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咬秋”习俗含义

|和杰2

立秋除了“贴秋膘”,在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秋“咬秋”习俗含义,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立秋“咬秋”习俗含义

立秋“咬秋”习俗含义

1.北方民间京津等地于立秋日有食瓜的习俗,称为"咬秋"。

2.立秋这天有吃西瓜的传统民俗,叫做“咬秋”,俗称"咬瓜",意为天气转凉,西瓜少了。天文专家介绍说,“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在这天,民间流行贴秋膘、咬秋等习俗。在我国,任何一个节气,都少不了吃,立秋也不例外。立秋这天,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普遍 较差,食欲不振,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就要“补”,而“补”的办法就是到立秋这天“贴秋膘”,吃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吃肘子,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红烧肉以及各种肉馅水饺、炖鸭、羊肉串、涮火锅等。

立秋习俗

1、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立秋美食

1、秋桃

《中华全国风俗志》中有记载:“立秋日,杭州人家咸备秋桃,分给家人大小,人食一枚。将桃核留藏,俟除夕时置火炉烧烬。唯须守秘密,勿为人知。谓来年倘有瘟疫发生,此法可免传染。”意思是说在立秋时,家家都要准备秋桃,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要吃秋桃,吃完后把桃核保留起来,等到除夕时将桃核投入火炉中烧成灰烬。这样做寓意着来年家人可以免除瘟疫。

现在正是桃子大量上市的时候,桃子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和维生素B、维生素C及大量的水分;另外,桃子的含铁量居水果之冠。在古代,人们将桃子称为“寿桃”,传说中的仙翁寿星老的手中托着一个大大的桃子。在民间也有着“桃养人”的养生说法,适当多吃些桃子,不仅对人体有滋补作用,还有助于预防秋季的干燥。

2、西瓜

在天津、安徽、江苏等地区,人们认为立秋时吃瓜可以预防冬天和来年春天时候的腹泻。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道:“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西瓜不仅含水量丰富,还有助于清热祛湿,在立秋吃西瓜,也寓意着不仅可以去掉夏日的暑湿、还能防秋燥。

3、小豆腐

山东人在立秋讲究吃“小豆腐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豆腐渣。豆渣和青菜先调入适量食盐、虾米等调料(也可以再加入鸡蛋、香葱等),再采用炒食、熬煮、蒸制等方法,最后配上辣椒油等食用。其实立秋吃豆渣是源于豆渣的养生作用,因为吃豆渣对于秋季预防腹泻是有好处的,正所谓“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

除了吃小豆腐,立秋还有包饺子的风俗,称之为“咬秋”,有“立秋的饺子入伏的面”之说。


立秋“咬秋”习俗含义相关文章:

2022立秋吃什么传统食物

    146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