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案模板 > 化学教案 >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15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15篇

|康华

最新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15篇

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呈现一份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科学、系统的教学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15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

根踞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3)了解保护水资源,开发水资源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学习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

(2)学习利用数字和图表来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正确、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2)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学生又认识了另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水”,并学习了水的组成,性质及净化,最后展开“爱护水资源”这样一个社会课题,不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本课题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概况、二是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这两个问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化学,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我所教授的学生为合肥市市区的学生,由于合肥市近年来并未出现严重缺水现象,学生大多没有时间到郊外观察和实际考察水污染情况,对于淡水危机和水污染问题,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具备,所以如何让学生感受淡水危机和水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何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就是本堂课的难点所在。

教学流程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本课中我是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视频新闻,让学生了解到表面上我们过着用水无忧的生活,实际上水危机现象早已存在。此处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的视频新闻,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二、增删调并,上好新课

在本课中我将学科中的书本知识尽可能的“增删调并”。比如,我增加了海水淡化问题、节约用水的标志、水体富营养化等内容。我将节水、护水、开发水资源等内容进行了调并。这样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更符合学科书本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这些是我这节课的亮点,也是我的匠心所在。

对于水污染,在本课中,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新闻,还展示了多张水污染危害的图片。通过这些,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大的触动,巨大的震撼,面对黄河在流泪、淮河在哭泣、长江在受罪等情景,学生从内心发出呐喊:“不能再污染水了。”如果此处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而仅仅用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是没有办法让学生有着直观感受的。多媒体技术解决了本课题的难点,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结束新课

通过九寨沟如诗如画的美景,与先前水污染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山美、水美,人才能更美。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读书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清晰度的讲授,热烈地讨论、认真地阅读、适当地练习,多种教学方法的恰当组合,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学反思:

1、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健康。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向学生提供了感性经验。

3、由于多媒体资源的缺乏,不能完全满足个性化学生的需求。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2)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及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等。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因此,可以说对原子的学习更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理解原子的概念,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使学生对宏观物质的性质认识得更为深刻;了解原子的结构,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及本节的特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日常学习态度等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b、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c、了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d、认识物质的可分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及阅读等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进行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原子概念;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

4、对于教材的处理

要让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原子的概念及结构是本课时教学上最大的难点。故将此种微粒通过电脑制作成形象、生动的模拟动画,让学生更直观的接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初步形成原子结构模型。

二、说教法

主线:激疑——探索——引导分析——归纳总结

1、对于原子概念的教学,我采用实验—分析—归纳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直观接受宏观物质的可变性,并积极思维,逐步认识到分子虽小,在化学变化中却可以再分的客观事实;通过演示模拟动画,分析水分解反应的实质得:在反应过程中,构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氢微粒并没有改变。从而概括出原子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3、列表比较分子、原子的相似、相异及相互关系,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4、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仍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结构;充分利用模拟动画,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组成。

三、说学法

主线: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思维,并借助形象、直观的模拟动画,接受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

3、引导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引出新知识。

4、通过小结、课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在前几年的课本中,这部分内容总是一带而过,而新课标下的课本,第一次把它作为单独的一节,我认为这里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环境保护等新的理念,所以今天和大家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把握,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九年级化学课本(仁爱版)专题三中的单元4。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及其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大气污染与防治的问题是水到渠成的。

1、地位作用:

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本节课也正是立足于此。一方面,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保护环境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这节课正是对此做出的一种尝试。本节课由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不高,所以侧重于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三,由于同学们接触化学的时间比较短,对为什么学化学没有很深入的理解,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家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和生产、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从而增强大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尤其是酸雨的危害是本节课的重点。

3、教学难点:

大气污染的防治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明确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设计此目标是希望学生了解基本的大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今后无论自己还是家人在生活中都能尽量避免做一些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以及用语言、文字等表述有关信息的能力。

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媒体收集材料,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感受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立志掌握化学这门科学,以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

②通过对芥子气的了解,提醒同学们勿忘国耻,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学情与教法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不是要“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公民素质。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一方面,学生接触化学时间很短,许多化学原理都还未学到,所以这节课在教材处理上只要求了解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和防治,没有作深入介绍,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十六七的学生正是对什么事情都好奇的,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所以本节课在处理上没有完全拘泥于课本内容,而是参考了高中地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增加了有关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的内容以及许多我们身边的典型事例,如邢台市逐渐淘汰了污染严重的大面的,逐渐推广集中供热,集中供气等,拓展了内容的广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学好化学,掌握化学知识造福人类的决心。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课下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调查有关大气污染的问题,以培养学生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加工

的能力。课堂上,以学生讨论、发言为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探究酸雨的危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关于大气污染的防治,仍然要求学生经过分析和思考,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这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所以适当使用幻灯片等增加课堂容量,使用大量的污染图片增加对感官的冲击力,同时链接了大量网页来展示和大气污染相关的新闻等,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四、过程分析:

[幻灯片展示]几幅触目惊心的大气污染图片

[引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保护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思考提问]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在不停的进行呼吸作用,请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否造成了大气污染?如果二氧化碳造成了大气污染,那么设法除去自然界中的全部二氧化碳是否更好?

[学生回答]当然不是。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

[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这是大气自身的一种自净作用,这种大气的自净作用是自然环境调节的一种重要机能,只有当大气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才会出现大气污染。请学生思考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学生回答]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氟氯烃、过量的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等

[幻灯展示]以表格形式给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请学生们根据各自收集的材料,分别分析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突出危害

[学生回答]二氧化硫的来源及主要危害

[小结]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而酸雨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空中死神”。

[播放一段有关酸雨危害的录像片]

[提问]老师准备好了一瓶模拟的酸雨样品,请学生们设计实验模拟酸雨的危害。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①酸雨对植物、树木的危害很大,可用花瓣或小草模拟酸雨对植物的危害②酸雨腐蚀地面设施、古建筑等,可用石灰石模拟酸雨对建筑的危害③酸雨腐蚀桥梁等,用铁钉模拟酸雨对桥梁的危害④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还提出可以采用生物课中常用空白对照实验的方法以利于更好的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试验]酸雨样品分别加入盛有花瓣、石灰石、铁钉的小烧杯中。(由于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大,酸雨样品的腐蚀性比较强,所以此实验没有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实物投影展示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①酸雨样品使红色的花瓣变了颜色②浸泡在酸雨样品中的石灰石表面出现气泡③浸泡在酸雨样品中的光洁的铁钉表面很快变黑

[幻灯展示]被酸雨腐蚀的建筑物的对比图片;网页、新闻等进一步说明酸雨的危害。

[联系实际]电视报道乐山大佛正在整容;暑假期间,故宫、天坛等也在重新整修,还有网上报道的香港饱受酸雨之苦,要启动“蓝天行动”的新闻等。(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酸雨的严重危害,而且意识到酸雨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回答]氮的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补充介绍]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成因及危害

[学生回答]一氧化碳的来源及危害,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

氟氯烃的来源及破坏臭氧层的后果

过量二氧化碳的来源及造成温室效应的严重后果。

可吸入颗粒的来源及主要危害

[提示]含铅化合物是可吸入颗粒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提到含铅化合物,学生立即想到的就是“童康宝”的广告,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联系实际]前几天,电视报道甘肃徽县368人血铅超标,其中一百多人是未成年人。原因是因为当地的一家铅冶炼厂排出的大量含铅烟尘。如今该厂已被勒令停产。

[启发思考]其他可吸入颗粒物也对人体有很大危害。请学生们思考羊绒衫和沙尘暴的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羊绒衫—大量养羊--羊吃草,甚至吃草根—破坏植被—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增多

[联系实际]焚烧秸秆,露天烧烤等现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便。

[讲述]除上述人为因素外,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森林火灾等也会引起大气污染。除此以外,还可能有一些突发事件造成的大气污染。如近两年在齐齐哈尔发生的的芥子气伤人事件。当年日军731部队遗留下来了大量芥子气毒气弹掩埋在我国境内,至今仍会不时地泄露出来伤人。芥子气能使人皮肤溃烂,并能自局部吸收,引起多脏器中毒症状

等。所以提醒同学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小结]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气体和可吸入颗粒两大类。其中气体中最常见的是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也是空气质量日报监测的主要内容。

[简单介绍]大气污染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可喜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空气质量日报制度等。

[网页链接]在中国环保总局网站上找到当天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请学生分析各城市质量情况、分析原因并思考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发现,越是大中城市,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空气质量往往越差。机动车尾气和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治污染主要从控制污染源入手,第一: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其中可以联系实际介绍邢台正在推广的集体供热、集体供气的好处;第二:减少汽车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中可以涉及到邢台近几年出租车旧貌换新颜,以及摩托车在许多城市受限制而电动车越来越成为都市新宠的实例。第三:工厂废气要求达标后才能排放;第四:推广无氟冰箱、空调等;第五:禁止焚烧秸秆,鼓励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等。

[提问]最后,请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在保护大气的过程中能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减少私车使用,尽量乘坐公交车;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用纸,尽量少用一次性筷子和面巾纸;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焚烧秸秆;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做环保志愿者,宣传环保等等。

作业: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调查有关室内(尤其是新装修的房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办法。

总之,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懂得“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才能为减少乃至最终消除大气污染做出更大的贡献。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洁净的空气,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4)

一、说教材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五、说教法

1.教学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2.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先说情景案例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进而引出新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2.新课讲授

我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我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3.师生互动

我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

学生(猜想):

(1)是CO2?

(2)是H2O?

(3)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4.小结作业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作业:课后练习3、4、5题。适量的作业能让学生更好地复习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很全面,很有条例性,从多方面列出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一目了然,重点难点了然于心,更便于学生做笔记。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老君台中学的罗卫东,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粤教版化学第五章第二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研究》。

课前准备

1、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本节课我将主要采取自学引导法和学案导学法,尽管学生平常做实验的机会不多,但通过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我相信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既是对氧气实验室制法的复习巩固,又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考虑如何选择药品、设计发生装置和收集常见气体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②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探索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②让学生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科学合作的品质。

②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②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5、教学器材

本节课要用到的教学器材如大屏幕所示,增加了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一些化学仪器和药品,希望通过四个小组间的对比实验,使学生对本节课药品的选择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教学环节进行:

1、自学探讨阶段

首先,由非常可乐饮料振荡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引入新课——然后展示教学目标,接下来我提出本节课总的自学提纲: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是什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导学的《第一部分基础自学题》。大约8分钟后,我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总结,通过与氧气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择对比,基本确定了本节课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发生装置。

2、实验探讨阶段

本阶段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时间大约10分钟。

首先,教师利用简易装置做演示实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进行检验和验满,让学生基本掌握实验步骤。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第一组用浓盐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二组用稀盐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三组用稀硫酸和石灰石进行反应;第四组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进行反应;要求每组同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其中小组长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

教师在实验中要巡视并进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讨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制取二氧化碳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它一般需要六个步骤,而原料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是随意选择的。这也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以此达到了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第一次突破。

3、释疑探讨阶段

本阶段是实验探讨阶段的进一步深化过程,分四个探究活动进行,大约需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活动进行大约10分钟后,然后教师组织四个小组逐个汇报实验现象,紧接着让学生按照学案导学的(第二部分疑难探讨题)部分进行独立思考后再讨论(投影):

(1)能否用浓盐酸和大理石反应?

(2)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行不行?

(3)能否用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认真填写实验报告,确定好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应该用稀盐酸和石灰石。

在确定好制取二氧化碳原料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学生看投影进行分组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要求四个小组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针管、滴瓶、滴管和饮料瓶等制一个简单的发生装置。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过程,每组由一位同学讲解并展示制作成果。接下来,组织学生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最后,根据物质的性质确定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一步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尝试用低成本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以此深化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第二次突破。

4、综合探讨阶段

本阶段也是总结阶段,大约需10分钟。

首先组织学生回顾小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接下来组织学生解决学案导学的《第三部分综合探讨题》,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2)实验室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依据是什么?这也是对自学阶段我提出的自学提纲(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是什么?)教学难点的分步解答,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至此,本节课首尾呼应,教学重点和难点已全部解决,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板书设计

大约5分钟

拓展应用

你吃过醋蛋(皮蛋或软蛋)吗,你会检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吗?请同学们利用本节知识做一做并写出检验鸡蛋壳主要成分的探究报告。

教学反思

一、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实验器材的改进

三、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6)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内容应以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5、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6、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 N2 O2 CO2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⒈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法的确定

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七、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五幅画面的对比,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生思考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己的观点。

⒊教师归纳、总结、讲解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⒋布置作业

(1)必做题:

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8)

一、教学目标:

⒈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两部分组成

2.知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3.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

4.初步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简单计算

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实验等能力。

二、重点、难点:

⒈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

2.初步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简单计算

三、课前准备:

⒈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简析:

先结合媒体展示,讲解引入本节主要内容的教与学。本节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溶液组成的成分,我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并完成书本P158“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其中我给“活动与探究”的设计要求为:二人一组,每组只做一个实验,再组与组讨论交流,自然地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和计算式。接着采用学生阅读和老师归纳强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简单计算,最后联系实际,设计一道与无土栽培知识相关的题培养学生实际应运能力。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简单计算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等安排在下堂课继续探讨学习。

⒉多媒体课件

3.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药品:蔗糖

四、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一节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溶液的认识还是记忆犹新的。

【媒体展示】复习:溶液是一种、的物。

【导入】溶液在人类生活、生产中都有很大的用途

集体口答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常识性介绍工农业生产和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溶液

【媒体展示】动画: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与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讲解】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媒体展示】图片:喷洒农药

【讲解】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的使用也离不开溶液

【媒体展示】图片:病人输液

【讲解】水溶液更与空气一样,对于生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是通过溶液输送到肌体的各个部位的。

【引入】既然溶液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去了解更多有关溶液的知识

观察思考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溶液的组成的认识

【板书】§6-2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提问】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媒体展示】动画:品红溶液的形成

结合媒体展示对溶质和溶剂的概念进行阐明

【讲解】先结合书本“高锰酸钾溶液的形成”加深对溶质和溶剂概念的认识。

【板书】结论:m(溶液)=m(溶质)+m(溶剂)

【提问】书本P158“交流与讨论”说出你知道的日常生活中溶液的组成的例子

【媒体展示】溶液组成的典型举例

溶液溶质溶剂酒精溶液酒精(液)水糖水蔗糖(固)水盐酸氯化氢(气)水植物油的汽油溶液植物油(液)汽油_的Y溶液_Y

【提问】由此看来:

1、溶质原来的状态是什么?

【小结】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提问】2、什么是最常用的溶剂?

【小结】水是最常用的,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

【引入】在实际的应用中,光知道溶液由哪两部分组成是不够的,很多时候还需要知道溶液中各成分间的质量关系

课前预习、讨论

集体回答

小组代表将预习交流结果举手发言

观察分析,思考后回答

观察分析,思考后回答

培养自学能力

检验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的果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实验配制

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实验配制

【板书】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媒体展示】

M(溶质)/gm(溶剂)/ml实验1320实验2550

【讲解】结合媒体展示明确活动要求:

1、实验要求:二人一组,每组只做一个实验(教师结合以上媒体展示进行分组)

2、探究要求: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

①哪组配的溶液更甜?

②你能通过有关数据的比值来说明吗?(提示:水的密度一般用1g/ml计算)

教师巡视、纠错。(内容包括:天平调零、要放相同质量的纸、药品要放左盘、轻拍手腕、量筒要放平、要用滴管、读数的方法)

【提问】

①指定小组回答:哪组配溶液更甜?

②能通过有关数据的比值来说明吗?可以的,请举手发言(可以是溶质与溶剂的比,也可以是溶质与溶液的比)

③实验计算的结果。边提问边完成媒体展示

【媒体展示】数字按横行逐一展示

m(溶质)/gm(溶剂)/gm(溶液)/g实验132023≈13%实验255055≈9.1%

【引入】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譬如前面书上出现过的体积分数等)来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象以上探究活动中m(溶质)与m(溶液)之比,是我们在化学上最常用的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之一,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回答

小组代表举手发言

集体口答

练习增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为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作预备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式

【板书】㈠溶质的质量分数

【媒体展示】

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板书】计算式:

【讲解】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说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越大。俗称浓度越大。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例题来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格式。

思考、理解、记录

为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作预备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P160例题后板书强调格式

【板书】

1、有关概念的计算

例1书本P160例题

解:ω(溶质)=400g/(400g+100g)×100%=80%

答: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媒体展示】图片:作物的无土栽培图示、花卉的无土栽培图示

【讲解】无土栽培突破了土壤、气候条件的限制,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无土栽培营养液是多种化合物的水溶液。例如:

【媒体展示】

几种作物无土栽培营养液中各溶质的质量分数表

种类肥料番茄/%茄子/%硝酸钙晶体Ca(NO3)?4H2O3.543.54硝酸钾晶体KNO34.047.08磷酸二氢铵晶体NH4H2PO40.771.15硫酸镁晶体MgSO4?4H2O2.462.46

【媒体展示】

根据上表计算:为配制适用于番茄生长的100g无土栽培营养液,需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为多少?

(8.08g)

学生阅读理解

记录、熟悉解题格式

观察、思考、分析

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在本上练习

培养学生自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激发学习兴趣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准确记住公式

巩固此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本节小结

【讲解】结合板书强调本节重点:本堂课的重点是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两部分组成,学会简单的举例和判断,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和初步学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简单计算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等我们将在下堂课继续探讨学习。

回顾、记忆

加深对本节重点内容的印象

布置作业

【媒体展示】

1、复习巩固

2、预习书本余下内容

积极思考,独立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6-2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m(溶液)=m(溶质)+m(溶剂)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㈠溶质的质量分数

1、有关概念的计算

例1书本P160例题

解:ω(溶质)=400g/(400g+100g)×100%

=80%

答: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 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工具

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 、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 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

教学过程

学习情境

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如:

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0)

教学目的

知识: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二者的转化;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的关系与区别。

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重点难点

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

综合启发式。

教学用具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药品:食盐、硝酸钾、氢氧化钙。

其它:火柴、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附2:课堂练习二

3.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

4.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

附3:课堂练习三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5.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6.在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其不饱和溶液浓。

附4:课堂练习答案(略)

附5:投影片设计

附6:随堂检测

1.__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__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6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

D.对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

A.非常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1)

教学知识目标:

⑴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⑵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关系的不同

科学素养目标:

⑴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法,能初步体会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会从实验对比中得出结论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的“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对于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溶液?

2、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这两种溶液中溶质分别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糖、食盐易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糖或食盐呢?

三、讲授新课

分组实验7—3

⑴观察现象:两支试管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都有剩余

⑵小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氯化钠和硝酸钾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⑶总结归纳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⑷提问:判断某温度下、某溶液是否饱的方法是

⑸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实验7—4

⑴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升高后,原来没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升高温度时,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7—5

⑴学生观察现象:加水后,原来没溶解的氯化钠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加水后,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师总结:

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量的情况下,原来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因此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一定要说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才有意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讨论:你有几种办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小结: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饱和”、“不饱和”和“浓”“稀”的关系

饱和溶液一定很浓吗?不饱和溶液一定很稀吗?

分组实验7—6

观察:各10ml水,分别放入2克氯化钠和0.1克熟石灰,则溶液较浓的是:

根据现象判断:已经饱和的是

总结: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对不同溶质来说,一定温度下,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

思考: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比不饱和溶液 浓(稀)

小结: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巩固与练习

1、某氯化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则该溶液为氯化钾 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钠能继续溶解,则该溶液为氯化钠 溶液。

2、20℃时,100克水中溶解20克氯化钠恰好饱和,则20℃时,100克水中 (填“最多”或“至少”)溶解20克NaCl,或 20℃时,完全溶解20克NaCl (填“最多”或“至少”)需要100克水。

3、一定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填“浓”或“稀”)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

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3)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六、问题情境创设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七、教学活动过程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提出问题)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溶液,那么物质之间有没有进一步的分类呢?

(教师反馈)组成溶液的物质有溶质和溶剂之分,那么什么样的物质是溶质?什么样的物质是溶剂呢?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5)

教学目标

1.知道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2.了解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3.掌握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

4.了解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重点

1.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用pH广泛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

难点

1.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用pH广泛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

教学准备

一、自主预学

学生完成自主预学的内容,学生自主交流,预学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二、合作探学

(二)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

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pH)

(1)溶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7溶液呈性,例如蒸馏水、食盐水、蔗糖水等

pH<7溶液呈性,例如等

pH>7溶液呈性,例如等

(2)溶液pH大小与酸碱度的关系

①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当酸性溶液被稀释时,溶液的酸性变,pH变。

②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当碱性溶液被水稀释时,溶液的碱性变,pH变。中性溶液呢?

③试画出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用水稀释后pH变化示意图。

2.pH试纸的使用方法

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最简便方法是,用pH试纸检测溶液pH时,用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待试纸颜色稳定后,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对照,就可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活动探究:

请用pH试纸检测一些液体的pH,记录检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3.5%的盐酸

柠檬汁

食醋

正常雨水

蒸馏水

海水

肥皂水

洗涤剂

4%的氢氧化钠溶液

pH

讨论:

①测定溶液的pH前,试纸不能,也不能将试纸中沾起溶液。

②用pH试纸测定的pH应为整数(0~14),不能是小数。

③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某未知溶液时,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则他测定的pH与原来的pH相比。

A.偏大B.偏小C.不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三)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生命活动与pH(阅读教材P.183表7-1并完成下表)

健康人体液pH必须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体中几种重要体液的'正常pH

2.植物的生长与pH

大多数农作物适宜在接近中性(pH之间)的土壤中生长,酸性太强,(pH4)或碱性太强(pH8)的土壤都不适宜作物的生长。

3.酸雨的形成

正常雨水中因溶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略显性,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当空气受硫的氧化物(如SO2)氮的氧化物(如NO2)污染时雨水的酸性增强,人们通常把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酸雨的危害有(至少写三点):。

三、点拨导学

1.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有哪些?

3.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最简便方法是什么?如何操作?

4.溶液的酸碱性与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四、检测练学十分钟,当堂反馈

五、课后训练

    70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