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教案简单

|新华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1

一、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1、结束新课:在3月25号要把课讲完.

2、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第一是“梳理教材”。时间大约在3月28日—4月30日九年级的知识进行总的复习,每复习完就考试一次.再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中考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约占了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是综合训练,时间是在六月初,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题目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形成能力。最后总结,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相应的考试和复习.还要教他们怎样做题和怎答题.

第三是查漏补缺。模拟测试,时间大约在6月8日—6月19日

——中考,根据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历史复习内容较多,一共考六本书,但课时少,虽然《中考说明》规定了考试内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历史考试说明》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此外,我们认为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四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单元,九年级上册第四、六、七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四、七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对于上述内容,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在最后还要进行历年真题考试,让学生对真题的了解.老师也可以看看历年真题的考试方向.更加有针对性地复习.

三、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

(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问什么就答什么.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

(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

(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2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并完成第3页“自我测评”。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3

学习目标:1.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在西欧社会的影响

2.归纳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

3.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4.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习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大的是。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意大利等国。2.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

3.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与教会观点相悖的思想都被称为“”;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5.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制度结束,也衰落了。6.东罗马帝国定都,此地原称。

7._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13世纪末,国家在西亚兴起,15世纪中期,他们攻陷,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后果。

②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③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④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课文动脑筋。要结合中国历史展开广泛的讨论。

(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1)时间:(1)东罗马帝国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2)特点:(2)6世纪后

3.罗马教廷的地位和影响(3)斗争:(3)15世纪中期

(4)发展:

(五)巩固训练

1.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B.法兰西王国

C.拜占廷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C.大化改新以前D.大化改新以后

3.产生的时间是

A.公元前6世纪B.公元前1世纪

C.1世纪D.2世纪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B.兵权C.财权D.神权

5.拜占廷帝国就是

A.罗马帝国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拜占廷帝国的首都是

A.安卡拉B.君士坦丁堡

C.巴比伦D.罗马

7.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A.500多年B.800多年

C.1000多年D.1200多年

8.拜占廷帝国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其原因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学习目标:

1.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

2.知道: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

3.叙述: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4.正确分析: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5.学会: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学习重点: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学习难点:

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公元前世纪,古代伊朗以人为中心形成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地出征和扩张。前5世纪中期,波斯帝国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赢得战争的胜利。

2.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国强大起来,公元前4世纪后期,继王位,他足迹远达,建立地跨三洲亚历山大帝国,定都。

3.任罗马帝国皇帝后,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到世纪疆域达到规模,东起,西临,南抵,北达,地跨三洲,成为内湖。

4.罗马扩张与征服一方面充满着,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我们现在运动会中的马拉松运动出现在那一个战争中?

②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的疆域

(三)拓展延伸

①怎样才能正确评价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的征服

②观察下面《罗马帝国疆域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一说2世纪时罗马帝国疆域所到达的地方。

(2)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在罗马历有什么样的地位?

(3)从罗马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它对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希波战争二、亚历山大东征三.罗马扩张

1.背景:1.背景:1.背景:

2.时间:2.时间:2.时间:

3.经过3.过程:3.结果:

4.结果:4.帝国疆域:

5.影响:5.罗马扩张的影响

(五)巩固训练

1.罗马为了取得地中海霸权,曾经和谁展开长期争霸

A.埃及人B.印度人

C.迦太基人D.波斯人

2.下列最早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

A.埃及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D.罗马帝国

3.古代雅典人设置“马拉松长跑”是为了纪念哪次战争中的英雄

A.特洛伊战争B.希波战争

C.伯罗奔尼撒战争D.罗马的扩张战争

4.使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人物是

A.凯撒B.安东尼

C.屋大维D.斯巴达克

5.有关古代世界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古代世界战争大多规模大,范围广

B.希波战争进行了三次,最后波斯人取得胜利。

C.有很多古代国家通过战争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D.古代世界战争客观上促进文化的传播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条大路通罗马”

材料二“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自日南檄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

材料三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时指出:“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构(罗马人和野蛮人,封建主义和高卢人,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正如以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

①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大秦”在世界指哪个国家?材料中记载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到中国具体是在哪一年?这个史实记载在哪部书中?

③材料三能说明什么?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4

一、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我所带班级初三6、7班级历史成绩总体下滑,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现归纳如下:

失分原因:

从试卷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失分较多的题是第23、24、25、28和36题。归纳综合学生失分的原因有:

1、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如第24题,此题首先要读懂古文,而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地获取信息,造成答题困难,从而失分。

2、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如36题,这道题目失分率相当高。主要是对材料了理解不准确。

3、解题方法与技巧运用能力欠缺。

4、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对一些地理概念比较陌生。如第28题失分较多,如在材料中,提到古巴和海地,这是美洲的,好多学生不知道

5、材料题失分较多。原因是综合性比较强,训练也较少,学生没有注重方法,随意性比较大。

二、今后的对策:

1、强化训练。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适时组织复习和检测,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检测试卷要创新,问题情境要精妙,要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比较、综合的能力。

2、个别辅导。对于各科成绩都较好,而历史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全年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3、激发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兴趣牵引着他们探究历史的奥秘,靠强制手段强迫他们去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4、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讲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堂课的小结部分都出几道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5、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①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读懂题,明确问题。

②加强记忆训练,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③认真钻研教材,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

6、加强合作。以后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多向周边学校的同行取经,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5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

2.说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阿拉伯数字的关系

3.叙述: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4.通过学习,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学习难点:

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很久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就有的连接的丝绸之路,通过这些商路,中国的、、、,印度的、、等作物也传到欧洲。

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人作出了重大贡献。

3.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是人,人把它发展并传播。__________(时间),阿拉伯数字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

4.年,17岁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的赏识。《_________》一书记述了马可•波罗在经历与见闻,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与向往。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阿拉伯人在交流中有什么贡献?

②阅读下列材料

早期人类记载数量的方法是结绳、刻木。例如,被人借走10碗豆子,就在木头上刻10刀。数量少的时候还好记,数量多了以后就很麻烦了。

(1)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古代印度人是怎么做的?

(2)人们把他们发明的数字称为什么?

(3)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大作用?

(三)拓展延伸

请你与同学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自由发表见解。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6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苏联为什么会解体?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____”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

“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开展讨论:“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初三历史教案简单篇7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实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感、

态度

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6页“自由阅读卡•从__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__;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严厉禁烟)(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__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清政府__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

“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__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本课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67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