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育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三年级学生编写的语文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方案,明确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目标。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你喜欢。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会写8个字,学会8个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妈妈的爱是伟大的,学会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4、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狐狸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要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悟中体会狐狸妈妈对小狐狸无私伟大的爱。理解时围绕课后思考题“山洞附近树下的葡萄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充分讨论,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复述课文,培养理解能力及想像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想吃葡萄的时候怎么办?有一只小狐狸它特别想吃葡萄,该怎么办呢?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3、抽读生词卡片狐狸饥饿采摘附近冒险山洞一颗嗓子。

4、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思考:

(1)为什么课题是《妈妈的葡萄》

(2)妈妈采摘葡萄容易吗?找出相关词句。

体会:

A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又翻过第三座山,狐狸妈妈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

B狐狸妈妈实在跑不动了,把葡萄放在一棵树下,打算歇一会。

(3)听到猎狗的叫声,狐狸妈妈是怎么做的?谁来试着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妈妈焦急的心情。

(4)为什么小狐狸能逃脱猎狗的追踪?狐狸妈妈哪去了?

(5)请你们想象一下狐狸妈妈被猎狗追赶时的情景。

(6)山洞附近的葡萄是从哪里来的?小狐狸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读读妈妈说的话。

(7)如果你是小狐狸,此时你会怎么想?请你读读小狐狸的话。

(8)让我们带着对狐狸妈妈的敬意,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三、拓展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2、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续写一段话。

猎人带着狗追来了,怎么办?狐狸妈妈大声喊:“呜-危险!快逃呀!”这时。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1)用旧字换偏旁的方法学习:狐狸饿险洞

(2)组词

狐:狐狸狐步狐仙。

狸:狐狸狸猫狸子。

饿:饥饿饿了饿虎扑食。

险:危险保险冒险。

洞:山洞洞口洞穴。

重点指导:

摘:里面是个"古",不要写成“”。

颗:颗是量词,用作颗粒状的物品。只有和“棵”的用法区别开。“棵”跟植物有关。

嗓:右面是三个“又”,不要写成三个“口”。对比“噪”和“嗓”。

三、写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子格中的位置。

2、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摆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在教学时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突出教学的重点。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情感强烈。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续写“小男孩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指名回答)

2、过渡语: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在我们这个广阔的地球上生活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尽管肤色不同,可我们象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2)问:你看到什么?有一位美国诗人把我们共同的愿望写出了一首诗——《最美的花束》(板书)。

3、齐读课题(美读)、质疑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3)音(指名读、齐读)、形(学生提示)、义(质疑)。

2.指名5位学生读课文(应注意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3.分组读课文(一二节男同学,三四节女同学,第五节齐读)。

4、现在谁来说说“最美的花束“指什么?

三、理解诗文,体会感情

1.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先有感情地朗读,再说一说你从中知道或读懂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2.生自由读,小组交流,师巡视参与指导。

3.指名汇报,师生评价,师相机点拨归纳。

(应注意朗读的指导、评价,“花、花冠、花束、花园“等的含义)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出示课件4)

5、提供句式,指名根据课文意思说话,体会主题思想。(出示课件5)(师相机评价、鼓励)

(1)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

6、小结:同学们,你们的发言,让我深深地感动,的确,不管肤色如何,不管是贫穷或富有,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板书:平等)

四、拓展延伸。学生谈今后同学间、朋友间、邻居间应如何相处。

五、质疑问难。

六、推荐作业。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苏珊的帽子(板书),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感知,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苏珊得了癌症,接受了三个月的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心里很难过,但老师理解她,同学们尊重她,最后,她开心的笑了。

2、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有什么不同?(批读文)你从文中的批注当中知道了什么?

3、读了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①谁是苏珊?苏珊为什么要戴帽子?

②苏珊戴上帽子后的心情怎样?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苏珊和帽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品读课文,并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5、课件出示:几种常用的批读方法。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参照老师提供的几种常用的批读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批注下来。

2、老师发现大家的批注都做的很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的批注说给大家听呢?生:我从一二句中知道了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但她身体里长了一个小小的肿瘤。生:我在“小小”“竟”“三个月”“更瘦小”“掉光了”这些词语下面加了“.”我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苏珊小小年纪就要经受癌症化疗这些大人们都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苏珊是多么的不幸。生:我在“落”下面加了“.”因为它是个多音字。生:我很喜欢“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抗争,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落下的功课,然而,每天光着头到学校去上课,这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这句话,在它下面画了。

3、文中的“这”指什么?(每天光着头到学校上课)怎么办?(戴帽子)。

4、师批注: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苏珊丰富的内心世界,她只有戴上一顶帽子来遮住身心的伤害。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是怎样帮助小苏珊的?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边进行批注。

2、指导朗读。

3、生质疑:为什么是“下星期一”戴帽子?生:我读懂了批注当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同学们仿戴帽子?”这个问题,它表面上是同学们学习和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实际上她是想避免苏珊到校后的尴尬,保护她的自尊和更容易受伤的心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星期一到了,戴着帽子的苏珊来到了学校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默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进行批注。生:我在“犹豫”下面画了“?”,我查了字典知道犹豫的意思是拿不定主意。生:我在“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下面了“?”,她担心什么?她犹豫什么?

2、指导朗读。

3、假如你是苏珊班级里的'一位同学,看到苏珊那样的担心,那样的犹豫,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4、苏珊走进教室后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发现?生:我在“五花八门”下面加了“.”,它与前面的“越新奇越好”相照应。生:我在课文右边批注了:看到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帽子,苏珊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呢?生:我从“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这句话中感受到老师的办法真好啊,她巧妙地解决了苏珊的难题。

5、指导朗读。

6、是啊,此刻,我仿佛看到了苏珊那如花的笑脸,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苏珊这几个月以来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为苏珊有这样聪明而又细心的老师感到高兴,同时,我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三、学习最后一段。

1、师范读。

2、小组交流,谈体会,并进行批注。

3、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珊已经消除了心里的阴影和同学样一起快乐幸福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尊重、充满关爱的班集体。

四、总结全文。同学们,苏珊是不幸的,因为病魔让她小小的身体备受折磨,但苏珊又是幸运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拥有关爱她,尊重她的老师和同学,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苏珊的老师和同学那样的人,那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每一个懂昨尊重,关爱他人的人,愿我们的世界处处充满尊重与平等,让世界充满爱。

五、作业。对阅读材料《将军和士兵》进行批注。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感受槐乡孩子的快乐、勤劳,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自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准备】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自读品析,感知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小组内朗读:

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4、讨论:

⑴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⑵槐米有什么用处?

⑶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课文

5、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

⑴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⑵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

(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

⑶指导感情朗读。

三、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交流欣赏:

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2、谈感受:

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参加过什么劳动?有些什么感受呢?

3、小结。

通过说自己的实际劳动与感受,得到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把参加的一次劳动的过程与感受写下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予、圣、诞”等10个生字。会写“予、担、宽”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等20个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金吉娅怎么花出20美元购买圣诞礼物的。

(3)体会文章最后一节的含义。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特点,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和快乐,让学生从中受到爱心教育。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金吉娅怎么花出20美元购买圣诞礼物的。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最后一节的含义,让学生从中受到爱心教育。

四、课前准备

①反映圣诞节的图片。

②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①学生看录像(或图片),了解圣诞节。

②谈话:你了解圣诞节吗?

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给予树”。

④理解课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呢?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按要求把课文读两遍。

要求:a、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

B、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c、把自己不懂的词句画出来与同学讨论。

②检查读书情况。

A、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给予 试探 心意 祝福 甜蜜 担心 宽裕 前夕 提醒

兴高采烈 立即 卡片 盼望 拥抱 仁爱 同情 体贴 如愿以偿

B、指名读课文。

提示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发现读错或读得欠通顺的句子,评议时提出来。

③学生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生自主再读课文

教师提出自主阅读要求:请你认真读读想想,看看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可以用笔在课文上画画写写。下节课我们来讨论交流。

四、指导写字

①屏显要求会写的12个字,先读读,再组词。

②请学生做小老师,指导写字。

这12个生字,你哪个字写得最好?请你上黑板在田字格中板演给大家看,再谈谈写好这个字的经验。

③学生写字写词。

先把生字写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①听写词语。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交流感悟

①组织学生交流上节课自主阅读的感受。

你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又有什么感受呢?

②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引导学生体会。

A、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可引导学生抓住“沉默不语”来质疑、释疑。

B、让学生充分地读第四、五自然段,感悟金吉娅善良、仁爱的品质。

③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师生互相合作释疑。

三、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很感动,请你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①抄写自己喜欢句子。

②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一定非常感激金吉娅,请你替那个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板书设计:

31、给予树

金吉娅:沉默不语、难过

妈妈:担心、生气、被感动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15个生字,掌握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4、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特点观察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文中介绍的景象及动物、物产等,学生不够熟悉,可能感到生疏,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学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游览,美丽的小兴安岭。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这个“兴”字啊,读一声,来一起读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2、师: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简单说说四季的景色。

例:我知道了小兴安岭的四季的景色十分优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师:从你说的过程老师听出来了,这篇课文是按照——

提示: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

师板书:春夏秋冬。

师:通过你的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答,例:我知道了小兴安岭的树木非常多,种类也非常多,夏天的野花很好看……

3、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你们知道吗?

播放媒体资源的课件中的“小兴安岭”,并对小兴安岭做介绍。

小兴安岭:兴安岭山脉的东段,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北部,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长约三百六十公里,平均高度为海拔四百至六百米。整个山脉分布着温带针落叶和阔叶混合林。它与大兴安岭、长白山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它们集中了全国木材储积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森林中有梅花鹿、紫貂和东北虎等珍贵的动物。林地上生长着人参、乌拉草及其他珍贵的药材。学生看课件并听老师的介绍,谈自己的感受。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正等着我们来欣赏呢,快打开课本,读读课文吧,知道读课文的要求吗?

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师:那就按照你们知道的要求开始读吧,把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书。

三、教学字词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纠正读音。

开火车读,齐读。

2、指导学生记忆字形

“酸”字是左右结构的,左边“酉”字旁里面的一横不要丢,右边的第四笔是“点”不是“捺”。“献”字的左边的“南”字里边是两个短横,不要少一笔。

“射”字注意左边“身”字变形。

“脆”字右边第三笔是“横”,不是“横钩”。

“刮”,注意与形近字“乱”区分开。

“鼠”字共13笔,第8、9、11、12笔均为“点”,不是“横”。还要注意“臼”字的笔顺,6笔写成。

3、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抽出:就是长出的意思。

浸:一般指沉浸在液体里。课文中小兴安岭的雾很浓,范围跟森林一样广,整个森林都沉浸在雾里,所以作者把浓雾比作液体,用“浸”来形容雾中的森林。

葱葱茏茏:指树木枝繁叶茂,长得非常茂盛。

四、练习朗读

1、指名分段朗读,纠正读音。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课文”,更正读音。

五、整体感知

1、师:请小朋友默读课文,想想小兴安岭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默读全文,班上交流读后感受。

例:①小兴安岭非常美丽,动人;

②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

③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迷人;

④小兴安岭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⑤小兴安岭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2、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绿色的海洋”指的是什么?

提示:指的是小兴安岭树的数量、品种极多,树的面积之大,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垠,一望无际,从“数不清”一词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2)指导朗读:小兴安岭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繁茂的树木,几百里连成一片,像绿色的海洋,这该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色,一望无际,一碧千里。让学生带着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朗读这一段。

3、读课文2—5自然段,感知四季美

(1)作者都描写了小兴安岭四季中的哪些景物,请用“____”画在书上。

(2)班上交流。

(3)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填写表格。

季节 描写的景物

春 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夏 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

秋 白桦、栎树、松柏、落叶、山葡萄、榛子

冬 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

(4)按春夏秋冬四季,自己有感情地读读。

六、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小兴安岭地资料阅读、交流。

2、课后可凭自己的想象,画一画小兴安岭的美景,做小兴安岭的宣传画。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在上节语文课中我们共同游览了……

生:(齐)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游过之后相信一定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那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并帮我做几幅有关小兴安岭的宣传画,你们做了吗?

生答。

师:谁愿意到前面为同学们展示一下。

生展示画,并简单介绍。

师:你们画得真是太好了,从大家的画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答。

2、师:今天老师也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小兴安岭的风景图片。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

播放媒体资源中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

学生欣赏风景。

师配乐简介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

春姑娘来了,给小兴安岭披上了绿装,溪水欢快地流淌,枝上的嫩芽迫不急待地探出脑袋,似乎想告诉人们什么似的。夏天,树上的枝叶绿得逼你的眼,一片一片将天空遮得严严实实的。花儿也像比美似的各自展露婀娜的身姿。秋天也不甘示弱,到处一片金黄,落叶跳起迷人的舞蹈,庆祝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冬爷爷赶着马车也来到小兴安岭,踏上松软的白雪,去寻找小动物们的足迹。

二、细读课文

1、师:我看到同学们已经陶醉在小兴安岭的美景之中了。小兴安岭这么美,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是生机勃勃的春天,还是果实累累的秋天?是欣赏夏天的枝叶繁茂,还是欣赏冬天白雪的皑皑?简单说说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

2、师:课文以它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风光,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示学习2~5自然段。

出示学习提示:

(1)喜欢哪个季节就去读相对应的段落。

(2)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找出欣赏或感兴趣的景物,并用喜欢的方式(朗读、绘画、表演、理解词语等)说说感兴趣的理由。

3、自己先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三、深入读文

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生说自己最喜欢的季节。

春天:

1、师:我们先一起走进小兴安岭的春天,谁愿意当小导游给我们介绍?

指名读第2自然段。

师:小导游介绍的好不好?听了小导游的介绍你有什么问题或感受都可以说出来,我们在座的每名同学也都可以以导游的身份来为大家解决疑难问题?

重点指导:为什么说“抽出”新的枝条而不说“长出”新的枝条呢?

提示:尽管意思相同,但是作者选用了“抽出”一词,把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十分生动形象,试想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曾几何时,笔直的长长的枝干上都不约而同地生长出鲜嫩的枝条,多么神奇啊!因此,作者在这里用“抽出”一词不仅写出了枝条生长的现象,而且把生长的速度之快也描绘出来了,令人觉得贴切而形象,而如果用“长出”一词,就未免显得直白,缺少情趣。

2、师:还有哪儿可以看出春天到了呢?

提示:“山上的积雪……汇进小溪”。 “小鹿在这溪边散步......”

师:“小鹿在这溪边散步......”,这里作者用的修辞方法是?为什么这样写呢?

提示:拟人。“散步”、“欣赏”,这本是描写人的神态的词语,作者用来描写小鹿,说明作者对小兴安岭中的树木、动物都充满了喜爱之情。同时这些句子的描写,也使我们看到了春天给小兴安岭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3、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答,天气变暖,春风很暖和等。

师:这段话想一 想应带着什么样的语气读?

提示:轻缓。

师:谁能有感情的读一读?

指名多生进行朗读。

夏天:

1、师:送走了春天我们又迎来了小兴安岭的夏天,谁愿意做导游为大家介绍夏天?

指名读第3自然段。

2、师:你喜欢这段中的哪个句子?为什么?

学生说喜欢的词句。

例: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师:夏天树木的特点是——葱葱茏笼,(板书‘葱葱茏笼’) “葱葱茏笼”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葱葱茏茏”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

师: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封”字,用“盖”字行不行?

提示:“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严的景象,也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盖”字有由上而下覆盖的意思。而小兴安岭树木繁多,枝叶不仅是将上面的天空遮盖住,而是上上下下的空间都被浓密的枝叶封闭得严严实实,因此这个“封”字用得恰到好处,再次照应前文的树多得就“像绿色的海洋”。

3、讨论“浸”和“罩”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罩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提示:在字典中“浸”是泡的意思,一般指沉没在液体里。小兴安岭的雾很浓,而且是从地面生成,自上而下蔓延开来的;范围跟森林一样广,逐渐使整个森林都沉没在浓雾里。但“罩”是扣盖、覆盖的意思,有由上而下的内涵。相比之下作者把浓雾比作液体,用“浸”来形容雾中的森林,十分确切。

4、师:为夏天增添色彩的还有——

生读: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大花坛。

师:花一直是美丽的象征,各种颜色的花聚在一起当然美丽。我们带着最美的语气齐读这句好不好?

生齐读此段。

秋天:

1、师:转眼夏天又已悄悄走过,我们又迎来了小兴安岭的秋天,谁愿意做导游?

指名读4自然段。

2、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最美?为什么?

学生找出优美的句子,说自己的感受。

例:(1)我找到的美的句子“秋天……”我想在一片树林中,既有黄色又有绿色,它们相间在一起一定会很美。

(2)我认为这个句子也很美“秋风吹来……”这里“飞舞”一词用得很好,有动感,有美感,使人感觉像纷飞的彩蝶。

(3)我喜欢“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等名贵药材”这句话,我感觉秋天的森林是最无私的,因为它赋予了我们香甜可口的果实,所以我爱它的深沉,爱它的无私。

3、师: 是啊,小兴安岭不但有景色美,而且有奉献美,它的美丽和富饶是联系在一起的。谁能用赞赏的语气读一读小兴安岭秋天的景色?

指名读,评价,自己有感情的朗读。

冬天:

1、师: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兴安岭的冬天,谁能做导游?

指生读第5自然段。

2、师:欣赏了小兴安岭冬天的景色,有什么感受?

生答,雪大、有趣等。

3、师:作者在描写小动物的时候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这样写?

提示:拟人。赋予动物人格化的描写,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界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

1、师:现在我们已经游览了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有什么感受呢? 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答。

例:小兴安岭的景象太诱人了,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小兴安岭树这么多,我想说小兴安岭你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师板书)

师:你想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说这些话呢?

生:骄傲、自豪、赞美。

师:下面让我们带这这种骄傲、自豪、赞美感情一起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2、师:本文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呢? 这个问题老师想留给同学们完成,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板书 总——分——总。

师:看来,今天的游览大家收获不小,最后,让我们再感受一下小兴安岭迷人的风光,在欣赏的过程中如果那些景象与你课前收集的资料有关你就站起来为大家介绍好不好?

师再次出示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图片,生介绍。

五、布置作业

1、把本课好的词语和句子积累在你的佳词佳句本上。

2、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小兴安岭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学习本课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去观察校园内的花、树……写一写。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 树木嫩绿 春水涨满

夏 树木茂密 野花盛开 美丽的花园

绿色的海洋 秋 落叶飞舞 野果成熟 巨大的宝库

冬 积雪覆盖 野兽进洞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 .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 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 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 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 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 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 )

2) 令人惋惜。 ( )

3) 抬着头向上看。 ( )

2 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 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 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 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 )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

1) 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 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想什么?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9】

学习目标

1、 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课前准备

1、 展示屏。

2、 搜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此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习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学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 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 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 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1、 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4、 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29掌声

四、指导认字和写字

1、 屏显本课的生字。

2、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 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 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五、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和谚语。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二、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1、 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2、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分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3、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平,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三、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1、 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2、 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3、 学了课文,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四、抄写词语

先读、记,再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交流搜集的名言,背诵积累

1、 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呢?

2、 组织学生交流。

3、 让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名言或谚语。

六、实践活动

假如你的一个好朋友考试考得不好,他很难过,请你写一两句鼓励他的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先复习《蜜蜂引路》一文,预习本课,进行联系比较学习。

(2)学习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3)在熟读,分角色读文的基础上,学会用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人是怎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骆驼的特征的。

三、教学难点:

学会初步的分析、推理,了解故事发展的顺序,启发学生思维、想像,对学生进行观察与思维的训练。

四、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②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③教师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①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②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A、老师出示问题。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B、教师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C、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几位同学把寻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D、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①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要点:

a、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B、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

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③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四、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①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②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板书设计: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路左边蜜右边米驮着蜜和米顺着脚印找

啃过的树叶齿印缺牙齿

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板书:

16、找骆驼

左脚跛

左驮蜜 右驮米 观察所得 果然找到

缺了一颗牙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体会“我”和老人互相关爱之心,懂得对人要有真诚的爱。

教学重点:

体会“我”对老人的关爱之心和老人的博爱之心。

教学难点:

联系语境体会结尾句“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施主”,直奔重点进行质疑。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板书:施主)什么是施主?昨天我们已经查字典了,谁来说说?(出示:字典中的解释是:和尚或道士称施舍财物给佛寺或道观的人。)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本文中施主是什么意思?(出示:本文中指施舍财物给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人称为施主。)课文中都谁是施主?(我老人)

2、(板书:真正的施主)大家读课题。我们已经读课文了,文中真正的施主是谁?你是从课文中哪里知道的?打开书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3、(出示课件)

“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1)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你有什么问题吗?

(2)生质疑,整理问题:

恍然大悟?原以为?

想不到?

二、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解疑,体会“我”对老人的关爱和老人的博爱之心。

过渡:我们真会读书,根据这段话提出这些有价值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老是读这段话行不行?对,提出问题后,我们应到全文中去找答案。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把你找到的答案在书上用曲线画一画,画完了再读一读。

(一)深入理解2和3自然段。(体会我是施主)

师:为什么说自己是施主?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1、(出示课件):

我想,在我们家乡,一个鸡蛋卖4角5分钱。我看到她很可怜,便定了5角钱一个,暗中提高了5分钱。国家不正在提倡“扶贫”吗?我暗下决心,作为一项“扶贫”工程坚持下去,做一个小施主吧!

(1)看这段话作者用引号给我们重点强调了一个词语“扶贫”,你理解这个词吗?(生说)

(2)小结:“贫”是什么意思?(贫穷)“扶”呢?(扶助,帮助)我们解释词语的时候,把这两个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了。说说吧“扶贫”什么意思?

2、(出示课件):

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老人实在可怜,便单方面决定每个鸡蛋再加5分钱,一个鸡蛋5角5分。

(1)面对我的再次提价,老人是什么表现?(指名读)

“僵持”是什么意思?好,现在谁跟我合作,也像文中我和老太太那样“僵持”一下?(师生对话)引导:我是老太太,你怎么做?……我们都不肯退一步,这就叫?(“僵持”)我们互不相让这就叫?(“僵持”)

(2)轻声读读这两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要单方面两次提高价钱?(1、老人可怜2、扶贫)

3、你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

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

(1)是这句吗?孩子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看看这是个怎样的老太太?

(2)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出示课件):

卖鸡蛋的是个身体单薄、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

卖鸡蛋的是个老太太,靠自己养的鸡生活。

引导学生:(出示红字:身体单薄、没儿没女)你体会到什么?把你感受到地读出来。(指名读)关于这两句话的理解,谁还有补充?(出示红字:就几只)“就靠自己养的几只鸡生活”你体会到什么?读出来。(指名读)

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4、就为这样一个可怜贫穷的老人,我愿意多花一些钱去买鸡蛋。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说自己是施主吗?

5、现在然我们轻声地读读课文1——3自然段,体会一下我是怎么当施主的。

(二)深入理解4自然段。(体会老人是施主。)

过渡:可是为什么又说老人是真正的施主呢?她是怎么当施主的?谁找到了?(指名读)

1、(出示课件):

老人说:“我不是因为这个价低。这些鸡蛋是要卖给学校的那位老师的,人家那么远到我们这偏僻的山村里教书,又那么瘦。我盼望他胖起来,在这个小学里长期待下去。孩子们需要他。”

(1)小贩那么高的价,老太太为什么不肯买,非要低价卖给我呢?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2)(出示:盼望)换成“希望”行不行?

引导:“盼望”和“希望”都有希望的意思,但是“盼望”是身后而急切的希望。

(3)老人盼望的是什么?(指名说给你7分)老人盼望我胖起来,还有更深的意思?(指名说)老太太为的是?

(4)引申理解:村里这么多孩子,有没有老太太的?现在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说)

(5)谁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6)带着我们的感受自由读读这段话。

(三)深入理解重点段5自然段。

1、听到老人和小贩的这一番谈话,我恍然大悟,读,

(出示课件)

“我恍然大悟,原以为自己是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她老人家……”

2、其实,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都在帮助老人,向老人施舍。直到听到老人和小贩的谈话,才知道从一开始,老人就在帮助我。就在向我施舍。而且她不仅施舍给我一个人,他还施舍给村里的孩子们,比起我来,她是那么了不起,所以说,她老人家,才是真正的施主呀!大家读这段话。

3、现在这些问题你们都明白了吗?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学会了一个新本领,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四、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结尾。

1、孩子们,知道吗?后来村子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这件事了,猜猜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

2、出示提示:

3、学生写(5分)

4、展示评价(3人)

五、板书设计

19、真正的施主

老人

我孩子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板书:

8、我不能失信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诚实守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4】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不同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认识到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

2、积累名诗、名句。

3、积累词语,发现其中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区别相同字的不同意义。

2、通过观察发现词语特点,并积累结构相类似的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

2、感受祖国的迷人风景和物产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前

学生准备:摘录好描写祖国大好河山、丰富物产的诗歌。

教师:简易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谈话导入“我的发现”

1、师:同学们,前面三节课,我们充分领略了祖国山河壮美、物产丰富,也感受了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这一堂课,我们又将深入地感受汉语的神奇魅力。

2、出示两组句子,请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3、读了这两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4、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5、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海水有深有浅。

深——与“浅”的意思相反。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深——久,时间长。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封——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袋、纸包。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封——密闭。

6、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你能像课文里一样,也举个例子来说吗?

7、祖国的语言确实神奇,同样的字词,在不同的句子环境中,意思却会有所不同。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字吗?

8、多音字练习:同样的字词,在不同的句子环境中,意思会有所不同,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中,相同的字还有不同的读音呢?参{参加人参}数{数学数一数}好{好人好学}难{困难难过}

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学生查字典了解字的多意

学生举例

让学生了解不同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不同,认识到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

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感受祖国语言的神奇,丰富。

二读读背背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2、谁能试着读诗句?(指名读。集体齐读。)

3、结合查字典,请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4、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同桌相互背诵。

5、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6、哪个聪明的同学发现了这些诗句的特点?(都是描写景物的)

7、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看谁积累得最多。学生借助拼音读读诗句。

自由背诵诗句。

积累描写景物的诗句。背诵积累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5】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 yàn空蒙kōng méng

淡妆浓抹dàn zhuān gnón gmǒ相宜xiāng yí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737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