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知识点整理

|小龙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那么关于教师考试知识点整理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教师考试知识点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教师考试知识点整理(精选篇1)

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 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18、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1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20、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1、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22、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3、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4、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教育。

25、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

26、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27、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8、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29、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0、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32、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3、学科课程:是按照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它是使用最广泛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精华。

34、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其主导价值是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3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6、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37、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38、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39、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0、显性课程:也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是计划性。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41、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2、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3、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活动和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具体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44、课程标准: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5、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6、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以精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的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47、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具体包括教材、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48、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9、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50、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5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体力、智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活动。

教师考试知识点整理(精选篇2)

(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1.内涵:既要把现代先进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结合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遵循的规律: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贯彻的要求:教师既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4.考试形式:历史老师在讲授岳飞的英雄事迹时,从历史事实高度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举一反三)

(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1.内涵: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的目的。

2.遵循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3.贯彻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4.名人名言:王充:施用累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直观性教学原则

1.内涵: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是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的掌握知识。

2.遵循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3.贯彻要求:正确选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名人名言:乌申斯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的。荀子:闻之不若见之。夸美纽斯直观性教学原则。

(四)启发性教学原则

1.内涵: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知识。

2.遵循的规律: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3.贯彻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4.名人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君子之教,喻也。

针对以上知识点,我们做两道题巩固一下:

1.光明中学的生物老师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一段真实的剖腹产全过程录像,不仅给同学们上了一节深刻的生物课,还让同学学会了感恩,这一做法符合教学原则的( )。

A.该老师运用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B.该老师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C.该老师运用了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D.该老师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1.【答案】C。解析:生物课上老师既讲授了理论知识,还结合知识进行了德育教育,体现了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故选择C。

【核心考点】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

【难度系数】★

2.第斯多慧曾说,一个好的老师教导真理,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体现了( )。

A.该老师运用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B.该老师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C.该老师运用了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D.该老师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2.【答案】B。解析:好的老师教导真理强调老师引导学生,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核心考点】教育学——教学——教学原则

【难度系数】★

教师考试知识点整理(精选篇3)

一、.感觉的补偿作用和相互作用

1.感觉的补偿作用:当某些感觉失去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如:盲人的触觉很灵敏。

2.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如:红色令人感觉温暖,“红色”一种刺激引起视觉与温度觉两种感觉;甜言蜜语,“语言”一种刺激引起味觉和听觉两种感觉。

【练习】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人们很自然地会把莫扎特的《魔笛》与明亮的颜色(如黄色及橙色)联系起来;而《安魂曲》则令人联想起暗淡的颜色(如黑色或青灰色)。这种明亮的暖色与快节奏的音乐相联系,而悲哀、柔情的音乐则与暗色相关联的心理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补偿 D.联觉

二、无意注意VS有意注意VS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人类和动物都有。如:上课时被外面的鞭炮声吸引。

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

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如:老司机边开车边看沿路的风景。

【练习】寒假期间,李伟卧室专心做数学题时,突然被妈妈做饭时飘来香味所吸引走向厨房,这种心理现象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前注意 D.随意后注意

三、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也叫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它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也叫回避—回避型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如:“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3.趋避冲突也叫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如:深夜时分既想吃蛋糕又怕长胖。

4.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如:大学生择业难。

【练习】因为疫情推迟开学的高三生张明,既怕累不愿参加网课,又怕因不上网课而考不上大学,由此产生的冲突(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觉规律。选项A: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选项B: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选项C: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当某些感觉失却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选项D: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或者由一种感觉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题干中“明亮的暖色与快节奏的音乐相联系,而悲哀、柔情的音乐则与暗色相关联”这是一种感觉引起了另一种感觉,属于联觉现象。故本题选D。

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注意的种类有: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其中题干中李伟专心做题时被饭香味吸引,这是无意的没有任何预定目的的吸引的注意力,属于不随意注意。

选项A: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指的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选项B: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选项C:干扰选项;选项D:有意后注意叫做随意后注意指的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题干中李伟被饭香味吸引了注意,这是无意的没有任何预定目的的吸引的注意力,属于不随意注意。故本题选B。

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选项A:双趋冲突也叫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它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选项B:双避冲突也叫回避—回避型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

选项C:趋避冲突也叫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选项D: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题干中,“既不上网课,又怕因不上网课而落下课程考不上大学”,这是两个力图回避的目标,属于双避冲突。故本题选B

    43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