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跃瀚

三伏天到了,“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三伏天是什么意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伏天的介绍,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海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内陆地区距海洋远,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干燥”。

“三伏”与“三暑”(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古人之所以将一年中的极热天称“暑”,同时又找出了一个“伏”与之搭伴,除了文化含义外,另一重要目的是出于养生的考虑。

什么是三伏天?

我国民间所说的“三伏天”,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有的又叫头伏、二伏、三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三伏天是如何确定的?

确定每年入伏的时间和三伏天的长短,需要按传统历书的计算方法进行细致的计算才能得出。但也可以用最简单的“夏至三庚”这 4 字的口诀来推算确定入伏的具体日期,即从夏至后的第 3 个“庚”日算起,初伏为 10 天,中伏为 10 天或 20 天,末伏为 10 天。

三伏天过了是不是就凉快了

不会。

一般在三伏天结束后天气会逐渐变凉快,但不会立马变凉快,因为在三伏天结束后还会有秋老虎,秋老虎是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所以在秋老虎到来后,天气还会比较热的,只是相对来说,在早上和晚上的时候,秋老虎会比三伏天要稍微凉快一些。

只是可以确定的是,三伏天过后,不会再出现闷热潮湿的天气,如果想要真正的凉快,可能会需要在秋分节气过后。

三伏天怎么排湿气寒气?

1、通过食物排湿祛寒:食疗是比较安全、健康、有效的方法。通过摄入发汗、利水的食物,通过增加排汗、排尿等方式,促进新陈代谢,有效排出体内的湿气。发汗、利水的食物有赤小豆、绿豆、冬瓜等。

2、增加运动量:三伏天天气炎热,人的活动量明显减少。其实在三伏天,湿气重的人群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运动,通过大量的排汗,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湿气的排出。

3、坚持用温水泡脚:温水泡脚不仅有助于睡眠,还有助于疏通身体的经络,健脾除湿。

4、刮痧、拔罐:刮痧、拔罐也是常用的去湿气寒气的方法。

    58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