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重要知识点

|小龙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热度持续走高已经不是新鲜事了。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教师资格证考试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要知识点【篇1】

一、14个必考知识点

知识点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知识点二: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知识点三: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性向;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知识点四: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知识点五: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的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知识点六: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知识点七: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知识点八: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演示法 

4.练习法 

5.实验法 

6.讨论法 

7.参观法 

8.读书指导法 

知识点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知识点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二)安全需要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 

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 

(四)尊重的需要 

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知识点十一:四种气质类型 

(一)胆汁质:具有很高的兴奋性,行为不均衡,易感情用事。工作、学习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二)多血质: 

1.外表上活泼好动、不甘寂寞、善于交际; 

2.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耐力和毅力; 

3.情绪和情感易产生也易改变,体验不深但明显表露在外。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环境。 

(三)黏液质: 

1.安静稳重、交往适度; 

2.反应缓慢、沉默寡言; 

3.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 

4.注意稳定但难以转移; 

5.善于忍耐,沉着坚定; 

6.做事不够灵活、因循守旧。 

其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 

(四)抑郁质: 

1.行为孤僻、动作迟缓; 

2.多愁善感、体验深刻; 

3.情绪不易外露、敏感多疑; 

4.情感细腻,善于察觉别人不易发现的细小事物。 

其显著特点是敏感、多疑、忧郁。 

知识点十二:心理辅导途径 

1.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开设有关心理辅导活动课; 

3.教学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知识点十三:心理辅导方法 

1.强化法 

2.行为塑造法 

3.系统脱敏法 

4.理性一情绪疗法 

5.来访者中心疗法 

知识点十四:认知过程 

1.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联觉、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后像; 

2.知觉:知觉的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3.思维:直观动作思路、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路、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4.记忆:记忆的分类;遗忘; 

5.想象: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6.注意: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起伏、注意的稳定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要知识点【篇2】

1、孔子: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他提出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2、孟子: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4、墨子: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说”,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 

5、朱熹:朱熹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教育,讲求教育方法。 

6、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7、柏拉图:著名思想家。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家。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9、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1、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2、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13、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14、洛克:“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 

15、华生:“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16、罗杰斯: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在心理辅导方面创立了来访者中心治疗法。 

17、皮亚杰:提出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为四个阶段。他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18、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19、格赛尔:心理学家,他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是格赛尔的著名实验。 

20、赫尔巴特: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学的形成,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他的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提出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知识中心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同时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 

21、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其作品为《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提出了和传统教育三中心相对的“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是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中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 

22、奈勒:是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中存在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 

23、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4、克鲁普斯卡娅: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一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 

25、加里宁:他重视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作用,把教育论文和演说汇编成《论共产主义教育》和《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 

26、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7、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学》。他是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 

28、杨贤江:以李浩物为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9、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是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理论中发展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他的“教学与发展”研究推动了苏联学制与课程改革。 

30、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位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著作《教育目标分类学》。 

31、瓦根舍因:著作《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是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理论中范例方式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32、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33、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其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尝试-错误说。著名实验:小猫“迷箱”实验。 

34、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认为“人力资本”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他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35、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在桑代克等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教育心理学影响巨大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著名实验:白鼠实验 

36、维果斯基:维果斯基比较强调自我中心的积极作用,认为它能帮助儿童解决问题。认为语言是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并且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37、耶克里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38、保罗·朗格郎:《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使得终身教育概念化和体系化。出版《终身教育导论》。 

39、斯宾塞:斯宾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提倡快乐和兴趣教育,反对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简称:三提三反。 

40、柏克赫斯特:创建了道尔顿制。道尔顿制在弥补班级教学制度的不足,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程序教学、个别指导教育等曾发生过影响;但它偏重学习学科知识,过分强调个性差异,忽视了班集体作用以及德育,在推行时往往形成了教学上的放任自流。 

41、乌申斯基:发表《认识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2、卡普捷列夫: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俄国第一步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3、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提出有意义接收学习论。并且将陈述性知识学习进行分类。将学生所有指向学业的行为从三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 

44、艾宾浩斯: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45、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共同发现了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要知识点【篇3】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教育的功能 

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0、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1、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1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13、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4、教育目的的作用 

①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 

②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 

1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6、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体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 

(2)社会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 

(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4)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 

1957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1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教育目的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②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③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 

④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⑤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⑥教育结果不同: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受到压抑,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8、什么是素质教育?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 

19、素质教育的意义 

①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 

②它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20、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①改变教育观念。 

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 

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1、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2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⑦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⑧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3、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①学会共同生活 

②学会认知 

③学会做事 

④学会生存。 

24、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5、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6、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7、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核心) 

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 

②组织管理能力 

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④较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 

①高尚的师德 

②愉悦的情感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健康的人格 

28、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结构: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 

29、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30、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师范教育 

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③教师的在职培训 

④教师的自我教育 

31、学生的特点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2、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33、师生关系的内容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4、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①专制型 

②放任型 

③民主型 

师生关系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5、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方面: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⑤发扬教育民主 

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6、课程的意义: 

①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②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③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⑤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7、课程的类型: 

①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③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④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⑤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⑥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8、三维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整体) 

39、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40、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4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2、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3、课程资源的分类: 

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②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③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4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①进行社会调查 

②审查学生活动 

③开发实施条件 

④研究学生情况 

⑤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⑥建立资源数据库 

45、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本质: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特点: 

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6、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①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②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③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④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7、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