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短美文 > 哲理故事 > 国内经典励志故事

国内经典励志故事

|小龙

  在历史上有很多经典励志的故事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那么历史上的励志故事精选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国内经典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国内经典励志故事(一)作家陆文夫讲述真实的瞎子阿炳

  2005年7月9日,我在加拿大惊获噩耗,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在苏州逝世了。

  陆文夫先生原名“纪贵”,因不愿当官,一心为文,更名“文夫”。他一生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小巷深处》、《美食家》、《井》、《小贩世家》等等,获奖无数,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名扬海内外,堪称度过了勤奋的一生。可是,他也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终身遗憾。作为一个著名作家,最想写的作品,竟没有写。

  我和老陆是半个多世纪的老朋友了,给他夫人管毓柔、长女陆绮发的悼念信中提及,老陆一直想写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的传奇,耿耿于怀数十年,却未能落笔,终乃憾事!

  陆文夫还很年轻的时候,刚从苏高中毕业,返回老家泰兴;在华中大学集训半年,又跟随解放军渡江,到《新苏州报》社当记者。偶而听了二胡曲《二泉映月》,热泪盈盈,整个身心受到强烈震撼,夜不能眠,挥之不去,便专程去了一趟无锡城,到崇安寺雷尊殿去访问瞎子阿炳。那时,大概是1950年冬天,下了场罕见的大雪,天气极为寒冷,滴水成冰。

  陆文夫来得迟了,他没有见到《二泉映月》的作曲者;差了一步,瞎子阿炳已在半个月前过世了(正确日期应该是1950年12月4日上午9时许)。正所谓,失之交臂,阴阳阻隔。瞎子阿炳的老伴董催弟(现误传为董翠娣和董彩娣),在阿炳灵前点香、烧锡箔。阿炳没有遗像,半桌上只有简陋的白木牌位,写着“华彦钧之位”几个墨笔字。

  据他妻子董催弟说,阿炳是上吊自尽的。他虽给天津客人(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二人从天津来),录了《知心客》等曲子,一个铜丸(铜钱)亦没有捞到。那天起身,阿炳想弹弹三弦(家中仅有一把破三弦),取下一摸,咦,蒙上的蛇皮,被老鼠啃了一个大洞,阿要触霉头!阿炳又犯瞎心思了,他想,这样寒冬腊月,怎么还会有老鼠出现?一定老天爷跟他过不去,不准他弹曲,不让他活下去啦,再加上烟瘾发作,呵欠连连,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家中断粮已久,颗粒全无,借贷无门,饿得实在受不住。趁催弟出去讨点冷粥冷饭的当口,一个想不开,抽出道袍上的腰带,梁上一挂,去见阎罗王嘞!

  所以,瞎子阿炳(华彦钧)是上吊自尽的,不是如今《无锡市地方志》上记载,患病身亡。

  老陆这次探访,记录了不少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他请董催弟到前街“王兴记”吃了碗双浇面,包了几只小笼馒头给阿炳上供。临走时,塞给催弟八万人民币;那是旧币,相当于如今的人民币八元。

  1950年,干部实行供给制:八元,已是老陆半个月的津贴了。第二年初春,他再去探望董催弟,催弟早已不在人世。这对患难夫妇先后过世,仅仅相差二十来天。可以说,对阿炳遗孀董催弟真正采访过的人,只有陆文夫一个。

  以后,老陆又专程去过无锡两趟,访问了崇安寺雷尊殿的左邻右舍,以及瞎子阿炳的熟人、朋友四五人。这段时间,老陆为了揣摩阿炳的心态,不但反复倾听《二泉映月》,还拜姜守良为师,学拉二胡。

  老陆记录了一大本原始资料,拟了创作提纲,兴抖抖地要找当时江苏省文化局局长、省文联主席李进(笔名:夏阳,有长篇小说《在斗争的道路上》问世)汇报。为了谈话从容些,老陆特意拣了个星期天下午,由我陪同,一起去了李进局长家里(南京申家巷复城新村)。老陆话没讲几句,已经被打断了。李进局长厉声训斥道,我们有这么多革命音乐家——聂耳、冼星海,你不写,非要写那大烟鬼、社会渣滓?可见是个感情问题!立场问题!给了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他好好学习。后来,老陆被打成了“反党分子”,更加噤若寒蝉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和老陆借调到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审稿,同住南京市后宰门招待所。房间里还有位年长的住客姓强,似乎是中医大夫。强先生双目澄亮,学识渊博,爱拉二胡;老陆便要他拉《二泉映月》。那时,《二泉映月》是禁曲,强先生不敢拉,老陆再三央求。强先生说,拉《二泉映月》要有心情,并要换上特殊的“老弦”;这种弦线不是尼龙的,比平常的丝弦粗上一倍,现在市面上根本寻觅不到。

  老陆为听《二泉映月》,竟然钻头觅缝,到省歌舞团器材仑库里找到了这种奇粗的“老弦”。强先生不得不紧闭门窗、战战兢兢拉了这支禁曲。他总究有些提心吊胆,断断续续拉得并不专注,老陆却听了一遍又一遍……

  打倒了“四人帮”,老陆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领导,春风得意。我和他一起观看无锡市歌舞团创作演出的《二泉映月》;生编硬造,牵强附会,气得老陆两眼发黑,只是对我摇头。剧中杜撰了一名叫“琴妹”的妙龄女子,和风流倜傥的“阿炳哥”眉来眼去,卿卿我我,在花前月下载歌载舞,以二胡与月琴相互挑逗、调情,完全贵族化了,变成了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

  国内经典励志故事(二)清华施一公的的学术之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科学家

  年8月2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科学》周刊(Science)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背靠背研究长文。在前一天,施一公将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公示正在校内也被各大媒体曝光上发布。

  著名癌症生物学家、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讲席教授王小凡评价说,“我个人相信,施一公取得的这项成就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

  走上学术道路并不是理所当然

  施一公先生在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留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对于普通人而言,施一公走上研究道路并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显得是那么理所当然,但是真实的故事却并不是这么简单。

  施一公先生曾谈到,自己大学毕业后,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留学的第一年,他情绪波动很大,无心念书,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

  然而,命运的转折就在不经意间,博士第三年,施一公先生开始有些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让施一公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逐渐喜欢上了科研这条道路。

  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施一公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第二天9点左右又会准时回到实验室。当时他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着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施一公却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

  和一般励志故事中的情结一样,这样的努力和付出最终肯定是会有回报的。施一公成为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放弃一切回国做科研

  施一公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中,实验室的面积是最大的,科研基金也是系里最高的,5年的经费保守估计也在1000万美元以上。生活上就更不必说了,在普林斯顿,学校资助他购买了500平米的独栋别墅,他拥有1英亩的花园。一对龙凤胎儿女享受着美国快乐的幼儿园教育……

  但是当时做出回国决定,施一公只用了一个晚上。2008年,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对他说:“清华急需人才,希望一公回国。”第二天,施一公就回复说,决定回国。2008年,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他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执教的职务,毅然回国工作。

  施一公的辞职回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震动。2010年初,《纽约时报》在头版对施一公的回国进行了专门报道,探求原因。有朋友说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你现在豪情万丈,但用不了两年,就会被国内的大染缸染得看不出颜色。”

  施一公回应说:“回国就是回家。我的意志很坚定,国内学术界的潜规则改变不了我几十年形成的人格和做事方式,两年后不会改,20年后也不会改……国内的科研环境目前并不比美国好,但将来的发展一定会比美国强。”短短5年,施一公先后把70多名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引回清华大学全职工作,同时他又在《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12篇论文。

  2010年,一支世界一流学者组成的国际评估组来到清华,评估的结果是:清华大学生命学科发展态势很好,其中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也有人说,如果不是回国,施一公先生或许只是一位只被大众知道姓名杰出华人科学家。但是在回国后一年也就是2009年,他的清华团队的科研成果就已经超过他在美国普林斯顿时团队的2006年最巅峰时的成果。

  年,46岁的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从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手中接过院士证书。这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史上最年轻终身教授终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于施一公先生的成果,不少国内外生物学家认为是中国科学家近年来在生物领域做出的最大的贡献。施一公团队在剪接体领域所作出的突破后,有学者认为这一成果“具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潜质。”

  国内经典励志故事(三)110岁高龄严幼韵的故事:不纠结往事,永远朝前看

  严幼韵,1905年9月27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严幼韵在天津读完中学后随家迁返上海,1925年进沪江大学学习。1927年,严幼韵从沪江大学转入复旦大学读商科,成为复旦的第一批女生。在校期间,以外号“爱的花”而闻名校园内外。1929年,严幼韵与年轻的外交官杨光?结婚。婚后不久,杨光?奉国民政府派遣赴欧洲任职,严幼韵作为外交官夫人随同前往。1938年,杨光?以公使衔出任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马尼拉,1942年4月杨光?和七名中国外交官惨遭日军杀害,为国殉职。此后三年的时间里,严幼韵带领其他遇难官员的遗孀和小孩克服重重困难,在马尼拉顽强地生活,一直坚持到日军被打败。1945年,严幼韵携三个女儿到美国,不久进入联合国工作,担任礼宾司官员。1958年,严幼韵与著名的外交家顾维钧结婚。现居住在纽约。

  一起来看这位110岁高龄的复旦女生严幼韵的故事:不纠结往事,永远朝前看

  即将迎来80大寿的严幼韵次女杨雪兰女士,披露了母亲长寿的秘密和如今的生活:定居纽约的严幼韵依旧每天穿精心剪裁的旗袍,描红妆,洒香水,拢好头发,踩上细脚伶仃的高跟鞋,才肯见人,连居家的拖鞋都得带点跟……仍然是沪上大家闺秀的做派。

  上世纪20年代,她开小车去复旦上学

  上世纪20年代,从沪江大学转校到复旦大学就读商科的严幼韵,成为复旦的第一批女生。

  在新书首发仪式上,复旦大学档案馆馆长周桂发通过一系列该校校史馆收藏的史料,还原了这位曾经的复旦女生的校园生活:

  1927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是李登辉先生。当时,男女同校的学校很少,而复旦的学生自治会发出招女生的倡议。招生的时候,来了一位大小姐,开了一部小车报名——这位女生就是严幼韵。

  当时,严幼韵在沪江大学读书,这所教会学校的管理非常严格,对学生的读书要求也非常高。性格开朗的她向往复旦开放、自由的学生,遂转学到复旦。她很快成为学校里的一道风景:每天换一身旗袍,开着小车到学校上课。后来,她就有了一个外号:“爱的福”。这是因为她所开的汽车牌照为84号,而“英语Eighty Four”的上海话读音正是“爱的福”。

  严幼韵不仅漂亮,还非常聪明。复旦的档案馆目前仍能查到她的学习记录,从她入学的1927年算起,到1929年秋季毕业,整整修了135个学分。

  战争年代,她的房间里还有钢琴

  1929年,严幼韵与年轻的外交官杨光?结婚。婚后不久,杨光?奉国民政府派遣赴欧洲任职,严幼韵作为外交官夫人随同前往。1938年,杨光?以公使衔出任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马尼拉,1942年4月杨光?和七名中国外交官惨遭日军杀害,为国殉职。此后3年,严幼韵带着7位外交官的妻儿艰难度日。在马尼拉顽强地生活,一直坚持到日军被打败。她们变卖珠宝,自己动手种菜做鞋,在院子里养鸡养猪,学会了做酱油、肥皂。

  谈及严幼韵的这段经历,复旦历史学教授金光耀披露了一个细节:杨光?被杀的时候,严幼韵还不到40岁。而其他几个领事官员的遗孀,比她更年轻一些,有的30岁还不到。尽管当时生活非常艰难,但她们住的房间里还放在一架钢琴,在空闲的时候,严幼韵还会弹琴。

  “有两三次,一辆日本军车驶来,一位穿着长靴、全副武装的军官领着一些士兵耀武扬威地走进来。每当这个时候我的血都凝固了。”年逾百岁的严幼韵曾在回忆录谈到在马尼拉的这段日子时,感慨地说:“现在回过来看,当时的我们确实非常勇敢。”

    53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