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志雄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希望这份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篇2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

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感到耻辱,义愤填膺,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

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总结:和同学们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今天我们就学习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原因及兴中会成立的时间与地点;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著作;华兴会、光复会的建立;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的时间与地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同盟会的性质;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通过孙中山等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通过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成了时代主流,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等人为振兴祖国,站到了时代的前列。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些先进人物的爱国传统、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又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种斗争史和探索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的光辉一页。这场以武装起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同中国近代以前的历次革命斗争和探索救国道路相比,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它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和提供的经验教训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具体可以分为兴起(1894年~1901年)、发展(1901年~1905年)、高潮(1905年~1911年)、失败(1912年~1913年)四个阶段。本节课所述事件主要发生在1894年~1905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的阶段。

重点分析:

⑴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背景在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怕的阴影,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当时不仅国内学堂纷纷成立,而且,出国留学成为一种风气。掀起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热潮,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大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对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⑵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明确宣布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其中,建立中华民国和平均地权的提出,是同盟会和它的领袖孙中山的伟大贡献。在同盟会成立以前,历来主张_清朝政府的人都以恢复明朝或者建立汉族帝国为口号。1894年兴中会所提出的纲领中有建立合众政府一条,但不如同盟会所提的明确。同盟会成立以后,建立民国的思想很快就普遍起来,建立汉帝国的话从此很少有人再提。

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它的组织形式、组成人员的成份和它的纲领,说明它既不同于旧式的会党或秘密结社,也不同于成立前的各省区的革命团体。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难点分析

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三民主义的关系

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教法建议:

关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可事先安排学生略做准备,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述这三位宣传家的事迹,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和同学的讲述具体归纳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培养概括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关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既要了解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组织来源等基本信息,同时更需要明确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教师应就它的组织形式、组成人员的成份和它的纲领展开讲解,使学生明确同盟会与过去的一系列革命团体不同而成为革命政党。

关于“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三民主义的关系”这是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的地方,作为初中学生,教师要注意不要讲的过于艰深,只要明确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够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正确对应,稍作了解即可。

教学设计思想

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用配套课件实行以讲为主的多媒体综合教学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教学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

教学过程: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是什么?中外反动势力对人民的镇压与搜刮,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他们逐渐地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必须_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一场伟大的推回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开始了。它是怎样开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展示孙中山像、介绍生平)他从27岁开始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转变成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从此开始走上_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革命道路。

1、兴中会的成立(1894)

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在那里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把“驱除继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要求会员为_清政府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斗争。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兴中会成立后,立即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

2、孙中山派陆皓东等筹划广州起义

孙中山派陆皓东在广州组织革命机关,准备发动起义。但是起义还未发动被广东官方发觉。陆皓东等人被捕遇害。孙中山幸免于难,但清政府命令通辑孙中山。孙中山并没有因此次起义失败而气馁.他断发改装流亡国外,考察日、美、英各国社会情况,发展革命组织,准备再次发动起义。

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使许多进步的中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本性及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的关系,开始有了新的认识,首先觉醒的是知识分子。他们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1、上海、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上海的新兴工业比较发达,日本的东京是中国留学生的聚居地,成为革命宣传的中心。

(展示有关图片)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这些刊物发表文章,翻译书籍,大力鼓吹革命,抨击清政府,宣传民主思想,批判改良主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看教材中有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图象、生平及他们宣传革命思想的内容并让学生思考:“他们宣传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宣传的共同点是_清政府,建立共和国。

2、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保皇派诸流把光绪皇帝说成是前所未有的“圣明君主”,要人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章炳麟针锋相对写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提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合众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这篇文章是当时传诵的名作。文章在《苏报》上发表。

3、邹容的《革命军》

邹容19岁时写成《革命军》一书,这本书虽只有两万字,但充满热情,书中高唱革命的赞歌,主张用革命来_清朝的统治,求得中国在世界上的独立地位。鲁迅曾说:“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

4、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阅读课本中《猛回头》摘录,思考作者在这里宣传的是什么思想?)作者在这里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质。在书中宣传要驱逐外国侵略者,恢复民族主权,_清政府。这两部书出版后,成为革命派极为重要的宣传品。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和鼓舞力量。许多革命分子将它秘密翻印成千上万册,广为流传。毛泽东少年时代在湖南家乡也曾受过陈天华小册子的影响。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各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组织纷纷建立,并终于在1905年8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这个时期成立的革命团体与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成员以知识分子为主,不同于兴中会的以华侨为主体;(2)成立于国内(长沙、上海、武汉等地),不同于兴中会成立在国外。这些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这些革命团体犹如革命的火种在各地点燃,为以后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为革命成燎原之势准备了条件。

1、华兴会、光复会

(展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的表格,由学生介绍华兴会、光复会的大致情况)问:这些革命团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什么?学(_满清统治,恢复中华。)这就为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成立奠定了基础。(展示有关图片)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

2、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东京

为推动革命运动更有力地向前发展,1905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展示有关图片)

3、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除继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展示)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4、同盟会的性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问: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看课本有关内容)。

①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②有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机构。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选举孙中山为总理,还选举产生了议事部、司法部、执行部,建立了领导机构。同盟会总部设于东京,下有国内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国外华侨中有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国内支部下按省设立分会,并且推定分会负责人。

③中国同盟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作为宣传革命的机关刊物。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人一个新的阶段。

5、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展示)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小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满面疮瘦、遍体鳞伤,疾根在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结合,”从而孕育了中国民主革命。孙中山站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前列,章炳磷、邹容、陈天华宣传倡导_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同盟会阐发的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板书设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兴中会的成立(1894)

2、孙中山派陆皓东等筹划广州起义

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上海、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2、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邹容的《革命军》

4、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华兴会、光复会

2、同盟会的成立(1905)

3、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同盟会的性质

5、“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篇5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159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