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楼市销售额或达14万亿元

|冰倩

2022年,房地产行业极为不易。业内预计,全国新建商品房成交规模连续5年达到17亿平方米以上之后,2022年或降至约14亿平方米、销售额预期下滑至约14万亿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2年楼市销售额或达14万亿元,希望大家喜欢!

2022年楼市销售额或达14万亿元

2022年楼市销售额或达14万亿元

这一年,郑州打响二线城市救市第一枪、杭州等39城放松限购、济南等111城放松限贷……楼市新政接踵而至;11月份,“金融16条”、再融资重启等政策出台,助力房地产行业迎来黎明。作为经济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的韧性犹在。

“市场本身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树立信心。”在万科近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表示,政策面向好的力度、广度全面超出了预期,对行业未来发展注入活力,微光在逐步变成曙光。

逾300城超千条新政

稳销售提信心

在“房住不炒”定位下,2022年全年,各地“因城施策”空间逐渐打开,核心在于稳市场预期、实现行业软着陆,而不是一味刺激市场非理性回暖。

自郑州打响二线城市救市“第一枪”开始,各地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回顾2022年,据克而瑞统计,39城放松限购,宁波、佛山更是全面取消限购;80多个城市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已经降至两成;57城执行认房不认贷,促进置换需求入市;7城放松限价,西安明确取消二手房指导价发布机制;170城财税刺激托市,包括减免住房转让税费、发放财政补贴刺激购房需求等;243城放松公积金贷款……

另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全国已有超300省市(县)出台楼市新政超千条,优化频次达近年峰值。

“今年以来,多地将房地产调控政策与人才、人口、租赁等政策相结合,如多孩家庭住房扶持、‘一人购房全家帮’的公积金购房、租赁破限购、支持集中购房等政策。”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这些创新型政策在二、三线城市普及后,已向热点城市延伸。

此外,需求端政策优化调整还包括放宽新房摇号、鼓励棚改房票安置等,供应端举措包括放松预售取证、放松预售资金监管、放松土拍条件、支持房企融资等。

更重要的是,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既是对民生的呵护,也是保市场主体,稳预期,缓解置业者担忧情绪,进而带动企业端投资扩表。

“重点城市调控政策有进一步放宽空间,如调整认房又认贷、放宽限购、降低首付比例等。”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关荣雪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预计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仍将以稳为主,宽松性政策效应逐步发酵,市场将会从底部缓慢回升。

这期间,仍需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降低行业整体负债水平,要做到这一点,金融服务必须跟上。

“三箭齐发”稳融资

加速风险出清

即将过去的2022年,理财产品违约、债务展期、交换要约等流动性风险事件仍时有发生,房地产行业整体偿债压力不减,百强房企中有约40家发生债务违约,监管层多次提及,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

如此背景下,房地产融资政策渐进式松绑,从年初明确并购贷不再计入“三道红线”到8月份中债增增信支持房企发债,9月份,监管指示银行新增6000亿元房地产融资,直至10月份允许部分涉房企业A股融资,调整广度与力度不断加大加深。

“上半年,公司现金流主要来自销售回款、资产变现获得的少量现金以及其他渠道等,融资占比极低。”某房企融资部门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下半年,得益于政策支持,行业整体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受制于金融机构的审慎策略以及企业自身资产抵押增信等难题,靠拓宽融资渠道充盈现金流仍不易。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2022年1月份至11月份,房地产企业非银融资总额7796.3亿元,同比下降51.7%;预计2022年全年非银融资约达9000亿元,同比下降50%。随之而改变的是房企融资结构。

“信用债占非银融资半壁江山,同比提升22.5个百分点;ABS融资占比达三成以上,同比提升8.5个百分点。”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海外债以及信托融资占比大幅下降,其中海外债占比仅为2.3%,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

“境内债成为今年房企非银融资‘顶梁柱’。”关荣雪称。

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前期房企在多元化融资渠道发力,如ABS、绿色债、保租房以及产业园REITs等,但以优质房企、央企国企以及城投公司为主,民营房企在境内外融资皆较为艰难。

好在2022年末的政策暖意令行业振奋。分水岭出现在11月份,支持房企融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纾困方向从此前“优质项目”转换至“项目与企业并存”,这被业内看作是房企穿过至暗,迎来黎明的重要转折点。

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出台“金融16条”;11月28日证监会发布“新5条”支持房地产股权融资;12月21日,证监会再发文,允许符合条件的房企“借壳”已上市房企。

这期间,在实操层面,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三箭齐发”。截至目前,60余家银行向房企授信总额度超过4.8万亿元;8家民营房企储架式注册发行债券1210亿元;超32家上市房企披露股权融资意向或计划,华夏幸福等出险房企亦在其列。

时隔多年重启股权融资及借壳上市,多类型房企及上下游相关企业均有望受益。多位分析师及房企相关人士皆向《证券日报》记者表达了相似看法,“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行业整体负债水平及融资成本,改善现金流;另一方面,出险房企可借此进一步实现‘保交楼’及债务重组目标,未出险房企可缓解偿债压力,优质房企则迎来收购扩表机会。”

展望后市,预计会有更多房企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换仓,加快行业风险出清。此外,随着销售企稳,有望为企业带来第二次成长机遇,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大开发时代结束

向新发展模式转型

在将稳地产列入“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任务”之际,面对现时的行业巨变以及未来行业出清后重新建立的行业竞争格局,房企掌舵人亦需重新谋篇布局,勉力前行。

“行业难关已过,曙光已现。未来确实会有一些挑战和压力。”万科总裁祝九胜在上述临时股东大会上表示,中长期来看,万科有三件事要长期坚持:第一,要稳健经营;第二,一定要保持开发业务在第一阵营;第三,要真正实现从房地产开发转向不动产开发、经营、服务并重,坚决坚定完成转型。

“对美的置业来讲,我们不是第一次感受到刺骨寒意,行业出清是一个必经过程,同时蕴藏机会。”美的置业管理层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公司调整发展战略,不再单一追求规模,降低负债,放慢速度,逐步提升利润水平,要以开发链业务为主轴,持续推动房地产相关多元化业务,深化面向未来的房地产科技能力,即智能化和装配式建筑,保持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动能。

稳健型房企制定新发展目标的背后,预示着房地产行业需加快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大开发时代已经落幕,‘千亿房企’已从高峰时刻的42家跌至如今的不足20家,靠‘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旧三高’模式扩规模时代已经结束,探索新发展模式是前行必经之路,比如可以考虑加码布局长租房、保障房、城市更新以及绿色科技等领域。”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居住服务业市场,规模超过30万亿元,相关企业可围绕这一领域布局,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今年几乎没有拿地,但投决会依然开得很频繁,因为投拓条线的人在忙着上马代建项目。”某房企管理层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是公司未来需大力拓展的重要业务线之一。

“代建市场需求端正在滋生新诉求,比如城投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旗下项目需要代建企业接手,其市场规模巨大。”肖云祥称,随着存量时代来临以及行业进入专业化发展时代,房企业务战略重心正逐步从重资产运营向轻资产运营转移,资产管理、物业服务等是探索新发展模式的重点领域。

在刘水看来,新发展模式涉及租赁,物业管理、商业管理、代建等轻资产方向,以及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市场,另外,仓储物流及产业园区REITs、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等也是重要新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正在助力房地产行业迈向新发展时期,比如建立收益和风险介于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REITs市场,已经初步取得成效。截至目前,已有4只保租房公募REITs上市,首单生物医药产业园REITs已于12月27日上市,首单民企仓储物流公募REITs已获批……在业内看来,丰富REITs底层资产,有利于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发展新模式。

走过2022年,行业迎来真正的拐点,展望2023年,可以期许的是,出险房企将继续有序出清,企业经营有望逐渐回归正轨,并加速向新模式转型,筑牢房地产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的根基。

2023年房楼市将出现新变化

第一个变化:房子越来越不好卖,楼市进入买方市场。

根据中指数据CREIS统计:2022年1-11月,仅有19家房企累计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6家;而根据克而瑞数据,在2022年前11个月里,全国TOP100房企累计实现销售额65399亿元,同比下降43.3%。

不管大家是否承认,房子越来越不好卖,已经是当下不争的事实。在以前,房价之所以可以一直上涨,主要是因为价格牢牢被炒房客和地产开发商掌控。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楼市经过调控后,逐渐进入买房市场。

也就是,不管你现如今是降首付还是买房送车位、送装修,只要大家理性买房,那么房价就不可能再像过去那么上涨,而会因为房子难卖而降价。

第二个趋势:市场买房需求下降。

在过去的20年时间,国内商品房之所以供不应求,主要是因为跟上了我国大量年轻人结婚的红利期。然而,对于现在的适合结婚的90后来说,他们有很多人已经处于不愿意结婚的状态, 所以他们不会为了买房而背负巨额房贷。

另一方面,如今楼市进入买方市场后,炒房客们也在最近几年迅速离场了。

这就意味着,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总体来说是比较难的 。毕竟现在的购房群体除了改善型群体以外就是买房刚需。而仅仅是靠刚需和改善型群体去买房,这种需求是比较慢的,根本消化不了前期的开发商和炒房客留下来的大量库存。

而且,刚需和购买改善型住房的群体数量十分有限,不具备爆发性。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果当下只是靠出台几个利好政策,其实很难再刺激楼市活跃起来。

第三个趋势:人口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人口结构是如何影响楼市的呢?其实背后的道理很简单。比方说,如果年轻人占比达到人口的40%,那么这时候商品房市场就会因为大量的需求而持续火爆;相反的是,如果现在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较高,那么楼市当然就会下行,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当下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国目前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67亿,预计3年后达到3个亿。在这样的情况下,楼市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刺激起来,因为有限的需求已经摆在眼前。

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楼市也会跟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都是负面的,所以可能会造成房价的持续下跌。

因此,这对于那些手上有多套房子的朋友来说是坏消息,应该提前做足准备。毕竟即便是现在,二手房也陷入了大量抛售、有价无市的局面,如果今后房子卖不掉,那么最终只能自己“接盘”了。

2023年楼市会回暖吗

第一个变化:楼市会出现回暖的情况。

从2020年开始,针对楼市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对开发商而言,有所谓的三道红线要求开发商降负债,这一举措直接让开发商过去20年的固有模式被打破,因为开发商的融资渠道被拦腰截断了,银行不敢轻易放款给开发商了。对于炒房客而言,有所谓的二手房官方指导价,这一举措直接让二手房的利润空间被锁死,大量的炒房客和拥有多套房的家庭直接被套牢,还有楼市不再进行大拆大建,棚改变旧改,钱就不会大量的流入到房地产市场当中。

经过这三年的时间,我们看到开发商不再无节制的拿地,而是想办法降低自己的负债以及消化自己手中的土地。而炒房客也在想办法把自己手中的房子降价变现,总之楼市的交易量下去了,房价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价。房子的金融属性也在慢慢消退,所以楼市进入了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2022年整个全面都在放开买房的限制,尤其是到了年底金融16条的发布,可以说是给了楼市一剂强心剂,从2023年开始,楼市的整体交易量会慢慢的回升。

第二个变化,就是楼市会呈现出多样性

什么叫多样性?以前我们到城市当中发展,想要享受到城市的红利,也就只有买房这一条路可以走。不过今年有提到关于房产的八字走向,那就是房住不炒、租购并举。房住不炒我们可以理解,就是终结过去20年房产固有的模式,不让房价出现不可控的局面,也不让贫富差距进一步的拉大。租购并举意味着房产会进入一个新的模式,有可能会以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牵头,建设大量的公租房,走新加坡模式,同时加强保障性住房和租赁市场环境的改变。这样一来,不管收入高低,都会找到自己的住房模式,如果是高收入人群,可能会选择买高端小区,改善生活环境,如果是刚毕业的大学或者要来城市当中发展的年轻人,可以选择公租房,这样就减轻了压力。如果是低收入人群,就可以选择申请保障房。总之不管怎么样都能够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同时还能够享受到城市的各种红利。

第三个变化,房价的两级分化会加重。

人口的流动影响着房价的变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1998年房改开始,中国也经历了下海潮。很多人开始从农村进入到城市当中,2008年之前,房价的涨幅还是很缓慢的,这个时候城市的虹吸效应还没有最终形成,而房价也没有进一步的上涨,直到2016年以后,一切都变了样子。人口大量地进入到一二线城市,而涨价去库存打消了人们最后的倔强,把钱全部投入到楼市当中,目前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仍然坚挺,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在悄悄地回落。

未来城市会怎么发展,我们是能看出来的,各省会以省会为中心,产生虹吸效应,这样的城市房价只会越来越贵,而很多一二线城市也会出现人口负荷以及资源紧张的状况,所以城市群会大量的出现,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城市群就有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未来这种以城市群出现的几率会越来越多,人口也会大量的向这些地方流动,所以房价会进一步的出现分化。

    29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