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的危害是什么

|金梅

大家知道吗?沙尘天气是指大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能见度低的一种天气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沙尘暴的危害是什么,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沙尘暴的危害是什么

沙尘暴的危害是什么

当人暴露于沙尘天气中时,含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病菌等的尘土可透过层层防护进入到口、鼻、眼、耳中。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尘土若得不到及时清理将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或病菌以这些器官为侵入点,引发各种疾病。大气中高的沙尘浓度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例如风沙尘肺病就是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中因严重的大气沙尘造成的地方病。

与一般风暴相比,沙尘暴除了大风之外,还混有大量的尘埃颗粒、花粉、细菌和病毒以及其他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此,沙尘暴被认为是传播某些疾病的媒介,而且因为波及的范围较大,会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例如,当沙尘暴“吹”到下游地区而变成浮尘天气时,仍有大量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微粒成分。医疗卫生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沙尘暴可以把过敏原从遥远的地方传到本地,有些在本地不曾有过敏史的人,当有吹沙(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的总称)发生时,就可能有许多过敏反应症状(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瘙痒症等)。

沙尘暴还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空气质量不好,使得一些呼吸道本来就不健康的人出现干咳、咳痰、咳血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高烧。此外,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的水汽,空气中的湿度大大降低,使人口干唇裂,鼻腔黏膜因干燥而弹性削弱,易出现微小裂口,防病功能随之降低,空气中的病菌就会乘虚而入。

从物理属性上说,沙尘暴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当沙尘暴出现时,空气及沙尘的冲撞摩擦噪音,会使人们心里感到不适;特别是大风音频过低,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其次,猛烈的大风、沙尘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即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一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发生变化,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和疲劳。第三,沙尘暴袭击时,能见度较低,光线阴暗,使得人的视野受到限制,让人产生一种压抑和恐惧之感。

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总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也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之一。

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每年投入治理沙漠的资金约为3 000万元, 但依然处于沙进人退的状态; 要达到全面遏止沙漠扩张的态势, 预计至少需要 15 亿元资金的投入。防治荒漠化, 已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一大课题。沙尘暴是由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 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针;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 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 对于超出生态承

载能力的地区要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

(1)科学防沙治沙:科技的应用是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关键之一。20 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土地, 导致 30年代震惊世界的“黑风暴”, 30 年代以后, 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 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前苏联 20 世纪 60 年代开垦哈萨克斯坦卡拉库姆荒漠周围土地, 同样出现强烈的沙尘暴;60 年代以后, 在对中亚的建设和改造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美国和前苏联为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防治沙尘暴的技术模式——简称农业措施(美国) 和林业措施(前苏联) 。我们应汲取世界其他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成功经验, 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恢复策略和方针。

(2)保护现有植被: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 把 保护现有植被放在优先位置, 也是国外遏止荒漠化的成功之道。植物通常以三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总结国内外的经验与教训, 我们应该调整思路,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对现有的沙地植被、荒漠植被进行保护:加速依法划定原生沙漠封禁保护区、沙漠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国家沙漠(沙生植物)公园予以保护;依法严禁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砍等破坏行为,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在经济开发上严格实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西部大开发变成“大开挖”;采取以草定畜、品种改良、舍饲圈养等措施, 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生态功能;采取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利用。

(3)农牧交错地带是防治重点: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应是农牧交错地带。应科学划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 降低这些地区的垦殖指数;改变传统的治沙方式, 防止引水造林治沙造成的水资源短缺;保护沙漠周边地区的地表结皮、固沙植物, 切忌盲目地“人进沙退”。

(4)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防治沙尘暴关键在于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 防得住沙, 还要防得住人! 如果不彻底改变“先破坏、后治理”或“边破坏、边治理”的怪现象, 生态恶化的趋势还将继续。可怕的生态冷漠症有三种表现: 其一, 麻木不仁。当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 大谈所谓的“先顾肚皮, 再顾脸皮;先要温饱, 再要环保”, 对生态环境进行毁灭性的破坏; 其二, 盲目乐观。当绿化工作经过长期、艰巨的努力而有所成就, 只看到身边多了几棵树和几坪草就认为万事大吉; 其三, 怨天由人。当沙尘暴、洪水等天气灾害频繁发生时, 只怪老天, 不怨自己。人类只有客观地认识沙尘暴等天气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改正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 加强对沙尘暴等灾害的研究, 才能不断减少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带来的损失, 降低沙尘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0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