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

|梦荧

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关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仅供参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1)

(教学目标)

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导入课题

1、一首乐曲,让伯牙和锺子期成了知音,艺术就是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不仅音乐艺术如此,绘画艺术也同样能震撼人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绘画作品。课件依次出示四幅著名画作(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戴嵩的牛),最后一幅为戴嵩画的《斗牛图》,顺势导入课题。

2、介绍背景: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特别擅长画牛,他画的牛栩栩如生,尤其这幅《斗牛图》深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因为这幅图还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吧。(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能读对吗?

课件出示:

蜀轴囊曝搐婢拊掌

(3)指名朗读,正音。

(4)齐读全文。

2、指导课文,明确节奏。

(1)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2)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学生试读,熟悉节奏。

4、自由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三、自学质疑,理解文意

1、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

课件出示:

(1)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2)用“△”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预设一: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理解“轴”在不同语境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

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理解“尾搐入两股间”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

预设三: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相机理解“奴、婢”的意思。

2、整体感知,梳理脉络。相机指导会写字“曝”的书写。

四、入情入境,精读课文

1、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合文章说一说。

课件出示:

自由读课文,用“_____”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画出写小牧童的句子,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他们的表现。

2、学生汇报,交流分享。

预设一: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尤、锦囊玉轴,自随”,读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

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抓住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预设三:处士笑而然之。

(1)对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两处描写“笑”的句子,感受人物的不同表现。

(2)再现情景,想象杜处士的神态、动作、语言。

3、朗读描写杜处士和小牧童的句子,读出趣味。

五、变换角色,练讲故事

1、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

(1)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2)指名展示,评价交流。

2、讲讲“我”的故事。

课件出示:

①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②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没出村子,我看见……

③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1)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讲“我”的故事。

(2)指名讲故事,评价交流。

课件出示:

合理想象角色转换形象表达

六、回顾细节,品读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课件出示: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课件出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心胸开阔、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七、再读课文,明白道理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艺术再美也是来源于生活。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2)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学习重难点】

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结”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长青。

试着再举出几例。今天我们来学习《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词语: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从感观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

——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

洁白无瑕

可爱芬芳

2.朗读课文4—6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

本义:丁香花蕾上,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知识链接:品读《梨花》,思考象征意义(纯情)

3.作者多年赏花,为何今年突然明白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作者对丁香结持什么态度?

从容、豁达、积极

古人对丁香结也有自己的感悟,品读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体会古人对丁香结的理解。

代赠二首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问)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此处丁香结有何寓意?

——楼上玉梯

芭蕉不展

丁香结;

欲望还休

孤寂无聊;

女子与恋人不能相会的愁绪

摊破浣溪沙

[五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1.“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句作答)

2.“恨”传达出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丁香结有何内涵?

——青鸟不传云外信

没有故人音信的相思之愁

郁结不散的相思之愁

同样是丁香结,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古人更多的是借丁香结抒发愁怨之情,而作者笔下的丁香结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正如作者所说,人生中的问题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让我们学习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直面人生中的不顺心的事,这样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

五、作业设计

必做:背诵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选做:阅读《语文读本》中的《野草》。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测:

1.检查背诵

2.李商隐的“同向春风各自愁”中的“愁”体现在哪些景物上?

——玉梯横绝

月如钩

芭蕉不展

丁香结

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中的“愁”

连绵不断,哪句诗能体现出来?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二、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探”“窥”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丁香花可爱的情态。

2.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问题)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丁香的美丽、高洁、愁怨在雨中形神毕现。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3.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一词写出了花白如雪,似有光辉晕出。写出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和慰藉,启发了作者的文思,使她浮想联翩,思如泉涌。

4.“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使行文富于变化。

修辞手法上:

积雪是借喻

(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莹白是借代

(借用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本身)

三、作业设计

体会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花,写一个小片段,100字左右。友情提示:选择自己真正观察过的,例如:紫藤萝、荷花、迎春花、梨花……

《丁香结》教学反思

《丁香结》是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记叙文,作者宗璞。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重视导入部分的设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倒入至关重要,而且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我始终遵循了“切口愈小,效果愈好。”的原则。我在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的时候,从植物的象征意义入手,来设计。导入语这样来说: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比如“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菊花被周敦颐比作花中的隐士;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松柏象征着坚贞不屈。那么丁香结又象征着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吧。这段话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而且提出的问题又是学生们认真读课文就能够感悟的到的,所以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们会极力高度集中的,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二、以读带讲,边读边悟。

语文,本身姓“语”。因此读是必不可少的。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学生们读课文的环节是必备的,也是必须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感,感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从来都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疒不是漫无目的的,放羊式的让学生去为读课文而读课文。比如:

①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是第一步。

②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后三个自然的写的是什么?这样就暗示孩子们给课文分段。

③课文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突出的是作者(赏)花。

④后三个自然的突出的是作者(悟)花。这样的设计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⑤品读课文的后三个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是在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边读边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在重点句短的朗读时从来不会忽视朗读指导这一环节。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之后,我发现本节课还有以下不足之处: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致。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并初步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

2.学习写好演讲稿。

教学重点:编写演讲稿。

教学难点:登台演讲,掌握演讲技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学校里或班级里,有时要举行演讲比赛,如“祖国在我心中”“绿色伴我同行”等演讲活动。你参加过这种活动吗?你做过演讲吗?谁来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2.同位之间相互说一说。

3.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讲出了自己的感受,很真实,很形象。要想做到上台不紧张,就得多次上台练习。

二、欣赏经典,初步感知

1.播放演讲视频。

【课件2】北京大学刘媛媛《寒门贵子》。

2.学生评价,谈观后的收获。

(感受了演讲者的魅力,理解了寒门也能出贵子的道理,受到鼓舞和启发。)

3.评价,并讲明要作好演讲的要求:①写好演讲稿;②掌握演讲技巧。

三、出示话题,做好准备

1.班上要搞一次演讲活动,要求全体同学都参加。

2.出示演讲的话题,自己根据内容拟定题目。

【课件3】演讲的话题范围:

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

3.引导学生思考:我要写哪个话题?怎样才能写好演讲稿?怎样才能作好演讲?

四、明确写法,编写讲稿

1.讲解演讲稿的写法,出示要点。

【课件4】怎样写好演讲稿?

观点要鲜明。

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

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

2.出示演讲稿事例,学生感悟。

3.教师总结并板书:

(编写讲稿:观点鲜明选材合适感染力强)

【课件5-7】

孝敬父母

“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金色的彼岸……”我非常喜欢这首童谣,因为父母给了我无尽的爱。

父爱如山!爸爸是一名驾校的教练,工作压力非常大。但是为了让我能够幸福地生活,他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还要不断地“充电”,不仅要开车很好,还要学会入库倒车。我心疼爸爸,劝爸爸不要熬夜,爸爸却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不要紧,我的身体棒着呢!”爸爸生活很节俭,但每次送给我的礼物都很昂贵。

夜深了,人静了,窗外漆黑,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可妈妈仍在操劳。一觉醒来,看见灯光下工作的妈妈,我仿佛看见妈妈所经历的风霜和艰辛;仿佛看见我生病时,妈妈日夜守护着我的情景;仿佛看见无论刮风下雨,妈妈都在放学路上翘首等待我的情形……

我一阵心酸,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而泪光中妈妈的白发是那样的耀眼!妈妈每天都要忙到深夜,第二天还要早起为我做饭。妈妈的精力是有限的,她是一个平凡的人,她也知道累,但决不停下来。“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是我催白了妈妈的黑发……

如今我长大了,懂得了孝敬父母。在爸爸四十岁生日那天,我冒着倾盆大雨,用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个松软甜美的大蛋糕送给爸爸。爸爸收到这份意外的惊喜,不禁心潮澎湃,激动地说:“女儿懂事了,知道孝敬父母了,这是我平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三八”节那天,我亲手制作了一张贺卡送给妈妈,并对她深情地说了一句:“妈妈,我爱你!”礼轻情意重,妈妈瞬间留下了热泪。我知道,这是妈妈幸福的眼泪。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父母,我会在漫漫求学路上去迎接挑战。我一定会报答他们,让他们永远健康、幸福!

4.学生评价这篇演讲稿,交流,汇报。

5.教师总结:这篇演讲稿围绕“孝敬父母”这个主题,列举了父母培育孩子的种种艰辛,说明了孩子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并且讲了自己的想法。

五、学习技巧,登台演讲

1.讲解演讲技巧,出示要点。

【课件8】演讲技巧

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

演讲时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2.根据自己的演讲内容,想一想场上应该怎样发挥。

3.教师指导并板书:

(登台演讲:停顿重复手势动作)

4.班级内组织演讲比赛,每位同学都上台演讲。(合理安排演讲的时间,可以利用每次上课前的十分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4)

教学目标:

1.准备好演讲稿,做到材料合适,观点明确。

2.演讲时要做到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

3.演讲时要注意感情恰当,增强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写好演讲稿,让演讲有说服力。

难点:

(1)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材料,例举生动的故事。

(2)注意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增强演讲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名人演讲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段名人演讲的视频。

2.学生交流体会或感悟。

3.导入口语交际——演讲。

二、师生交流。

1.出示演讲的题目。

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

2.请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怎样才能演讲更精彩呢?请大家交流观点。

3.学生交流,老师提炼观点。

(1)演讲的内容要精彩——事例多有代表性、引用名言警句、语言要真挚等。

(2)演讲的水平高超——态度要和蔼、巧妙注意感情渲染、辅以动作等。

4.出示一段演讲稿,学生评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精神的粮食。

我是在读书中享受艺术美,享受其带来的无穷乐趣。我可以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坐着轻舟在三峡中勇进,去感受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也可以漫步于塞外广漠的'草原之上,去领略王维所点燃的直冲云霄的孤烟,欣赏那动人且让人流连忘返的“长河落日圆”,还可以欣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如此壮阔的岳阳楼。

5.学生交流演讲稿的特色之处。

(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很有感染力。

(2)富有文采,让人感受到演讲稿的深刻内涵。

(3)观点明确,事例较多,有说服力!

三、准备演讲稿。

1.分小组进行。

2.各人整理演讲稿的内容与提纲。

3.整理好事例、警句等。

四、现场演讲。

1.每小组选取一人进行演讲。

2.设立评委打分。

3.评委点评演讲者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4.公布演讲比赛的成绩。

五、教师总结。

1.生活中离不开演讲,演讲能够让陈述的观点更加明确,让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

2.演讲时的注意点。

(1)语言通俗易懂,不要生硬,书面化。

(2)速度要慢,有感情,要能够让听众理解。

(3)增加排比句,以渲染气氛,强化感情,引起听众的共鸣。

(4)服饰要整洁,不要五颜六色。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教案#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铁凝1957年生,当代作家,河北赵县人。主要著作有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录在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当中,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

2.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

袖筒、斗篷、缩着、疯了、瓦蓝、厚墩墩、甩打

叫嚷、吱的、酱油、蒜薹、炖肉、嘴唇、蹦出来、楼梯

◆需注意的字音:

“缩”和“蒜”是平舌音;“甩”和“唇”是翘舌音;“篷”“疯”和“蹦”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错字:“唇”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辨字:篷—蓬、嘻—嬉、甩—用、锅—祸

(2)理解词语。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①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窸窸窣窣)

②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逗引)

③状态词,形容很满。(满满当当)

④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理直气壮)

(3)整理文中特殊结构的词语。

①AABB式:

(窸窸窣窣安安静静、满满当当、瓶瓶罐罐)

②ABB式:

(凉冰冰沙啦啦、厚墩墩、明晃晃、静悄悄、甜丝丝)

③ABAB式

(瓦蓝瓦蓝滴答滴答)

预设:课文中ABB式词语特别多,读来十分亲切、生动,就像课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们描述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种种事物,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4)学生提出自己在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交流,全班汇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交流后进行汇报:课题中的“盼”指的是什么?

(盼着变天、下雨,盼着穿上新雨衣。)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学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确:课文是通过以下事例来写“盼”的:①“我”有了一件新雨衣,大热天在屋里试雨衣,并且开始盼着变天。②下雨天,“我”主动要求帮妈妈去买酱油,却被妈妈猜着了心思。③“我”希望雨停下来,留着明天下,雨果真停了。④第二天真的下雨了,“我”理直气壮地拿出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去上学。

3.学习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缘由及心情。

(1)学生快速默读这几个自然段,圈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

(2)组织学生交流,出示语句及问题。

①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思考:加点的词语表现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立刻”写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我”看到雨衣后惊奇、高兴的心情。)

②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思考:结合句中的动作描写,想象画面,体会此时“我”的心情。

(尽管现在没有下雨,但“我”已经等不及要试试新雨衣了。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我”试穿雨衣时开心的心情和神气的样子。)

过渡:读到这句话,老师仿佛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时试穿新衣服的情景。因为新衣服要大年初一才能穿,所以就盼着年快点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觉前自己还是会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来,在家里转呀转呀,觉得自己漂亮极了。大家有过这样类似的心情吗?(可引导学生谈一谈,侧重点在描述当时的心情。)

③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读到这两个“安安静静”,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体会到蕾蕾当时的心情吗?

(有种无奈、失望的感觉。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气一直这么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里睡大觉,真可惜啊!)

④找出文中一处关于“盼”的心理描写,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这句话中有一些担心,担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没有机会穿雨衣了;还有些生气,觉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对,故意不让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这里写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请学生稍详细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把缘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妈妈送给“我”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雨衣,“我”特别喜欢,尽管天气炎热,“我”还是迫不及待地试穿了它,在家里神气地走来走去,直到被妈妈训说才脱下来。于是,“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过渡:同学们描述得不错,但要注意语言要更简洁些,抓住重点。大热天试穿雨衣,天天盼下雨,这是文章围绕“盼”字安排的第一个小故事。雨真的会被蕾蕾盼来吗?我们下节课再去看一看。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盼”的滋味我们许多人都尝过,盼的过程或许有忧愁,但也有憧憬与美好。正是盼的过程中的那份等待让我们在愿望实现时有种非常快乐的感觉,虽然没有“美梦成真”那么夸张,但一定有心满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们体会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阅读一个个有趣的小插曲,我们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愿的简单、纯真、可爱。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让我们有所共鸣,是因为作者把“盼”写得活灵活现,所安排的材料都紧紧围绕着“盼”展开。这节课,大家通过默读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文中叙述的几件小事,体会了作者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写法。同时,我们围绕着重点字词、语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体会了心理描写的作用。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围绕着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动的心理描写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教案# 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透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品味“我”的情感。

2.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童真的可爱,学会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生动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2.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出示词语卡)

袖筒、斗篷、收缩、疯了、瓦蓝、厚墩墩、甩打、叫嚷、吱的、蒜薹

酱油、炖肉、嘴唇、蹦跳、楼梯、逗引、预报、满满当当、理直气壮

预设:本课生字较多,个别字比较难写(如“嚷”),有的字容易写错(如“篷、酱”),所以在课前检查一下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很有必要。告诉学生易写错的字可做上标记,在课堂上多留意,课后多写几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回顾上节课内容,过渡到新课。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r蕾蕾的新雨衣有什么特点,让她这么喜欢这件新雨衣?

r蕾蕾太喜欢这件新雨衣了,她干了件什么“傻”事?

r因为想穿上这件新雨衣,蕾蕾开始“盼”什么呢?

过渡:是啊,蕾蕾天天盼着下雨,因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场。可是她盼啊盼啊,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过天怎么可能老不下雨呢?这不,这一天,终于下雨了。她有机会穿上新雨衣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来、希望却落空的复杂心理。

(1)学生快速默读第4—17自然段,教师出示三大阅读任务。

任务一:画出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句子。

任务二:标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任务三: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分角色表演蕾蕾与妈妈的对话。

(2)学生大声读出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句子,交流读后的体会,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写: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对比,表现了雨来时“我”兴奋的心情。)

②“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语言不连贯,“嘟囔”是指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可见其神态;心理描写显出了对妈妈有些生气,对妈妈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③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担心的情绪。虽然今天穿上雨衣的愿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还下雨的话,自己还有机会,所以祈盼着雨别在今天下完,这种天真的想法让人读来既觉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时她能够穿着雨衣在外面玩一会儿就好了!)

④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着雨衣时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时她对雨的期盼更强烈了。)

小结:这四处心理描写,若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蕾蕾当时的心情,可以用:兴奋——失望——担心——期盼。

预设:在第四单元,学生已经重点学习、交流了心理描写的写法、作用,懂得了心理描写常常会与语言、动作、神态结合起来,从而更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心理描写随处可见,如果学生仔细读一读,会发现这些心理描写也伴随着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文中有些句子虽然没有“想,心想”这些心理描写的提示词,也没有进行内心独白的描写,但通过其他细腻、生动的描写,学生也能体会到女孩子蕾蕾的内心活动,如:①“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②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教师可引导学生留意类似的句子,去体会蕾蕾的心理活动。

(3)学生读一读描写环境的句子,交流它们的写法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

①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预设: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嘻嘻地笑”“变了脸色”,这些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来非常生动。“嘻嘻地笑”虽然是用来描写小杨树,其实是暗示着蕾蕾的心情——开心。“天一下子变了脸色”形象地写出了变天时的样子,蕾蕾盼望的雨终于要来了。环境描写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常会用阴天雨天暗示低沉、伤心的心情,而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烘托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这样稍微点拨一下,学生便能体会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雨后清新、亮丽的风景。因为“我”盼着雨停,而雨果然停了,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4)请三名同学读一读第5—14自然段中的对话,两人分别扮演妈妈和蕾蕾,另一人读旁白。

过渡:同学们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读出蕾蕾的着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吗?读出妈妈的表面一本正经而心中在笑的情态了吗?有谁觉得可以读得比他们更好?可以举手示意。

预设:文中的这一大段对话描写非常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想方设法要妈妈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妈妈偏偏不解风情,始终不答应“我”的请求。母女的这场“暗战”,以“我”的失败告终。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肯定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的同时,也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来谈谈对这段对话描写的体会。

对话描写:

①“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见妈妈平时对蕾蕾要求比较严格。)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乐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故作乖巧,想出出门的方法。)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妈妈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绝了“我”。)

③“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真的吗?”(妈妈虽然没有直接揭穿“我”的谎言,却用两个有力的问句暗示“我”,她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才会不敢再去看妈妈了。)

质疑交流:为什么妈妈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却不给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机会呢?吃完了晚饭,其实“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转一转,为什么“我”不出去呢?

预设:可能有的同学会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疑问。妈妈明明知道“我”很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耍,可偏偏就不答应,还很有技巧地拒绝了“我”,似乎有点不通情达理。学生提出此疑问很正常。教师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教师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答:第一,文中的蕾蕾六点半要听英语讲座,妈妈肯定不希望她这个时候出去而打乱了学习计划。哪怕还有半个小时,妈妈更希望她能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再去听讲座。第二,妈妈看出蕾蕾是为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说谎,她可能不会纵容女儿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学会说谎,所以不会同意她出门。第三,在大人看来,雨衣是实用性的工具,妈妈给女儿买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学或出门时遇雨而穿的。此时既不是上学,也不需要出门,所以没有必要让她穿上雨衣。第四,为了情节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有情节安排上的需要,需要戏剧性的内容。如果此时写妈妈同意让她出门,那么就没有后文了,也就写不出这种“盼”的急切以及最终心愿达成的快乐了。这个质疑很有探究的必要,既可以结合写法来谈,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生活中学生和家长也会有类似的矛盾。

2.学习第18—21自然段,体会所“盼”成真的快乐。

(1)学生自由朗读,画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2)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修辞等方面去思考。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生动:“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觉得雨不可能是“甜丝丝”的,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蕾蕾一直盼着下雨,这下她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她可以穿上雨衣上学了,所以才觉得连雨都是甜的。即使一个人高兴到了极点,他的心也不可能从嗓子里蹦出来,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蕾蕾激动、兴奋的心情。

生2:我觉得第18自然段中的“理直气壮”这个词用得特别好,读到这个词时我都笑出来了,仿佛看到了蕾蕾得意的神情。她此时肯定在想:这下妈妈再也没有理由拒绝(我)了,(我)心心念念的雨衣终于可以穿上了。

生3:我喜欢课文的最后一段。因为蕾蕾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的心情特别好,所以她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她的雨衣上落。这种感觉非常真实,我有时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本文写法特点归纳。

过渡:在学习课文时,我们重点从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肯定也发现了这三种描写方法都不是单独使用的,常常要结合多种描写方法。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法特点,然后再来进行几个小练笔的训练吧!

写作特点归纳:

(1)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我”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我”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3)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写出了儿童的纯真、可爱。

2.小练笔。

(1)出示小练笔要求。

小练笔一:不同的心情下,我们看到同一个景物的感觉就会不一样。所以唐代大诗人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请你用一小段文字描写一处自然景物,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寓情于景”。

小练笔二:文中蕾蕾与妈妈“斗智斗勇”的对话读来很有意思,在有趣的对话中还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你也来写一组对话,注意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相结合。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词句的意思;聆听音乐,感受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遇。

3、体会音乐和绘画艺术的奇妙。

教学重点:根据伯牙的琴声,大胆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进而理解整句和文章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伯牙鼓琴

课时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读准“汤”字在文中的读音。

2、理解“鼓”“志”“巍巍”“汤汤”的意思,不要把“太山”写成“泰山”;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分享听音乐的心得。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点音乐,听完后说说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教师播放音乐)

教师及时评价:知音乐者,也;会倾听者,也;懂音乐者,也。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

二、板书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解题:①“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鼓是弹的意思)

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初读文本,读通课文

1、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①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标记。

②读出情感和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

2、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教师先示范朗读,然后学生自读,教师评价。

四、理解文言文

1、学生自学,然后小组讨论,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出示:

(1)有注释的字词就借助注释来理解,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或者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补充;再者,借助工具书,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整篇文言文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品读“情”——高山流水遇知音

1、学到这里,你知道伯牙和锺子期是什么关系吗?用一个词来表达。(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2、疑问:他们是怎么成为知音的呢?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3、从哪儿看出伯牙和锺子期是知音?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

①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叹?

②现在请带着赞叹的语气再来读一读。

③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大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中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5、小组讨论,出示课件5:

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句子: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依依杨柳、潺潺流水、皑皑白雪、绵绵春雨、隆隆雷声、淙淙流水……

6、伯牙弹什么锺子期都能懂得、都能明白,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他们真是心灵相通,这就叫——知音。

六、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把锺子期当作知音?

2、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子期说什么?

3、“知我者,子期也!”你觉得这时的伯牙与子期还仅仅只是音乐方面的朋友吗?

4、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七、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学生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你能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伯牙把琴给摔破了,决定终身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2、什么叫终身?(一辈子)

3、师:是的,伯牙悲痛欲绝,他认为再也没有像子期一样的知音了,于是来到了锺子期的坟前写下了这首短歌。师朗诵,全班朗诵。

4、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你想说些什么?

5、通过朗读体会伯牙的伤心之情。

师:你能体会到伯牙的伤心吗?按照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八、回顾全文,品味音乐

1、这就是千古流传的《伯牙鼓琴》,这就是感人至深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为了纪念他们,后人做了一曲《高山流水》来纪念他们!让我们聆听乐曲,打开书再一次回味这个故事,把它刻在你的心间,让我们试着背一背这篇文章。

2、总结:同学们,“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所以,当你有了知音,一定要“珍惜”!

九、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7)

本学期我担任六(x)班语文教学工作,现将本学科教学工作设定计划如下: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本班是我新接手的班级,分别由来自五所不同小学的学生组成,成绩参差不齐。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学生整体水平一般,优秀率x%,及格率x%。学生具体情况还有待开学后逐步摸清。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除去第六单元,共有二十八篇课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

三、各单元重难点

第一单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之美的情操,品味优美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第二单元: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爱国之情,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为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骄傲。同时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第三单元:体会真情带给人们的感动,树立讲诚信,动真情,乐于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品质。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第四单元:感悟人类生存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学习本组课文,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同时,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单元: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及回忆鲁迅的文章,从正面、侧面不同的角度认识鲁迅。注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更多地了解诗歌、搜集诗歌、欣赏诗歌,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第七单元: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感情世界。学习时,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第八单元: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上课

在备课方面,我要注重对教材的钻研,切实加强课堂研究,避免上课马虎,然后搞题海战术的做法。

上课方面,我要加强课堂管理,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时以情感人,以饱满的热情和教学艺术点燃学生学习情感,形成规范、和谐的课堂氛围。

2、重视识字和积累。在课堂教学中对生字新词经常进行听写、运用等训练,对于课文中需要背诵的内容将老师考和小组长考相结合,同时经常巩固旧的知识。

3、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精读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指点学习方法;略读课的教学,放开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

4、注意书写训练,要求使用钢笔书写,有一定的速度,重质量轻数量,提高书写能力。

5、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范文的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习作中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8)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写好“曝”一个生字。

2.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对题跋有初步了解,并激发对题跋艺术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词导入,理解“书”

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

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岁餐的明珠,咱们呢学过很多古诗词。你能根据以下图片说出相对应的图片吗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

看诗题,发现共同点。

书“写,写在,书写”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题目也带“书”的文章。

出示课题,师生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

2.解课题

(1)师:咱们知道书是“写,写在”的意思,那戴嵩是谁?

生根据预习说,了解戴嵩。

(2)欣赏戴嵩的《牛》。

了解“题跋”。

(3)由此推测课题中的“牛”指的是《牛》图。

(4)谁能够完整地说说题目的意思?

写在戴嵩画的《斗牛图》上的文字(这种文字可不简单,因为它是一种艺术)

(5)让我们带着对题目的理解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

(一)读准字音

过渡:昨天让同学们回家预习课文,现在来检验以下孩子们读得情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请两个孩子来读。大家认真听,看是否有读准字音。

1.师指名一男生和一女生读。

2.指名点评。

3.师出示几个易错字读音。

处士(chǔ)

好书画(hào)

以百数(shǔ)

曝(pù)书画

指导写“曝”字。

4.生再次齐读文言文,这次可要把读音读准咯。

(二)读出节奏

1.过渡:同学们这一遍把字音都读准了,真了不起!读好文言文,光能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要怎样读?

2.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师出示正确的节奏,生对照划好节奏,自由练读。全班齐读文言文,读好节奏。

三、理解文意

1.过渡:这《书戴嵩画牛》呀是被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有味儿了,可课文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呢?

2.昨天布置的预习作业,让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意思,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

3.过渡:解决了不懂得字词,相信理解整篇文言的意思一定难不倒你们。指名说整篇文言的意思。

四、感悟形象,想象故事

1.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请问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呀?(杜处士和牧童)它们对戴嵩的.《牛》各有什么表现?默读文言,用——画出描写杜处士表现的句子;用~~画出描写牧童表现的句子。

2.指名交流反馈。

杜处士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杜处士对《斗牛图》的态度:尤所爱(非常喜欢)

(2)“尤所爱”

具体有什么表现?(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杜处士“尤所爱”还有可能有什么表现?(怎样爱惜、遇到朋友怎样夸赞)

(4)体会心情(激动、开心)指导朗读(男女生赛读)

小牧童

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态度:非常可笑、可笑之极(拊掌大笑)

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请学生演一演,其他同学仔细看。

(3)请同学一起演牧童“拊掌大笑”

(4)师:牧童为什么“拊掌大笑”?

生:因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力量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条大腿之间,现在画上牛的尾巴是摆动起来的,画错了呀。

师:他是怎么知道的?

体会牧童人物形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善于观察、实事求是)

3.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处士笑而然之(杜处士笑着认为牧童说得对)

4.此时杜处士心里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5.体会杜处士人物形象。(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6.面对杜处士和牧童的不同表现,故事最后,作者苏轼引用了一句古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那画牛当问();()当问()

师小结:看来做事应当多向行家里手请教。

7.让我们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练习讲故事

同学们刚才通过展开想象,让《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了呢!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讲讲这个故事。

回顾以前学习过的讲故事的好方法?(变换角色、展开想象、借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追问学生可以选哪些角色?

选定一个角色,结合同学们刚才的想象把《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讲完整。

3.指名上台讲故事。

4.师生点评(你真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杜处士,你真是一个机制可爱的牧童)。

六、总结学法,拓展题跋

1.总结学法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发挥想象,学习了苏轼写的《书戴嵩画牛》这篇题跋,感受了这个故事的生动有趣。

2.拓展学习《书黄筌画雀》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轼虽然因写词而著名,但是他更加喜欢写题跋,他写的题跋是他的词的一倍多。老师今天带来了苏轼的另外一篇题跋《书黄筌画雀》。请同学们利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题跋《书黄筌画雀》。

要求: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题跋《书戴嵩画牛》,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并去搜集自己喜欢的题跋,传到咱们的班级空间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题跋

杜处士

尤所爱

合理想象

牧童

拊掌大笑

借助注释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

(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

(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说明什么?(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10)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晶莹、和蔼、慷慨、枯竭”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结合关键语句了解课文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莹、裹、篮”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晶莹、摇篮、壮观、半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重点体会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世界的杂志《时代周刊》每年都要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一位年度新闻人物。评出的这个人,肯定是这一年中在全世界影响特别大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法国的戴高乐将军等都入选过。有一位中国人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入选,他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但是,1988年《时代周刊》却评选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新闻人物。当时结果一公布,几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你们想知道是谁吗?(课件呈现《时代周刊》的封皮。)对,就是濒危的地球。想知道为什么吗?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课文。(同时板书。)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思考:我们还可以把地球称为什么?(摇篮、水球、母亲、家园……)

过渡:地球,母亲!这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啊!就像亲生母亲对我们来说都只有一个一样,宝贵的地球对我们来说也只有一个。那么,地球这位“母亲”给予了我们什么?她的宝贵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况。同桌间互查,小组轮读。

(1)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读音,教师正音。

莹、裹、篮、蔼、资、慷、慨、贡、滥、基、睹

过渡:在这些生字中,你认为哪个字在读音和书写时要提醒一下同学们?(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莹”是后鼻音;“资”是平舌音;“篮”和“滥”是边音。“莹”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漏;“睹”意为“看”,和眼睛有关,是“目”字旁,不要写成“日”字旁。

(2)出示词语卡,学生朗读。

晶莹、包裹、摇篮、和蔼、资源、慷慨、贡献、滥用、基地

目睹、壮观、半径、有限、矿物、地质、无私、矿产、节制

开采、枯竭、毁坏、生态、设想、例如、破碎、子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自读提示:

(1)抓住关键句来理解。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们多位于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处。

(2)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小组内交流答案。

2.全班合作解疑。

明确:文章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r地球的美丽——“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r地球的渺小——“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r地球资源有限——“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r地球是的,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预设:如果学生的交流情况不错,可进一步提问:文中有一句话把这四个方面都概括进去了,你能找到这句话吗?(“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句,在此可以提一提,让学生有初步的印象。

3.感受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过渡:“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那么,宇航员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宇航员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

(1)幻灯片展示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图片,学生结合课文自由描述地球的外观。

预设: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可引导学生留意这里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感受语言的生动。科学小品文虽然也是说明文,但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常常是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

(2)理解句子: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明确: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表现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喜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旧知,阅读第2自然段,体会地球的“渺小”。

过渡:在教材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有一段文字显示了地球之小,同学们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相关段落。)请大家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结合本课第2自然段,说说地球的“小”。

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又是宇宙的沧海一粟。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宇宙生命之谜》

(4)出示例句,学生指出说明方法。

①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列数字)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

预设:学生在前面曾学过两篇说明文,所以说明方法在此可不作为重点来学习了。但可以简单地考查一下,加以巩固。

4.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课题说“只有一个地球”?

(3)师生合作,概括课文内容。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它的外观(美丽壮观),但同茫茫宇宙相比又显得非常(渺小)。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它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作者在文章中向人类发出了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地球的资料。

2.通过网络了解全球生态环境的现状,感受地球面临的巨大危机。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2.结合语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复习检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知道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美丽而渺小的.。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知识的呢?(生回答: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相信同学们在以后介绍事物的时候,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

2.引入新课。

(1)过渡: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宇航员遨游太空时所见到的地球,我们也看了一些地球的图片。我记得同学们在欣赏文字和图片时发出了不少感叹,大家能说说当时的感受吗?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答案可以是多样化的:地球真美啊!地球真像宇宙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2)设疑: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时也有感叹,大家能把宇航员的感叹找出来读给老师听听吗?

(指名读第8自然段。)

指导朗读: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讨论后引导学生在该段落旁标注:自豪而又担忧。)

(3)质疑: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美丽壮观吗?宇航员的担忧是多余的吗?

过渡:同学们,要真正理解宇航员的感叹,理解他的自豪和担忧,我们就要认真学习下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进一步感悟地球的“可爱”,从“自然资源有限”的角度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问题:

(1)地球用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

(讨论交流后板书:自然资源——矿产、水、土地、生物)

(2)文中哪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地球的慷慨无私?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无私、慷慨”都是人具有的品格。)

(3)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吗?课文在说明这一点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如矿产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有会枯竭的一天。这里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小结:地球为人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资源,它是多么无私啊!从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呢?(学生交流,如:地球真是太可爱了。)

2.讨论交流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感受地球是“容易破碎”的,领悟“忧虑”之情。

(1)提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找出相关语句。

预设:提示学生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而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为可再生资源,所以课文是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和“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来写的。

(2)学生交流关键字词,感受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及严重后果。

预设:不加节制、枯竭、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生态灾难、严重的威胁。

(3)教师引入其他资料,或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感受地球所承载的重负与压力。

你听说过“地球生态超载日”吗?“地球生态超载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合作伙伴,国际民间组织“全球足迹网络”发起,旨在提高人们对生态“超支”的认识,鼓励大家积极采取可持续的行动。地球生态超载日是人类在一年之内生态资源开始入不敷出的时间指标。通过对时间和资源消耗走势的粗略估算,地球生态超载日以科学的方法测算出人类对生态资源和生态服务的需求(支出)和地球的生态承载力(收入)两者之间的差值。

在1961年,人类一年只消耗大约2/3的地球年度可再生资源,大多数国家还有生态盈余。然而全球消费及人口数量都在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超过了地球资源再生的能力,这一情况就是生态超载。大约从1970年起,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开始超越地球生态的临界点。1994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10月22日,20__年提前到了9月20日。20__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20日,意味着在8月20日人类用完了地球本年度的可再生资源,剩下的4个多月进入了生态超载阶段,在生态赤字的状态下,人类将透支自然产品和生态服务。20__年8月12日是地球生态超载日:在这一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出了地球生产和再生自然资源的能力。20__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8日,比20__年提前5天,这意味着本年度剩下的4个多月里,人类将背上更加沉重的生态欠债,更多地透支地球的生态产品和服务。20__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8月1日,212天就用完了20__年的份额。20__年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人类每年消耗着1.5个地球的生态资源,并且到20__年之前将达到2个地球。在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并可能崩溃之前,生态超载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

3.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过渡:既然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是非常容易破碎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离开地球,去别的星球上生活呢?

(1)学生自读第5—7自然段,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预设:在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学生已了解到人类目前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也掌握了相关知识,这里可借机复习一下,加深认识。

(2)结合相关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明确: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四十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很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则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四十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既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4.再次体会课题的深意,提升情感。

过渡:由我们刚才的讨论来看,宇航员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板书:精心保护。)这是因为这个美丽可爱、为人类无私奉献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宇航员的话,体会地球的美丽与脆弱,感受地球的珍贵。

(1)结合全文理解宇航员的感叹。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预设: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可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来理解。

明确: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既与前文照应,又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破碎”,所以我们要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体会课题的含义。

过渡: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着无情地破坏,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读)

小结:善待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家园。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时代周刊》将地球评为年度风云行星,不正是在呼吁大家珍爱我们的地球吗?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三、拓展阅读,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文段,学生自读。

过渡:写了《花之歌》的诗人纪伯伦还曾写过一篇的文章《田野中的哭声》,诉说了田野的悲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或分发纸质材料。)

东方欲晓,我坐在田野里,同大自然倾心交谈。在那返璞归真、美不可言的时刻,我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向我看到的一切探询什么是美的真谛,让眼前的一切告诉我,什么是真实的美。

这时,一阵阵风从树丛中徐徐而来,像一个贫苦无靠的孤儿在叹息。我问道:“轻柔的微风啊!你为什么叹息?”它答道:“炎炎烈日迫使我逃进了城里,可在城里,我纯洁的躯体沾满了病菌,到处都是有毒的气息。因此,我才这样伤心。”

我回眸向万紫千红的花儿望去,只见它们簌簌滴下的不是露珠,而是泪水。我问道:“美丽的花儿呀,你们为什么要哭?”花儿抬起她那俏丽的脸,说:“我们哭,是因为人们来到这里,掐断我们的粉颈,把我们带进城里,又把我们丢进垃圾堆里。人类残酷的手将使我们离开故土——田野,我们怎能不哭泣?”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溪水在号哭,于是我问道:“甘美的溪水呀,你为什么哭泣?”他答道:“因为我不得不流进城里,在那里,人们鄙视我们,他们用我们的身体为他们洗涤污垢。不久,我这冰清玉洁的身体就会变成污泥浊水。我怎能不号哭?”

随后,我侧耳倾听,又听到鸟儿在唱着伤心的歌,我就问道:“漂亮的鸟儿啊!你们在为谁悲伤?”鸟儿说:“人们将要像用镰刀割草似的把我们消灭掉。我们在相互诀别,谁都不知道谁会幸免于难。我们走到哪里,死神就跟随到哪里。我们怎能不悲伤?”

旭日从山后冉冉升起,为树丛戴上了一顶顶金冠,我不由得想:“人类为什么要破坏大自然创建的东西呢?”

2.阅读与交流。

(1)诗人听到了哪些哭声?(微风、花儿、溪水和鸟儿的哭声。)

(2)诗人真的听到了这些哭声吗?他是想表达什么?(没有。诗人假借自然界中的哭声,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发起了控诉。)

(3)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你想对大自然或地球母亲说些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

(4)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1)画一幅环保宣传画,配上一句环保宣传语。

(2)假如你是一朵花,或一棵树,或一块煤……,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3)搜集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歌,读出情感。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11)

【教学目的】

1、知识教学点:

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⑶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训练点:

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德育渗透点: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4、美育渗透点:透过作者在文中描绘的理想中的故乡的美好图景,教育学生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勤奋读书。

【学法引导】

学生要能很好地读懂本文的思想内容,需要对课文所写人、事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学习课文时,一方面结合作者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着写的意图,从而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应多诵读、多品味,以求有所领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⑵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3、疑点:作者对孔乙己和杨二嫂的态度相同吗?

4、解决办法:课堂上的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解决“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疑点”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拓展完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

2、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讨论分析:

⑴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⑵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⑶作者对文中人物所持的态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简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⑴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⑵学生讨论后,对上三者明确。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⑴指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⑵渐近故乡时,“我”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

⑶ 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⑷见到故乡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啊!……好得多了。”

⑸怎样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确:写出了现实与记忆中的故乡的反差之大,饱含着对故乡竟然如此的惊异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⑴ “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文章第31节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记忆中的故乡到底美丽在何处呢?’

提示:景、事、人。

⑵分析景点: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

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充满生气和活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

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分析少年闰土:(事、人)

“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

“我”回义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明确: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

邀“我”看瓜刺猹——朴素,热情勇敢,多知。

告诉“我”贝壳,跳鱼儿——见多识广。

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作者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

明确:用了许多省略号。

⑷ 小结:故乡到底“美丽”在哪里?

明确:美在有许多新鲜景,美在有许多新鲜事,更美在有心里装着无尽希奇事,有着深厚、纯真友谊的童年伙伴。总之,美在儿时的记忆中。

四、总结、扩展

全文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活动为线索,记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节课所学内容,除了初步展示现实故乡的萧条外,多在回忆,突出了记忆中故乡的美。在对比中,写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现实。

五、布置作业

1、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预习下文,思考杨二嫂的及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回故乡:故乡冬景图:萧索、荒寂心情:悲凉

到家与在故乡:与少年闰土的友谊农村破产

杨二嫂的变化农民生活痛苦

中年闰土的变化。

离故乡:对旧社会不满,寄希望于未来。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闰土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闺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⑴二十年前后故乡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⑴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士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一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②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③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④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⑵ 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形象:

⑴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⑵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杨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4、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故乡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文中,作者着力写两个人的今昔变化,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12)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分组读,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搜集范成大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这首诗的含义和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

耘:除草。

耘田:在田里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

供:参加。

耕织:耕田织布。

傍:靠近。

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13)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

3、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体会夹竹桃身上的品质,懂得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

重难点

1、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特色

教学准备

夹竹桃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出示夹竹桃花),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引导学生从花和叶子着手观察: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因此,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课件出示夹竹桃图片让学生观赏夹竹桃的图片。

那么,季羡林笔下的夹竹桃到底又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夹竹桃》。同时板书课题

二、深入分析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季羡林老爷爷对夹竹桃的感情怎样?(让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

出示课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为什么夹竹桃对季先生来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文中给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的自然段,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夹竹桃的?

生回答后总结:第二自然段,花色,第四自然段花期,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月光下的幻想。同时板书:花色、花期、幻想。

3、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夹竹桃的花色有什么特别之处,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夹竹桃花色的相关语句体会。

课件出示:红与白搭配宛如火与雪——奇妙有趣。(同时板书:奇妙有趣)

课件出示: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师:看这个句子,说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课件出示:比喻---把一类事物比作另一类事物

4、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看院子里都有哪些花,它们开放的季节是什么季节,画出季节和花名并找出描写这些话相关成语

请三名同学一个说季节,一个说花名,一个同学说描写花的成语。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全班齐读成语巩固。课文题为“夹竹桃”,季先生洋洋洒洒用了200多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这不是多余?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对比烘托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哪里悄悄开放。夹竹桃是怎样开放的?请阅读阅读第四自然段。指明回答。

课件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了出一嘟噜。

师:夹竹桃从哪个季节开到哪个季节?

课件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说明了夹竹桃花期怎么样?-板书:花期长——韧性可贵。

“吐艳”什么意思? “盛开、绽放”。 “无日不迎风吐艳”该是什么意思?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每天都绽放。“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一个什么句式?作者为什么不写“每天都绽放”呢? (感受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突出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双重否定句,什么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体会句子:“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无不奉陪”我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无不奉陪”就是没有不陪伴,全都相陪。)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它“无不奉陪”(一直)两个“一直”,令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难道不是可贵的韧性吗?

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韧性可贵。

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说明夹竹桃不仅,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有韧性,还有其它的妙处,那么夹竹桃还有什么妙处?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都把夹竹桃幻想成什么?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地图,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7、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三、 总结

请同学们回想第一自然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对作者来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提回忆的花?在夹竹桃身上我们看到哪些可贵品质?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设计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1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卫爱国、勇敢和机智的英雄形象。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会认“跋、轴、赋、税、脯、唬”6个字,学会“铜、卵、脯、赋、税”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抓住细节,品析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脯”字读“pú”,不要读成“pǔ”;“卵”字的声母是边音“l”,不要读成鼻音“n”。

“脯”字不要少写右上角的“丶”;“卵”字要与“卯”区别,共有7笔,第4笔是“丿”,不是“丨”。

(二)理解感悟

1.要加强朗读实践,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如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大卫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情景,适合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大卫的生活是多么快乐,他对生活多么热爱。再如课文第二部分描写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应战的语句,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大卫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卫和歌利亚对话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歌利亚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以及大卫针锋相对、英勇无畏的人物特点。

2.本文刻画了大卫这个少年英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人物特点鲜明,形象生动。表现大卫热爱生活,作者描写了他的神态、外貌和动作。为表现大卫爱国、勇敢的特点,作者描写了他与扫罗王以及歌利亚的对话。大卫请求应战言辞恳切,充满自信;还击歌利亚针锋相对,铿锵有力。作者还细致描写了大卫交战前、交战时的一些行动,使得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另外,作者还描写了歌利亚这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让人体会到他狂妄至极。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既要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课后第2题“你喜欢大卫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应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后进行。重点是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涵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刻,情感体验更真切。

(三)语言积累

1.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应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内容,可以是几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段落。背诵前,可让学生相互交流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或段落。

2.课文中有些成语或常用词语,如“长途跋涉、气势汹汹、武艺超群、万夫不当之勇、瑟瑟发抖、大惊失色、乘胜追击、精明能干”等,可让学生在随文理解了意思后读读记记,以丰富语言积累。

(四)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3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15)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免费(篇1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73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