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识点

|小龙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无论申请何级别学校都需要考查的就是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题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单选题、材料分析和写作题。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教师考试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教师考试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识点篇1

一、考情分析

知觉的基本特征是教师招聘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之一,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常以例子类单选题进行考察,需要我们对其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可以熟练区分不同特征之间的特点。同学们在备考的过程中应重视这一部分的知识点,特此本文对该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二、知识回顾

(一)选择性: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的反应。

关键词:对象vs背景

例子:双关图、“猎人进山只看兽,樵夫进山只看柴”

(二)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

关键词:部分-整体

例子:“窥一斑而知全豹”、同一首歌换了乐器演奏仍知道是这首歌

(三)理解性:人总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

关键词:同一事物,不同人理解不同

例子:“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四)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的特性。

关键词:知觉条件变,事物的知觉映象不变

例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 、题目练习

1.【单项选择题】对于“氵”,有人看到这个偏旁想到的字是“河”,有人想到是“江”,也有人想到的是“汗”,还有人想到“鸿”,等等。从心理学上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 )不同。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整体性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基本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整体性。

A项: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C项: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与题干不符,排除。

题干中,每个人根据同一个偏旁想到的字不同,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故正确答案为B。

2.【判断题】语文老师在板书生词时,常把形近词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粉色的粉笔写出来,这样做符合知觉的选择性规律。( )

A.正确

B.错误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本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其中,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题干中,语文老师在板书生词时,常把形近词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粉色的粉笔写出来,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故题目说法正确,选择A。

教师考试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识点篇2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一直是常考考点,多数地区以客观选择题考查,部分地区以主观题出现。主观题主要考查是2008年修订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爱两人一终身”的含义。在客观题部分,还会涉及到一些小的识记类知识点,这部分我们经常忽略,今天就为大家把教师职业道德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一)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最基本的社会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调节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两种形式来实现。

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

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包括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

(四)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包括意识水平高层性、道德境界高尚性、道德意识自觉性、行为举止示范性、道德影响深广性和道德内容先进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主要有:

(一)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原则

(二)集体主义原则

(三)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四)教书育人原则

(五)乐教勤业原则

(六)教育民主原则

(七)人格示范原则

(八)依法执教原则

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关系的师德规范。依法执教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基础,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它是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最根本的道德标准。依法执教既要遵循法律规则,又要遵循教育规律。

教师考试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识点篇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要求我们把学生看做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也就是我们说的两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教学需遵循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进行,做到循序渐渐,分年龄段展开教学,抓住学生飞速发展的关键期,扬长避短以及因材施教。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常言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学生处于发展进程中,变化是日新月异的,所以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避免“三岁看到老”。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所有很多的观点、很多的做法可能会比较片面、幼稚,这时教育者应该做到宽容对待学生,正确看待学生在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看成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所以我们往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意愿,强迫他们学习,最终导致学生恨学厌学。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化厌学为乐学。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因此教学活动势必应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属于未成年人,无论是在思想、情感还是行为这几方面都会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因此要意识到学生不等于“小大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教师们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着教师的想法去做,要更多考虑学生是怎么想的。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虽是教育的对象,但更重要的是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育想要起到成效都必须使学生充分参与。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得以侵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上便是今天想要和各位考生分享的内容,接下来我们结合练习题来进行巩固提升。

1.军军的英语成绩比较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这次考试及格了。军军本以为老师会表扬他,没想到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他:“你这次考得特别好,不是抄来的吧?”老师的这种做法忽视的是( )。

A.学生的完整性 B.学生的个体性 C.学生的独立性 D.学生的发展性

1.【答案】D。解析: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题干中教师正是忽略了学生存在的巨大潜能。

2.明明经常欺负同学,班上的同学都不愿意跟他交朋友。在一次课外活动中,其他同学都三五成群的玩着,只有明明一个人呆在角落里,李老师悄悄的走过去,对他说:“咱俩一起玩吧。”明明生硬地问道:“为什么?”李老师蹲下身来,俯在明明耳边说:“因为我喜欢你啊!”他们两人玩起了游戏,游戏中,李老师问道:“想让大家一起玩吗?那就大声招呼大家来吧!”因为有老师的参与,同学们很快围过来。这一次,明明和同学们一起玩得很开心。

过后,李老师仔细观察明明的行为,了解他与同伴相处的困难所在:其实明明想和同学们一起玩,就是不知道怎么和他人相处,欺负同学只是想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而已。

李老师组织开展以“交朋友”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在活动中教给明明与人正确交往的方法,并鼓励班干部主动与明明交往,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帮助下,明明渐渐不欺负同学了,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该老师的教育行为。

2.【参考答案】

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借鉴。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其中个别差异性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而该规律要求教师能够因材施教。材料中的李老师在班级活动中发现明明的差异性,并尊重这一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他找到问题并解决了问题;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不够成熟,因此需要教师宽容对待。李老师没有直接批评明明欺负同学,而是组织了“交朋友”的班队活动,在活动中交给了明明与人相处的方法。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完整的人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点和独特行为模式。李老师遵循这一规律,没有因为明明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而对片面地看待他,而是尊重他的个性,深入了解,并引导他正确转变思想。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根本原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明交往的需求,但因为欺负同学而被孤立,身为教师需要合理地引导、帮助学生,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李老师通过鼓励班干部主动和他交往的方式去建立这种联系,使明明成为学习的主体。

    42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