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教学资源 > 教案模板 > 生物教案 > 高一年级生物教案

高一年级生物教案

|何嘉

高一年级生物教案优秀5篇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高一年级生物教案,希望这份高一年级生物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高一年级生物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高一年级生物教案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能写出ATP的分子简式并说出其结构特点

②、能画出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③、知道ATP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④、能利用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解释实际问题,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对本节内容确定的重点是: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能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针对这些重点内容,其中最难让学生理解的是: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对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的理解。

二、说学法

因为本节知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基本能看懂书本对于这一节知识的介绍,所以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三、说教法

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加强理解和应用。尽量联系糖类、脂肪、叶绿体、线粒体、主动运输等与能量相关的和初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展开教学。并且通过建立实验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关键的内容,通过设疑、析疑、解疑和多媒体辅助来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利用荧火虫的尾器发光的实验:先得到尾器、然后放置会发现尾器的发光情况会逐渐消失、设置对照实验,A组加入适量的ATP粉剂(展示课前买来的ATP、并让学生传看),B组加入等量蒸馏水。结果会发现A组的尾器的发光量加强,而B组继续减弱。

让学生讨论这一情境

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情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从直观上知道ATP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和具体的作用。

设问:燃烧一匙葡萄糖,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细胞中的能量以什么形式释放出来?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后围绕标题展开教学,教学时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如用百元大钞与一元小票购买小件物品,如果我们总是拿大额面值的钞票进午行交易会很麻烦,相反如果我们把百元钞票换成100张一元小票,在进行交易时就会很方便,有这样的例子来比喻细胞中的能量——在细胞中百元大钞相当于储存能量的有机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个可以在细胞内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货,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键:

通过再次呈现ATP药物及说明、介绍ATP为动力的纳米发动机等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新科技内容,寓教于乐,形成ATP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展现ATP结构动画及其“近亲”腺苷的图片、引导观察和比较,调动积极性并利于形成ATP的形象认识。要让学生清楚ATP三个磷酸键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何谓“高能磷酸键”。

师生共同归纳ATP的名称、简式、物质性质、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认识。

3、ATP、ADP相互转化

继续以上面的比喻进一步展开,将细胞中的能量通货比作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零用钱,它会随着每天的花销而减少,因此要维持正常生活必须不断破开大面值的钞票给予补充,细胞中大面值钞票主要是糖类等有机物。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能被用来合成ATP,这个过程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并通过动画形式介绍、图文转化提问、学生前台板书等过程教学,加强理解记忆、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重点从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对相互的两个过程进行比较: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磷酸键断裂——放能。合成时是可逆的,但要注意与化学中可逆反应知识的干扰,并以此引出下一个问题—ATP的形成途径。

4、ATP的形成途径

通过学生自学、图文表述提问、师生共同归纳、展示动画等程序教学。注意与后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的衔接作铺垫。并与ATP的结构、功能、转化的知识浑然一体,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5、ATP的利用

一是主要讲清楚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与ATP的分解和合成关系;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再依据教材51页的图解,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6、总结巩固

从生物进行生命活动耗能的知识和ATP的基础知识方面进行总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后增加补充练习以巩固。

高一年级生物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沼虾、河蟹的经济意义以及园蛛、蜈蚣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比较沼虾和蟹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对四种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培养的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学习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树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动物资,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自然界中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有益动物,防除有害动物的观念。

重点难点

本的重点是四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是对代表动物的学习,最终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几种代表动物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却都属于节肢动物,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也缺少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在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的同时,才能逐步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进而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蝗虫、沼虾、河蟹(雌、雄)、园蛛、蜈蚣的活体和挂图、实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皿中)。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入设疑启动引出题

观察沼虾、河蟹、园蛛、蜈蚣识记其形态结构的特点,

列表归纳比较

展示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挂图,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导言的设计。

表扬上节学生制作的昆虫标本,不但种类全、而且质量好。请学生观察通过实物投影(投影仪)展示出的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活体标本(投影片)或挂图。问:这些动物也是昆虫吗?不是,这些是其他节肢动物。这样就把本开头前几幅图移到此处讲解,既节省了第一节的时间。又解决了本节的导言。

(2)关于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蝗虫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指导,边归纳。每个动物的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比较每个动物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最后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断特性。同时教会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关于沼虾的教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时吃到的虾不一样,因为平时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而沼虾(青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沼虾的活体或标本或者用沼虾的挂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观察提纲:沼虾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沼虾生活在水中,一般它应该用什么呼吸?怎样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虾的卵直接产在水里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沼虾,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上的表格。关于蟹的教学,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农村的都有感性认识,只用一只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应说明是河蟹还是海蟹。

关于园蛛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在采集园蛛标本时,注意留心观察园蛛吐丝、结网和捕食昆虫的情况,并写出观察报告,在堂上汇报自己的观察报告,不当之处,教师应给予纠正。通过汇报,教师问:蜘蛛都结网吗?蜘蛛很像昆虫,但它是昆虫吗?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园蛛,弄清园蛛的形态结构,师生归纳完成板书表格,重点讲解园蛛的纺绩器的结构,园蛛是怎样结网捕虫的?对农业生产有什么益处?教师可以让进行下列计算:有人统计每666.7平方米(即1亩)稻田内约有蜘蛛3万至8万只,如果按每个蜘蛛每天消灭5~8只农业害虫计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约能消灭多少只农业害虫?由此可见蜘蛛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是防治的意义。上确有其人——威灵顿将军,由于连打败仗躺在茅草屋内很沮丧,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结网,从失败到成功,自己终于很受启发振作起,打了一次大胜仗。也可以把这段小安排在讲解园蛛时作为导言。这样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学的兴趣。同时让对蜘蛛比较感兴趣,有很多关于蜘蛛的趣闻,可以后阅读。

关于蜈蚣的教学,教师出示蜈蚣的标本和观察提纲,师生整合,完成板书表格。教师引导比较一下,每种动物的每一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点,并用彩色粉笔画出不同点。把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活体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时展示出(或者把四种代表动物的挂图展示出),摸一摸标本,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们的身体是否都分部?身体是否由体节构成的?足和触角是不是分节的?想一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书。

最后让学生讨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认识到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节肢动物,合理地利用节肢动物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是我们学习本内容的最终目的。

高一年级生物教案篇3

学习目标:

知识:1、简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设计思路。

能力: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情感:1、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认同与他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本质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学习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我的课堂:

自学等级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预学:

1、20世纪20年代,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 连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质,而的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藏着 ,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 是遗传物质。

2、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 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这一认识使人们意识到 可能是遗传物质。

3、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两个实验:英国科学家 的实验和美国科学家的实验。

三、合作探究:

1、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

①R型活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性) 注射 小鼠→___ __ ;

②S型活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性)注射 小鼠→____ _;

③加热杀死S型菌 注射 小鼠→__ ___ ;

④R型活菌+灭活S型菌 注射 小鼠→_____ ;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初步结论:

结论:___ __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2、艾弗里的实验—教材P44图3-3。

①科学家们在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时的一般方法是:设法将 和 等分开,以便 、 去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②实验结果表明: 才是遗传物质, 不是。

思考:

1、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对照是怎样?

2、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能否完全证明DNA就是遗传物质,为什么?

3、格里菲斯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是什么?因此能够说明DNA和蛋白质的稳定性谁更强?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检测:

2、若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使之与活的R型细菌一起感染小鼠,结果或结论错误的是( )

A、小鼠死亡 B、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C、能证明DNA是否为遗传物质 D、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依次分别放人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 、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 )

6、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2、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不能证实的是

①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DNA是遗传物质

A B C D ③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重要载体

④在不含DNA的生物体中内,RNA就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关键一步是 ( )

A、区别出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B、灭火的有荚膜菌可使无荚膜菌的后代长出荚膜

C、无荚膜菌不会使小白兔得病 D、有荚膜菌的DNA可使无荚膜菌的后代长出荚膜

4、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加入了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和多糖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一现象说明

①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②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加入到R型细菌中 ③DNA是遗传物质 ④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的DNA不是遗传物质 ⑤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⑥蛋白质和多糖在转化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⑥ ( )

5、根据下列有关实验回答问题:

(1)科学家于1928年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S—DNA)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且细菌的后代中出现少量的S型细菌,且这些S型细菌的后代均为S型。这一实验证明了 。

(2)为研究上述转化的物质基础,科学家将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RNA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只有DNA使R型细菌完成了转化。这一事实证明了。加入的S—RNA之所以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因为 。

(3)上述实验中,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反思与积累: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 二 课 时)

课型:新授 主备: 同备: 审批:

课标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学习目标:

知识:

1、简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设计思路。

高一年级生物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技能】: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重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难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癌症及其治疗的记录片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

提问学生,设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体上看到哪里物质、行为具有致癌/诱癌作用,你会怎么做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

进入情境,回答问题

(二)致癌因子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

(三)癌症的防止

介绍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触致癌因子的做法。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疗方法,然后介绍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方法,展望未来可能采取的治疗手段。

说出自己了解的癌症治疗方法。

4.高一年级生物教案

知识目标:

1、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2、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__的过程。

3、分析植物细胞有丝__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1、养成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2、能够利用多种媒体获取生物信息。

情感目标:

1、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2、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细胞周期及植物细胞有丝__的过程。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有丝__各个时期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探究、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所需设备: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相信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一个成年人的体内大约有1014个细胞,那么这一个受精卵是怎样形成1014个细胞的呢?这就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细胞增殖问题。

究竟细胞是如何增殖的呢?它的方式又有哪些呢?以及细胞增殖对生物体而言有什么样的意思呢?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教材P112页。

教师点评:

1、细胞增殖的意义

2、两个阶段

3、真核生物细胞__的方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丝__。要学习有丝__我们首先必须来了解下细胞周期的概念,那么什么叫细胞周期呢?

我们把指连续__的细胞,从一次__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__完成时为止。

从这样的一个概念当中大家能发现一些什么问题呢?如: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呢?细胞周期又分为这样的阶段呢?

两个阶段:

下面大家阅读这个关于细胞周期的资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教师点评:

结论:

1、不同类型的细胞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

2、一个细胞周期中__间期时间长__期时间短。

如果我们把细胞周期用一个圆饼状的图形把它表示出来会是这样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练习题。

现在我们就以植物细胞为例来学习下有丝__的过程。

那么大家是否还记得植物细胞的结构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

在有丝__过程中一些细胞中的重要结构会发生某些变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下__间期过程当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

特点: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的复制)

高一年级生物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入:小实验——萝卜条的软硬对比

1、浸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

2、浸在清水中的萝卜条;

3、新鲜的萝卜条。

小结:细胞的渗透吸收和渗透失水

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观察并分析造成软硬差异的原因。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置疑1:如何从显微角度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到本质看现象

1、实验设计: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

材料:洋葱鳞叶

置疑2:为什么选用洋葱做实验?思考

2、渗透的结构基础

读图识图

复习:选择透过性的概念

为实验设计铺垫

置疑3: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主要进入了细胞的什么结构或从什么结构离开了细胞?思考并判断为实验设计铺垫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小结:

设计原则:对照原则

变量唯一原则

设计实验并交流

引导学生形成实验设计的科学理念

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技能练习

实验总结: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视频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壁与其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

质壁分离复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恢复原正常形态的现象。

置疑4:联系实验思考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呢?

思考学会由现象到原理的自我归纳总结

3、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 小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外界溶液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根据操作过程中看到的三个图像逐一分析

学生总结

进一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讨论交流拓展思维,巩固实验

思考题

1、将动物红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和浓盐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出现“烧苗”现象?

3、将新鲜的黄瓜放在蔗糖与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开始时黄瓜呈现萎缩,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黄瓜呈现膨胀并有酸甜味道,说明腌制的黄瓜细胞内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试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最后确定为先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原理,再由拓展实验将实验和原理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思维拓展的空间,最后联系习题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现象,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作为教师,整个过程始终耐心细致的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细节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为例,将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讲透、讲深,相信学生在设计和理解方面会更快更好。另外在习题设计上,如果将“烧苗”现象讲透,点到植物会因外界浓度过高导致质壁分离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学生在解释腌黄瓜现象时思维会比较流畅。

    256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