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金红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这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21.1 ⼀元⼆次⽅程

1.通过类⽐⼀元⼀次⽅程,了解⼀元⼆次⽅程的概念及⼀般式ax2+bx+c=0(a≠0),分清⼆次项及其系数、⼀次项及其系数

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元⼆次⽅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个数是不是⼀元⼆次⽅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元⼀次⽅程,了解⼀元⼆次⽅程的概念及⼀般式ax2+bx+c=0(a≠0)和⼀元⼆次⽅程的解等概念,并能⽤这些概

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元⼆次⽅程及其⼆次项系数、⼀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程?你能举⼀个⽅程的例⼦吗?

2.下列哪些⽅程是⼀元⼀次⽅程?并给出⼀元⼀次⽅程的概念和⼀般形式.

(1)2x-1(2)mx+n=0(3)1x+1=0(4)x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程2x-1=3的解?并给出⽅程的解的概念.

A.0B.1C.2D.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程.

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形的⼤⼩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这个数量关系列⽅程吗?怎么列⽅程?

(3)这个⽅程能整理为⽐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赛队伍的数量与⽐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赛⼏场?⼀共有20场⽐赛吗?如果不是20场⽐赛,

那么究竟⽐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共⽐赛多少场呢?

3.⼀个数⽐另⼀个数⼤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个未知数,那么⽅程应该怎么列?

4.⼀个正⽅形的⾯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程与⼀元⼀次⽅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类⽐⼀元⼀次⽅程,我们可以给这⼀类⽅程取⼀个什么名字?

(3)归纳⼀元⼆次⽅程的概念.

1.⼀元⼆次⽅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程,叫做⼀元⼆次⽅

程.

2.⼀元⼆次⽅程的⼀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次项,a是⼆次项系数;bx是⼀次项,b是⼀次项系数;c是

常数项.

提出问题:

(1)⼀元⼆次⽅程的⼀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

(3)2x2-x+1=0的⼀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

3.⼀元⼆次⽅程的解(根):使⼀元⼆次⽅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元⼆次⽅程的解(根).

活动4 例题与练习

例1 在下列⽅程中,属于⼀元⼆次⽅程的是________.

(1)4x2=81;(2)2x2-1=3y;(3)1x2+1x=2;

(4)2x2-2x(x+7)=0.

总结:判断⼀个⽅程是否是⼀元⼆次⽅程的依据:(1)整式⽅程;(2)只含有⼀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2.注意有

些⽅程化简前含有⼆次项,但是化简后⼆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程不是⼀元⼆次⽅程.

例2 教材第3页 例题.

例3 以-2为根的⼀元⼆次⽅程是()

A.x2+2x-1=0 B.x2-x-2=0

C.x2+x+2=0 D.x2+x-2=0

总结:判断⼀个数是否为⽅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程,判断⽅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通过观察图象说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特征和性质,并会简单应用性质解题.

教学重点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体会数形的结合与转化. 教学难点

分段讨论二次函数y=ax2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1.对于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我们并不陌生,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我们是如何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类比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方法,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自学教材第29至30页,完成下列填空:

1.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1)列表(取几组x,y的对应值);

(2)__描点__(表中x,y的数值在坐标平面中对应于点(x,y));(3)__连线__(用平滑曲线).

2.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__抛物线__,一般地,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叫做__抛物线y=ax2+bx+c__.

3.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是一条__抛物线__,它的对称轴是__y轴__,顶点是原点.当a>0时,其开口向__上__,顶点是它的最__低__(填“高”或“低”)点,当a<0时,其开口向__下__,顶点是它的最__高__(填“高”或“低”)点.

4.对于抛物线y=ax2(a≠0),|a|越大,开口越__小__,|a|越小,开口越__大__.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活动一: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思考:如何画y=x2的图象?分哪 几个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完成y=x2的图象?观察图象思考: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是何形状?整个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吗?追问:对称轴是什么?图象的最低点是哪个点?

【展示点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叫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是y轴.

【小组讨论】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通常分哪几步进行?画的过程中该注意哪些问题?

【反思小结】二次函数的图象形状是一条抛物线.通常可用

列表、描点、连线画出一个函数的图象.(1)列表:一般取5~7个点,作为顶点的原点(0,0)是必取的,然后在y轴的两侧各取2或3个点,注意对称取点.(2)描点:一般先描出对称轴一侧的几个点,再根据对称性找出另一侧的几个点.(3)连线:将几个点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起来,一般按自变量的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各点.注意:抛物线的两端是无限延伸的,画的时候要“出头”.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当堂练习”知识点一 探究点二 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 活动二:出示例1,小组合作完成.

思考:(1)函数y=1,2x2,y=2x2的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相比,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例1思考教材第31页探究中的问题:画出函数y=-x2,y=-1,2x2,y=-2x2的图象,并考虑这些抛物线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展示点评】函数y=1,2x2,y=2x2与y=x2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增减性、极值相同,开口大小不同;函数y=-x2,y=-1,2x2与y=-2x2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增减性、极值相同,开口大小不同.

【小组讨论】从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增减性、极值及开口大小等六个方面思考,二次函数y=ax2有什么特点?

【反思小结】一般地,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0,0)是抛物

线的最低点(由此可知当x=0时,函数y有最小值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0,0)是抛物线的最高点(由此可知当x=0时,函数y有最大值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当堂练习”知识点二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概念、性质,一般地,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__y轴__,顶点是__原点__.当a>0时,开口向__上__,顶点是最__低__点,此时,函数有最__小__值;当a<0时,开口向__下__,顶点是最__高__点,此时,函数有最__大__值.方法、规律,二次函数的性质要结合其图象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比较记忆.易错点,1.从左到右观察抛物线,发现图象在对称轴的左右两侧有上升,有下降,故讨论y与x之间的增减变化情况时,一定要分对称轴左侧和右侧两种情况考虑.2.当|a|相同时,所画抛物线的形状和开口大小都是相同的,但开口方向不一定相同.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

1.抛物线y=-x2上有两点(x1,y1),(x2,y2),若x1<x2<0,则y1__<__y2.

2.抛物线y=3x2开口向__上__,对称轴是__y轴__,顶点坐标为__(0,0)__,抛物线y=-1,4x2开口向__下__,对称轴

是__y轴__,顶点坐标为__(0,0)__.

3.若点(x1,5)和点(x2,5)(x1≠x2)均在抛物线y=ax2上,则当y=x1+x2时,y的值是__0__.

4.函数y=-x2具有的性质是( C )

A.当x为任意实数时,y值总为负 B.y随x增大而减小 C.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D.它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5.已知a≠0,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ax与y=ax2的图象有可能是( B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六、布置作业 巩固目标

1.上交作业 教材第41页第3、4题. 2.课后作业 见学生用书的“课后作业”部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卡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知识,导入新课

2新知探究

2.1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回答(略)。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知识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单。

2.2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很多很漂亮的设计,也有很多很常见的图形,比如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经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如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知识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左图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1m;右图圆的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1m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师:应该怎么计算呢?

归纳总结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r=1时,与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四、知识应用

70页做一做:

下图是一面我国唐代外圆内方的铜镜。铜镜的直径是600px。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吧。

解:铜镜的半径是300px

2.3随堂练习

若还有足够时间,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5/6/7题。

(可以邀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

3小结

一.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

今天我们在已知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探索了圆环和“外圆内方”“外方内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不是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而是希望同学们能过明白推导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去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a2=a(a≥0)

教学目标

理解a=a(a≥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

通过具体数据的解答,探究a=a(a≥0),并利用这个结论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a=a(a≥0). 2.难点:探究结论.

3.关键:讲清a≥0时,a=a才成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口述并板收上两节课的重要内容; 1.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a(a≥0)是一个非负数; 3.(a)2=a(a≥0).

那么,我们猜想当a≥0时,a=a是否也成立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填空:

22222

- - 11 - -

22=_______;0.012=_______;(12)=______; 10

23()2=________;02=________;()2=_______. 37 (老师点评):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我们可以得到:

22=2;0.012=0.01;(21212323)=;()2=;02=0;()2=. 10371037 因此,一般地:a=a(a≥0) 例1 化简

22 (1)9 (2)(?4) (3)25 (4)(?3) 分析:因为(1)9=-32,(2)(-4)2=42,(3)25=52,

(4)(-3)2=32,所以都可运用a=a(a≥0)?去化简.

22解:(1)9=3=3 (2)(?4)=4=4

222(3)25=5=5 (4)(?3)=3=3 22 三、巩固练习 教材P7练习2. 四、应用拓展

例2 填空:当a≥0时,a=_____;当a<0时,a=_______,?并根据这一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若a=a,则a可以是什么数? (2)若a=-a,则a可以是什么数? (3)a>a,则a可以是什么数?

分析:∵a=a(a≥0),∴要填第一个空格可以根据这个结论,第二空格就不行,

2应变形,使“( )2”中的数是正数,因为,当a≤0时,a=(?a),那么-a≥0.

2222222

- - 12 - -

(1)根据结论求条件;(2)根据第二个填空的分析,逆向思想;(3)根据(1)、(2)可知a=│a│,而│a│要大于a,只有什么时候才能保证呢?a<0. 解:(1)因为a=a,所以a≥0; (2)因为a=-a,所以a≤0;

(3)因为当a≥0时a=a,要使a>a,即使a>a所以a不存在;当a<0时,a=-a,要使a>a,即使-a>a,a<0综上,a<0

22例3当x>2,化简(x?2)-(1?2x).

2222222分析:(略)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a=a(a≥0)及其运用,同时理解当a<0时,a=-a的应用拓展.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8习题21.1 3、4、6、8.

2.选作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2)?(?2)的值是( ).

22132132 A.0 B.

22 C.4 D.以上都不对 33222 2.a≥0时,a、(?a)、-a,比较它们的结果,下面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 ).

22 A.a=(?a)≥-a B.a>(?a)>-a 222222 C.a<(?a)<-a D.-a>a=(?a) 2222 二、填空题

- - 13 - -

1.-0.0004=________.

2.若20m是一个正整数,则正整数m的最小值是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先化简再求值:当a=9时,求a+1?2a?a的值,甲乙两人的解答如下:

2 甲的解答为:原式=a+(1?a)=a+(1-a)=1;

22乙的解答为:原式=a+(1?a)=a+(a-1)=2a-1=17.

两种解答中,_______的解答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 2.若│1995-a│+a?2000=a,求a-19952的值.

(提示:先由a-2000≥0,判断1995-a?的值是正数还是负数,去掉绝对值)

223. 若-3≤x≤2时,试化简│x-2│+(x?3)+x?10x?25。

答案:

一、1.C 2.A

二、1.-0.02 2.5

三、1.甲 甲没有先判定1-a是正数还是负数 2.由已知得a-?2000?≥0,?a?≥2000

所以a-1995+a?2000=a,a?2000=1995,a-2000=19952,

所以a-19952=2000.

3. 10-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

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

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

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

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

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

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

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

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材目标及要求:

1、分式的重点是分式的四则运算,难点是分式四则混算、解分式方程以及列分式方程

解应用题。

2、反比例函数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并利用其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

步理解变量与常量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

3、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四边形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

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5、数据描述。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规划。一堂课,40分钟,要讲好并不容易,既要保证讲透所有

的知识点,又要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课前备课尤为重要,针对每一节内容,选择不同

的讲课方式,特别是运用通俗易懂的实际用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点,所以课前充

分做好准备,每一步都要考虑周到。

2、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互动式教育。讲课前要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对将要学

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讲课过程中,老师步步引导,以随问的方式讲解知识点和例题,

观察学生的反应,随时了解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在针对理解不透彻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做

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学习,提高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兴趣有了,学生

有学习欲望,那自然会努力学好。

3、改革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分别布置难、中、

浅三个层次作业,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做好课后辅导。在课后及作业巩固练习后,对于学生没有完全接受的问题进行辅导

讲解,除了针对单个学生的辅导,发现共性问题,在进行后期的巩固指导教学,使学会知识

点的学生掌握的更加牢固,没有完全学会的学生可以理解应用。

    522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