,也必定会收到一些学生的短信问候。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学生:划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教师:这个含义我们来分解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也就是对社会做贡献,这个贡献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精神财富,同样的,人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享受社会的回报,这个回报也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所以,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那么,如果只奉献或只索取,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只有奉献而没有索取,那么没有人有能力进行持续的奉献;如果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那么最后连索取的对象都将不复存在了。所以,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从第二段的第三句开始朗读。

教师:是的,像我们父母在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时候,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以同样的劳动来回报,但是可以对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问候。

(三)对人的价值的评价

教师:我们学习了价值和人的价值,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的价值和普通的物的价值的关系是什么?比如我面前这台电脑,它能满足我上课、上网、聊天的需要,那么它自己在满足我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什么变化呢?是一天不如一天还是一天强似一天呢?

学生:在折旧,磨损。

教师: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满足主体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但人的价值却与此不同,我除了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同样的也要获得社会及他人的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所以人的价值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大家把这点记在课本96页的虚框的问题下面。

学生:记笔记。

教师:这是二者的区别。那么二者的共同点呢?某样东西对我越有用,那么它的价值就越大,我越离不开它;所以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也就越有价值,社会及他人就越离不开他。因此,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评价都是主要看他们对主体的贡献。

学生:划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教师:我们身边被我们记住的,也都是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比如我们的父母。把视野扩大了之后,我们可以看看历,凡是被人记住的,流芳千古的都是对人类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譬如司马迁,邓小平,陈春澜,吴斌等等。他们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通过社会的无限性而成就了自身的“不朽”。当然,这些都是杰出人物,我们作为普通人,只要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劳动就是贡献社会和他人。譬如说,当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候,当我们作为学生的时候,当我们作为路人的时候,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

学生:依次回答。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师: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说出事实真相。但是也有少数人选择了沉默。譬如(幻灯片出示材料)。问题1:对于目击者的沉默,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对这种沉默予以谴责,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社会意识背后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在谴责之前似乎应当看看他们沉默的原因。(幻灯片出示材料)。问题2:现在该如何对待目击者的沉默?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到同情的立场上,但绝对不提倡学习和效仿。问题3:目击者的沉默,谁之过?

学生:讨论。

教师:这是事发校方的错误。为什么你认为他是错的?

学生:讨论。这是把正义公平真相生命屈从于面子。

教师:当某人认为正义公平真相的价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时候,他会选择说出事实,不再沉默,反之,则会低调处理不做解释。这就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先找出价值观的含义。

学生:划出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个反作用。由于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所以这个反作用是通过影响人而完成的。因此,我们着重要探讨的是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刚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已经看出了,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第一方面。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正义公平真相生命高于面子,这其实说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些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回避不可丢弃的,像就读书人而言,知识气节人格等也是无法回避和丢弃的,(出示材料)讲述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教师:归纳原理方法论。

(五)总结

三、板书设计

四、作业

《课时训练》第十二课第一框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模板范文5篇相关

高中政治教案精选篇4

教学重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

教学难点: 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法 事实说明法

教学过程:

(一)国际关系

1、定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国际关系是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一国范围内的任何关系都不属国际关系。

(2)在这些国际关系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各国政府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因为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其它一切国家关系的基础。

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关系

3、形式: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4、决定: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1)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和确定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安全,其次是为了谋求和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各国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都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外交政策。因此,国家利益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相互交往、合作与冲突的基本前提与缘由。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构成了国际合作的基础。而利益不同则是引起国家间磨擦的根源。在当代开放的世界里,主权国家的利益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出现了交叉性和共存性,相互间利益共同之处在不断地增加,因而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也还存在着国际社会的利益。因此,一个主权国家追求其国家利益并不完全是以损害他国的国家利益为提前的。相反,一个国家在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惠及他国,做到互惠互利。所以,在当前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可以基于共同的利益进行国际合作。

(2)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国家力量也可称为综合国力,它是指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各个主权国家的力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这是由各国的国家力量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引起国家力量主导因素的变动,也使国家力量随之发生变化。

构成国家力量的因素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有些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力量因素却不是恒定的。在国际政治生活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引起了国家力量的主导因素的变化,人们评估国家力量的主要标准从以前的国家人口的数量过渡到军事实力再到现在的经济与科技力量。

5、趋势: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

(二)主权国家

1、地位: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构成: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因素)

3、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4、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争端。

(三)国际法

1、定义: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约束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简言之,国际法就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2、产生: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

3、制定: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方式制定

4、作用:

①确立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折的标准和法律依据。

②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国际纠纷。

③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四)国际组织

1、定义:若干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特定目的,通过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2、分类:

按不同标准分有政治性和专业性;世界性和区域性;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3、作用:

①发展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关系争端主要力量;

③争取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4、联合国

(1)成立时间: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日)

(2)宗旨原则:

①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3)主要机构:

①联合国大会(审议机构)

②安理会(维和机构)

③经济与社会理事会

④托管理事会

⑤国际法院(司法机构)

⑥秘书处(行政机构)

(4)主要作用

①维护世界和平、缓解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

②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

(5)中国与联合国

①地位:创始国之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关系:中国对联合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从联合国及有关组织得到有益的支持。

(五)当今世界主题

1、和平问题

(1)定义: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原因:和平是主流

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

(3)问题:世界不稳定

①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③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2、发展问题

①定义: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政治试题《高三复习教案.§第46讲 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和国际竞争_政治试题》。也称南北问题

②趋势:

从数量增长转为质量提高,更加重视知识经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问题:

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3、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六)国际竞争

1、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关于综合国力:

①定义:

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②构成: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等七个方面

2、要求: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针对练习:

2004年4月,伊拉克武装分子绑架了多名中国公民。事发后,中国指示我外交部门全力营救;中国驻伊使馆使尽浑身解数,通过多种渠道,终于使人质安全获释。5月,巴基斯坦发生一起造成十几名中国援巴建设人员伤亡的恐怖袭击事件。我驻巴使馆官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全面介入救护及善后工作。

1、材料表明(D)

A、战争与冲突依然是世界的主题

B、打击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问题

C、反恐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D、当今世界局部的冲突与恐怖主义依然存在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强调,和平解决争端以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是安理会的重要职责。历史证明,武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争端和矛盾。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意识到,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难以营造持久和平与安全。以对话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安全观正在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之一,而和平解决争端,正是这种新安全观的具体体现。 根据材料回答2—4题

2、关于安理会的论述正确的是:(B)

A、安理会是联合国全体会员国组成的审议机构

B、安理会是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C、安理会是负责联合国经济和社会方面活动的机构

D、安理会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而设立的司法机构

3、联合国的原则有:(A)

①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②履行规定的义务③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④维护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新安全观来源于(D)

A、旧安全观 B、 国家的意识 C、人民的意识 D、物质世界

5、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增多,某些西方国家通过间谍活动,窃取别国经济和科技情报的事件频繁发生。这表明( D )

A、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同追求国家利益是对立的

C、霸权注意依然存在

D、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6、在5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一些国家试图把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作为先例,宣扬“人权高于主权”,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长则在发言中明确表示反对上述观点。这是因为( C )

①一国主权是该国人民享有人权的前提

②人权问题就是主权问题

③尊重国家主权是联合国的基本原则之一

④宣扬“人权高于主权”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2002年1月1日作为欧洲联盟统一货币的欧元正式流通,这将对世界金融的整个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据此回答5—6题。欧洲联盟是( B )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世界上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的国际政治组织

8、在欧盟国家中,实现共和制的有( A )

A、意大利、德国、芬兰

B、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

C、法国、德国、瑞典

D、法国、荷兰、比利时

9、2003年3月20日,美国等国家绕开联合国,发动了对伊拉克战争。政府发表声明,强烈呼吁有关国家停止军事行动,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政府为什么要采取这一立场?

(1)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折,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2)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我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3)联合国是当今代表性最广、影响力、规模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解决伊拉克问题上,应该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

10、材料:2003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政府在外交上的三件大事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一,4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问题的特别会议。中国作为抗击非典的积极参与者,与东盟国家一道商讨防治非典的办法,赢得了与会各国的赞许。第二,6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并发表题为《推动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第三,8月27~29日,朝鲜半岛核问题首次六方会谈成功地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外交第一次穿梭外交取得的成果。通过会谈,各方坐上了谈判桌,走上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道路,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扬北京六方会谈的成功举行说明与会各方对中国的信任。在促使朝鲜半岛核问题走上和平解决道路方面,中国发挥了应有的重要作用。

(1)中国为什么要促使朝鲜半岛核问题走上和平解决道路?

(2)材料是说明了我国新一届领导人奉行何种外交政策,这又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首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朝鲜半岛需要和平,中国需要和平,亚洲需要和平,世界需要和平。20世纪,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历打了几千年的仗,这两次世界大战是最为惨烈、沉重的,给世界人民的教训也是最深刻的。其次,联合国成员国应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要和平,不要战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人类需要维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原则。再则,国家利益影响国家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和平解决争端符合各方利益,符合朝鲜半岛有关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利益。

(2)温家宝出席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问题的特别会议传达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共同发展”的信息,体现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在朝核问题上中国的努力和胡锦涛出席在法国埃维昂举行的南北领导人

非正式对话会议,并发表题为《推动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体现了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这三件大事都共同体现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远酝夤叵档幕本准则;加强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1、材料: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日前在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国际研讨会上,做关于“未来世界秩序中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议题的主旨发言时指出,安理会不是橡皮图章,也不是一件宫廷摆设,应当避免在安理会搞实用主义。指出:中国古人就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说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安理会也应与时俱进。安理会改革必须体现国际关系的现状,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同时应增加其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其工作效率。改革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能做到的,应立即做起来。有难度的,应实事求是,逐步解决。

(1)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在未来的世界秩序中安理会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古人就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说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安理会也应与时俱进。安理会改革必须体现国际关系的现状”就体现了这一哲学观点;“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同时应增加其工作的透明度,”体现了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改革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能做到的,应立即做起来。有难度的,应实事求是,逐步解决。”这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同时也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第一,安理会是多边合作的主要场所。第二,安理会是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场合。 第三,安理会是履行和平解决争端的核心机构。安理会既倡导和平解决争端,部署维持和平行动,又能在特殊形势下采取应急强制性干预手段,它是维护国际关系稳定的有力工具。 第四,安理会是推动国际关系法制化的重要渠道。

12、材料1:2003年6月27日,在“全国非核家国“会议上正式宣布台湾将于2004年3月20日大选日或之前举行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咨询性公投,此举引起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坚决反对。

材料2:2003年9月17日,第58届联大总务委员会作出决定拒绝将岗比亚等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从而再次挫败台湾_分裂中国的图谋。

材料3:2003年12月8日,温家宝总理访美时指出,坚决反对台湾_任何分裂中国的言行,美国总统布什表示美国恪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旨在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的决定。

(1)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上述三则材料体现的道理?

(2)近年来,中美关系一波三折,但总体看正在走向成熟和务实,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1)材料1涉及到的台湾要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是违反国际法的。世界卫生组织是世界性、政府间的专门性国际组织,其成员都是主权国家,而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主权实体性质,所以台湾无权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台湾_推动所谓的“公报”及妄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

高中政治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多样性

难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 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如何正确认识、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探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展示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承载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各国标志性的建筑显示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即世界文化是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的。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外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一下纷呈的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

①含义: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意义:

第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第二: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小试牛刀:

1、2013年3月13日,是农历的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美好愿望。这表明(  )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透过民族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④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民族节日属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①观点正确;②③属于民族节日的作用,正确;④观点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答案] C

探究二:展示文化遗产的图片,以及我国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材料一:我国已拥有各类世界遗产37处

我国在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经有37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其中文化遗产26处、自然遗产6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

你能说出哪些的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部分:长城、故宫、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孔府及孔庙和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平遥古城、庐山、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皇家园林颐和园、皇家祭坛天坛、重庆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洛阳龙门石窟、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大同云冈石窟、澳门历史城区等

材料二: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

古埃及的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迄今,埃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97座,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省沙漠里的祖孙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1979年,埃及从吉萨至达哈舒尔的金字塔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罗马圆形竞技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威尼斯广场南面,是迄今留存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

1980年,包括它在内的罗马城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对文化遗产有什么了解吗?

(2)文化遗产

①人类遗产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②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意义: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 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保护: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小试牛刀:

2、由我国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解析] 我国民族文化能在异国得到观众的共鸣,是因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具有共性;文化差异会导致误解,故C正确,B排除。A、D不是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排除。

[答案] C

2、透视文化多样性(难点)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及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②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族建筑和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等等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共性与个性)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性:世界各民族的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民族性:由于多种因素不同,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小试牛刀:

3、、“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B.文化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条件

C.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D.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材料是通过反例启示我们文化要多样性,而不能整个世界一个模式。A、B、D三项是从整体上表述文化的多样性,没有结合材料,是不正确的。

答案:C

3、尊重文化多样性 (重点 )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的原则

①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小试牛刀:

2、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坚持文化中心主义。所谓文化中心主义就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评论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正确的,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错误的倾向。反对文化中心主义 (  )

①是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尊重、共同发展 ③是承认各国文化具有优劣的表现 ④是尊重民族文化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就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所以①②④正确,③说法错误。所以选C。

答案:C

课后小结

    3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