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育祥

五年级数学教案是针对五年级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方案。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估等环节,是教师进行五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指导和依据。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你喜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18-1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我有见解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回顾圆的知识

圆:曲线图形

圆的组成:圆心、半径、直径

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直径、半径都有无数条。

圆的特点: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是否掌握圆的特征

活动二、回顾圆周长和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

圆的周长 c=πd

或c=2πr 回忆圆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活动三:做自主练习6、8题

6题是利用圆的知识解决自然现象中的'数学问题,水波传送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水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第8题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不同图形面积公式计算。 学生口答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面积,梯形面积的公式。 关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活动四:做自主练习10、11题。

1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11题是实际操作并计算的题目。

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体会两圆的半径比,周长比,直径比是相等的。 学生口答:要求扩建后圆形花坛的周长与面积,需要先求出扩建后花坛直径。 关注测量的方法正确。

活动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解答简单分数除法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能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认识到许多分数除法问题可以借助方程来解决,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5 x=5 34 x=6 3x=910

5x=1011 12 x=89 23 x=67

2.口答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

⑴某数的'35 是36。

⑵全厂人数的58 是210人。

⑶完成了300个,刚好是计划的14 。

⑷一个数的3倍是1225 。

3.解答: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35 。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生练习,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把谁看作单位"1"?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黑板,同学们开联欢会布置会场,用的红气球占总数的49 ,一共用了多少个气球?

师:指名读题,谁能找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师:题中"总数的49 "这个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边画图边理解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说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观察图示,你发现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师:你是根据什么列出等量关系的?(同桌讨论)

师:在这个等量关系中,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

师:未知的可以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我们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同学们自己能解答吗?(指名板演,其他自练,并提醒学生做完要检验。)

师:做完的同学把书打开72页,对照例题检查自己做对了吗?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师:同学们是用把原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的方法检验的,其实还可以根据题意进行检验,我们可以计算28是不是占X的 49 ,如果是就说明你的方程不但列对了,而且解对了。如果不是就说明有错误出现,好及时改正。

师:回顾例题的学习过程,你认为解题关键是什么?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不但能学懂知识,还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师:其实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不光能解决有关联欢会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说"十、一假期,老师上街买了一套衣服,裤子75元,是上衣价钱的23 ,"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求出一件上衣多少钱吗?(能)

指名板演,其他自练。

三、巩固练习

试一试

四、全课

师: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

五、作业

教学后记:

找准单位"1"的量,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分数问题的关键,教学例题时。我先让学生找单位,写出数量关系,让他们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掌握还不错。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难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把折扇(其中一把圆形扇)、画有教材中四幅图的小黑板;学生准备水彩笔、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像折扇打开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交流汇报。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出示例3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作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 、 、 、 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第一单元方程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铺旧迎新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谁来说一说你心中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是不是任意的6个长方形就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长方体的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它。(板书课题)齐读一遍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活动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1、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页,观察后找出在主题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楼房的形状是长方体,地砖的形状是长方体,魔方的形状是正方体)在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如:药盒、烟盒、冰箱、微波炉

2、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面:长方体中每一个长方形叫做长方体的面(分别指出六个面)

棱: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分别指出12条棱)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分别指出8个顶点)

长方体是由面、棱、顶点三部分组成的,你能依照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找出正方体的顶点、棱、面吗?

活动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师: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

1、学生研究,教师指导研究。完成14页长方体的特点表格中的各项内容。

2、学生交流展示

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

面: 6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把药盒的相对面剪下来,重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测量出长和宽然后计算的。)

棱: 12条 可分为3组 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测量)

顶点:8个

3、对比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点,完成14页表格中正方体特点部分。

活动三:辨认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长

1、师: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的框架,去掉长方体的一条棱,你还能想像出长方体的形状吗?

预设:

生:能!

师:再去一条棱呢?

生:也能!

师:如果让你再去掉一些棱,至少要剩下哪几条棱才能保证我们可以想像出原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生:留下连接在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师追问:为什么?

生:从一个顶点引出的这三条棱决定着长方体的大小。

师:那你就给这三条棱起个名字吧!

生:长、宽、高。

出示透视图,标明长、宽、高。

2、揭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正方体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长。

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如果我们画一个圈,将圈中所有的图形称为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如何表示。

活动四:自己动手围一个长方体

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长方形的纸片,请大家动脑动手找出6个长方形纸片围成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

三、练习

不知不觉我们的课上到这就快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我们通过练习来检测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1、你能想像出与其相对应的长方体吗?(课件)

①长方体后面的面积是( )

②长方体( )面的面积分别是24

③长方体左右两个侧面的面积之和是( )

④长方体棱长之和是( )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研究图形的方法?

(观察、画图、测量、等多种方式)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本节课讲授的内容较多,学生操作的活动较多,这都占去了很多时间,练习就要设计得“精”而“巧”了。我练习只设计了一道,但这一道包涵了这节课全部重点难点,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掌握约分的含义和一般方法,认识最简分数。

2、使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在知识的运用中体现数字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商适当的数。

8/20=()/515/18=5/()21/27=()/9

独立完成,说说是怎么想的?每组中的分数一样大,哪个看起来更简单一些?为什么?

2、今天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看看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2)你能写出和12/18相等,两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交流。说说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还有分子比2还小,分母比3还小但是与12/18一样大的'分数吗?也就是12/18=2/3。

(3)结合图说说,12/18与2/3为什么相等?

(4)你们知道刚才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的2、3、6与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吗?(板书:分子、分母的公因数)

(5)把这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6)演示一步一步约分的过程。依次除以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强调:每次约分后得到的数写在分子、分母的正上方、正下方。2/3的分子、分母还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数吗?因为2/3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约分时一般要约分到最简分数为止。

(7)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快的约分呢?(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演示直接约分的过程。如果你不能直接找到最大公因数,可以一步一步约分。

(8)。在小组中互相说说约分的方法。你愿意采用什么方法来约分呢?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6/4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分子、分母还有公因数几?10/7为什么是最简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2)第2题。独立完成,展示作业。60/45怎样约分的?还有什么方法?(分子、分母直接除以15)为什么分子、分母可以直接除以15?说说约分时有什么要注意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怎样判断分子和分母有没有公因数2、3、5?汇报交流。

2、完成第5题。独立完成。你是怎么看出它们不是最简分数的?指出:有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较大,判断时要仔细。

3、完成第6题。怎样连线比较快?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4、完成第7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课堂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互相说说什么是约分?什么是最简分数?约分的方法是什么?你愿意使用那种约分的方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时,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2.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

本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了多种算法,让学生通过尝试、感悟、体验、探索,总结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最优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彩色纸 剪贴画 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把8+8+8+8+8改成乘法算式。(8×5)

2.把0.5+0.5+0.5改成乘法算式。(0.5×3)

3.列式计算。

(1)5个12是多少?(12×5)

(2)12个1.5是多少?(1.5×12)

4.提出问题。

师: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引出分数乘法问题,不仅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问题:1个

占整张纸条的,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获得最后的计算结果?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预设

①图示法计算。

把一个长方形纸条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个

,是,3份就是3个,如下图:

3个是。

②加法计算。

求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列式:++==。

③乘法计算。

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结果和其他算法的结果相同,说明几个相同分数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3=++===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分数乘整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1)

数学广角

【 新知识点】

利用天平找出5 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数学广角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 教学要求】

1 .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和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同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建议】

1 .加强同学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同学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同学一些时间,让他们充沛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战略。

2 .重视培养同学的猜想、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同学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想、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同学养成勤于考虑、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同学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战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同学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战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

2、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进行食品营养分析,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正确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

教具准备:

小黑板、黄豆250豆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昨天老师请同学们搜集一些食品在营养方面百分数的资料,现在谁来汇报一下。

2、学生汇报。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请看:(出示装黄豆的杯子,同时贴)

黄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约占36%,脂肪含量约占18.4%,碳水化合物含量约占25%。

师:谁来读一读?

黄豆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三种含量哪种多?

生:蛋白质

师:黄豆的蛋白质含量多,所以我们说黄豆的`营养很丰富。

今天,我们就先根据黄豆的蛋白质含量问题来学习怎样解决一些简单的百分数的实 际问题。板书课题:蛋白质含量

二、呈现问题,探究新知。

出示装有250克黄豆的杯子,

问:这250克黄豆中,蛋白质约有多少克?

1、怎样列式?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学生总结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师板书)

师:这位同学从以前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迁移到这节课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这种知识的迁移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

2、计算。

师:“250×36%”是一个整数乘什么数?

生:整数乘百分数。

师:我们学过吗?

生:没学过.( 学生发现未学过这样的算式,是一个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师:有办法解决吗?

生:有。

师:怎样解决?

生1: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小数。这样就把整数乘百分数转化成整数乘小数。

生2:也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分数。这样就把整数乘百分数转化成整数乘分数。

师:将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旧知识来解答。这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

(1) 转化。

师:现在,请你们试着把36%转化成小数和分数。

(2) 转化方法。

①、想一想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

②、小声地跟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说一说。

③、指名同学说一说。

④、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方法板书。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3、继续计算。

转化工作做完后,刚才的计算懂得做了吗?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把它做完。

三、巩固新知,迁移应用。

师:刚才新课的学习,大家都很认真,那到底新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老师想出一些题目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1 、基本练习:

填一填:

① 25%=25÷( )=( )小数 25%=( )/100=()/( )最简分数

② 160%=160÷( )= ( )小数 160%=( )/100=()/( )最简分数

③ 0.8%=0.8÷( )= ( )小数 0.8%=( )/100=8/()=( )/( )最简分数

2、变式练习:

百分数 11% 12.5% 分数 1/50 小数 0.24

3、综合运用:

我们班第三组共有学生14人,其中女生占50%,这一组女生有多少人?

4、想一想,说一说。

我校三年一班和二年一班的男生人数都占该班学生总数的40%,这两个班的男生人数相等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3)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 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4)

一、复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1.书本1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说说用什么方法?这三题分别属于什么情况?

2.出示:6和12 7和8 8和12 9和15

学生同桌快速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课件出示:

(1)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最短是多少厘米?

(2)一包巧克力,如果平均分成给8个小朋友,正好分完;如果平均分给10个小朋友, 也正好分完。这包巧克力至少有多少块?

(3)公交车起点站每隔10分钟发一次3路车,每隔15分钟发一次4路车,两辆车同时发车后,再隔开多少时间又同时发车?

(4)一般学生,人数在30到50之间,在体操表演时,总能刚好分成6人一行,12人一行,24人一行。这班学生有多少人?

课件依次出示,学生读题理解后,独立完成,四人板演。

讲评板演时指名说说这四题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4.书本114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如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5.课件继续出示:

(1)把25厘米和30厘米的两根彩带剪成长度一样的短彩带且没有剩余,每根段彩带最长是多少厘米?

(2)把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剪成同样大小且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有剩余,可以剪多少个?剪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3)用96朵红花和72朵白花做花篮,如果每个花篮里的红花朵数都相等,白花朵数也都相等。每个花束最小有几朵花?

学生读题后自主完成,三人板演。讲评时注意与最小公倍数题的对比。

二、复习确定位置

1.指名说说用什么来表示位置?

2.数对是怎样表示的?

3.板书(3,4)(5,6)(x,5)(5,y)说说每个数对所表示的位置。

4.书本119页第28题

(1)学生读题理解后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觉得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5)

分数的意义

1、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理解有关单位“1”的数学内涵,进而揭示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伯含义。 认识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观察分析,比较法,小组交流学习法

主题图的'放大图,学生自备20根小棒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展示主题图

(2)让学生说出从图中获取的主要信息

(3)揭示课题

二、师生共同探究新知

(一)再创情境,探案例1

1、中秋期间,我们的传统习俗是合家分享一块大月饼,喻示合家和美,团圆之意。小华一家也不例外。(示图)

他告诉我们什么?我分得这个月饼的1/4

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1/4是把()看作一个整体呢??

2、小红家买的是盒装月饼,每盒8个,她说:我分得这盒月饼的1/4。谁知道小红所说的1/4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呢?

分析一下他俩得到的月饼,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二):教学单位“1”、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

1、关于单位“1”

学生小组交流“议一议”

师让学生小组“议一议”的3个情境,全班反馈(师对应板书)

归纳:一个物体或是由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观察板书内容,体会这里单位1的量,及其所表示量的对应的分数的实际意义。(可以同桌交流)

2、关于分数的意义

理解了什么是单位1的量,我们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拿出一些小棒,把它看作单位1

使它能平均分成5份,6份??

情况反馈

归纳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先说,再对照书上的概念进行巩固。同时板书:分数

说一说,议一议,上面分数的实际意义

课堂活动: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画一画(书上的第2题)

3、关于分数单位的认识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又叫做这个分数的单位。 让学和举例说一说:

再议一议:分数单位与分数什么有关系?(分母)

三、全课总结

1、反思与质疑

本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方面的新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再针对主题图的情境试述其中各分数的实际意义。

2、还有什么疑惑的,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师生共同梳理

单位“1”——分数——分数单位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25~26页1、2、3题

分数

单位“1”:??

分数的意义:??

分数单位:??

单位“1”——分数——分数单位

    738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