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名人励志故事
在现在,在国内,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学习的名人励志故事,那么国内名人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国内的名人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国内名人励志故事(一)温州一个80后老师的励志故事:靠写网络小说年入超百万
他叫朱乾,笔名善水,汉语言文学硕士,鲁迅文学院第九期学员,浙江省作协会员,温州市网络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知名网络作家,影视编剧,动漫策划。 历年来从事网络小说创作及相关影视动漫改编,在年轻群体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代表作有《宅妖记》、《不二掌门》、《召唤大领主》、《史上第一妖》、《逼良为妖》、《四无道长》等。80后教师“善水”靠写网络小说,拥有几百万读者,靠写作年收入超百万。最近他的小说《不二掌门》在“不可能的世界”文学网站连载,有300多万人阅读。
来看温州都市报记者对“善水”的采访报道:
昨天,记者进入该小说连载网站,发现《不二掌门》位于该网站周人气榜第四,新锐榜第一。
常年写作腰累,坐着喜欢靠垫
3月8日下午3时许,在市区一家茶餐厅内,“善水”一进门就抱歉地说,他刚在设计剧情大纲,所以迟到了。
刚坐下,他便又起身把餐厅沙发调整了一下位置,还在背后放了两个垫子。“常年写作,腰不好,有东西靠一下,舒服一点。”“善水”笑笑说。
其实,“善水”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名叫朱乾,目前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从事写作策划和编剧教学工作。朱乾是三个女儿的爸爸,一个上小学,两个上幼儿园。妻子和他在同一所高校教书。
关于笔名,朱乾说,自己刚开始注册的名字是“上善若水”,这句话来自老子的《道德经》。但这个笔名已被人注册,只能改为“善水”。注册这个笔名,也是提醒自己,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上善若水的本心。
正创作《不二掌门》,有数百万人阅读
朱乾的父亲朱月瑜是原温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家里藏有一两千册书,父亲从小就鼓励他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
朱乾自小喜欢文学,最爱古典、喜剧、魔幻类作品,这也为之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2007年,他在苏州大学读研,那时候经常在起点中文网上看小说,看得多了,便开始尝试自己写作。他的第一部网络小说是《召唤大领主》,发表在起点中文网上,很快就引起网站编辑的注意。编辑认为他有写网络小说的潜力,鼓励他继续写作。那个月,他拿到自己的第一笔稿费,差不多是一万元。这让他很意外,也坚定了继续写作的信心。
这一写差不多就是10年,他先后创作了《宅妖记》、《不二掌门》、《史上第一妖》等十几部作品,累计近千万字。其中,目前在“不可能的世界”文学网站连载的《宅妖记》,小说连同漫画在内,网络点击量超过6亿次,阅读人次达几百万,不但版权卖了数百万元,还被改编为影视剧、动漫和网游等多种形式。
目前,他正在创作的超现实题材的网络小说《不二掌门》,有300多万人阅读。
小说所赢得的点击量,不仅让他在网络小说界声名鹊起,还赢得多家大型文学网站的青睐。现在,他已经作为签约作者加盟北京“不可能的世界”文学网站,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和项目分红。
“目前,我一年的写作收入超过百万元,这在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朱乾说。
洗澡时有灵感,会满身泡沫跑出来
网络写作需要构思和灵感,朱乾的灵感就来自生活。他说,他的写作大纲经公司主编和总编讨论通过后,他就会按照计划进行更新。
“早上醒来发呆的时候,可以构思一下当天写作的内容;洗澡的时候,顺便想一下……有时候突然出现一个好的想法,根本顾不上擦去身上的泡沫,就会光着身子跑出去,找个本子把关键词记起来。”朱乾说,他的床头柜上经常放着纸和笔,晚上睡觉时,如果突然有想法,也会拿起笔简单记一些。
后面还有一帮天才在追赶——这是台湾歌手李宗盛在《最近比较烦》中的歌词。朱乾说,这句话用到网络作家身上,也是恰当的。因为网络写作门槛比较低,目前又是一个很热门的行业,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年轻写手加入。这些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还熟悉网络前沿流行趋势,所以也会让他感慨天才越来越多,必须要更加努力才行。
学生爱看他的小说,却不知他就是作者
一天,朱乾的父亲朱月瑜在班里教孩子写作文,发现有些孩子在低头看手机。朱月瑜走近一看,发现这些孩子在看网络小说,而小说的作者就是“善水”。
像这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朱乾的教学课堂上,而这些学生大多不知道网上大名鼎鼎的“善水”就是眼前在教他们写作的老师。
在朱乾看来,人一生中会对两个城市产生深厚感情,一是自己的故乡,一是自己上大学的城市。他在浙江大学读的本科,也因此对杭州有很深的感情。他的作品《不二掌门》就是以杭州城市为背景进行创作的,作品中的场景和人文环境等都有很浓厚的杭州气息。
如今,他在温州工作,作品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温州的元素。比如温州作为沿海城市,有沙滩和海岛,这些温州的地理环境元素,也时常出现在他的小说中。
平时看幽默感强的作品,会拿笔记下搞笑段子
“作为一只修炼了五百年的蜘蛛精,赤姐儿最近的压力很大……”这是《宅妖记》开头的一句话,兼具魔幻、搞笑、二次元等元素,也是他作品的一贯风格。风格的延续,要求他必须有足够的幽默感和喜剧素材做支撑,对此,他有自己的独家秘籍。
他说,自己性格开朗、心态阳光,遇到事情都会向好的方面想,可以说是一个“喜欢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人。平时,会关注一些喜剧、幽默感强的作品和节目,比如《生活大爆炸》、《大话西游》、《东成西就》等,也关注类似“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了解现在年轻人关注的文化前沿。有时候,看到搞笑的段子就会记下来,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我现在教的学生都是95后的年轻人,我基本上都了解他们想要看的内容,这也算是当教师的一种优势吧。”朱乾说。
幽默的写作风格有时候也会与现实生活发生冲突,网络小说要求每天或者在固定时间进行更新,来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来关注和阅读。但在生活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烦恼,心情较为郁闷,但还得坐在电脑前用幽默的话语来写作,遇到这种冲突情况,他会选择停下来,或者先看一些有趣的视频,让自己高兴一下,调整状态。
据了解,目前温州市网络作家协会有会员130多人,其中不乏蒋胜男、善水、圣骑士的传说等网络大咖们,他们一年的稿费收入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包括蒋胜男的《燕云台》、圣骑士的传说的《修真聊天群》、善水的《宅妖记》、云笈的《一仙难求》以及那那的《何处金屋可藏娇》等都很受读者喜爱。
国内名人励志故事(二)清华名人吴有训的故事,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吴有训,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吴有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X射线、特别是对散线和吸收方面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作出了重要贡献。回国后开创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研究实验室,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先河。
吴有训说,科学工作,在精细与有恒,来看这位清华物理化学的故事
抗战时期,吴有训教授(1897-1977)一直在西南联大任教。1940年,地质系学生胡伦积请他题写赠言,吴有训欣然写下:“科学工作,在精细与有恒。”40多年后,胡伦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感慨万千:“这两句话在我学习地质科学中,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这是老科学家自己学习实践的总结,也是老科学家对后辈科学工作者的诚恳希望。”从吴有训教授的治学与科研来看,这也是他一生身体力行的准则。
吴有训,于1897年出生在江西高安,191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后于1921年考取官费留美资格、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并于1926年获得博士学位。在芝大学习期间,吴有训接受了验证康普顿效应的课题,夜以继日埋头于实验室里,进行艰苦的实验和严格的计算、分析、整理,终于获得了15种元素散射X线的光谱图。他的实验不管是在精细度还是在可靠性方面都无可挑剔,形成了对康普顿效应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引起科学界的关注。康普顿效应很快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接受,1927年康普顿教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吴有训的工作也得到了物理学界的重视,他的名字随之而闻名中外。
1928年,学成归国两年的吴有训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并先后担任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清华执教期间,他注重为学生打好基础,强调“本系自最浅至最深之课程,均注重于解决问题及实验工作,力矫现实高调及虚空之弊”。作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吴有训教授在讲授《普通物理学》等基础课程时注重深入浅出,将最新研究成果引进课堂,激发学生们钻研探索的精神。他还特别注重实验科学,在清华创建了第一个物理实验室,是我国开展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他不辞辛劳,诲人不倦,亲自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制备实验装置,以严谨的作风培养出王淦昌、赵九章、余瑞璜、翁文波等许多优秀学生。
在科研工作中,吴有训坚持践行“精细与有恒”。他强调搞科学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精益求精,并且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为了验证康普顿效应,他进行了上百次实验,整理了上百万字实验笔记。在公布实验结果后,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提出异议,声称实验无法重复。吴有训对自己的实验充满信心,他核对了所有实验数据,确定无误后,亲自前往哈佛大学,当场演示了实验过程。他的动作熟练而果断,实验结果准确无误,博得了在场同行热烈的掌声,精细的实验完全消除了别人的疑虑。
在清华讲授第一堂物理实验课时,吴有训教授要求学生用一根两厘米长的短尺度量一段3米的距离,度量一定要准确。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但要求必须精细,稍有疏忽,就会出错。他要让学生明白:在科学实验中要重视每一个细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吴有训教授经常教导学生,科学研究的道路并非平坦,要取得成就,必须做到持之以恒。钱三强因为听了吴有训关于康普顿效应的演讲,决定一定要来清华跟随吴先生学习。1932年他如愿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吴有训鼓励他:“你的愿望很好,只要脚踏实地努力,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功!”钱三强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当年曾获得吴先生亲笔赠言的胡伦积,同样牢记老师的教诲,远赴东北,历任长春地质学院及东北大学教授,一干就是40多年,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国内名人励志故事(三)李佩先生去世,这位“两弹一星”元勋的遗孀值得铭记
年1月12日1时26分,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佩先生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99岁。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的遗孀,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如今,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这双被皱纹包裹的眼睛,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的起起伏伏。钱、年龄对她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一个连孤独都不惧怕的人,还惧怕死亡吗?
当我们为“网红”不断喝彩时,有没有人还记得那些真正为中国做过贡献的人?这个时代究竟成全了谁?又遗忘了谁?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在她家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都曾是那个沙发的客人。
但是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甚至在学术圈里,从香港给她带东西,只用提“中关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了。她的“邮差”之多,级别之高,令人惊叹。
在钱学森的追悼会上,有一条专门铺设的院士通道,裹着长长的白围巾的李佩被“理所当然”、“舍我其谁”地请在这条道上。有人评价,这个只有几十斤重的瘦小老太太“比院士还院士”。
她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
这位百岁老人的住所,就像她本人一样,颇有些年岁和绵长的掌故。
中关村科源社区的13、14、15号楼被称为“特楼”,那里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者:包括1948年中央研究院的9名院士、第一批254位学部委员中的32位、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的8位。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郭永怀、赵九章、顾准、王淦昌、杨嘉墀、贝时璋等人都曾在这里居住。
李佩先生60年不变的家,就像中关村的一座孤岛。
这座岛上,曾经还有大名鼎鼎的郭永怀先生。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回国后,郭永怀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直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第二天,郭永怀和好友一起开心地喝酒,李佩才意识到什么。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4日,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后,他在当晚急忙到兰州乘飞机回北京。5日凌晨6时左右,飞机在西郊机场降落时失事。
当时飞机上十几个人,只有一个人幸存。他回忆说,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听到一个人大喊:“我的公文包!”后来的事情就不记得了。
在烧焦的尸体中有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最后,确认这两个人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而当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
据力学所的同事回忆,得知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那个晚上李佩完全醒着。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在当时的环境里,敢于坐在李佩旁边,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郭永怀走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更大的生活湍流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老人默默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能眨眼睛的布娃娃。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只是声音沙哑。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李佩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同事颜基义先生,用米兰•昆德拉的这句名言形容李佩先生。
直到1999年9月18日,李佩坐在人民大会堂,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先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
李佩回家后,女儿郭芹的朋友们都嚷着来她家看“那坨大金子”。该奖章直径8厘米,用99.8%纯金铸造,重515克——大家感慨,“确实沉得吓人”。
4年后,李佩托一个到合肥的朋友,把这枚奖章随手装在朋友的行李箱里,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任校长朱清时打开箱子时,十分感动。
1987年,李佩退休了,她高兴地说,坐公交车可以免票了。可她没有一天退休,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是李佩博士英语班上的学生。如今,他在大小场合发言、讲课,都是站着的。他说,这是跟李佩先生学的,“李先生70多岁在讲台上给博士生讲几个小时的课,从来没有坐过,连靠着讲台站的姿势都没有”。
他说,他一生中遇到过很多好老师,但“我见过的最伟大的老师是李先生”。李先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人学”,人格的完善。如果一个教育者只是传授知识,那无非是“从小硬盘变成了大硬盘”。
在马石庄眼里,李先生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她在燕京大学念书,北平沦陷后,她从天津搭运煤的船到香港,再辗转越南,进入云南西南联大。她在日本人的轰炸中求学。
她曾作为中国代表,参加巴黎的第一次世界工联大会和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她和郭永怀放弃美国三层的小洋楼,回国上船时把汽车送给最后一个给他们送行的人。
“他们这代人回国为的是什么?她一生对教育的关心,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不是今天的我们能完全理解的。”马石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