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

|和杰

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沙尘暴的形成条件具体是什么呢?我们如何预防沙尘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

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沙尘暴不仅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还会造成农业减产、建筑物倒塌、人畜伤亡等,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沙尘暴中的烟尘与粉尘还会携带细菌侵入人体呼吸道,进而危害呼吸道健康。因为烟尘与粉尘颗粒表面富集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其直径都为0.5~5微米的微小颗粒,可直接通过呼吸道沉积在人的肺部,引发呼吸道疾病。

沙尘暴的形成条件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大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和地面上的沙尘。

沙尘暴天气的发生一般需要有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平均风速在12米/秒以上。光有大风是不够的,只有在低层空气不稳定的情况下,沙尘才会被卷扬得很高,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当然还要有充足的沙源。从天气学角度看,大风的形成,一是强冷空气入侵,即冷锋过境,穿越锋面的次级环流促使锋前强烈上升、锋后动量下传,由此产生变压风,这是造成近地面大风的主要因素;二是冷锋前地面热低压发展使锋区气压梯度增大而形成梯度风。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天气的驱动力,只有足够的冷空气方有可能形成强的气压差,推动大气的水平流动。又由于此时低空不同高度水平风速的不同,以及低层的强烈辐合,迫使空气产生垂直方向的流动,从而产生强烈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瞬时最大风速为17米/秒,短时8级(风速20米/秒)以上,即可出现沙尘暴。形成沙尘暴的冷空气强度要比一般大风的冷空气更猛烈。

大气层结是否稳定是形成沙尘暴的另一决定性因素。以最常出现区域性强沙尘暴的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这里处在冷空气东南下的西北通道上。一般来说,冬春两季特别是春季经常有势力强大的冷空气入侵,而且春季植物稀少,沙漠和裸露的地表温度上升得很快,只要连续晴好两三天,地面气温就可以升得很高。如果这时遇上强大的冷空气在中午前后过境,就会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的温度层结,沙尘暴常常在此时发生。

那么,沙源都是些什么东西呢?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能“消灭”或封闭这些物质吗?下面我们就从中国沙尘源的形成来寻找答案。

从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源的形成看,一类是自然形成的第四纪沉积、堆积物;另一类是人类生产活动堆积物。前者有风成沙、沙砾戈壁、风蚀劣地、沙质黏土、第三纪红色砂岩、现代流水冲积物、湖积物、黄土等。这些沙尘源物质量大且分布面积广,为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后者有尾矿砂、废弃物、炉灰等堆积物和开垦耕地的裸露地面等,比如退化的森林草地、没有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和城乡建筑工地的沙土堆。从自然成因上看,人类无法消除沙尘暴。但从人类自身活动来看,乱砍滥伐和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加速沙尘暴发生的负面作用是可以消减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沙源物质颗粒的大小也影响沙尘飞行的距离。如科尔沁沙地组成物质主要是中细沙粉沙层和粉细沙。鄂尔多斯等地含细沙、粉沙高达80%。松散沉积环境加上适宜的环流条件,使这些地区成为沙尘暴的高发区和物源区。沙尘发生地区辽阔坦荡的地貌也是成因之一。

荒漠化扩大了沙尘源,增加了沙尘暴天气的发生。近年来气候干暖化和人为活动强度加大,造成荒漠化速度加快。荒漠化与经济活动强度及人口数量增加呈正相关。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的压力,低素质的人群中便出现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的现象,从而加速了荒漠化的蔓延,形成恶性循环。

沙漠以外地区的沙尘源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我国北方春季气候干燥,风力较强,土壤墒情差,植被疏矮,每遇大风天气,表层干燥土壤容易被风刮起,形成扬尘。而城郊地带由于破土施工、建材堆积、垃圾堆放不合理等也是扬沙的来源之一。

如何预防沙尘暴?

植树造林、建立生态屏障

各地都应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尤其是植被较少的地区。根据其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建立生态屏障,有效地防止沙尘暴的入侵。

在沙漠地带建立防治沙尘暴的生态屏障

沙漠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有自己的独特的适应在沙漠环境的生存能力,是防御沙尘暴的有效屏障,我们应该探索规律,在沙漠地带建立防治沙尘暴的沙漠生态系统。

控制草原上居民发展畜牧业

据调查了解,目前有许多草原居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急剧退化和减少,所以应该控制草原上居民发展畜牧业,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减少土地沙漠化。

退耕还林,恢复自然生态保护带

自然界的每种生物都是经过长期的进化才适应了现在的生活环境的,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人类不能随意改变它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尽快得到恢复。

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

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

    38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