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

|欣敏

“家风”是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但中国的最有特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1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1)

我似乎总是在行走,在没有远途的跋涉。却总想翻越丘陵去抵达心中的梦境。有时候岁月是疼痛的 ,日子像针尖般刺痛心房,每当痛的,累的,想哭的时候,我总是会习惯性的抬头看看天边那一弯明月,“它”挂在我心头最醒目的角落,稍微碰触,便会抖落一地的正能量。这正能量如鸟般,从天边飞来,并借我一双飞翔的翅膀,给我力量去前行。而那一弯明月便是我的家风!

我的性格品行习惯,因父母外出工作的原因,所以都是爷爷教育指导我。在爷爷眼中,家风家训体现了一种社会风俗,处事人情,对个人的道德修养且对以后的成长人品有着重要的作用。爷爷生活在主席的那个年代,所以总是会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思想来指导教育我,久而久之我便将此看做是我的家风家训。虽然爷爷教育我的内容没有《颜氏家训》中内容那么广泛,基本上就没有涉及到儒学,道家,佛家,史学等内容。 但对我的影响就是那么深那么远。

流年依然无恙,岁月寂静如初,回忆往事,原本以为可能会遗忘的事情却一件也没能忘记。看着那张褪色的照片,那是我初二的时候,在暑假的一个下午,微风正好,阳光也是恰到好处,爷爷就在圆桌上练起了书法,虽然没有怀素,张旭写的那样变幻无穷,疾风驰雨。但我从小到大对爷爷的书法一直称赞有佳。在那天午后,爷爷的那席话对我的印象至深,也许那些道理感悟皆因于“书法”。爷爷那时候总是在讲,书法要心静,要目到,口到,心到。看虚无的水墨尽情游弋,这就是天然不雕饰。正如做人不需要勾心斗角,如果你真的有才华即便将自己隐藏,甚至躲到灰暗的角落,埋在积岁的尘泥里,依旧会发光,遮掩不去!因此要闲看天边云卷云舒,笑看门前花开花落。也许就是自那以后我也慢慢爱上了文学,爱上了写毛笔字。有时候翻看爷爷写的字,总感觉似流水行云,仿佛在告诉我,一切的纠缠,世间的冷暖,生活的贫富,转瞬即是烟云,何必在意那些碎小琐事,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我在亲戚、同学、朋友眼里总是那样开心向上。想想这一切,追其源都要感谢我的家风家训,说的朴实一点那就是爷爷的教导。

其实爷爷是个有故事的人,有时候有些说不尽的记忆,但又感觉深刻的记忆变得模糊但又模糊的又那么深刻!

我的爷爷年轻时就像红尘中的一只孤雁,飘零人世,尝尽情味。也许因为他的“执着与倔强”才会让他被众人所嘲讽和不理解,在爷爷的那个年代,下地干活,喂猪喂羊才是他所应该干的事情而不是整天将读书当成正业!但爷爷厌恶与自己同龄少年一样无所事事,这样注定一辈子死守农业,带动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当然爷爷也知道自己的力量是薄弱的,所以就在心中深埋下了“愚公移山”的理念,爷爷那时候有了爸爸之后,总是会讲那些峥嵘时代的风云人物给爸爸听,崇尚他们忍把热血洒红尘,甘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尚品德。教导爸爸要作一名有为国做贡献的人,也许就是在爷爷的教导之下,爸爸也成功的成为一名商人,履行着爷爷对他的那句忠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也许爸爸取得的这一切,追其源依旧是要感谢家训家风!

有时候,在农村就经常听到对孩子的一种评语:“没家教”或者“家教好”,真的有时候从一个人说的几句话,走的几步路,甚至几个细微的动作表情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家庭印记。想想在之前那个封建社会,一个人是否是世家贵胄还是山野村夫,一眼就能看出,为何?追其源就是一个人的家风家训。故此有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回想自己性格品行形成的过程,唯一感谢的就是有一个好的家风,现在我出门外出求学,爷爷在送我之前的那一晚说了好多好多,印象最深的还是临行之前的那封信,爷爷在信中有段话是这样说的:“其实人家都说人间就是剧场,那些穿行在凡尘的众生,每日在忙碌地编排一场叫做生活的戏。我想我们在外不需要戴上人生的道具,只要记住做纯粹洁净的自己就成功了!”看了这段话让我想了很多很多,有时候一个人孤身在外,在每个选择的渡口会遇到很多难题,无论是对错,我会选择坦然面对,因为懂得一句话“世上没有人亏歉你,所以无需抱怨任何人”。

谢谢生命中生存在这个大家庭中,遇到了我的家人,家中有个令我自豪的家训,而我就是这样幸运遇到了他们,成为了这样一个被温暖的人。愿我的好家风,家训永远传承下去,继续温暖着一代一代的幸运的人儿..........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2)

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风家训,而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家风家训的熏陶中成长,家风家训如同雨露般滋润我们成长。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我健康茁壮地成长着。我的身上已深深烙上了家风的印迹:孝敬长辈、勤劳节俭、甘于奉献。

首先来说说我的爸爸,听别人说我的爷爷在年轻的时候,在战场上牺牲了,当时我爸爸才十几岁,往后的日子我爸爸就和我后来的爷爷共同生活,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在他们相处的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我爸爸对他就像是对待亲生父亲一样,从来没有跟他顶过嘴,甚至连一点小小的争吵都没有,在后期爷爷生病,卧床不能自由行动的时候,是爸爸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照顾爷爷的饮食起居,他们两个人的和睦相处也成为我们村里的一段的佳话。由于受到爸爸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在我长大成人后,同样懂得了孝敬长辈是多么光荣和骄傲的一件事,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考虑父母的感受,多为他们分忧解难,不让他们太为自己操心,在后期爸爸生病的时候,我也是尽心尽力的去照顾他,只是最终也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

再来说说我的奶奶及全家,奶奶是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人,她经历了我们这代人想都无法想象的生活,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打我记事起,她就经常给我讲述当时生活的苦,能吃上一口吃的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因此她在生活中是最为勤劳节约的一个人,家里面所有想要扔的东西她都要看看,是不是还能有什么别的作用,经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我当时觉得是不是有点太严重了,当我开始上高中、大学的时候,随着学费的增长,物价的上涨,我深深意识到节俭的重要性,虽然从小受家里的影响,自己也知道节俭,但是在上大学的日子里,爸爸为了让我能够在大学吃的好一点,放弃了原来比较舒适的工作环境,来到一线高温的环境,仅仅是为了一个月多挣200元钱,为了能够让我在大学的生活更加宽裕一些,爸爸不辞辛苦,每天下班后回家帮妈妈干农活,而在这样的高强度劳动下,全家人甚至一年到头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会买上一两斤肉,平时基本都是靠着自家地里面的粮食和蔬菜过日子,到了冬天和春天没有菜的时候,就靠着提前晒干的豆角、白菜、萝卜等来应付,并且家里的饭菜从来都是,这顿吃不完,下顿再吃,从来没有一个人舍得把它们倒掉,受到全家人这种勤劳节俭的生活品质的影响,我在大学也是刻苦学习,每天在保证吃好的前提下,节约每一分钱,在我们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使得我们的大学生活过的非常的顺利,最终也顺利毕业,找到工作单位。

最后来说说我的姐姐,在我姐姐16岁初中毕业时,当时由于中考没有考好,但也能上个中专,那时候的中专毕业是包分配的,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但当时我11岁,马上就要上初中,爷爷又重病在身,全家的收入只是爸爸每月的几百元钱,还有种地卖粮食的钱,要是姐姐继续上学的话,当姐姐上大专的时候我上高中,经济压力相当的大,就在此时,姐姐提出自己选择不念了,说弟弟学习比较好,将来会有前途,希望出去打工,为爸爸分担家里的负担,虽然当即遭到了爸爸的拒绝,但是姐姐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找家里人商量,最终家里仍然不同意,但她还是选择了放弃学业,在城里的餐馆里打工,和爸爸一起供我上学,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很可惜,也觉得自己亏欠姐姐和家人的太多了,我现在只有好好工作,才对得起姐姐及家人对我的付出。

这就是我家里的几个故事,我从爸爸身上学到了孝敬长辈,百善孝为先;从奶奶和全家人的身上学到了勤劳节约,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创造财富,节约生活的一粒米、一滴水,汇聚出更大的力量;从姐姐身上学到了甘于奉献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甘于奉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才华,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些良好的家风家训伴随着我健康成长。

目前我也是身为爸爸的人了,我一定以身作则,将家里的优良的家风家训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白孝敬长辈、勤劳节俭、甘于奉献是多么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3)

清廉就是清正廉洁;家是温暖的窝,用来挡雨遮阳,能够抵风御寒,可以傲雪凌霜。

今天在这里,我给大家说说我们家的家风,虽然,我是一个留守孩子,但是,我的爷爷奶奶从来就没有因为我的父母不在我的身边而娇生惯养我。

爷爷经常对我说:“勤劳俭朴、勤学好问、诚实为人、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奶奶经常告诫我说:“饭要自己吃,地要自己扫,路要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爷爷奶奶的教诲,使我从小就懂得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渐渐地,我也养成了勤劳俭朴、勤学好问、诚实为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我一直认为:家风是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风气;家风是一种无声的教诲、无言的嘱托、无痕的传承,是最基本、最经常、最具有影响力的正能量教育。

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爷爷就教育我说:“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跌倒了要自己学会爬起来,不能埋怨自己前面的路途不平坦,只能责怪自己走路不小心”; 奶奶说:“只有你自信、自尊、自强,你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永远做自己的主人”。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下,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学会扫地,我学会了管好自己,自己洗脸,自己洗澡;有时还帮助爷爷奶奶择菜扫地,我们家有一个好习惯就是自己的碗自己洗。说到洗碗,还有一个小故事,听妈妈说:“在我和爸爸结婚的头一天,我吃饭就习惯的把碗放在水池里,这时你爸爸走过来说:‘我们家的习惯是谁的碗谁洗,从今天起你也应该自己洗碗了。’从那时起我就不在把碗放在水池里了。”一直到现在我们家里人都是自己洗自己的碗,包括我也不例外。

我认为:家风始终是靠家人的影响和自己的自觉养成的一种好的习惯;我们家的家风还要求我尊老爱幼,不能随便直呼辈份高的人姓名;我们家的家风要求我要做到以礼待人,常言道:礼多人不怪,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们家的家风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诚实善良、勤俭持家、勤奋好学、。”爷爷奶奶就对我说:“做人要诚实善良,不说谎话,诚实善良是做人的第一要素。”

爷爷奶奶经常教育我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我的爷爷奶奶从来不讲究吃和穿。奶奶经常说,“做人一定要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常言道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要受穷”。如今爷爷奶奶都退休了,我们的生活日渐富足,却极少见爷爷奶奶买新衣服,姑姑平时给爷爷奶奶买一件好衣服爷爷奶奶总会说:“买那么贵的衣服干什么,好害不都是穿吗?”爷爷奶奶经常说:“即便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要节衣缩食,没有必要讲这样那样的排场。”

爷爷奶奶就是我们家里的一面镜子,他们每天都会告诉我要节约用水用电,他们说:“节约要从一滴水、一度电做起。”我们家的节电方法:床头灯、房厅吊灯都用的是白炽灯,并且加装了调光节电装置,爷爷奶奶经常说:“离开房间,随手关灯”;我们家的空调的温度设定都是恰当即可,在家用空调在制冷时,爷爷奶奶说:“设定温度高2摄氏度,就可节电20%”;在节约用水方面:在刷牙的时候,爷爷奶奶经常告诉我说:“用口杯接水后,关了水龙头再刷牙”;我们家还把淘米水用来洗菜或洗碗,洗完菜的淘米水可用于浇花,擦家具;洗衣机漂洗衣服洗涤水用来拖地、冲坐便器;爷爷奶奶经常嘱咐我说:“洗澡时掌握调节冷热水比例,不要将喷头始终地开着,更不应敞开用水,淋浴要抓紧时间,全身淋湿即关喷头,用肥皂或浴液搓洗,一次冲洗干净”;爷爷奶奶经常说:“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是呀!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态度。爷爷奶奶的教导,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再好也应以 “俭”持家,因为俭以养德呀!

我认为: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主要精神、作风、品质的体现。好的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幸福、和谐、美满、昌盛的法宝。作为家庭一员的我,应当成为一个良好家风的传承者、发扬者,使良好家风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随着媒体的宣扬和报导,家风这个词不经意间闯入了大家的视野,“家风”一词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被提及,一度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

那么什么是“家风”呢?恐怕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有人说家风即是尊老爱幼;有人说家风即是勤劳仁慈,也有人说家风即是节省文明。尽管家风有着文字上的界说,可是在每自己的心里,家风其实有着不一样的内在。翻翻词典“家风”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可称之为门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无论是什么家庭他的家风一定是积极的,向上的。

我们家的家风是诚信,一个人无论他的学习如何,家境如何都不是太必要的东西,这是一个人的附加价值。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他本身的素质修养。一个人的人品如果都受到他人的质疑,那么无论他的能力有多强,他都不会得到重用,不会得到人们的真心喜爱。因为不会有人喜欢一个满口谎话,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的人。好的家风会让你养成许多的好的习惯,这些习惯甚至能使你受用终身,所以好的家风一定要传承下来。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家风在古时颇受重视,关于家风的文字传至今的多如繁星。辛弃疾在《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中有中有提及自己的家风:说的是“一件夏衣和冬衣度年,一钵一瓶每日,我的旧家风。”形容自己的家境贫寒。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以潘岳的文彩而始述家风,陆机的辞赋而先陈世德。由此可以说家风一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

一个家庭中家风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家风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的心灵,塑造下一代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一个家庭的家风对下一代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决定了孩子将来的性格,职业等等。在我看来,家风包括家庭的文化积淀,信仰,所在的地区的风俗,受教育的程度等。北宋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父子三人都有着极高的文化水平,并且他们都有着高尚的品格修养,这就是家风的传承。东晋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的成功也是有家风的极大影响,他的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最终成就了他的“书圣”之名。他的儿子王献之受到了他的影响,刻苦练字与他合称“二王”。有“小圣”之称。由此可以看出良好的家风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根本!家风的好坏关系着一个家庭的未来,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习过孟母之所以要带着儿子三次搬家,就是为了选择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实践证明,孟母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现代的家庭如果无法为子女教育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的话,也要选择一个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环境。不然就会出现“白砂在涅,与之俱黑”的结果。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在小时候被父母询问过班级里哪个学生的成绩好,在学校里有没有被老师表扬,哪个同学是这次的班级第一等等。这也是父母在关心我们的身边环境防止我们被不好的风气所影响。然而现代的人对于家风的意识变得十分淡薄,快节凑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变得不是太过在意家风,甚至人们对于家风的定义都模糊了,这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

近几年的“家风”重提我认为是十分有必要的,从广义上说,家风不只仅具有宗族特点,还具有社会特点。而家庭又是社会的根本组成单位,所以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力力气,家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沉沉淀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好家风不只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力风貌,一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详细表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一自己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家风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

我们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而代代相传!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5)

小时候朦胧的记忆中,母亲手中那银光闪闪的剪刀,是我童年最熟悉的“玩具”;吹风机里那轰轰隆隆的声响,是我孩提时入梦的童谣。在80年代那清贫的岁月里,母亲不幸地成为了第一批下岗职工,但靠着聪慧的头脑和一双灵巧的双手,母亲竟自学成才,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一名理发师。

母亲这一剪,就是20多年。时光,真是一把无情的剪刀,将一个当

年俊俏的中年妇女,硬生生地裁剪成了一个银丝斑驳的老人。有一次,一位老顾客对母亲说:“老耿啊,你理发也该涨涨价了,全市都没有这么低价格了!”这时,我才意识到,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母亲这20多年,竟一直都维持着原价。阴雨天,母亲的肩周炎又复发了,帮她按摩时,母亲疼得直咧嘴。我心疼地说:“妈,我都工作了,你别再理发了,我真怕你累坏了!”

母亲嘴角微微一笑,轻描淡写地说:“干这么多年,都习惯啦!” “妈,那你也应该张涨价了,剪头还2元钱,连你的老顾客都看不过眼了!那些涨价嫌贵的人,不来就拉到!”我嘟囔着。母亲沉默了一会,说道,“闺女,你知道嘛,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中午忙得吃不上饭,都是我的老顾客给我买饭、送饭,人家都差这点钱吗?”“那不差钱,更要涨价了!”我顺势紧追。母亲闭上眼睛,不再作声。“妈,你这是为啥呢?”我心里暗暗思忖着。揉着母亲肩膀,那一串串咯咯作响的小疙瘩,仿佛是一个个系在我心上打不开的心结。

后来,家里日子越过越好,我也升为人母。父母卖掉了一直理发的老宅,搬进了新房。母亲也结束了20多年的理发生涯。终于可以安度晚年了,我心里甭提多高兴。

可有一天,女儿神神秘秘地告诉我,说母亲总偷偷到阳台接电话,还在一个小本子上写字。在女儿的“指点”下,我很快找到了那个神秘小本,打开一看,上面竟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孙老太太,地址……、六厂赵姐,地址……、瘫痪王姨,地址……。母亲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再回想起有几次母亲因为“办事”,而耽误了接女儿放学,我心里猜出了八、九分。

面对我的质问,母亲喏喏地说:“这都是我的老顾客,他们头发长了,我就到他们家里,给理理发。”

听了母亲的话,我又生气又心疼,“妈,你是有退休金的人。再说了,你要是用钱,不还有我呢吗?咱家不需要你赚钱!”见母亲不说话,我又追问:“妈,你上门理发,一次能赚几块钱呀?我补给你,还不行吗?”

见我咄咄逼人的架势,母亲支支吾吾,吐出四个字:“我不收费!”什么?不收费!看着眼前这年逾花甲的母亲,想象着她在寒风中骑着破旧的电动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对照着手中的小本,挨家找着门牌号……我的心都颤抖了!“妈,那你图啥啊?”我鼻子一酸,不禁眼泪落了下来!母亲像做错了的孩子一样,低头半晌,才缓缓地说:“闺女呀,这些老顾客都跟了我20多年了。那时候,我下岗了,你爸的工资又

低,要不是这些老顾客时常光顾,帮我宣传介绍,咱家那日子都不知道怎么过,咱得知恩啊!现在,咱家日子好过了,但那些老顾客都七八十岁了,我突然不干这行了,他们都不知道去哪理发?外面花花绿绿的理发店,这些老年人根本去不习惯。有的顾客儿女在外地,有的都瘫痪在床了,我上门帮他们理理发,这不算什么!”

母亲的倔强,我是知道的。那天,大家不欢而散。

晚上,看着怀里的女儿,想起了帮我辛苦带娃的母亲,一时间五味陈杂。是啊,操劳一辈子的母亲,又何尝不希望承欢膝下,闲度晚年呢?做人要知恩感恩,母亲用一辈子的时间在坚守这个信念。我抚摸着女儿说:“妈妈知道姥姥小本上的秘密了,姥姥是想用自己的手艺去帮助别人。我们要向姥姥学习,不要忘记对我们好的人,更要懂得助人为乐,做一个善良的人,知道吗?”女儿扬起小脸,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神清澈得像一汪湖水。

第二天晚上,全家人吃过晚饭,母亲的手机又忽然响起。 “妈,是不是你的老顾客又找你去理发了?”

母亲没说话,一把按掉了手机的铃声。

“妈,天冷了,我开车送你去吧!”

“不用,我也不想去。”母亲眼神暗淡,言辞闪烁。

“姥姥,你去吧!姥姥,最棒了!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听到女儿银铃般的话音,母亲脸上的重重凝云才渐渐化开了。

“走吧,妈!”我挽起母亲长满老茧的手,骄傲地对女儿说:

“姥姥有一双魔法手。你看,这上面的一颗颗茧子,就是魔法球,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女儿被我的话逗得咯咯直笑,母亲也乐得如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一道道皱纹里,氤氲着20年淡淡的馨香。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6)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祖上没有达官显贵,世世代代皆为平民百姓。但几百年来,我家数代始终恪守“诚信助人”的准则,勤勉的维持着家族的延续,亦赢得了四方乡邻的尊重。

作为仅有四十余年人生经历的我,对祖上太久远的事情知之不多,但从我爷爷那一辈起,做人诚信、乐于助人就已成为全家为人处事的信条。父亲曾多次给我讲起爷爷在世时的一件事,令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家与沙口村一户人家约定:用一百多斤玉米交换一头牲口。牲口早早就牵回我家,还未来得及把玉米送过去,轰轰烈烈的农村合作化运动便迅速开始了,包括我家在内的全体村民都由独立经营的个体农户变成了集体农庄的社员,我家刚牵回的牲口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自然也归公入了社。时代的风暴无法阻挡,爷爷和家人顺应时势,对农村合作化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但爷爷始终对沙口村那户人家心存歉疚,尽管对方一再承诺不要玉米了,并反复强调“牲口在哪儿也都是归公”,但爷爷却总是无法心安,最终还是不顾别人劝说,想方设法按当初的约定凑足粮食并亲自送上家门。从此,爷爷获得了“实诚”的美誉,也奠定了我家“诚心助人”的家风基础。

爷爷去世后,父亲自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那时我还小,家里人口多,由于形势、政策方面的原因,再加上生产工具和方式落后,我家和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经济困难,生活艰苦。不用说粮食,就是烧火做饭、取暖的燃料都十分缺乏。尽管如此,父亲常常教育我们诚实做人、本分做事,不偷不抢不贪便宜,尽力帮助遇到困难的人。那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父亲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大概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将近年关的那几天,大雪纷飞好几天,地上积雪没过脚面,天也冷的伸不出手,我们缩在家里不敢出门。傍晚时分,父亲领着一个衣着破旧、身体瑟缩的外人走进了院子。进门后,父亲对母亲吩咐了几句,母亲就赶紧抱柴禾烧水做饭。父亲则把那人让到里屋,让他脱鞋上炕,坐在暖和的地方,并把家里的棉被盖在他身上,那个人也连声表示感谢。没多久,母亲又把做好的热气腾腾的小米饭端进屋,那人推辞一番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一年到头几乎吃的都是玉米面,像大米、白面,一年吃不上几回,香喷喷的小米饭更是难得一见。而父亲为了招待一个外人,竟然把仅有的几斤小米毫不吝惜的拿了出来。客人吃了饭,身上也暖和多了,与父亲谈话也多了。后来父亲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外乡人,好像是崔庄那边的,想在过年之前出门做点小生意挣几个钱,没想到被大雪困在了外边。要不是父亲在生产队的草棚子里发现他,没准就得冻死。听了父亲的讲述,我很惊讶,对于父亲也很敬佩。过了两天,风停雪住天气转好,那人千恩万谢的离开我家,父亲还送他到村外。三十年后,我们几乎都把这件事忘记了,那个曾被父亲救助过的人居然带着儿子找到我家拜谢救命之恩,一时在村中传为佳话。

也许是天性使然,但更多是受了父辈的影响,在这个平淡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我,从小也形成了乐于助人、重诺守信的思想性格。尤其是成为一名教师后,在长期的教书育人生涯中,我的这一思想性格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无论对同事、对学生,还是对身边认识的不认识的群众,我都是胸怀善意,尽己所能帮助他们,我用善良和诚信赢得了广大同事、学生和家长们的信任和尊重。记得有一年教毕业班,周六需要加班上课。有一次,一名也家住县城的女同事出于安全考虑,周五和我约好次日下午结伴到校。我非常爽快的答应了,但第二天却因家务繁忙把这事给忘了。中午12点一过,我就独自骑车奔向学校,直到出了县城到东于庄村边时,我才猛然想起约好的事情。而此时已经离约定地点很远了,但我思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驱车返回,因为我觉得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应该说话算话,如果不顾约定,独自先行,不仅失信于人,而且自己也会寝食难安。于是我迅速骑车返回县城,来到与同事约定的地点等待,直到女同事出现,我们才一起赶赴学校上课。虽然多走了不少路,但我一路上心情十分轻松。

多年来,我始终牢记父辈的教诲,诚实做人,本分做事,尽力助人。我相信,一个人常怀诚信之心,常有助人之行,虽不能给自己带来名利富贵,但却一定能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这才是一个人存在的最大价值,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诚信助人的好家风也将世代流传下去……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7)

你若问我,什么是家风?我会说:我的家风是一本无言的书。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在浑然不觉中潜入我们的内心,滋润着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做人做事的行为习惯和行动准则。

我的家风首先是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诚实,作风要朴素。

从我懂事起就懂得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代表长幼有序。有客人来访应主动打招呼。离开家和回家后一定要先和父母打招呼。若外出一定会告知父母去向并在规定的时间回家。小的时候我总会看到家中来客时,父母热情起身相迎,递茶倒水端水果,还会准备一桌家中最好的饭菜盛情款待,我知道了与人为善,善待他人便是善待自己的道理。父母的言行示范让我懂得了尊重他人从尊重家人做起。至今,这些习惯在我的三口之家仍然延续着。

自我记事起,父母对生活、工作的态度和热情,就已经开始对我今天整个人生的成长、成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的父亲从浙江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分配玛纳斯,毕生致力于玛纳斯县农业种子培育和繁育工作。小时候,父亲一直在基层蹲点很少回家,我们只有在每月发工资时才能见到父亲一面。而我的母亲一人承担着家中所有的事务,工作也极其繁忙,经常是回到家中我们早已进入梦乡。那时的我们,还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这么拼命工作,感觉较少关心教育我们。我上初一时,妈妈住院了,在做午饭时我的左食指被切伤,在送饭的途中,骑着黑色加重28式自行车,急驶在通往医院的路上,然后,狠狠的摔倒在明晃晃的冰面上,饭菜撒了一地,看着满地狼藉的饭菜,那一刻,一股强烈的无助感奔涌而出,我在空旷的巷道中,放声大哭,那一刻,所有的委屈无助全部迸发出来,哭完,擦干眼泪,收拾好心情,再次带饭给妈妈送去,仿佛曾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事情虽然过去了,但那时的我一直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只是一味的工作,却总是忽视我们。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尤其是后来成为一名党员之后,才逐渐发现作为党员的父母虽然说的少,却用他们的行动,他们的身体力行教育、影响着我们,示范了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用无声的行动告诉我们心中的信仰和精神追求是什么。理解了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父母给我们树立了认真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同时我也渐渐感受到,原来小时候父母什么事情都让我自己做主,是在给予我充分的自由和自主选择的权利,锻炼了我独立自主的能力,培养了我更加完善的人格,对我以后,不管是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的整个人生、人格的成长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在我们的家中,父母说教不多,并不是他们对子女不关心,不教育,放手不管,而是父母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方式,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健康、独立、乐观地成长起来。

我的家风再就是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承,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劳动者。

从我记事起,就经常看到爸爸妈妈工作之余,尽管工作很累,也在坚持学习、读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1976年的秋天,我的父亲在基层工作中,腰部摔伤导致骨折,在床上的3个月,仍天天坚持看报、读书。如今,我的父亲82岁高龄,仍然每天按时收看中央新闻、海峡两岸节目,拿着放大镜看报、读书、做笔记,思维依然敏捷,记忆力依然很好,对我们谈起政治、历史、国事,依然思路清晰,兴奋开心。如今,我们都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我们家族中的3个孩子也依然喜欢读书,家人之间遇到好书会互相推荐、传阅。我曾在“我喜欢这样书香弥漫的家庭”一文中写道:“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十日不读书,面目全非。一个爱读书的人,不会流于平庸,不会缺乏思考,更不会人云亦云。”父母的身教,让我懂得了一个人总要有点信仰和精神追求。我家的家风,早已经内化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化成我们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

一个家庭的家风要正,首先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其次还要书香不绝,坚持走文化兴家,读书树人之路。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灯塔,需要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成为一种习惯,而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强制。随着时代变化,其核心价值没有改变,衍生出今天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的美丽和谐,需要千千万万家的努力。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8)

我来自一个平凡的家庭。姐弟三个,三个孩子是甜蜜,也是负担。依稀记得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每次回来,父亲都是拎着包,满面倦容,匆匆归来,又匆匆离去。但是父亲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别人只需要买一个苹果,我要买三个苹果。”年少时不懂得,现在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不易。

他们都是在吃苦的年代里长大的老一辈人,特别节俭。我知道,父亲很少买衣服,连喜欢的啤酒,他也只是偶尔喝喝解馋,家里的灯永远只开一盏。而母亲每次吃饭,都要求我们把碗里的米饭吃得一点不剩,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母亲会拿着擀面杖站在一旁,那根擀面杖威严而可怕,我们三个总是吃得精光。那时,家里面的大镜子边上永远插着一张小日历纸片,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酱油、醋、米面等多少钱,那是母亲的记账单。在那个小城镇,让三个孩子都读书并且走出去,我们的父母比别人付出的要多得多。父母亲的光荣传统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三个孩子成年后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了,但父母勤俭持家的习惯却并未因经济条件优越了而改变。后来我才渐渐明白,父母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勤俭节约的品质潜移默化慢慢渗透到了我们的内心。现在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每次上完早自习,楼道的灯依旧闪烁,母亲的“别浪费”仿佛又在我耳边响起,我都会去一一关上。上完晚自习,教室的电扇在努力的工作,等学生走完,我都会去轻轻关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父母亲的爱也正如同春雨一样默默的滋润着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在阳光雨露的呵护下慢慢萌芽。它不曾言语,却给我们打上了深深的爱的烙印。而这种烙印,足以让我们长成参天大树,不仅滋养自己,也能给别人一片清凉。只要给它一颗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终有一天,它会还你一片森林。

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一个人抚养我们长大,那时她还只是一位代课老师,但这丝毫不减她对工作的热情。母亲是个要强的人,从未因生活而影响工作,在照顾三个孩子洗漱睡下后,她在昏黄的灯光下备课、改作业,即便生活烦琐而艰辛,母亲带的毕业班小考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种坚韧和吃苦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姐弟三人。十二岁时,我和姐姐就能站在小凳子上烧火做饭。在我的人生经历里,也曾遭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每每此时,母亲吃苦的精神,母亲坚韧的姿态,就会浮现眼前,让我勉励自己,咬咬牙,挺过去;而年少时母亲在灯光下的背影,也不断激励我努力工作。只是到了这时候,母亲的坚韧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记得还有一次,母亲和我们姐弟三个去看望父亲,回来时已经饥肠辘辘,路旁只有一个卖馒头的小店,我们几个狼吞虎咽,也许是急于赶路,大家吃完了径直走了。谁也没有想起,还没有付钱。走到半道,母亲突然想起,非要马上去付钱,那时的天气,已经让我们汗流浃背了,但是母亲坚决要我们一同前往,刚开始,我们并不愿意去,母亲说:“别人是小本生意,这么热的天还在守店,你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诚实的人,不能让别人吃亏。”

除了耳濡目染这样的勤俭、坚韧、吃苦和正直、善良、诚实的精神品质外,最让我佩服母亲的,是她对爷爷的照顾。爷爷从80岁开始就一直躺在床上,妈妈每天端茶送饭,洗洗换换,一天没落下,一直照顾到爷爷94岁,个中辛苦,从未见母亲埋怨过。在母亲的悉心照顾下,爷爷的精神面貌一直不错,到94岁时,耳不聋,眼不花,能清楚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14年的照顾,见证的是母亲拳拳的孝心。

母亲从未给过我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但母亲用她的生活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她给我们留下的是勤俭、是节约、是吃苦、是坚韧、是孝道。这份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在我们面前,母亲永远是不能磨灭的丰碑,她给我们的是精神的财富,是精神的力量。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9)

家风,是一个家庭除了血液继承之外的精神传承,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传承的基础。好的家风会不断延续,它不关财富,不关地位,是家族内每个成员身上的品质,是上代人对下代人的精神熏染,这种言传身教的影响最为持久,最为深刻。每一个家庭的家风不尽相同,每一个社会人身上都有自己家风的影子,气质的千差万别最初源于此,最为重要的是,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往往是人才辈出、繁荣兴旺的。

我的家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农民”二字是指我的家人世代生于农村,但是我们又不同于其他的农村家庭。祖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民教师,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风风雨雨四十余载,而今桃李满天下。退休之后,依然发光散热,在新成立的家长学校任教,为家长们做教育工作。四十余年的教龄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大学毕业后我也有幸成为一名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祖父认真地教我如何对待学生、对待课堂、对待同事,教我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批改作业,因为祖父,我顺利地开始了我的教育工作,从教三年,获益良多。祖父也是一个爱书之人,家中藏书甚多。印象中,小学时作业繁多,每天晚上的客厅里都有祖父捧书阅读的身影,他在读书,我在写作业,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我形成了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小时候那样物质匮乏的年代,因为有书,我的精神世界填充了第一部分内容,开启了对新世界的认知。祖父还是一个热心的人。自记事起,祖父每年临近过年的半个月都是在书房中度过。他练得一手好书法,那时候几乎全村的春联都是他写的,他不仅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引以为豪,那时候家中没有镇尺,他就用砖头压着,奶奶在一边为他搞定其他杂事,弟弟妹妹与我无事可做也围在桌边,看那些金粉在红纸上翻飞,而我们姐弟三人这时候往往停止打闹,认真的、凝神静气地看。遗憾的是,祖父如今年龄大了,已经提不动那些粗重的毛笔了,那些模糊的记忆只能留存在我们的心里了。祖父的热心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父亲和我们,我想这也是家风的良好传承吧。

祖母与祖父同龄,祖父满肚子的墨水,祖母大字却不认识几个,但她用她的智慧和宽阔的胸怀顶起了家庭的另一半天。祖母共有六个孩子,父亲是第五个,我有5个姑母,这样的家庭结构在农村并不常见,因为家中男丁少,总是在很多事上受其他村民的欺负。祖父年轻时一直不在村子里教书,因此,养育子女、家务农活的重担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生活磨砺了她,如今,她依然身体健朗,每天经常散步锻炼身体,能自己做的事从不麻烦我们。其实说了这么多,最关键的是岁月沉淀后她身上的沉稳练达之气,生活总是问题叠着问题,而她仿佛是我们最安心的依靠,不论工作上或是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只消在祖母旁边坐一会儿,听她轻聊几句,仿佛身上所有的压力都消解开去,心胸也开阔很多。祖母是一个伟大的女人。

父亲和母亲无疑是对我们姐妹三人影响最大的人。父亲身上有着如同祖父一样的热心善良,更可贵的是,他身上有着更沉稳、更坚毅的品质。父亲小的时候,祖父以微薄的薪资养家,父亲十六岁时,离开学校,开始了他认真钻研一生的事业,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木匠。十六岁离家学徒,十八岁已经能够独自打造家具,二十岁已独立做出了结婚用的所有家具,从母亲用的梳妆台到家里的大衣柜,再到我们的小书桌,他一件件做出来,并迎娶了母亲。那些家具经过岁月近三十年的打磨洗礼,依然结实耐用,虽然他们旧了,但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历久弥新。父亲对待自己从事一生的事业,认真、专业。木匠的重点在于“匠”,汉语字典有释:“1.指有专门手艺的工人;2.巧妙、灵巧;3.在某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这三条释义可以完全概括父亲的工作。在他技艺成熟之后,他的手艺也成为了养家的重要途径,我和妹妹、弟弟如今或已大学毕业,或正在上大学,从小到大这一路上学,全依父亲的勤劳与汗水。不过,最让我佩服他的,是他对工作的热情和钻研精神。高级木匠会的不能仅仅是使用机器,它还要求匠人有匠心,虽不必学会CAD制图,但至少要会画二维图,能看懂三维图,对于和圆有关的所有计算方式都要掌握,父亲凭着自己对工作的专心敬业,在实践中慢慢学习,逐渐掌握了圆周、圆弧、圆的面积、体积等等计算方式。犹记得高中时,周末回到家,做完作业之后,父亲会拉把椅子坐到书桌边,与我探讨圆弧的计算方式,他会拿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他们要做的家具的形状,然后给我出一道题,让我用我的知识为他讲解。于是我绞尽脑汁地想那些数学知识,用我的麻烦的步骤解题,等我解完,他用他在实践中得出的知识给我讲一遍,每次经他讲解,都会觉得原来数学并不难,我们习惯了模式化思维,速度慢效率低,父亲则用实践告诉了我获取知识的独特方法。父亲是一个温和的人,这一点在我们身上都有体现,不管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难事或者难缠的人,我们一贯冷静处之,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大家讲道理嘛!

母亲大人,于我来说意义最为特别。她无疑是家中最重要的灵魂人物,有她,家是温暖的,有她,家是亲切的,有她,家是生动的,哪怕是她生气时候发脾气时,只要她在家里,家就充满了意义,可以说,母亲是家的精神支柱。生活细节太多,只说一个小事,从小到大,我们姐弟仨每一次去学校都有母亲的目光相随,工作之后依然如此,她还是会在路口与我们一起等车,看我们坐车离开。上学那年5岁,至今已有二十余个年头,不论春夏,不论寒暑。我想终有一天我们姐弟三人都为人父母,也会像母亲一样爱孩子,爱家庭。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今天我们说的家风,指的不仅是一个小家庭,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以精神立,一个家庭以家风立。因为家庭,我懂得了善良、宽厚与坚毅,懂得了忍让、热爱与简朴,懂得了敬业、专注与勤奋。我身上与家庭相连的不止是血脉,家庭的内在精神、气质也造就了我。

眼睛的颜色说明了我们血脉相承,家风则是我们的精神传承,从小的家庭到大的国家,诚信友善,爱岗敬业,这些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也是因此,造就了中华民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精神的传承让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相信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华民族会更加繁荣昌盛!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10)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们家兄弟姐妹4个,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虽然条件好了,仍一直传承着母亲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我们全家人都信守“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

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勤俭的家庭主妇。七十年代初,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亲的工资收入,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4人有衣穿、有饭吃,母亲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多少个夜晚,一觉醒来,我们还看到母亲在灯下做针线活儿。当时我们穿的衣服可谓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完了给老二,老二穿完了给老三,衣服打着补丁,但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到了过年的时候,我们有时还能穿上新衣服,内面的衣服,母亲凭自己手艺裁剪;外面穿的衣服,就请裁缝师傅到家来做。我现在对裁缝师傅还有印象,他是上海人,也是单位的职工,文质彬彬的,有着裁缝好手艺,赶到休息的日子,在家里忙活一天,量身、裁剪、缝纫、熨烫,一件崭新的衣服就做成了。当时生活比较拮据,为了感谢师傅的辛勤劳动,母亲把家里省吃俭用的鸡蛋拿了出来,款待师傅。现在回想起来,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母亲为了这个家庭,付出了太多的辛劳。

那时候,家里比较穷,但母亲过日子会盘算,在母亲的倡导下,我们也开始帮家里做一些事。

那时不像现在,燃气通到家里,又干净又方便,升炉做饭是每一个家庭每天必备的事。我们家有两个炉灶,一个是烧柴的,一个是烧煤的。我们住的附近,就是农民的村庄,有很多树,放学的时候,我们顺便去村庄捡一些树枝,打成捆,带回家里储存,作为燃料。记得烧柴的灶主要用来蒸馒头、贴饼的,都是用传统的发面方法制作的,是又软又好吃。那个时候,我们很少在外面买现成的面制品,节省了很多开支。煤必须要到煤场去购买,但我们也是想办法节省支出。我们一般不买成型的煤,价格高,我们买散煤,回家后自己做煤球;我们家附近有单位的公用澡堂,有两台小锅炉,当时锅炉的燃烧技术还不是很好,燃烧后的炉渣里含有大量未燃烬的焦炭,渣场就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常常是带去的篮子装得满满的,又可以解决一周的烧煤问题。

小时候放暑假的时候,我们是很忙的,除了要完成暑假作业外,我们还要做一些补贴家里的事情。那时候不像现在担心禽流感,城镇是允许养鸡、鸭的,我们家里也养了一些,这样家里的鸡蛋、鸭蛋就不需要再买了,逢年过节还有肉吃,可以解解馋。我们的任务就是给鸡、鸭准备一些食物。清晨我们带着做好的工具去河里捞浮萍,河里的浮萍很多,很快就可以装满篮子。晚上在路灯下,我们又忙开了。那时夏天的夜晚是非常炎热的,由于家里没有空调,大人孩子在离路灯不远的地方乘凉聊天,看着满天的繁星。路灯下吸引了很多的虫子,有一种虫子我们那里称之谓蝼蝼狗的,又大又肥,是鸡、鸭的好饲料,一晚上我们可以抓满满一瓶,第二天鸡、鸭也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顿。

七十年代国内物资比较匮乏,粮油、豆制品、猪肉、布料等都是凭票据购买,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花钱外,我们家在其他方面的花费是很少的。母亲掌握着全家的财政大权,但从不乱花钱,家里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有时候周末还有肉吃。父母对我们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定下了许多规矩,比如说,吃饭时要吃得干干净净,碗里不剩一粒米。

1981年,我考上了大学,从家乡来到武汉求学,由于从小在家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除了在学习用品和书籍上需要花钱外,其他花销非常少,生活上一直非常节俭;再赶上国家的好政策,给我们提供助学金,大学四年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现在日子好过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之道我们仍然保持着。我们家勤俭持家的内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比如,衣服旧了,把它变成收拾家务的工作服,废物再利用;有的衣服不时尚了,找裁缝改改,换个式样,可以继续穿;鞋子坏了,找修鞋师傅修修,换个底,打点蜡,照样穿得出去。在家注意节水节电,购买马桶我们会选择节水型的;购买冰箱、洗衣机我们会选择节能型的。早晨上班之前,一定会认真检查,把无用的电源关掉。

不论时代怎么变迁,不论今后多么富有,“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良品格一定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一定会发扬光大。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11)

最近读了几篇文章,和朋友交流,谈论到一个话题——家风家教,忍不住拿起自己的拙笔写上几句话,略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度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

站在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还有那传承已久的国粹——国学,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传统中国,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蕴厚重、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风;这也是众多人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之一。

对于有着敦厚家风的家庭和家族,众多人都是顶礼膜拜,心仪向往的,甚至渴望进入那样的家族,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显赫和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的根本。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独秀、鹤立于整个社会“圈子”,为众多人,众多家庭所效仿。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成长在拥有良好的家风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荣幸,能领先于他人及早地认知生活。这种家庭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思想丰富而多彩,有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每天过得都会很有意义,日子里写满的是充实;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体之中时时处处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温文尔雅,一点也不显低俗;举止规范,处世豁达,通晓事理,光明磊落,总能顺势而为,有着大家之风范,绝不小肚鸡肠;生活杜以俭朴着称,不贪求奢华;诚信为人,表里如一,讲究耕耘,注重过程,顺其自然,不急功近利;从善如流,厚德载物。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却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

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勤奋问学、艰苦卓绝、言必行行必果、尊老爱幼、问鼎事业、友善、和睦、民主、敬业、书香,都可成为家庭或家族应该传承的必须的家风。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

家风对于以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花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12)

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所以说,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子女的成才与否,而且不仅是一代。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一句教育名言:“父亲和母亲们,你们在孩子身上延续着自己!”

所以,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氛围,是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孩子们则是一种无言的教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

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却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上面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是极端的例子,但无不说明家风的重要性。而更多的体现在百姓家庭中的家风是最值得玩味的。“家风”是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所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和作风。

我家的家风,是要尊敬老人,孝顺父母,勤劳节俭,诚以待人,与人为善,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严于律己,管好自己的心,自立自强,淡泊名利。我觉得一个家庭的家风就是这个家庭经过一代代人的积累、传承下来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于所有家庭成员的言行都具有约束和指导作用。不同的家庭,家风的内容和呈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成型的为人处世格言,有的则隐含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我家的家风主要来自于祖父母、父母等长辈的言传身教。我6岁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到村里的小学里读书。在我人生中的第一堂课上,老师让我背的就是《朱子家训》,其中很多内容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现在都还能背出来。虽然那时候不能完全领会意思,都是从老师的口中懂得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后来,随着自己年龄逐渐增长,觉得每句话对自己都很有用。除了从书上学到的,更多的是家里长辈的言传身教。日常生活中,我的母亲也经常用“穿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瞎话烂嘴烂舌头”等话语,教育我要勤俭节约、讲诚信,让我在年少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价值观。

我当过营销员、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在很多单位待过,所到之处一直要求自己要尊老敬老、与人为善、诚以待人、宽以待人,与人和睦相处,得意的时候不能忘形,任何时候都要管住自己的心,只有这样才能活得踏实。我觉得,每个家庭的家风内容,其实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部分传统美德。如古人总结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等,一直传承至今,被人们视为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忠”,古时候专指忠于君王,而现在则是要忠于职守、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家风的内容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地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涵,并且一直会对现实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老一辈很少会坐下来总结家风的具体内容,他们只会言传身教,进而对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觉得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非常好,采访的对象也很多,有普通老百姓也有社会名流,一时间让家风二字,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网上的评价也很高,其实“家风讨论热潮”的出现,也说明大家对自己家的家风非常重视。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提改善党风、政风、官风以及社会风气,家风则很少被提起。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对社会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人不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是从家庭中走出来的,并且受到家风的很大影响,这就需要我们重视良好家风的培育。新闻媒体应该在社会上不断弘扬和宣传优良的家风,让家风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也很有必要,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有关家风的教育,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13)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教育,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的教育已经给孩子的生命打下了最重要的烙印。教育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

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更健康的成长,而我从小就沐浴着好的家风。在家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磕磕绊绊,但他们更多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他们理性的一面,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和父母出去吃大餐。记得很深刻,有次吃喜酒,菜还只上了2道,我看得眼馋,已经想吃了,拿起筷子准备夹菜,妈妈一把夺过我的筷子,并适时对我进行餐桌礼仪教育。虽然当时很生气,但是现在我要感谢妈妈,是她让我明白了餐桌礼仪的重要性。妈妈经常教导我:“自古,中国人便十分重视餐桌礼仪,中国人的餐桌礼仪体现在礼、孝、德、让、教。讲宾客长幼之礼,尊敬长者的孝道,饮食谦让有度且不浪费粮食,像你这样,菜没上齐,客人没上桌就想吃,就是不懂礼仪。”

现在我长大了,如果我吃饭只用一只手拿筷子,另一只手放在桌子下面, 妈妈依然就会批评我。她认为这样的仪态是不妥当的,他坚决表示有教导的必要。

其实,懂不懂礼仪、会不会礼仪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双手如何摆放, 这些礼仪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更是“为他人着想”。试想,和你同一桌的家人或是朋友,

当看到你不懂礼仪,他们的感受如何?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是一种信息的传达,或许身为当事人的我们并不在意,但这样的行为一方面体现一个人的内涵,另一方面传达出外在的素养。

我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贪图名、利,也不去羡慕别人家多么有钱,有权势,只是默默地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着。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曾发生在一个晴朗的秋日,我和爸爸一起去参加他的同学聚会。待我精心“梳妆打扮”一番后,看到爸爸,他还是穿着一件普普通通的衬衫。“爸爸,你不换衣服吗?”“不换了,穿那么好看干什么。” “哎呀,我们不要和别人比,我们只要过着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日子就好了。”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在聚会时,爸爸遇到了一个和他曾经很要好的同学——张叔叔。张叔叔的儿子小时候成绩很差,长大了也不误正业,游手好闲。于是他们便聊起了家风、家教对儿女的影响。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不注重家教对孩子的影响了,只觉得孩子在学校学习就够了,自己却不管孩子,任由他们去,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怎么能好得了呢?”我的爸爸先说道。

“说来也惭愧,我就是这样的人,要不是我妻子一直在关心着、管教孩子,要不然我都不知道孩子会怎么样。”张叔叔叹了口气说着。 “家庭中的家风、家教好,这个孩子才会茁壮成长,如果家风、家教不好,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爸爸对张叔叔说着。

张叔叔也附和着:“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

然而由于不重视家教,最终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难怪在同一间教室里,在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会有优劣之分!夫妻关系融洽,家庭和睦的孩子性格会大相径庭!”

现在我参加工作了,作为班主任,研究班里的学生发现,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生活在问题家庭中,不是父母离异了,就是常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儿。所以我们要建构和谐家风,父母在家中要学会树立好榜样。好的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幸福、和谐、美满、昌盛的法宝。 父母还经常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他们就是我们家里的一面镜子,从小就教育我要勤俭节约。他们说:“节约要从一滴水、一度电做起。”我们家的节电方法:床头灯、房厅吊灯都用的是白炽灯,并且加装了调光节电装置,父母经常说:“离开房间,随手关灯”;我们家的空调的温度设定都是恰当即可,在家用空调制冷时,爸爸说:“设定温度高2摄氏度,就可节电20%”;我们家还把淘米水用来洗菜或洗碗,洗完菜的淘米水可用于浇花,擦家具;洗衣机漂洗衣服洗涤水用来拖地、冲坐便器;妈妈经常嘱咐我说:“洗澡时掌握调节冷热水比例,不要将喷头始终地开着,更不应敞开用水,淋浴要抓紧时间,全身淋湿即关喷头,用肥皂或浴液搓洗,一次冲洗干净”;爸爸经常说:“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看似唠叨的琐碎事竟然促成了我一个好习惯。是呀!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态度。

父母的教导,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再好也应以“俭”持家,因为俭以养德呀! 作为家庭一员的我,应当成为一个良好家风的传承者、发扬者,使良好家风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家风是一种无声的教诲、无言的嘱托、无痕的传承,是最基本、最经常、最具有影响力的正能量教育。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14)

“家教”是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不是天国,而是家国;记得小时候,家里姐弟四人;赏;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时候不爱吃青菜,专挑肉,又不肯听;岁月匆匆而过,一晃我已近四十岁了;父辈渐渐老去,孩子慢慢长大;质;我的孩子从六岁开始弹琴,一开始兴

勤俭 勤奋 坚持

——我的家教故事

“家教”是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国为最有特色,因为,在中国,“家教”尤为重要和必要。中华民族历几千年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我们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这个价值基础是以儒家道德信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我们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修习的最普遍方式,非仪式而是“教化”。

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不是天国,而是家国。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记得小时候,家里姐弟四人。每到一学期结束,发成绩单的日子,家里都要举一个庄重的仪式。父母会把我们姐弟四人带到田间地头,看自己家里庄稼的长势。回来之后,每个孩子都要汇报自己一学期所取得的成绩,还有就是要认真检讨自己这一学期的不足。姐弟们都说完了,父亲会做一个总结,或表扬,或勉励,或批评。总的来说,大概就是努力学习,做好自己分内之事。父母努力耕作,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们要勤奋学习,老大尤其要努力,为弟弟妹妹带个好头。姐弟之间要团结,大的要让着小的。还要注意节约,不该买的东西不要乱买。父亲总是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很少同我们嬉戏逗乐,也没有见过他对我们的淘气行为表示过欣

赏。我们在父亲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我们怎么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如每天晚上吃饭,要等长辈先开始端碗,坐得是否端正,手肘是否妨碍了旁边的人,是否发出很没有礼貌的咀嚼声。

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时候不爱吃青菜,专挑肉,又不肯听父亲的警告。父亲罚我不许吃菜,只吃白饭。刚好外婆来了,一再缓和气氛,可是谁也不敢往我的碗里夹菜。每每父亲教育子女的时候,母亲总是毫无疑问的站在父亲一边。

岁月匆匆而过,一晃我已近四十岁了。父亲早已到了古稀之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习惯了听从我们的意见。可是我们姐弟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很害怕他。我们姐弟常常在一起讨论,可至今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怕他。每当在人生面临较大变动的时候,我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想听听他的意见。

父辈渐渐老去,孩子慢慢长大。我们成了承上启下的一代。人自爱其子,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培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时时给孩子以指导、鼓励与鞭策,使她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阻力,踏上正当成长的道路。像父亲那样的严格教育,我总觉得有些“残酷”。我常常想,我要给我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生命总是有局限的,我有什么是需要通过亲生的儿女,继承和延续的呢?当然,勤俭节约是必不可少的。父亲常常说过:兴家如针挑土,败家如水浪沙。还有勤奋努力更是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中华民族,泱泱大国,只有每个人都奋发向上,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只有国家强大,才能谈得上个人的幸福生活。

我的孩子从六岁开始弹琴,一开始兴趣盎然。可是单靠兴趣始终是坚持不了多久,不到三个月,新鲜劲儿过去,练琴成了一种煎熬。之后的几年时间,我总是告诉自己要坚持,不要放弃。哪怕是三伏天酷暑难耐,三九天冰天雪地,我始终坚持接送,陪伴。现在,孩子经常会在学习之余,高兴的时候,郁闷的时候,通过弹琴抒发自己的心情。她说:“妈妈,我现在发现,会弹琴真好!幸亏我当初坚持下来了。”我说:“会不会弹琴这不重要,关键是你现在非常感谢当初的坚持,那么,好好努力!多年以后,你会感谢你现在的坚持!”

勤俭,勤奋,坚持。这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传承的品质,也算是我们家的家教吧!

我的家风故事1500字征文(篇15)

我出生在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桥头镇一户农村家庭,在我成长过程中父母经常教导我,“人家待你好,你得记住,不能认为是理所当然。”第一次聆听了妈妈的教诲,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感天动地,就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做人道理。妈妈的一言一行在我小小的内心里播撒着与人为善、知恩图报的种子,简简单单的做人道理,也伴随我一路走来。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可是全村出了名。在我看来,家风是一本无字的书,言传身教是重要的传承渠道。家风是敦亲睦邻的一剂良方,母亲是维系家族孝道的核心力量。

父母这代人从小接受过严格、正统的家庭教育,他们虽然没有给我多少物质财富,但他们朴实的作风和宽厚的胸怀一直令我们耳濡目染,是今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在我看来,家风是育苗的土壤,我们子孙后代在它的庇护下茁壮成长。

我上初中时,有一次期中考试完,回家后,母亲从我怏怏不乐的神情中觉察了我考试的失利,但她只是淡淡地问了声:“考得怎么样?”当得知我的化学尤其差时,母亲翻箱倒柜找出她的化学书,轻轻地拂去封面上的灰尘,一页一页地陪着我温习,唠叨着学习化学的方法,我一一点头接受。

我上高中时,家境贫困,每周母亲为我准备好一罐腌菜,是我一星期的下饭菜。在学校吃饭时我带上饭盒到食堂打上一碗米饭,回到寝室,然后打开腌菜罐。一天,我照例在寝室中吃饭,班里有名的两个“阔佬”进来了,当他俩瞧见我的腌菜罐时,不禁放声大笑。那笑声怪怪的,其中一人竟将腌菜罐像球一样向空中抛起……我的脸由白变红,内心由窘迫变成愤怒,随着咣当一声,腌菜罐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我仅存的一点自尊也被践踏得烟消云散,忍无可忍的我挥动拳头和他们扭成一团……当我鼻青脸肿地回家把一切告诉母亲时,母亲却生气地打了我一巴掌,比起打架所受的伤,这一巴掌实在微不足道,但从未掉过泪的我却止不住汹涌的泪水……片刻,我哽咽着抬起头,竟发现母亲也哭了。母亲忙将泪水拭去,“孩子,妈何尝不心疼你,但你要明白咱家的难处,你现在吃腌菜,就是为了以后不再吃。如果现在你连这点苦、这点气都受不了,那你就得一辈子吃腌菜!……”那天,母亲说的每一个字都牢牢地刻在了我心里。从此,我还是捧着腌菜罐去上学。面对那些惊诧的目光,我已不在意,更不自卑,因为我心里,有那一罐罐腌菜里母亲对我的殷殷期盼和浓浓的爱……

后来我考上烟台师范学院。刚来大学时,一个室友感冒卧床不起,我告诉他:“买饭打水我就包了!你好好吃药打针,其余的不用管!”室友非常感动,后来和我也成为最好的朋友。除了帮助身边的人,对于陌生人我也会出手相助:帮助陌生人撑伞,搀扶老奶奶穿过人行横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发现,当我帮助、回报他人时,内心也会感到无比的舒畅、快乐。

走上教育教学岗位以后,我以深深感恩的心来珍惜岗位。感恩是我做人的根本,是做事的基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基本良知。从参加工作时教学经验的空白到现在有点工作技能基础,离不开学校给我的锻炼平台。熟悉工作进入角色,离不开领导的鼓励和同事的帮助。在工作中的培训机会、实践机会、评职称等,都离不开领导的培养,离不开学校这个工作舞台。

感恩,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就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就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就能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就能正视错误,互相帮助。 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家风是祖辈留给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张网,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捞起晶莹的品格。家风是一口无言的井,需要我们饮水思源,默默为之守候。

与人为善,领悟懂得感恩。我庆幸我有这样一个有着好家风的美丽朴素的家庭。

    74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