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短美文 > 哲理故事 > 励志的名人小故事

励志的名人小故事

|小龙

  你是不是也跟小编一样会时常找一些关于历史名人的经典励志小故事来看看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励志的名人小故事,供大家参阅!

  励志的名人小故事(一)周星驰:其实我就是一个演员

  他乐此不疲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揉进电影里,不管是少年时代邻居里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繁华酒楼里谄媚的店小二,还是那些面对挫折坚强不屈的英雄人物。他说,这都是自己的经历。

  描画一个明确无误的周星驰极为困难。他同时被人视为天才、偶像、暴君和孤僻者,他做过演员、导演、房地产投资公司主席,甚至成为广东省政协委员。

  他通过喜剧表演塑造一个时代的潮流,本人却在电视镜头前手足无措。他被哈佛大学教授的学术论文反复剖析,本人却没有读过大学。他捧红了大量电影演员,得到的尊称从“星仔”到“星哥”直到最后变成“星爷”,到后来,这些受惠者却一个个与他交恶,甚至借助媒体抨击他。

  他的成功和他拥有的权力,与他表现出的孤独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他的朋友和搭档田启文说:周星驰像武侠小说里的孤独老人,让别人无法靠近。

  最极端的例证也许是在他2004年的生日,据媒体报道说,“没有一个人为他捧场道贺”,他自己喝酒,直到酩酊大醉。

  曾经的女朋友朱茵在分手后感慨她比周星驰幸福。“因为我有不少朋友,有心事还可以向人倾诉。”朱茵说,“他的交心朋友不及我多,朋友也少,他会比我惨。”

  他不擅长交往,可以说是畏惧交往。《大话西游》的导演刘镇伟曾经力图分清周星驰身上“古板”和“害羞”的界限。刘镇伟说,周星驰到酒店找他,不好意思敲门,从门缝中塞进来一个纸条表达想法。

  当这种害羞达到极致,周星驰就会尝试逃离人群。2001年,他到北京大学与学生交流并发表演讲,上千人早早地在广场上等候他,他却躲进了校内食堂的厨房里。

  周星驰从小到大都很安静,他的妈妈凌宝儿对此印象深刻。他总是情愿站在窗旁看两小时街景,盯着来来去去的人观察,猜测他们的职业,但“十问九不应”,以至于最亲近的人也无法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他入行后不久,有一次,凌宝儿接到一个圈内有势力的人打来的电话,“那个人打来电话大爆粗口,问我是怎么教儿子的,他说想跟周星驰吃顿饭都这么难,怎么这么不给面子”。

  时至今日,周星驰仍然无法在公共场合表现得自如。他参加媒体和大学的论坛,非常紧张,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他怕自己说错话,主动示弱。“他很怕受伤害,一点点小伤害都接受不了。”宋子文想起这些情形时说,“他不是自大也不是完美主义者,只是把自己表现得特脆弱。”

  尽管如此,周星驰仍然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他评为唯一一个“亚洲英雄”时写道:“如果说香港有查理·卓别林的话,那就是周星驰。”

  如今拥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中国卓别林”是睡在上下铺的架子床上开始自己的梦想的。他的童年记忆包括帮外婆摆地摊卖指甲钳、去酒楼推着小车卖虾饺、到五金厂打工以及在尖沙咀骑着自行车兜售报纸。

  在大多数时候,他满怀信心,或者说,用光明前景反复说服自己。他的好友梁朝伟回忆说:“周星驰整天做白日梦,幻想成为大明星。”

  在他和梁朝伟一起在香港艺人训练班学习之前,两人已经一起拍过一个8分钟的短片。“那都是周星驰的主意,当时我对演戏不开窍,那个短片他既当导演又当演员,我只是演员。他安排我演坏蛋,最后我演的角色被他无情地打死。”梁朝伟说,那时候自己只是周星驰的伴角儿。有点讽刺的是,“伴角儿”很快功成名就,在“主角”还跑龙套混盒饭的时候就开上了豪车。

  即使是在无线混日子、跑龙套、毫无前景的时候,他也要用庞大的理想激励自己。那时候,他每天很早起床,洗脸刷牙时会对着镜子喊“加油”,幻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主角。

  多年后,周星驰把自己在刚入行时的遭遇拍成了电影《喜剧之王》。这部电影的票房是失败的,但也打动了无数喜欢周星驰的观众。片中男主角尹天仇对女主角柳飘飘说道:“小姐,如果你非要叫我跑龙套的,可不可以不要加一个‘死’字在前面?”这一幕让银幕前的人们放声大笑,但对周星驰来说却是苦涩的回忆。

  他曾对宋子文描述那段经历—混得很差劲,不得不为了多赚几十块钱而四处等候差遣,为了生计着想,“学着很油条的样子,跟人家插科打诨磨嘴皮”,为了一个死尸角色“浪费一升口水争取”。

  多年以后,周星驰成为主角,成为导演。他喜欢将自己描述成一个“跑腿的”,一个善于听从别人建议的人,“他们不说,我作为导演就完了”。但与他合作过的人对此并不认同。旧日伙伴批评他“不好相处”的声音反复出现,而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他脾气火暴,经常在片场骂人。即便是他昔日朋友田启文在为他辩护时,也不得不承认他会对熟人发脾气。按照香港某娱乐周刊的说法,这位绰号“田鸡”的演员“十多年来一直是周星驰左右手”。

  “如果他不关心你,不疼你,干吗要这样?明白的人要清楚为什么,要看是什么情况,什么环境,什么状态,他骂什么。”

  励志的名人小故事(二)王雪红:要成功,就得做最难的事

  39年前,当“台塑大王”王永庆把15岁的王雪红送到美国去读中学时,他不会想到,这个当时喜欢音乐的女儿,日后会成为全球科技界的一员悍将。

  王雪红后来回忆说,虽然她一直很喜欢古典音乐,并且花了很多精力去练习钢琴,梦想做一位作曲家,但在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音乐系仅仅3周后,她就发现,那里学音乐的天才太多了,于是便转到经济系,学习经济和商业。直到现在,还有朋友跟王雪红开玩笑说,王家少了一个女音乐家,多了一个女企业家。

  这可能是王雪红此生的第一个重大抉择,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我有梦想,但也非常务实。”王雪红曾多次表示。

  年3月公布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显示,王雪红及其丈夫陈文琦,以68亿美元资产登上台湾首富宝座,而郭台铭仅以57亿美元资产排名第三。一个月后,王雪红领导下的智能手机厂商宏达电子,市值一度高达319亿美元,首度超越全球老牌手机厂商诺基亚。

  1997年创立的htc,是王雪红创业生涯中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作品”,也给她带来了最大的声望和财富。不过,这同样是一条艰难的道路,过去如此,未来依然如此。因为,它的对手是苹果、三星和诺基亚,而它的合作伙伴,是强势的微软、google。

  但王雪红说:“要成功,就得做最困难的事。”

  豪门虎女

  在台湾,有一句话非常流行:生子当如张忠谋,生女当如王雪红。但另一句话同样流行:王雪红,是王永庆最叛逆的子女。不过,王雪红自己却称:“我的性格最像父亲。”

  豪富之家,关系万千重。被尊称为“经营之神”王永庆共有3房妻室,9个子女,因此,王雪红很小的时候,就渴望在父亲的荫蔽之外,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台湾人这样评价王雪红:她是离王家、离台塑最远的子女。

  王雪红被视为“叛逆”,或许正因为她与父亲王永庆的性格有着太多相似,而她的目标则是,像父亲一样拥有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王永庆一生严于律己,65岁后仍然每天坚持跑5公里,坚持洗冷水澡。这一点,对王雪红的影响很大。如今,无论多忙,王雪红每天都会坚持晨练。她的下属也说,王雪红越来越像她的父亲了。

  虽然出身豪门,但几乎白手起家的王雪红称,她从父亲王永庆那里获得的最大财富,不是金钱,而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此前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王雪红曾深情回忆说,她至今还保留着在国外上学时,父亲每周给她写的信,“经常10多页,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她亦数次提及父亲王永庆的“瘦鹅理论”:鹅很耐饥饿,没食的时候饿着,有食时拼命吃,最后一样长得很肥。

  如今,王雪红旗下企业已有40余家,其中,做得最成功的是威盛与宏达。不过,这两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面临巨大挑战。王雪红称,在最困难的时候,父亲说过的一句话,一直是她精神的支柱:你不要放弃,要坚持做可以和欧美竞争的产品。最终,王雪红熬过了“没食的时候”,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展现在她的面前。

  挑战英特尔

  1981年,从加州柏克利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王雪红没有进入台塑,而是进入了姐姐王雪龄的大众电脑公司。

  6年之后,王雪红决定自己创业。不过,她当时并没有向父亲王永庆要一分钱,而是用母亲在台北的房子做抵押,向银行借贷了500万元新台币,买下了硅谷的一家公司,这就是威盛电子的前身。

  或许是在无意之中,当时“有很多选择”的王雪红选择了挑战英特尔。虽然威盛的核心业务——芯片组,与英特尔芯片本是互补的产品,但英特尔后来进入了芯片组领域,双方成为了竞争对手。1992年,当时的英特尔ceo安迪。葛鲁夫甚至当面警告王雪红:“你不该做这个,英特尔对挑战者会非常严厉!”王雪红和当时的创业伙伴、后来的丈夫陈文琦很不服气:“英特尔把产品做得非常贵,凭什么不让别人做?”之后,王雪红用了7年的时间,攻下全球70%的芯片组市场,1999年,威盛上市。

  但从1999年至2003年,威盛每开发一款新品,英特尔都会站出来说,威盛又侵权了。威盛的员工越来越感觉到英特尔的无处不在,他们的努力往往因为英特尔的一句话就化为乌有。客户也越来越对威盛没有信心,怕被英特尔诉讼。威盛市场占有率,因此由70%降至30%以下。

  不过,此间,王雪红也通过一系辛辣的举措,为威盛赢得了生存空间。1999年7月,威盛从美国国家半导体手中收购cyrix的pc处理器生产部门;1999年8月,威盛又收购了idt,挺进cpu市场。随后,它又以3。22亿美元收购s3公司。

  最终,2003年4月,威盛与英特尔达成和解协议,共涉及27项专利争议。

  如今,威盛已成为全球唯一一家横跨cpu、gpu和移动通讯芯片三大领域的厂商。其中,威盛的芯片组业务做到了全球第一,图形芯片做到了全球第二,芯片则做到了全球第三。

  htc的奇迹

  年,王雪红旗下的另一家企业宏达,却将她带到更高的“智能手机之巅”。

  而回到15年前,这却是王雪红选择的又一件“最难的事情”。事实上,1997年宏达电子创立之初,虽然王雪红认为做pda更有创新空间,但被她挖过来的总裁卓火土却认为,做笔记本才有号召力,才容易招到人。但后来,由于台湾另一家笔记本代工厂商广达迅速蹿升,宏达的笔记本战略最终失败。这次失败,让宏达亏损10亿元新台币,并且,因为业绩亏损,宏达的融资也受到影响。

  之后,当宏达决定做手机的时候,很多大公司找到宏达,其中包括后来被惠普收购的康柏。王雪红回忆说,国外oem厂商,想用我们的技术,要我们制造,还给了很高的价格,但这与宏达的愿景——做高端智能手机不符。最终,王雪红放弃了“代工”这个台湾企业最熟悉的模式,并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也就在此时,微软推出了mce操作系统,但却叫好不叫座,绝少有硬件厂商与之合作。身处困境的王雪红认为,这是宏达的机会。但微软觉得宏达是个小公司,不是它需要的合作伙伴。微软希望,其合作伙伴是惠普这类大公司。

  但宏达还是先做出了pda样品,当王雪红把样品拿给盖茨看时,盖茨特别惊奇,赞不绝口,宏达与微软的合作大门由此打开。

  之后,宏达的智能手机、多普达高端智能手机,也都选择了跟随微软mce。借势微软,是宏达成功的起点。2005年,王雪红被评选为“年度亚洲之星”,并获得了这样的评价:从2000年ipaq的成功,到2002年无线产品打开国际市场,从美国纽约到中国上海,处处可见宏达的无线通讯产品。

  2008年,google推出android系统后,虽然与盖茨已是多年好友,但王雪红依然清醒地意识到,一个新机会正摆在宏达面前,宏达必须抓住这次机会,紧跟android。王雪红回忆说,当时,宏达专门有一个团队,在google办公,随时与google的工程师交流,而这是android阵营内的其他任何厂商都没有做到的。

  紧跟android,最终使htc成为智能手机时代的赢家。年,全球手机市场经历了一轮大洗牌:爱立信中止与索尼合作,退出手机市场;欧洲老牌诺基亚尽显颓势,难以为继;而来自台湾的htc手机却异军突起,在全球手机市场份额达到15%,排名世界第四,在android阵营手机厂商中排名第一,一举登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制高点。

  回顾htc的成长历程,王雪红说,“要成功,就要做最有价值的企业,做最困难的事情”。而或许是为了考验笃信基督教的王雪红,如今,更大的困难又摆在了她的面前。

  凭借先发优势快速崛起,并在年4月到达一个巅峰的htc,如今正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年第四季度其销量开始下跌,年一季度预计还将继续萎靡。而htc的市值,也在7个月内跌掉了六成。

  并且,htc的主要竞争对手苹果和三星,都有着它无法复制的商业模式。前者以“软件+硬件+服务”取胜,而后者则长于“垂直整合产业链”。甚至,htc在android阵营中的地位也十分堪忧:在google以12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摩托罗拉之后,对于htc来说,android系统似乎已经不再那么值得信赖。

  但即便面对这样的挑战,王雪红依然表示,htc的目标就是“成为世界第一”。这一次,她能否继续成功?

  励志的名人小故事(三)宁高宁:蒙牛新掌门的的精彩人生

  在企业家群体里,宁高宁既不帅又不酷,也并非雄辩滔滔,但这个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专业后又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深造的山东汉子却拥有众多粉丝。兼具理性与率性、温和与霸气,宁高宁身上有种令人倾倒的独特魅力。

  初识宁高宁,是在十年前的山东同乡会上。当时感到宁高宁的名字有点奇怪,读完其名的效果就是“过嘴不忘”。

  从变革华润到空降中粮,再到不久前执掌蒙牛,宁高宁成为中国商界的典范,也顶上了“中国摩根”的光环,由此演绎了一段精彩的人生传奇。

  中国摩根

  在北京,要忽略中粮的存在,实在是件困难的事:公交车上是热腾腾的五谷道场方便面;地铁里的广告灯箱里闪耀着福临门的食用油和各种大米;超市的货架上最醒目的地方摆放着蒙牛液态奶、金帝巧克力、长城葡萄酒;便利店里是林志玲代言的悦活饮料……

  当然,它们都打着“中粮出品”的标志,还有六个大字“产业链,好产品”,下面有行注释:从地头到餐桌。

  “产业链,好产品”,这是中粮在每个自己的产品上向外界做出的承诺,也是宁高宁不遗余力地推进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期待着宁高宁的全产业链能给大众带来真正的放心产品;但对于生意人乃至整个商业社会,关心的却是支撑起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宁式资本运作。

  有人这样评价宁高宁的全产业链战略:“全产业链”其实就是早已过时的“纵向高度整合”模式的时尚表述,顶多适合一个全新产业初期,不能当做长期发展战略。如同水桶原理,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又如同品牌定位,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真正的“全产业链”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影响。中粮的“产业链,好产品”,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说说可以,却不能迷恋。

  对于这样的评价,宁高宁并不生气。在他看来,这样评价中粮全产业链的人,只是看到了中粮和自己大手笔收购的表象,而没有真正明白这一系列资本运作背后的真实目的。

  宁高宁在华润集团的十几年里,“收购”这个词就和他如影随形,也就免不了外人简单地将中粮的一系列资本运作和全产业链划上等号。

  2001年,在宁高宁的操持下,华润的整合进展得如火如荼,在地产、啤酒、零售、纺织、电厂、制药、建材多个领域跑马圈地。宁高宁的举动如同一个多世纪前横扫美国金融与实业界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自此后,“摩根”成了外界评价他的标签,即使他来到中粮后的一系列动作:重组新疆屯河,重组中土畜,重组中谷,招纳华润酒精,收购深宝恒,控股丰原生化,接盘五谷道场,入股蒙牛,均被贴上了“摩根”的标签。

  不过在宁高宁掌舵中粮后的第五个年头里,他终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中粮的全产业链不是“加法”,实际是“减法”;并购不是横向战略,而是纵向战略,目的是加强板块协同性。这一年,是2010年。也是在这一年,宁高宁找到了“全产业链”这根“竹签”,通过资本运作,将整个中粮像糖葫芦一样穿了起来。

  加盟华润

  宁高宁是山东滨州人,父母均是医生。在高中毕业那年,他做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选择。17岁的他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哪知这段知青岁月刚刚展开,第二年就戛然而止。宁高宁再次选择自己的人生——报名参军。由于天生精于数据,面对复杂的大炮射程与精准度公式不会手足无措,1976年,宁高宁成为某炮兵连的一名新兵。1978年,部队里说可以报考大学,喜爱读书的宁高宁又一次“我的人生我做主”,而这一次选择则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宁高宁在当年的高考中报考了山东大学中文系,但由于人数招满,他被阴差阳错地调到了经济系。刚开始他不死心,找学校请求换专业未果,他无奈决定在经济系先试学一年,没想到一年之后,宁高宁竟然爱上了这个专业。1983年,宁高宁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或许是那个“想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看”的声音仍在心头盘绕,大学毕业那年,当听说有出国留学机会的时候,宁高宁又一次行动了。

    53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