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案模板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

|梦荧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免费(12篇)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关于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仅供参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篇1)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描绘了什么?]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此处为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初步读懂课文基础上说说课文写什么?]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蝉、韧、柔、梳是翘舌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指导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9月19日总14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秋天与其它季节有什么不同?]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重点品读:[此处为重难点:通过图文结合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句。]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朗读全诗,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浓厚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反思

《秋天》是一篇自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秋天》一课的教学,我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带学生走进课文的优美意境中。朗读对语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各项语文活动都要由阅读文体开始,对于诗歌则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里。所谓多样化首先是指程序上的循序渐进,由识记生字到读顺诗歌到读出韵律以至读出感情,步步走来,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其次是指多种方式朗读,可以自读、同桌读、齐读、师生共读,形式多样化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后看来,总觉读出韵律一节处理的不妥当。我本意是想通过四步读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方法,但由于诗歌节奏的划分本无定法,它和语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给学生划分节奏时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作一个范例,并不能真正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这一环节上的遗憾。

在品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三幅画面中选择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展开想象,将诗中画面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一个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个问题的设置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同时在设计课时,准备了第二套方案来降低难度,也就是在学生回答有困难的时候,出示多媒体课件,根据极简单的景物,描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重在教给学生描写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降低难度的方法确实为学生打开了思路,也迸发了许多灵动的火花,出现了许多精彩的片断。但就总体而言,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年龄尚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更易于接受图片这种直观的形式,而对于诗歌凝炼的语言,似乎还嫌抽象。此外,提到的渔家、原野的秋天,这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直接经验不足,间接经验又不够,理解起来自然困难。

在品析美词这一环节中,我着重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应该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品析的相对到位。但场面显得平静,过于有条不紊,没有适时激起学生之间的问题矛盾,没有形成激烈探讨的场面,这也限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每一堂课我都认为应该给学生一个质疑问难的机会,因为“学贵有疑”,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真正对课堂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走进文本,有着独立思考意识的。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遗憾,我在这一节课上却缺少了这一环节。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总觉得这课的教学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没有真正活起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收集与本课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二、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正音:正音:间、数、重、还。

⑶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⒈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篇3)

教学目标:

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 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 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 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重点难点:重点:能说会道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 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 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 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 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 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

(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

(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语言。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借助旁批领会课文内容,感受鱼贩们的快乐。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一、结合实际,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平常你们到鱼市场买鱼,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漂洋过海,去西雅图一个特殊的鱼市场走走,看看这个鱼市场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读准“媲”字的声母。

(2)学生反馈读课文情况。

(3)同桌分段轮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

2、根据旁批提示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教师:同学们,在这个异国他乡的西雅图鱼市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里的`人都很快乐)你从哪里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学习课文相应部分)

(1)鱼贩们的快乐。

① “那天,天气不是很好,但市场并非……这是多么和谐的生活,充满乐趣和欢笑。”

A、指导朗读,感受鱼贩充满乐趣和欢笑的生活,体会鱼贩的快乐心情。

B、鱼贩们过着“和谐的生活”,还可以说过着()的生活。

②“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鱼贩们创造出了鱼市场中的奇迹。”

A、说说鱼贩们是怎样把“苦日子过甜的”。

B、“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你能说说他们会怎样创造性地工作吗?

C、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鱼贩们对待生活、工作的快乐情感。

(2)顾客的快乐。

①“这样的工作气氛还影响了附近的上班族……心里似乎也会悟出一点道理来。”

A、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顾客是快乐的?(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B、“心里似乎也会悟出点道理来”,悟出什么道理?

②指导朗读,感受顾客的快乐之情。

3、品读课文,欣赏课文。

教师:自己再自由读课文,看看你特别欣赏哪些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交流。

三、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难道生活中就只有鱼市场有快乐?想想,哪里还有快乐?

补充:的快乐

教师:同学们,只要我们乐观地对待学习、生活,积极地享受学习、生活,那咱们处处都会拥有快乐。

四、作业

书写生字。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作文讲评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老师在批改习作过程中,发出了我班不少同学“独具慧眼”,观察到了别人不易发现的新奇有趣的地方。你们想不想也“一睹为快”?

二、选择典型,师生点评

1、出示几类优秀习作的题目供学生选择:看到这些题目上,你想了解哪一篇习作?

2、让被选中习作的作者说说为什么要写,是怎样写的?并电脑出示习作(放大)读一读。其他同学可以评价好在哪里?

3、再出示,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习作进行对比,或同一内容描写,精力与细致的习作对比。说说哪一篇写得好,为什么?应如何修改?

4、就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放大,师生共同修改。

三、继续修改,逐步完稿

【学法指导】能根据同学的评议,自我修改文稿,然后同桌修改,也可小组修改。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篇6)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五、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七、布置作业

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四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

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五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3、交流讨论。

三、总结全文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学校旁的小溪。

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比喻句抄入“采集本”。

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声形

潮来前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观潮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

盛赞钱塘潮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篇8)

[教学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语文要素】

2.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认识“驻、钞”等12个生字。

3.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4.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5.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

2.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积累有关提问的名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学到的提问策略,以及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知道在阅读中要自觉运用提问策略。(重点)

2.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认识“驻、钞”等12个生字。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2.交流阅读体验,梳理提问策略。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交流学到的提问策略,教师相机帮助学生梳理。

预设:

(1)从《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学到了既可以针对课文局部提问,也可以针对课文整体提问。

(2)从《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学到了可以从内容、写法、获得的启示等角度提问。

(3)通过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明白了要提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3.总结运用提问策略阅读的好处。

(1)指名学生汇报自身的阅读体验,交流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的好处。

(2)读一读课文中学习小伙伴的话,总结好处。教师相机激励学生在阅读中养成敢于提问、主动提问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提出、交流运用提问策略存在的问题。

预设:针对写法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把针对《夜间飞行的秘密》的写法提出的问题汇集起来,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再读一读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加深感受。

二、识字加油站

1.学生自由读读每一组汉字,读准字音。

2.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1)第一部分由六组读音相同的形近字组成。每组汉字的左边为较熟悉的字,右边为生字;第二部分由三个汉字组成,每组的两个生字偏旁相同,读音和字义不同。

(2)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说说自己的发现。

①第一部分生字的学习,引导学生先根据形旁猜汉字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组成词语,最后查工具书验证。“驻”和“钞”的形旁表义,马字旁结合古代的交通工具来理解,金字旁结合古代的钱币来理解。

②第二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先说说形旁所表示的意义,再尝试通过组词来理解,最后查工具书验证。如,“账”字,学生可以通过回忆较熟悉的字“财、货”等,猜测含有贝字旁的字与金钱有关。然后尝试着组词“账本、还账”。最后查工具书验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体会每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重点)

2.能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重点)

3.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难点)

一、词句段运用

(一)反复

1.学生朗读两组句子,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否一样。

2.学生交流每组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

(1)第一组中的第一句反复运用“没有”,在句中出现四次。第二句中只有一个“没有”;

(2)第二组中的第一句反复使用“叫”,第二句没有反复使用。

3.学生反复对比所读的句子,说说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带给自己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1)第一组中的第一句更能凸显那时候什么也没有,十分落后。

(2)第二组中的第一句更能凸显那条狗十分爱叫。

4.引导学生尝试表达。如,让学生照样子改写“车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水和人烟”。

(二)自问自答

1.学生自由读句子,读后交流三个句子的特点。

2.出示非自问自答的句子:

(1)人类呼风唤雨。

(2)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3)竺可桢去北海公园是为了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自问自答表示强调的效果。

4.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里找出自问自答的句子,并读一读,加深体会。

如,《走月亮》中的“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组织学生仿写句子,进一步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二、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拼音把句子读正确。

2.学生自由说说这些句子的大致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补充讲解。

(1)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喜欢问问题就会变得知识渊博,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狭隘。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白地分辨,切实地履行。

(3)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不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不提问就不会获得知识。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3.学生熟读、背诵。

4.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名句抄写在卡片上,把卡片放在自己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激励自己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主要突出质疑这一主题,“交流平台”告诉我们“问”的方法,“日积月累”告诉我们“问”的好处。从“交流平台”中的质疑方法到关于质疑的名言、问句仿写,都体现了疑问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我让学生从本单元的主题入手,从整体上树立起质疑意识,注重方法的交流与领会,自己仿写问句,再到借名人名言重申质疑的重要性,遵循了由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讲练结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篇9)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自由组合,分角色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

2、通过分角色演童话剧,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31《快乐的.王子》

2、学生齐读并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片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自学情况。

四、学习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出示学习提纲。

3、先自学,后分组讨论交流。

4、反馈自学情况。

5、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谈体会。

6、假如你是王子,你会……

五、

1、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了这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你有什么感想?

六、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把这个童话故事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板书设计:

31__快乐王子

宝石无助的母亲

小燕子眼睛可怜的乞丐王子的伟大

眼睛可怜的小女孩

金箔片子穷人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想象力,激发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写诗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读

音频导入

1.师问:你们知道徐志摩吗?如果知道,那你们能说出他的一两个代表作吗?

课件出示徐志摩的图片,

师: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感受一下徐志摩的写作特点。

课件播放音频。

2.认识作者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一首儿童诗《花牛歌》。

揭示课题:《花牛歌》

二、字词揭秘

我会写

(1)课件出示罗。

师:罗字在书写时注意偏旁罒在书写时要写得扁一些,不能超过整个字的三分之一。罗字是上下结构,偏旁是上面的罒,可以组词星罗,张罗,我们用张罗造个句,班里的什么事都是班长张罗。

(2)课件出示眠

师:眠在书写时注意目作为偏旁时要写得窄一些。眠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可以组词睡眠,休眠,例句,一个人要保证一天最少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3)课件出示霸

师:霸上面的雨字作偏旁时,注意第二笔不是竖,而是撇,第三笔的横折勾变成横折,而且折要写得短一些。霸是上下结构,部首是上面的雨,可以组词霸占,霸主,例句,地主依仗权势霸占了很多老百姓的土地。

(4)课件出示占

师:占的部首卜在占字中时第二笔不是点,而是横。占是独体结构的字,部首是卜,例句,占领市场必先占领消费者的心灵。

三、课文精讲

1.学习前两节

课件出示: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萝。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师解释:剪秋萝:别名大花剪秋罗,多年生草本,暗红色,呈流苏状。喜阳,凉爽,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产于我国。

霸占:凭借权势强行占有。

2.学习后两节

师解释:西山:指太阳从西边落下。

师问:诗中都写了花牛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花牛动作的几个句子,同时课件出示

师解释:每节第一行都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毡从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示,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3.问题一: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美好心愿的?

引导学生先找出诗中的句子,然后分析。

师小结:“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通过花牛的梦来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回忆,同时“西山的青峰”表达了作者的美好心愿是自由。

问题二: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小结: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的童趣。

四、课堂小结

《花牛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举手自由发言,师点评

师小结: 这首诗歌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2)“霸占”在诗中怎么解释?

2.比一比,组词语。

占()眠() 溜()

古( )眼() 榴( )

板书设计:

花牛歌

在草地里坐

在草地里眠

在草地里走

在草地里做梦

教学反思:

徐志摩的这首诗,是来源于童年的秘密经历的诗。它有儿童看世界的趣味和生动,活泼和自然,同时诗歌的词语又不失典雅,韵律也很讲究。对于诗歌来说,韵律尤其重要,对于儿童诗来说,也是如此。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诗,即便它所传达的意思并不能被儿童所完全理解,但它的韵律却能被儿童准确地捕捉。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一节的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了,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毡丛中的花牛,行动的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所以在授课时多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篇1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体会思想感情。

3.了解童话的表达特点,学习语句浅显、简洁的表达方法。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思想感情,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童话的表达特点,学习语句浅显、简洁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树”中间的“又”第二笔变为了点,然后齐读课题。

2.引导质疑: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把有关“去年的树”的命运的问题确定为主要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接读课文,其余注意倾听,看是否能朗读得正确流利。

2.正音,重点学习四个生字词的读音,齐读词语。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正确、流利,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再次指名接读课文,分别是从开头到“向南方飞去”、从“春天又来了”到“鸟儿向山谷飞去”、从“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到“鸟儿向村子飞去”、从“在一盏煤油灯旁”到结尾,逐段引导学生说说:这是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相机板书。

然后,让学生结合板书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课文,看看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2.讨论交流:

(1)鸟儿和树之间有了一个什么约定?

(2)这是一个怎样的约定?结合“一定”理解鸟儿的郑重承诺和决心。

(3)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体会二者之间的深厚感情。

3、指导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练读、同桌分角色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思考:树会怎样被人伐倒?鸟儿会怎样向山谷飞去?

2.根据个人理解,完成填空:

鸟儿()地向山谷飞去。

3.交流答案,谈谈自己的理由:

(1)飞快、急匆匆、慌忙——因为鸟儿很想找到树。

(2)担心、忧虑、伤心——因为挂念自己的朋友。

在山谷里,鸟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吗?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树是怎样被做成火柴的?鸟儿会怎样向村子飞去?

2.根据个人理解,完成填空:

鸟儿()地向山谷飞去。

3.交流答案,谈谈自己的.理由。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齐读自己改动后的最后一句。

二、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课文,鸟儿找到树了吗?她做了些什么?

2、引导理解:

(1)“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为什么要唱去年唱过的歌?

(2)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3)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后两句话中,鸟儿都在“看”,她在看什么?那一刻她在想什么?她两次看得一样吗,想得一样吗?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多元化的理解,只要合情合理就予以肯定。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自然段。

三、交流感受

1.我们一起读了这个故事以后,你想到了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对鸟儿、对树、对作者。)

2.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多元化的理解,只要合情合理就予以肯定。

·友谊的可贵·诚信的价值·情感的真挚

3.齐读全文。

四、学习表达

1.这么好的一个故事,作者是如何叙述的呢?怎样表达的呢?引导感受童话虚拟、夸张、想象奇特的特点,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的写法和语句浅显、简洁的表达方法。

2.布置小练笔(见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1、去年的树

鸟树

珍情友谊

信守诺言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人教部编版(篇12)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篇。本文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主要写扁鹊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这篇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一次次通读课文后,文章中的两条主线显现出来:一条是扁鹊劝蔡桓公的句子,一条是蔡桓公明知扁鹊是名医却不倾听别人建议的几次语言和神态的表现。教学中,两条主线并进,更能深入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对于文本,也做到了多元化解读。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基本达到要求,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这一特点,引入古文,让学生和古文来一次“亲密接触”,使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肠、烫、汤、睬”等生字。

2.能用题目拓展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读好人物的对话。抓住人物对话,揣摸人物心理。

4.懂得防微杜渐,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5.引入古文《扁鹊见蔡桓公》第一段,体味文言之美,感受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体会人物的心理;反复地读扁鹊的解释,

明白寓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练习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交流以前读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寓言故事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

二、揭示课题,简介主角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2、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

3、简介扁鹊。

4、过渡:扁鹊是一位名医。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是中医的鼻祖,曾经治愈了大家认为已经死去的虢国太子,被誉为神医。可是有一位病人,居然让这位可以起死回生的神医束手无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大家一定会在《扁鹊治病》里找到答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四、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想法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能不能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内心想法呢?

生: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我觉得扁鹊是非常诚恳的想为蔡桓公治病。(带着感情读)

扁鹊是名医,还应带着关心去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从扁鹊的语言中体会到了扁鹊的内心,从他的动作又能体会到什么?

找动词:“一会儿”体会到时间很短暂。

师:是啊,扁鹊不愧是名医啊,只用了“望闻问切”中的“望”,而且是一会儿就看出蔡桓公有病,这可见扁鹊的医术高明。(板书:医术高明)

2、再读读蔡桓公的语言,你能从蔡桓公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3、确实是一位自以为是的蔡桓公啊。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件出示学法:品读言行——体会内心——感悟性格)

师:大家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三次拜见的情形,你能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想法的变化了吗?

五、自主学习后两次见面情形

学生用以上方法自学,教师出示自学目标:

1.扁鹊心情有什么变化?

2.揣摸蔡桓公的心理?

师:扁鹊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从语言体会到扁鹊越来越焦急。)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引导朗读)扁鹊是一位有责任的名医,看到蔡桓公明明有病,却不肯医治,他急啊!

看到大王的病越来越严重,他急啊!

看到大王的病更加严重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他心急如焚。

师:我们把扁鹊的三次劝说放在一起,分男女生来读,要读出扁鹊的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

(男女生对读)

师:可是蔡桓公呢,对扁鹊的劝告有什么表现?(不高兴。不屑一顾。)

师:蔡桓公面对扁鹊一次又一次的劝说,会怎么想?

学生交流

师:扁鹊一遍又一遍说他有病,蔡桓公却一次又一次否认,蔡桓公怎么样?

“固执己见”。(板书)

师:我们把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得更深入了,扁鹊一次又一次冒死进谏,你觉得扁鹊怎样?

有责任心。很高尚。很爱国。

师:(小结)是啊,这都体现了扁鹊的医德高尚。(板书:医德高尚)

师:(再次总结学法)那么作文时我们可以通过(生: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是高明的写作方法。

师: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他的'病已经深入骨髓了。根据我们前面的学,完成一份蔡桓公的病历。(课件出示表格)

(师引导读病历)

师:蔡桓公是一个明君,他在位时到处招贤纳士,想有一番作为,可惜年仅44岁就病死了,蔡桓公死于什么呢?(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

六、理解寓意,拓展延伸

1.找到了死因,再看病历,刚开始只是微小的毛病我们用“微”来概括(板书),结果不治,不听劝告,病情渐渐加重,我们用“渐”来概括(板书),最后病死。这说明要活好,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防”啊(板书),用一个词来概括“防微杜渐”这充分说明了小错不改会量成大错。

2.初识古文:通过这个寓言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这则寓言出自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所著的《韩非子》。这样生动的一个寓言故事,课文用了436个字来写,而韩非仅仅用了198个字就讲清楚了。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原文的第一段(课件出示):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3、我来读原文中的句子,你能不能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语句呢?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激趣: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许多寓言故事阐明的深刻的哲理警示着每一个人,其实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寓言故事都是从古文中翻译而来,如:郑人买履,亡羊补牢等等。

2.推荐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另外自己课下搜集一篇古文寓言故事,了解故事并熟读古文。

【板书设计】:

扁鹊、蔡桓公

医术高明、自以为是

医德高尚、固执己见

防微杜渐

    69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