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反思10篇

|育祥

教学反思是一种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估的行为,在教师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科学教学反思10篇,希望你喜欢。

科学教学反思10篇

科学教学反思(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最好途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性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结论规律,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中参与教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谈谈本人在课改中得到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1、探究活动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树立自信心。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2、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

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3、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相互合作,彼此分享。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课堂上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4、创造探究条件,正确引导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活动才会成为可能。教师才能进一步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科学教学反思(篇2)

动物与人类有着极多的相似性,因而他对孩子们来说是可亲可爱的,值得信赖的朋友和玩伴。孩子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动物:手里的玩具、床头的毛毛熊、墙上的皮卡丘、书本里的动物朋友、电视里的动物明星等等,动物可以这样说:他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孩子们游戏、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当我们的主体正在由温变得火热时,孩子们对动物的尾巴、动物的眼睛、胎生动与蛋生动物、什么是昆虫?昆虫的种类等等逐渐延伸,孩子们的兴趣也在活动中时高时弱。平日里孩子们的话题都与动物有关:昨天我看了“黑猫警长”;我奶奶家养了一只小猫;我的叔叔家有一直很大的'狗。孩子们对动物是在是太感兴趣了,一回到家就缠着妈妈江动物故事,有的小朋友还带来了动物园游玩的照片、录像,有的小朋友还讲述了自己与动物朋友的故事。

一次的午休时间,孩子们在户外自由玩耍,忽然褚胜贵大声叫喊:“快来呀,我抓到了一只蚂蚁!”他的叫声吸引了好多的诱饵,大家一窝蜂的朝他这儿跑过来,都想一睹蚂蚁的风采,结果,等大家到时,蚂蚁却溜走了。于是,大家展开了蚂蚁搜索行动,忙活了一阵子,却不见蚂蚁的踪影。接下来的空暇时间,孩子们对蚂蚁议论不休。

大班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他们好问好答,勇敢果断,有了一定的表征、表达、表现能力,因而为我的这一次活动打下了伏笔。: 不论何种活动,我都坚持“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应的活动优先。” 在本次活动中教学过程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与教育目标相吻合的注重活动过程。幼儿喜欢的内容多讲,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优先。教师能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表述,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鼓励幼儿充分大胆地提问。较好地处理好预设型的活动与儿童生成型活动之间的关系。既有教师预先确定目标和计划,又能及时发现儿童的需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性事情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和教育行为。充分估计儿童自发生成的内容,准备的材料比实际教学使用的材料多得多。

活动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能使孩子们毫无约束的尽情发挥自己的所长,大胆的提问、质疑,自由自在的学习、收集资料,扩大自己的眼界、知识面,获取自己所需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开放式提问,使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收集资料的办法和途径。孩子们的提问意识增强了,记录表征的手段多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丰富了,能大胆的提问质疑了,敢于表现、表达。

问题与调整措施:

在关注幼儿发展的同时,我觉得应及时有效的回应幼儿的发现发展。虽然在活动中我有表扬,有回应,但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

针对幼儿的问题,我准备的资料还有些不足,但在第二天的活动中通过孩子们回家的收集和成人的协助,以及我在电脑中搜索得到了弥补。孩子们的你问我答活动非常热,有好多的孩子在活动中提问解答的能力有了飞跃。

从这件事中,我发现,其实孩子真是你的老师,是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能量是不可估计的。而问题是启发幼儿探究、学习的起点,为此我在活动室中专辟了一角问题角,专门记录幼儿的提问,好让大家在提问质疑中求得发展。

科学教学反思(篇3)

通过近20年的初中科学教学,在多次和同事、领导进行交流探讨后,我对初中科学的教学工作有了些许体会:

一、 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是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对此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科学学科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要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二、 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在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学生对科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中对课题的引导,重点的突出都是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有就是对实验的全程设计与把握,这需要教师把实验课备透,在实验课堂上能真正做到运筹帷幄,掌控大局。

在演示实验中,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要在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相对独立思考,操作,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说,学生做,变成另一种填鸭式教学,如,可以先让学生做好探究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这几项,在师生共同探讨可行性,最后让可行性高的实验设计付诸行动,在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个参谋,而当学生这个主导者获得较大成功后,会得到很强的成就感,也就是他后期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 知识系统化,并做到循序渐进。

曾经有一位老科学教师告诉我科学中的'化学部分就是理科中的文科,初听不以为然,细想有一定的道理,是啊,化学的元素知识,物质性质、变化等等,细分下来量大的惊人,这时候作为老师就应把总结归纳时时记心头,不仅自己总结,还要让学生也学会总结,简单的是遇到相似相联系的知识会联想,深入点的就是会归结出知识树,知识网。这些不管是在记牢化学知识,还是作为学习化学的工具都十分有用。

科学是开设时间相对较短的一门学科,因此有许多知识需要掌握,但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如何让学生在保持兴趣的同时记住科学知识,这是问题的关键。而循序渐进就是一个好方法,如在还没有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时候就对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或在学完一段后对某一方面集中训练,再进行知识竞赛什么的。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学后的一些不成熟反思与总结,学无止境,教亦如此,所以还应该多注重信息交流,主动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科学教学反思(篇4)

现代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学。它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知识,而要求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真刀实枪”的“搞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教师是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指导者,主要任务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动口。在教学《弹性》这一课为例,我把实验材料、教学方法做了调整,把原来三种材料增加为五种(钢尺、橡筋、海绵、弹簧、注射器)。教学时,各种材料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出:怎么用这些材料做实验?然后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结果学生拉的拉、压的压、挤的挤、弯的弯……看似杂乱,但每个人都认真参与,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做着每个实验。在学生做了大量弹性实验,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教师问:“你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实验的?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由于学生作了充分的实验,所以发言十分热烈。学生汇报时,教师把这些回答简要写在黑板上,继续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于是大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概括出这些物体的共性,弹性概念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只提了三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讨论,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对事实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得出的。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

促进学生自行探索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把植物分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几部分,分别进行研究,这是使学生会用分析法去认识整体事物。观察与实验,这不但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更是一种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教师要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利用观察与实践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教会学生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多采用探索性的.实验,少用验证性实验。

学生只有具备了“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快、更多地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这样才不会感到学习科学知识是苦事累事。

现代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学。它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知识,而要求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真刀实枪”的“搞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教师是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指导者,主要任务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动口。在教学《弹性》这一课为例,我把实验材料、教学方法做了调整,把原来三种材料增加为五种(钢尺、橡筋、海绵、弹簧、注射器)。教学时,各种材料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出:怎么用这些材料做实验?然后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结果学生拉的拉、压的压、挤的挤、弯的弯……看似杂乱,但每个人都认真参与,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做着每个实验。在学生做了大量弹性实验,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教师问:“你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实验的?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由于学生作了充分的实验,所以发言十分热烈。学生汇报时,教师把这些回答简要写在黑板上,继续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于是大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概括出这些物体的共性,弹性概念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只提了三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讨论,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对事实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得出的。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

促进学生自行探索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把植物分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几部分,分别进行研究,这是使学生会用分析法去认识整体事物。观察与实验,这不但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更是一种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教师要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利用观察与实践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教会学生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多采用探索性的实验,少用验证性的实验。

学生只有具备了“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快、更多地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这样才不会感到学习科学知识是苦事累事。

科学教学反思(篇5)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并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探究新课之前,我先引领学生回顾了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然后引入食物消化的讨论话题。学生很容易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并且能马上理解这些器官都是消化器官。

在了解如何保护消化器官时,学生也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吃不干净过了保质期的食物、饭后不剧烈运动等。

课后我想,其实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有龋齿,应该提出保护牙齿的建议。这里涉及了一个问题:牙齿是消化器官么?在网上查证了,牙齿是器官,那么在讨论哪些是消化器官时,就应该提出口腔里还有牙齿和舌头也是消化器官。

科学教学反思(篇6)

课堂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探究过程更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研究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研究,并有一定的收获。完成了学习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我在组织教学时,注意了从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在课前活动中让学生欣赏一段,利用磁铁性质的电影片段,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导入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2.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在科学课教学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教师应考虑到:他们需要哪些材料?学生可能对什么感兴趣?他们会有什么发现?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是多层面的,有材料准备、也有知识储备方面的准备,更有课堂预测方面的准备。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只有材料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发现了磁铁的性质,还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课前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直接放手让他们研究磁铁,也没有提任何要求。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分的探索时间。

课堂中留给学生多达15分钟的时间投入“研究磁铁,找发现”的课堂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验、去发现。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又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探究结束后,整理好材料开始交流。交流也是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见解,而交流能使这种差异成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交流中不仅让学生汇报了自己的发现,还让学生演示自己是怎样做的,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得出磁铁有磁性(能吸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磁性有大小(两极磁性最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4.让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传统的课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问题解决了,探究活动结束了,课也就圆满结束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到最后,学生已没有了问题,只有等待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学生成了问题的奴隶,课堂的附属品。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在结束之时,教师提出:“磁铁还有很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希望大家课下继续研究。”让学生带着浓厚的研究兴趣离开课堂,使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了课外。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总体效果较好,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以后教学中改正。由于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开放性,而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探究活动中个别学生有漫无目的的瞎玩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注意在学生需要时给于适当的提示,增强实验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反思(篇7)

本次活动的设计及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用心的,但是经过上课之后,让我又有了几点新的想法:

1.活动的导入。

导入部分我原来的引导语较为平淡“今天老师带来了另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们拍摄的一段广告,请你们看看他们在广告里都做了些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欠。如果我设计为: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师伸出手指问幼儿,幼儿即兴回答。)这样的提问设疑,可以使幼儿发散思维的大胆去想、去说,因为谁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想说“手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能够与“导入视频”中的环节吻合,既能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与视频巧妙的结合!

2.幼儿操作“印指纹”部分。

因这是科学活动,幼儿的操作和探索是不可缺少的;又因不能就一而一的原则,我考虑到可以在探索环节整合“数学领域内容”,但是我只是一味的想到了“操作、探索的不可缺少和整合领域”,却没有适时的考虑到幼儿年龄的.特点,所以使得印“指纹印”的环节显得很拖拉,而且不仅时间很长、效果也不是很好,有很多幼儿的指纹印的不是很清晰,也导致了后面的点数环节出现脱节,可见,让幼儿自己印指纹印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让幼儿用放大镜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指纹,然后将观察到的记录到记录表上,这样或许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能够让人觉得本节课是由科学的、操作的、探索的、整合的一系列活动而呈现出闪光一面。

3.忽略了大班幼儿已会识字的能力。

在认识指纹的环节中,我本想有一环节是请幼儿根据指纹的样子,为三种不同的指纹起名字,从而起到发散幼儿想象力的目的。结果,在出示指纹图片时,下方写上了指纹的名字,孩子们还没有来得及发散思维,就被指纹的“正确”名字把思想牢固了,不仅没有展现出“发散幼儿想象力”的闪光之处,还适得其反,显得老师不够灵敏!

总之,本次活动经过了反思后,觉得有很多不足和能够改进的地方,我将会在今后继续将本次活动完善,并尝试试教!

科学教学反思(篇8)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一点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制作、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各个活动。在学生完成实验以后,接下来,教师要创造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在交流阶段能够集中,激活他们的思维。

实际上,在本课制作之前教师已经与学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包括对形状结构知识的学习,设计支架的草图等等。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制作效果并不理想,除了有几个小组制作成功之外,多数小组没有搭建完成,经过仔细的反思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学生的材料准备不充分。个别小组学生在制作中现卷纸棒,带来的剪刀多数比较小,由于纸棒较硬在剪纸棒的时候容易造成剪刀损坏。

二、学生对设计的图纸心中没数,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在操作的时候有的小组没有按照图纸的设计来制作。

三、小组分工合作意识不强。在操作之前教师反复强调,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搭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小组成员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而是去做其它事情。另外,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但是,随着活动操作的逐渐完成,未知的知识逐渐显露,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得到满足,这时候,他们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地减退。待到活动操作结束,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结束了。很少有人再对已经完成的实验提出任何的异议。所以,在接下来的交流阶段,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等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1、组织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结果。由于各小组学生在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对于与自己不相同的东西总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时候,组织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就能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2、适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观察完各个小组的高塔后,他们对各小组的异同大概也了解到了一点。这时候,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最后还有一个整改建议。这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了。因为他们要给其他组提出整改建议,他们就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而要了解其他组的操作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他们就要对这个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讨论,才能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提出整改建议。因此,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紧跟着,不容学生的注意力有半点分散的机会,再加上教师适时的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问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在实验结束后要分散的时候再次达到集中,思维的火花也能够再次被燃起。

科学教学反思(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的特性。

2、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方便面筒、积木等。

2、幼儿座位前面地上贴点,标有“√”“×”的两个筐,赶“猪”棒2根。

3、大记录纸一张,小记录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玩一玩,分一分(操作一)

T:小朋友看,地上有什么?请你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把它找出来,放到打“√”的筐里,不会滚动的放到打“×”的筐里(过会收掉)。

2、幼儿操作,集体检验结果(请两名幼儿来检验)。

3、认一认,各形体(圆柱体,球体,丰富“圆锥台”)

T:会滚动的东西里面可以分成几类?它们是什么形体?

小结: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叫圆柱体。

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什么方向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一头大一头小的叫圆锥台。

4、T: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圆的东西没有角,所以会滚动。

二、游戏“滚进球门”,探索不同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并记录。

1、T:你知道这些圆柱体、球体和圆锥台它们的滚动路线是怎样的?(自由讨论)我们通过游戏“滚进球门”来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

2、玩法介绍:两人面对面,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集体听老师口令“123,滚”,注意提醒幼儿观察物体滚动路线。第二遍交换。

3、幼儿游戏“滚进球门”(操作二)

4、集体交流游戏结果

T:你在玩这些东西时,有没有都滚进球门?(没有)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T:为什么圆锥台滚不进球门?(圆锥台一头大一头小,滚动的时候会转圈。)

结论:原来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弯,不能滚进球门,而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

三、游戏“赶小猪”,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师一手拿圆筒,一手拿皮球T:我们知道了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那你知道它们滚动时谁更灵活吗?

让我们通过游戏“赶小猪”来找到答案吧!

2、出示“赶猪棒”,介绍游戏玩法T:这个游戏需要三个人合作,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绕过“两棵小树”。看看谁先到达,谁就灵活。

3、请两组幼儿游戏,其余幼儿观看结果。(操作三)

4、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T:你觉得“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谁更听话,更容易赶?(皮球)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难赶呢?

小结:我们赶圆柱体时,它只会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很听话。

T:你们说球体的滚动路线是什么样的?圆柱体呢?(四面八方、直直的)

5、出示大记录纸,带领幼儿完成记录表T:玩了这么久,我们赶紧把它们的滚动路线记录下来吧!老师这里有一张物体的滚动路线记录表,我们来看看。

T:你能看懂这些标记吗?谁来记录?

总结:原来圆柱体的滚动路线直直的,圆锥台会转弯,球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四,延伸活动

1、T: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会滚动的玩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他们滚动的路线不同。平时在家,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玩一玩、试一试,把它们滚动的路线记录下来,明天带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看好不好?

2、每人发一张记录纸,回家记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科学教学反思(篇10)

目标:

探索让报纸贴着身体走的各种方法。

在活动中感知空气的存在。

准备:

大小不同的报纸。

纱巾、塑料袋、布片、保鲜袋、厚纸、小纸巾等材料。

过程:

报纸跟我走。

1,出示一张报纸。我们要玩个游戏"报纸跟我走",你们能不用手帮忙,让报纸贴着自己身上不掉下来吗?

2,幼儿取报纸。自由探索各种玩法,相互交流。如:有的将报纸顶在有上走,有的夹在腋下去,有的夹在大腿间跳着走,有的两人夹着报纸走,等等。

贴着报纸走。

1,你们能把报纸摊开贴在胸口行走,而不掉下来吗?

2,鼓励幼儿不用手帮忙,也不用其他材料、大胆尝试。

3,分别请跑的快和跑的慢的两名幼儿演示,让其余幼儿观察比较,说说哪种方法比较好。

4,引导幼儿尝试胸口贴着报纸快步走或跑动。

5,请幼儿说说贴着报纸快速跑动时,有什么感觉?(好象有一种力量,把报纸紧紧地贴在身上,像一直手贴在胸前的感觉)--是谁给了报纸这么大的力量?(空气)--如果我们先快速跑动,然后慢速跑,报纸会怎么样?

接受挑战。

1,出示大小不同的报纸,让幼儿接受挑战,思考为什么小报纸容易掉下来。

2,出示纱巾、塑料膜、布片、保鲜袋、厚纸、小纸巾等材料。请幼儿分别把这些东西贴在胸口快跑,看看哪些东西能跟着自己走。

3,给幼儿留下问题,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掉下来,有的不会?

活动反思:

在成人眼中不起眼的废旧报纸却成了孩子们的宝贝。经过多次仔细观察,我发现孩子们虽然兴趣浓厚,可对报纸的利用性还是存在着局限性。因此,“怎样让报纸发出声音”的课程就生成了。孩子们对本活动有很浓厚的兴趣,说到报纸的用途时,孩子们想到了很多,当孩子们看到报纸工艺品图片时不禁拍起了手,普通的报纸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动手实践时,孩子们探索出多种发声地方法,搓、弹、揉、撕....孩子们形象地表达出了报纸的发声方法,丝丝丝....咚咚咚....孩子们兴奋不已,最后报纸乐器演奏时,孩子们跟着节奏,脸上洋溢着欢乐!只是报纸的认识部分有些过于长,导致整个活动有些拉的太长。

    60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