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短美文 > 哲理故事 >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成功故事

|小龙

  创业需要的是勇气,成功创业的背后有很多励志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学习,下面小编已经为你们整理了创业成功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创业成功故事(一)

  63岁小灵通创始人再创业:明天牙就要掉了

  “明天牙就要掉了,那就再啃一次骨头。”今年63岁的王祖光这样谈起晚年创业的心路历程。

  5月26日晚,王祖光担任董事长兼CEO的创业公司恒源电动汽车集团,正式宣布推出新能源汽车制造平台——容大智造。该平台上整合了电动汽车的研发、设计、生产、供应商、金融服务、维修保养等领域的服务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轻资产造车。 “在汽车产业中资产重、投资周期长、行业保护严,造就了不少行业寡头和高不可攀的技术堡垒,助长了以厂商为寡头的行业格局。”王祖光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门槛,造一辆整车对一家初创企业很难完成。当前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在技术上采用拿来主义,利用外国成熟的电动车技术,结合国内现有的产能来造车。容大智造就是这样一个整合多方优势的平台。

  目前,容大智造平台共研发推出了6款车型,其中3款已经投产。在发布会现场,恒源汽车展示了其中两款车型——满足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微型物流车“街访”和适合农村全地形使用需求的小货车“吾牛”。

  王祖光表示,恒源汽车集团暂时不会进入乘用车领域,对他们来说,物流车已经是现阶段一个很大的市场,“包括轻型物流车在内,中国物流车市场有2000万辆的规模。如果我们能将这2000万车替换成新能源车就已经很好了。”

  “我们看到上海成为第一允许电动卡车进城区的城市,从政策角度上来说,新能源是政策鼓励的方向,电动物流车的市场还会有很大的需求。”王祖光说道。

  王祖光还表示,目前国内在长途新能源物流车领域还是空白,最大的原因在与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难以突破、充电网络不够密集。

  “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在于技术。”王祖光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我们正在和德国的一家技术公司谈合作,通过发动机行驶中自己发电来解决电动车长途行驶的问题。一旦将来产品问世,这对物流公司来说是重大的吸引力。”

  恒源汽车集团由原UT斯达康(Nasdaq:UTSI)联合创始人王祖光,原软银中国董事长、UT斯达康创始人陆宏亮,源政投资董事长杨向阳等人于年成立,专注于电动物流车、小型货车等商用电动车的研发与制造业务。

  据称,在恒源汽车集团的联合创始人及投资团队中,还包括真格基金徐小平、创新工场李开复、360周鸿祎,以及富士康郭台铭等创投圈、科技圈大佬。

  王祖光祖籍浙江,上世纪80年代赴美留学,学成之后成功进入了知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1990年左右,王祖光离开贝尔实验室回国,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王祖光的多次创业经历中,最为人称道的一段,是与吴鹰、陆弘亮等人一起创办了Unitech Telecom (后改名为UT斯达康).

  UT斯达康是一家从事现代通信领域前沿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通信公司。1997年前后,UT斯达康成功推出了光环路系统和无线环路系统,即后来为人所熟知的小灵通。UT斯达康用自己的技术和管理,彻底改变了中国通信生态的格局,小灵通一时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公司当时在中国通信市场创造了多个第一,并获得了来自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的1.6亿美元投资,于2000年纽约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民营企业。

  通信市场的变化风起云涌,后来UT斯达康不复往日辉煌,包括王祖光在内的一拨创始元老也逐渐退出了管理岗位,开始了各自的新的投资和创业之路。

  直到年,王祖光看到了新能源车市场的广阔前景,决定在自己60岁的时候重新开启创业之路。在萌生了这个想法后不久,机会就自己找上门了。

  年,还在新能源车领域多方考察的王祖光,在法国发现了一款在轻量化、载重量和经济效用方面拥有巨大优势的电动物流车。谁知没多久,这款车的制造商——一家名为SITL-Brandt Motors,因为经营和供应链上的问题面临破产重组,王祖光随即决定要把这家公司买下来。收购这家公司需要800万欧元,并且卖方要求第二天收购款就要到位。

  此前,王祖光已经在李开复、徐小平、杨向阳、蔡文胜等10名中国天使会成员的共同投资下,成立了恒源电动汽车集团。在当时的紧要关头,他第一时间还是想到向中国天使会的朋友们求助,王祖光立即给杨向阳等人打了电话,由于时差,当时国内已是深夜,但杨向阳、陆弘亮等人还是在一夜之内为王祖光凑齐了800万欧元的收购款。

  在5月26日的发布会上,王祖光邀请当年的“UT三剑客”中的陆弘亮上台,他感慨地表示,恒源电动车集团让当年一起打天下的老伙伴又走到了一起,这份情谊实属难得。

  在会后的媒体交流中,一位恒源电动汽车的投资人回忆称,三年前王祖光找到他说要再次创业时,他当时“很惊讶,心情复杂”。“当时有三点打动了我,首先他60多岁还要创业,我很感佩。其次,发展新能源车这件事情本身是有前景的,当时特斯拉如日中天,可以说这是很大的风口;再一个,这么多年的老哥们情谊,无论如何也得支持一下。”

  王祖光戏称,现在他们是最高龄的创业团队,在离开UT斯达康之后,他也在不同的创业领域遭遇过失败,新能源行业对他来说同样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未知数的领域。

  “又一次失败了怎么办?”当王祖光被问及创业风险时,他笑着说,“失败对创业者就像伤风、吃饭一样,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目前来说,我们是在做值得做的事情,不考虑得失。失败了哥几个就再来一次。”

  创业成功故事(二)

  19岁创业,23岁北漂,卖气味竟卖出3个亿!

  北京三里屯有一家很独特的图书馆,架子上摆的不是一本本藏书,而是一些造型清奇的瓶子。来到这里的顾客都会打开些瓶子,嗅一下瓶里的味道,并为它买单。

  这儿原来卖的是气味,气味也可以拿来卖?

  从23岁做起,她坚持了9年,把8万块本钱变成了3亿。气味图书馆是创始人娄楠石的第五次创业,从18岁开始,她就渴望通过创业来证明自己。

  19岁创业,两年后她把10000块变成100万

  “卖气味,你疯了吗”。2009年,娄楠石决定再次出发,“我想做坚持一辈子的事业”,可身边的人都不理解她在做什么。

  现在,她定义的嗅觉产业终于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投资人追了她三年,直到做了自主品牌,气味图书馆才接受了清科的投资。

  她的故事还听哭了徐小平,投资女神龙宇自称是她的粉丝。姚劲波见她第一面,就主动敲定了合作。

  19岁开始创业,娄楠石还在新西兰上大学,她“着急做点什么”。于是,就把全部的生活费都给了国内的朋友,买进一批服装。“刚一拆开包装,这批中国的山寨货看傻了我。开始以为一件都卖不出去,没想到新西兰人竟然很喜欢这些衣服”。

  结果,每件都翻了5、6倍,我的1万块也变成了5万。我就把5万块钱再投进去,很快我就从零售做成了批发,1万块滚到了20多万。

  21岁,娄楠石又在新西兰开了一家北欧风格的服装店。这次她选择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结果却赔了。她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是自己并没有考虑市场因素,北欧风格太小众。“好在我服装批发的生意一直在做,那边还赚钱”。

  3年时间,她把1万块大学生活费变成了100万。“都是很简单的模型,能赚钱就是敢做。”

  30岁之前一定要出人头地

  为什么还在上学,却急着创业?

  娄楠石这样解释,因为家庭的缘故,希望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可以很快证明自己。我那时候不到20岁,希望30岁之前可以出人头地。那时候想,还有不到12年了,有很多事都要学习,当时就很有危机感。

  她曾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娄楠石的父亲是辽宁的房地产商,18岁她在新西兰留学时,接到了父亲病危的电话。

  还在丧失亲人痛苦中,她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冷峻的问题:家道中落,却要惨遭落井下石。在采访中,娄楠石一直有意拒绝邦哥关于家庭背景的问题。但她的一句话,让我感觉到18岁那年的经历,给了她多大的刺激。

  那时候我认识到,以前很多人都觉得你很好,后来都反过来要踩你一脚。世界崩都塌了。18岁的我认识到了世界原来是那么的现实。

  她放弃绿卡,背井离乡,北漂“卖气味”

  2009年,23岁的娄楠石从新西兰折腾回了北京,做了气味图书馆。

  刻骨铭心的经历,让娄楠石变成了一个特别理性的人。娄楠石在创业之前先做了假设和判断,“我会假设什么行业有未来,如何在这个行业里立足、变现。”

  创业气味图书馆之前我想了两点,这件事要是我一辈子能做的事业,所以这个行业规模必须很大,这是证明能力的象征。

  第二是,人最怕年少得志,我不希望我人生里某一个经历里特别狂妄,然后晚景凄凉。我就在选一个我最不擅长的事(传统零售)做。

  本来我大学毕业是想留在沈阳创业,但在沈阳完全没有人能理解我在说什么。大家觉得我像神经病一样,家人觉得我是念书念傻了。

  娄楠石拿到了新西兰绿卡,留下来最少也能有30万年薪。在发达国家,还能享受到更很好的社会福利。“多少人因为一张绿卡可以假结婚,可以爱上自己不爱的人。我有了绿卡,还要放弃,回来创业。”

  “卖气味”在别人眼里并太靠谱,家里一分钱都没给她。“我的家里人后来跟我说,家里没支持你创业确实挺内疚的,让你吃了这么多苦。但是,再回来一次,我们依旧不会支持你。到现在,我们都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为你的气味生意买单?”

  做气味图书馆之前,她先后有过4次创业经历。她做到了用10000块赚到100万,也在一次创业项目中,败光了几乎全部积蓄。

  刚刚毕业,23岁的娄楠石来到北京,跟家人说是出来散心的。“就带一个小包就过来了,行李都没敢带。之前做生意还剩点小积蓄,8万块钱不到。”

  到了北京,娄楠石一个人都不认识。后来,发现一个发小在北京上大学。这个发小也是她唯一认识的人。“我绝对是白手起家。我没有叔叔、也没有干爹。”

  卖气味,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

  “卖气味”,被娄楠石称为嗅觉产业。气味行业是需要被升级的,如果人还饿着的时候,当然不会考虑要喷什么香水。

  气味图书馆里摆着各类的香薰、香水、甚至是牙膏等日用品。它也常常被是人定义为卖香水、香薰的店,是文青的最爱。

  他们一直在做串联香水和记忆的事。相比较看得见、听得到的东西,嗅觉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然而气味往往是最刻骨铭心的。代理了多年外国产品以后,在年,气味图书馆开始研发自主的品牌。

  这里的产品能给用户带来更多想象和回忆。在店里,你可以闻到花草、水果香,也可以闻到泥土、各种自然香味、甚至连旧书、生活中的味道都能在这里找到。

  之所以取名为图书馆,更多是有一种把气味封存和流传的意味。

  在“城市系列”香水中,你可以在这里闻到家的味道,成都的气味夹杂着花椒的香气,北京的气味带着淡淡的檀木香…

  58到家、知乎、杜蕾斯都用它

  年,气味图书馆自主品牌创立三年。现在,它已经拿到了两轮融资,成长为气味领域行业第一。 年底,清科投资的天使轮。16年底,天图资本投的A轮,清科资本跟投。

  对于拿投资,娄楠石的态度是谨慎的。“我们这个行业太新到还没有一个周期,不代表我现在拿了钱,明天把业绩做得好看,不见得气味图书馆这么做能善始善终。”

  在《合伙中国人》中,娄楠石做了一个新项目“嗅景”,现在嗅景回归到气味图书馆,成为一个To B的业务。

  嗅景做的是嗅觉的logo,可以让人通过气味记住你的品牌。

  气味图书馆免费为企业做的气味logo设计,客户可以在办公室、产品、员工、店里留下专属气味。58到家、知乎、罗辑思维、奔驰、杜蕾斯等都是它的客户。

  2009年创业,被当做异类,我创业的过程从来都没有得到认可,一直被质疑。尽管到了现在,很多人仍然不理解我们是在做什么,包括我们公司的同事。因为,我们在做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事业。娄楠石说,我不是一个卖香水的。

  气味图书馆是浪漫的,浪漫之所在,是基于对生活的热爱。

  而浪漫之外,是娄楠石并不浪漫的坚持。“年轻人,有谁会喜欢零售呢,很多都去做互联网了。我最讨厌零售业,我觉得人能把最讨厌的事都克服了,我想30岁以后,不是随便做点什么都很快乐和顺利吗。”

  我主动选择做了最讨厌的事,学习5年,坚持了9年。

  创业成功故事(三)

  这个无名小贩17岁开始创业 26岁就成亿万富豪

  说到除了大陆以外的华人富豪,我们可能就会想到李嘉诚、何鸿燊、李兆基、郑裕彤、霍英东这些具有神奇创业故事的人,但说到为祖国捐的最多的华人富豪,你可能不知道。

  同样是白手起家,也同样有一段神奇的创富故事,虽然他出生和创业都在海外,但他心中却永远装着一颗中国心,历年来为祖国一共捐了超过3亿人民币做慈善公益事业,在华人华侨当中算是捐的最多的一个。

  他是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主席:陈江和,他17岁挑起重担去创业,经过7、8年的打拼,26岁就赚到了最大的第一桶金——超亿元人民币。

  如今,他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纸浆厂和世界级造纸厂,经过多年的布局业务涵盖到了石油、木材、地产、物流、棕榈油、造纸、清洁能源等领域。

  他17岁挑起重担打工养家

  1949年,陈江和出生在印尼的棉兰市,父亲是从福建莆田下南洋来到了棉兰市谋生,开了一家卖机车零配件和汽油的小店。

  陈江和在家中排行老大,在他下面还有8个弟弟妹妹,所以一家人的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的,当时17岁的陈江和还在当地的华侨中学读书,没想到父亲突然病倒卧床,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就压在老大陈江和身上。

  于是,他从父亲那里接手下了这家小店铺,经营店铺很辛苦,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而且也没有什么节假日。

  陈江和很努力也很好学,在他的经营下,小店的业务很快扩展到了经销发电机、炼油厂设备、维修机电、机械等等,有时候还承包一些石油公司的项目做,他的商业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也吃过了一些亏,有一次在承包铺设天然气管道的工程时,因为工程师的设计出现了误差,差点就把过程搞砸了,最终他花了大价钱到新加坡请了专家才把问题解决了,虽然亏了不少钱,但赢得客户的信任。

  到1967年,陈江和成立了金鹰公司,主要经营的业务转向承包石油工程。

  26岁就成为亿万富豪,震惊了整个东南亚!

  1972年,二战后的最大世界经济危机到来了,全球开始陷入石油危机,造成了石油涨价,从石油售价从每桶2美元上涨至12美元。

  是危机也是机遇,石油公司迫切地增大产量和扩大规模,陈江和的石油设备和工程生意也开始越做越好。

  他知道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时刻,所以每天都很拼,很少有休息,经过7、8年的努力,就赚到了人生最大的第一桶金——超亿元人民币,这年他只有26岁。

  但陈江和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反而是思考这间公司的未来发展,假如有一天石油不好做了,企业该怎么走,毕竟石油资源是有限的,迟早开采完。

  居安思危,转型做夹板生意

  70年代中期,陈江和进入了原木加工行业,建立了自己第一家做三夹板的工厂,做原木不像石油,原木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当时还没有多少人做原木加工的生意,因为建工厂、做工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不能赚回本钱还不知道,同行听说陈江和建三夹板工厂 ,就嘲笑他太傻。

  陈江和不但没有在意别人怎么说,反而加大加快投资建设,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建好了一个投资千万美元,员工近2000人的厂子。

  在厂子建好的那天,印尼总统带领7位部长前来为陈江和的新厂剪彩,这对一个印尼企业来说是一个多么的荣幸。

  总统说:“印尼应多制造夹板,应禁止原木出口,这样可增加就业机会,多赚外汇。”后来,印尼政府逐步改变了森林行业的政策,不再出口原木。

  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纸浆厂和世界级造纸厂

  后来陈江和的生意也越做越大,1979年进入棕油业,棕榈种植面积从开始不到300公顷,短短几年就扩展到了几十万亩。

  目前陈江和的棕榈种植面积已经增加到了16万公顷,有半个新加坡的国土那么大。

  1985年,陈江和又投资了1亿美元进入纸浆行业,后来在不断加大投资下,把纸浆的年产量从70万吨增加到200万吨。

  陈江和把一家无名小店,打造成一家综合性跨国工业集团,资产达80亿美元,全球员工超过5万名,业务已经扩大到了林浆纸、粘胶纤维制品、棕榈油加工、能源开发、工程设计、物流、服务业等领域。

  2006年,陈江和以28亿美元首次成为了印尼首富,同年的黄光裕以23亿美元成为了中国内地首富。

  陈江和的成功,除了机遇以外,最重要的是行动,他说:创业不能等到万事具备才行动,有机会就要争取,在适当时不妨冒点风险,否则往往会坐失良机!

  拥有一颗中国心 ,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

  2002年,福建省莆田学院金荣综合楼的建设,他捐了300万人民币。

  2003年,中国非典时期,他捐了3000万人民币。

  2004年,他捐了1000万人民币,用来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条件。

  2006年,他捐了3000万人民币,用于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项目工程建设

  2008年初,南方遭遇雨雪冰冻灾害,他捐了1000万人民币,同年5月汶川大地震,他又三次捐了1500万人民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陈江和总计捐款500万美元。

  2010年,玉树大地震,陈江和捐赠2000万元人民币;同年5月又捐了300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设日照市图书馆。

  年,雅安大地震,陈江和再次捐赠2000万元人民币。

  到年,他捐赠一亿元人民币,用于中国“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

  。。。。。。。。。

  历年来他一共为祖国捐了超过3亿人民币,他虽然出生在印尼,但根在中国,他曾经这样说:“中国是我的‘生父’,血脉相连,源远流长;居住的印尼是我的‘养父’,帮助自己成长,没齿难忘。”

  
看了“创业成功故事”

    52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