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藤野先生》课文教案参考

|和杰2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初二上册《藤野先生》课文教案参考,希望这份初二上册《藤野先生》课文教案参考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初二上册《藤野先生》课文教案参考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初二上册《藤野先生》课文教案参考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显示绍兴河埠及学过的五篇课文的图片。)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国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初二上册《藤野先生》课文教案参考篇2

教学设想

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释题及写作背景

1.学生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及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1)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学生思考后明确: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初二上册《藤野先生》课文教案参考篇3

教学目的:

一、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领会各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启发兴趣,引入课文。

今天学习鲁迅先生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试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回忆儿童时期的生活。这一篇回忆青年时候东渡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于1926年。写的是青年时候的事(1904年)。出示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和1926年在厦门大学任教时的照片,使学生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这篇文章如作者自己所说,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质疑。

2.这篇散文以什么为顺序来记叙的?以什么为中心来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以时间为顺序,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放在20世纪初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写人、叙事,把对藤野先生的深沉怀念跟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写作手法很出色。

3.以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全文可划分为几大部分?

按地点来说,第一部分写哪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1)东京所见所感;(2)仙台学医生活;(3)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

既然文章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情况?“清国留学生”是怎样的情况呢?作者对此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1.朗读。

2.清国留学生腐败堕落,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置若罔闻。白天迷恋于观景看花,精心摆弄象征民族压迫与封建统治的辫子;晚上醉心于学跳舞。

3.语言的感情色彩。

“无非”:作者满怀寻找救国救民道理的希望,离开自己的国土,但东京所见与国内一样,他感到失望、愤懑、厌恶。“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鉴,镜子、照、借鉴。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求学生找出“标致”的同义词、反义词,体会“实在”、“极”的作用。

4.对东京的失望,对新鲜环境的追求。

文章从清国留学生的情况入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4至35自然段)。

1.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着重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可是又未立刻下笔,而是先写赴仙台途中见闻和初至仙台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1)朗读第二部分中第4、5自然段。

(2)“水户”的牢记表明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日暮里”照“本证”来说,原因不知。无可靠的旁证,不能臆断。做学问要严谨。考证事物首先求“本证”,本证最说明问题。凭空推断与寄寓的含义是两码事。

(3)从仙台的受优待表现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谊与关心。(与下文“爱国青年”对照。)

(4)与主题不游离。由食宿下劣引出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关注,为藤野的出场作铺垫。在层层铺垫之中表露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2.在关心“我”的教职员中,最难忘的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经过铺垫终于出现在读者眼前。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1)阅读第6节至第23节。

(2)先看他的外貌,再说明抓住哪几件事来刻画他的思想性格。

(3)外形,用白描手法,鲁迅惯用的手法,几笔勾勒,显现特征。

(4)事:回忆的几件事。

第一节课;看“我”的讲义;指导画图;询问裹脚事。

(5)思想,性格,作风。

正直的学者:纯朴,生活节俭;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鲁迅热情关怀,不倦教诲,待人诚恳,无民族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恶浊空气泛滥的情况下,更突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6)重点朗读15自然段,“添改”讲义的情节饱含着一位日本学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平凡中见深情,不是字面,句子,不是一般的知识。一个“添改”两颗“心”,心心相通。对这样的老师,鲁迅怎不尊敬和感激呢?

3.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赤诚以待,可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如何呢?作者满怀愤慨和内心的痛楚写下了这些片断。

第一件受侮辱(翻检、讽刺、流言)。

第二件受刺激(包围)。

(1)作者对受侮辱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表露了怎样的感情?(不是低能儿,关键在“弱”)

反语、讽刺、揭露,一个热血沸腾很有抱负的青年怎不愤慨?怎么承受得了这种耻辱?然而更使作者内心痛楚的事接连发生。

这是一个怎样令人窒息、令人愤怒、难以言表的场面,影片里,中国人麻木落后,讲堂上受歧视、包围。民族自尊心受到践踏,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如火山一样要喷射,而这种自尊心,这种热情化作深思,化作对生活道路的抉择,弃医从文了。这是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读注释③)

“刺耳”,不是对声音的反映,而是心灵的痛楚。实际上是“刺心”。

(2)作者怎样写告别藤野先生的情景的呢?着重写脸色,进一步表现他对中国学生的深切关怀。这一部分写在仙台医专学医的经过,忆藤野对他的关怀、教育、帮助和师生间的情谊,以及作者思想的重大变化。

五、讲读第三部分(第36至38自然段)。

这一部分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有两点值得注意:

1.作者怀念、敬爱先生,不仅因为先生尽心尽力教,更由于有一颗为中国为学术的伟大之心,故“时时”记起。说明师生友谊很不寻常。

2.叙述先生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巧妙地再现先生音容笑貌,把旧事与时事结合起来,表示继续战斗的决心,使这篇散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六、本文的写作特色:

1.选择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从外貌、语言、动作到精神品质,无不刻画入微,形神毕肖。从侧面烘托、映衬,形象突出。

2.各组材料(生活事件、世态人情、历史材料、科学知识及现实斗争)如此丰富,如此胶漆一般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由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放得开,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

3.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七、作业:

1.朗读全文。读顺口,读正确。

2.在书上依次划出表现作者爱国感情的句子与段落,并分析它们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的。

板书设计:

教后:

这次教《藤野先生》,好几个同学问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既然是写藤野先生,为什么好多笔墨不是写他?前几节文字好像与藤野先生联系不起来,似乎不搭界,是不是废笔?文章到底是写鲁迅自己还是写藤野先生,简直弄不清楚。学生质疑突破词句的局限,进入选材、谋篇的探索,思考问题能力加强。

原打算该课文两课时授完,课堂上小周同学提出关于“日暮里”的问题,引起了争论,临时改变计划放手开展讨论,授课延长一课时。小周认为“思考和练习”的第二个题目有欠妥之处。“为什么一直记得‘日暮里’、‘水户’两个地点”,后者可理解,表露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而前者难以解释,拉扯不到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有同学认为文中的话不一定每个句子都包含什么意思,法国大作家雨果就曾这样说过;有同学表示异议,认为长篇小说尚可这样说,短篇小说,篇幅短的散文,如是好文章,就不应如此。小章说:鲁迅先生自己说“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没有什么理由,不应该外加。此时,小曾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我立刻请他发言。他说:“‘日暮’象征着国家的衰败。鲁迅东渡日本为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可是到了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如此醉生梦死,感到前途茫茫然。旅途中一看到‘日暮里’这个地名,触景生情,故而记得。因此,记得这个地名同样是表露鲁迅先生爱国主义的感情。”他一口气讲得那么流畅,同学用带着惊异的眼光看着他,我也有些愕然。这个不轻易发言、说话常嗫在喉咙里的同学不是不会发言,不是不会响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真正拨动他的心弦,心中的话儿就会顺畅地流淌。我对他的了解深了一层,为他口头表达的进步而高兴。

抓住了这个有争议的问题,就势对做学问的方法进行了指导。向学生指出:考证事物应注意本证,不能牵强附会。鲁迅先生说“不知怎地”是最可靠的证明。推论要有根据,不能建筑在臆断的基础上。

过去教《藤野先生》,一开头就讲“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总讲不好,“无非”这个词的意味出不来。这次先引导学生弄清东京“清国留学生”精神空虚、堕落腐败的情况,回过来再教这一句,“无非”就有着落,学生能比较具体地领会其中饱含的厌恶之情。同时,能更为顺妥地过渡到下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由中国到东京,由东京到仙台,贯串了对救国救民真理的寻求,厌倦的心情与追求的愿望跃然纸上。

初二上册《藤野先生》课文教案参考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概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 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 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绯红(fēi) 油光可鉴(jiàn) 标致 不逊(xùn) 匿(nì)名

诘(jié)责 托辞 喝(hè)采 适值 抑扬顿挫 深恶(wù)痛绝

物以希为贵

3、请你找出文中叙述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在东京,见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4-35段)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相识。

第三部分(第36-38段)离开仙台,深切怀念藤野先生。

三、理解人物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用“从__________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

(学生交流)

1、外貌描写(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活透出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治学严谨。

比较、体会:

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不好,失去了特点,像电影明星,不像学者藤野先生。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B、为“我”改正解剖图。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

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关心入微。

D、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四件事情的具体叙述,写出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经历,既可信,又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课外搜集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默写词语、拼音

2、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抓住藤野先生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

(2)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

二、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C、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

清国留学生、“我”。

4、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三、课堂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形成鲜明对比。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 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形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课外查找鲁迅“弃医从文”的有关资料。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朗读课文有关章节。

2、谈谈你对当今日本人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

二、理解主题

1、作者为什么要到日本仙台留学,学习医学?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补充。

资料一: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载:“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2、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3、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学生概括陈述前两课时所学,加以总结、提升)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其“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

资料二:

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地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资料三: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让学生再从文中找出例句体会。

“但在那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探究拓展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A、离开仙台后,“不知怎地,……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B、珍藏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

C、在寓居里高挂藤野先生的照相;

D、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继续斗争的勇气和行动。

2、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自身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3、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A、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B、学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__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五、布置作业

1、以“研讨与练习”为凭借,综合所有的理解感悟。

2、完成《语文同步训练》

3、阅读参考资料:

初二上册《藤野先生》课文教案参考篇5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

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 明确:

(1) 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 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 讨论交流:

(1) 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 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 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 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 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

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4 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三课时

1 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 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3 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三 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四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16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