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就是三伏天的结束吗

|舒淇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候由炎热向闷热转变的节气。也会慢慢变得越来越凉爽。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处暑就是三伏天的结束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处暑就是三伏天的结束吗

处暑就是三伏天的结束吗

处暑即“出暑”,它是暑气结束、炎热离开的意思,并不是伏天结束。

三伏天结束了,也只是最热的一段日子过去了,暑气都还是在的。

之后会有短期的回热,要等处暑节气之后,暑气才会慢慢消退,天气逐渐变凉,也就是“秋老虎”。

但是一般伏天结束之后,或者快要结束的时候,是在处暑节气前后的,具体要看当年三伏天日期的推算了。

处暑是什么

处暑(End of Heat)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日期在每年的8月22-24日。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这一节气也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处暑“出伏”后,有哪些说法

在民间关于处暑和“出伏”之间关系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和收成有关。

在不少地方的老人都应该知道“处暑在伏外,收成都不赖;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这句老俗语。

它的意思是说处暑节气如果是在“出伏”以后,那么当年的粮食都会迎来大丰收。而如果处暑节气到了,还没有“出伏”,也就是处暑节气比“出伏”先到,这样的年景就不会太好,粮食的收成会受到影响。

而今年的出伏是在8月20日,而处暑是在8月23日,这个就是处暑已“出伏”了,由此看来,今年的粮食都会迎来大丰收。

在古代的时候,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农谚。那是因为以前的种植技术很落后,并且农民都是完全靠天吃饭的。可是在古代的时候自然灾害也比较多,遇到干旱,或者是多雨的天气,粮食的收成都会大大受到影响。

处暑传统美食

鸭子

南京人传统的饮食习俗是在“处暑”时节吃鸭子。鸭子,特别是南京江宁湖熟地区的麻鸭最为抢手,据悉,那里的鸭子味甘性凉,肥瘦适宜。如果没有空,老南京人都会去熟食店买半只鸭子回家;有空的人都会在家炖上“萝卜老鸭煲”或做“红烧鸭块”送给邻居,这就是俗语中说的,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白丸子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凉茶

处暑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酸梅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处暑节气的特点

1.秋老虎

秋老虎发生在24节气当中的立秋之后,属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9月之间,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中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

2.气温降低

处暑节气气温下降明显,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昼夜温差加大,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小露锋芒。

3.雷暴活动

雷暴活动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它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主要集中在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此区域地区的人群出门前要看好天气预报,预防淋雨。

4.秋高气爽

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处暑过后,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如果空气干燥,会带来刮风天气。

    65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