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

|少兵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希望这份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针对学生下的定义,给出各种图形反例,如下图,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角形概念的获得,要让学生经历其描述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师生活动: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习中的应用。

3.概念辨析,应用巩固

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4.说出ΔBCD的三个角.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情感体验点: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及它们的组合进行的图案设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疑点:在设计的图案中清晰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教具学具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图案、图标的剪贴、临摹以及。多种常见的图案及其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在优美的音乐中,逐个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图案,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种图案标志的对象。(展示课本图3—23)

明确在欣赏了图案后,简单地复移、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3)、(4)、(5)、(6)都可以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3)、(5)也可以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而图(2)可以通过平移形成。

2、课本

1 欣赏课本75页图3—24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成过程。

评注:图案是密铺图案的代表,旨在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同时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是图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基本图案”,然后再运用平移、旋转关系加以说明,注意旋转中心可以为图形上某一特征的点。

评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基本图案,然后通过变换得到。而且变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左上图和右下图。

(二)课内练习

(1) 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指定一个同学展示该组搜集得到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

(2) 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图形,用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并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那些图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转?分析其中的'一个,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课时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设计出一些简单的图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图案的设计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多种方法来设计,而且设计的图案要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就是图案的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使人过目不忘,达到标志的效果。)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四、课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五、随堂练习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所用时间t(分钟)人数

0<t≤10 p="" 4

0<≤ 6

20<t≤20 p="" 14

30<t≤40 p="" 13

40<t≤50 p="" 9

50<t≤60 p="" 4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

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

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

答案1.(1).15. (2)28. 2. 165

六、课后练习:

1、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

部门A B C D E F G

人数1 1 2 4 2 2 5

每人创得利润20 5 2.5 2 1.5 1.5 1.2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

2、下表是截至到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

年龄频数

28≤X<30 4

30≤X<32 3

32≤X<34 8

34≤X<36 7

36≤X<38 9

38≤X<40 11

40≤X<42 2

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答案:1.约2.95万元2.约29岁3.60.54分贝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4)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

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

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为原点。这样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师: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了。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指正学生易犯的错误。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如图,由点P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5,我们就说P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5,我们把横坐标写在前,纵坐标写在后,(3,5)就是点P的坐标。在x轴上的点,过这点向y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纵坐标就是0;在y轴上的点,过这点向x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横坐标就是0;原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0,即原点的坐标是(0,0)。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如图,请同学们写出A、B、C、D这四点的坐标。

生甲:A点的坐标是(—5,4)。

生乙:B点的坐标是(—3,—2)。

生丙:C点的坐标是(4,0)。

生丁:D点的坐标是(0,—6)。

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写出点的坐标,如果已知一点的坐标为(3,—2),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这个点呢?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x轴上找出横坐标是3的点,过这一点向x轴作垂线,横坐标是3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在y轴上找出纵坐标是—2的点,过这一点向y轴作垂线,纵坐标是—2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这两条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既满足横坐标为3,又满足纵坐标为—2,所以这就是坐标为(3,—2)的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中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A(2,—4),B(0,5),C(—2,—3),D(—5,6)这几个点。

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三、深入探究,层层推进

师:两个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划分为四个区域,从x轴正半轴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把这四个区域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坐标轴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在同一象限内的点,它们的横坐标的符号一样吗?纵坐标的符号一样吗?

生:都一样。

师:对,由作垂线求坐标的过程,我们知道第一象限内的点的横坐标的符号为+,纵坐标的符号也为+。你能说出其他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吗?

生:能。第二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三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四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师:很好!我们知道了一点所在的象限,就能知道它的坐标的符号。同样的,我们由点的坐标也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一点的坐标的符号为(—,+),你能判断这点是在哪个象限吗?

生:能,在第二象限。

四、练习新知

师:现在我给出几个点,你们判断一下它们分别在哪个象限。

教师写出四个点的坐标:A(—5,—4),B(3,—1),C(0,4),D(5,0)。

生甲:A点在第三象限。

生乙:B点在第四象限。

生丙:C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y轴上。

生丁:D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x轴上。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在上面描出这些点。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并予以指导。

五、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生:认识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描点,知道了四个象限以及四个象限内点的符号特征。

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物体位置的说法和表述物体的位置等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可能没有想到这些问题与数学的联系。教师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去想到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参与到探索获取新知的活动中,主动学习思考,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实例与坐标的联系感受坐标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2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坐标系中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形成二维平面图形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通过二维坐标来描述图形顶点,从而描述图形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计算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难点】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也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个点表示出来。下面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在上面标出A(5,1),B(2,1),C(2,—3)这三个点。

学生作图。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现在我们把这三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看一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甲:三角形。

生乙:直角三角形。

师: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样算的呢?

生:AB的长是5—2=3,BC的长是1—(—3)=4,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3×4=6。

师:很好!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大家再描出四个点:A(—1,2),B(—2,—1),C(2,—1),D(3,2),并将它们依次连接起来看看形成的是什么

图形?

学生完成操作后回答: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以BC为底,A到BC的垂线段AE为高,BC的长为4,AE的长为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4×3=12。师:很好!刚才是已知点,我们将它们顺次连接形成图形,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连接成的图形:

教师多媒体出示下图: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精选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练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644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