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红——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活动征文

|金梅2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永不褪色的红——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活动征文,希望这份永不褪色的红——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活动征文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永不褪色的红——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活动征文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永不褪色的红——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活动征文(篇1)

一物胜千言,睹物思历史。

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展示着革命斗争的感人事迹,传承着催人奋进的红色基因。

在四川邛崃,泛黄的苏维埃布币把人们带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它凝聚着红军的坚韧、无私和无畏,更见证着人民军队与群众的鱼水一家亲和血肉紧相连。

在贵州的四渡赤水纪念馆,三扇多处修补的普通门板诉说着一段不普通的红色历史。它们是军民鱼水情的最佳诠释,更是革命老区群众爱党拥军传承红色基因的体现。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一对长征中使用过的洗眼杯和量杯,讲述着“红色华佗”傅连暲在炮火连天中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医疗器具是他的强大武器,傅连暲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一生。

____在今年3月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革命文物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见证者,所蕴含的红色精神是激发红色情怀的营养剂。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革命文物让我们的精神受到洗礼。100年风雨兼程,100年砥砺前行,从一叶小舟到中国巨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破浪前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无畏拼搏的奋斗精神,厚植出中华民族的红色情怀。

红色情怀蕴含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我们不仅要瞻仰革命文物,接受红色洗礼,更要让革命文物“活”在心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前进的不竭动力,继续砥砺前行、扬帆远航。

永不褪色的红——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活动征文(篇2)

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这双草鞋编得细密、周正,不但有鞋底,还编出了鞋帮,编鞋子用的不是粗粝的稻草,而是柔软细密的黄麻,黄麻里还细心地捻上了布条……草鞋的鞋尖上绑着小绣球,这两个小绣球是草鞋的主人谢志坚系上去的。

谢志坚是于都县岭背镇燕溪村人,他14岁那年,家乡来了红军,他当过儿童团团长,当过侦察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于都的时候,谢志坚担任红一军团二师政委刘亚楼的警卫员。出发那天,于都河岸聚集了很多父老乡亲为红军送行,有送鸡蛋的,有送花生的,还有送草鞋和鞋垫的……

当时,有个叫春秀的姑娘也在送行的队伍中,她是谢志坚的恋人。穿过拥挤的人群,春秀一眼看到了谢志坚,她三步并作两步来到谢志坚身边,一把抱住他的胳膊,眼泪止不住地流。春秀给谢志坚带了香喷喷的茶叶蛋、金黄金黄的米果,还有一双黄麻编的草鞋。这双草鞋,是前一天晚上她连夜编制的。谢志坚紧紧攥着春秀的手说:“别哭,红军会回来的,我也会回来的,你放心地等待红军的好消息吧,我们很快就会打败反动派。”听了谢志坚的话,春秀一边擦眼泪一边点头说:“我会等。”

谢志坚带着这双特殊的草鞋,带着春秀的深深情意告别了家乡,踏上了战斗征程。在长征路上,谢志坚非常爱惜这双草鞋,只穿过两次:一次是部队过金沙江,当地老百姓用船送红军过江时,让谢志坚想起了家乡人送红军过于都河的情景,想起了春秀送草鞋的情景,他便穿上春秀送的草鞋,渡过了金沙江;还有一次是强渡大渡河时,由于战斗激烈,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谢志坚心想死也不能与春秀的草鞋分开,于是他又一次穿上了这双草鞋。

山盟海誓随着春秀编制的那双草鞋,一路征战。一个接一个硬仗,这双草鞋陪伴谢志坚一次次闯了过来。新中国成立后,谢志坚带着草鞋回到于都寻找春秀,可那个说“我会等”的姑娘早已不在人世。原来,当年红军走后不久,春秀就被敌人杀害了。

20世纪80年代,谢志坚给草鞋绑上一对红心绣球,万分不舍地将其捐赠给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从此,纪念馆又多了一位常客。那双绣球草鞋,是谢志坚永远的惦念,也是无数红军将士爱情的缩影。

永不褪色的红——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活动征文(篇3)

一件打满补丁的旧睡衣,反映出领袖朴实、节俭的崇高风范;一根用过的扁担,展现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嘉兴的红船,记录着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延安的窑洞,彰显着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革命文物往往蕴含着可贵的奋斗精神和珍贵的历史价值,不仅是我国文物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的重要载体,而落实好通知,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利用革命文物讲好红色故事。

用革命文物讲好红色故事要加强保护工作。当前,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为讲好红色故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但是,一些地方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工作不够积极主动,手段也比较落后,很多革命文物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制度上落实、在思想上重视革命文物安全责任,还应该通过技术手段完善对革命文物的安全防护措施。

用革命文物讲好红色故事要做好利用文章。就革命文物而言,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讲好红色故事,将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而又可靠的精神支撑。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在充分利用革命文物上做好文章,尤其是要学会通过科学规划实现革命文物和红色旅游之间的深度融合,让红色故事在不知不觉中浸透到每一位游客的心田。

用革命文物讲好红色故事要借助网络传播。二十一世纪,网络无处不在,要想真正用革命文物讲好红色故事,就必须在方式方法上大胆创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革命文物针对青少年群体和其他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掌握主动权,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对革命文物在线上进行展示、宣传,通过网络传播让红色故事讲得更加有声有色。

永不褪色的红——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活动征文(篇4)

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手提箱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第一展厅里,陈列着一只小皮箱。这只小皮箱为长方体,混合质地,箱面及箱体中部有一老式铜锁和铜质提手,因箱体皮面多处破损,现用图钉加以固定。讲解员告诉记者,这是井冈山革命先烈张子清一家三代用过的传家宝。

20世纪20年代,张子清带着它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马列理论、追求革命真理;20世纪50年代,他的女儿张质彬带着它在益阳师范和武汉大学挑灯夜战、学习专业技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的外孙女王麟带着早已过时的这只箱子到大学刻苦求学。

红军烈士张子清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著名将领,他于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黄埔军校长沙第三分校教官,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后任红四军十一师师长兼三十一团团长,红军主力下山后任红五军参谋长等职。

1927年,在秋收起义部队被打散、失去组织的情况下,张子清率队与敌周旋数月后将队伍带回到井冈山,为弱小的红军保存了力量。1928年3月,在接应南昌起义队伍上井冈山的接龙桥阻击战中,他出色地完成任务,为井冈山会师立下了不朽功勋,但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脚踝而负伤。

张子清负伤后,由于缺医少药,他开了5次刀,脚上那颗子弹头始终没有取出来,伤口溃烂日渐恶化。当时红军医院没有酒精,只有盐水洗伤口,后来盐水也没有了,只能用金银花水代替。同志们把从伙食中节省的一包盐送给他洗伤口,他却用一张油纸细心地包好,藏在枕头底下。后来医院从前线转来一批重伤员,已有一个多星期没用盐水洗伤口了,伤势在不断恶化。他连忙把这包盐交给护士排长,并说:“盐不多,一定要把重伤员的伤口洗一遍。可能时,把所有伤员的伤口都洗到。”护士排长捧着这包盐,泪水夺眶而出。

1930年5月,隐蔽在永新县南乡洞里村蕉林寺养伤的张子清,终因伤口恶化,献出了28岁的青春年华,长眠在异乡的红土地上。

英年早逝的张子清是不幸的,他当年的部下黄克诚、粟裕在回忆起他时都无限惋惜地说:“张子清是一位来不及授衔的将军!”对于那些没有留下后代的先烈来说,张子清又是幸运的,因为他还留有亲人活在世上,秉承了烈士遗风。

1953年,张子清被追认为烈士,他的后代却从不以此炫耀自己。他们处事低调谦虚,都以自己是烈士的后代而深感自豪,同时也从不认为自己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2013年,在传承珍藏几十年后,张子清的家属将这只珍贵的小皮箱捐赠给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如今,小皮箱已被陈列展出。它不仅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传家宝,也是我们民族的国宝、传家宝。

永不褪色的红——我身边的革命文物故事活动征文(篇5)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座座纪念馆,一件件红色文物,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

济宁市金乡县马庙镇翟庄村是金乡县早期党组织负责人翟子超烈士的家乡,也是金乡早期抗日游击队根据地之一。在翟子超故居湖西第一农村党支部旧址内,翟子超烈士的塑像雄伟的立在广场南侧,身后是鲜艳的党旗雕塑,显示出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翟子超1912年出生在金乡县马庙翟庄村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高小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农村讲习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日军侵占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翟子超除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外,还挤时间为报刊撰写稿件,宣传革命道理。1930年,他以“稚心”为笔名,在《大明湖畔报》上发表数篇文章,在济南学生界颇有影响。修业期满回到家乡以小学老师的身份继续从事革命工作,经上级指派到阳谷县与共产党员杨一斋、盛北光、申云浦等取得联系,建立了阳谷县第一个党支部。1935年回到金乡,在县第一高小教书,组织“读书会”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11月,建立金乡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金乡县第一高小支部。1937年9月,中共山东省委派王鉴览到金乡县与翟子超、耿荆山等人取得联系,根据省委的指示,成立了金乡县最早的党的县级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金乡县工作委员会。1938年,县工委组建了抗日武装,翟子超任纵队民运干事,后又任大队指导员等职务,与日军周旋于湖西地区。1939年,混入党内的坏分子王须仁制造了湖西“肃托事件”。9月15日,他和其他同志一起被王须仁以“托派分子”的罪名非法逮捕,不幸遇难,年仅27岁。1941年,翟子超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都显示出革命先烈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一个个立体鲜活的场景、一个个催人奋进的红色故事,让参观学习的每一个人都被革命先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敢于担当的革命情操所感动,思想和心灵再次受到洗礼!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奇妙的故事,它就像

一扇窗,窗的一边是我们,另一边是很久以前的造物者。我们应细细感受这文物背后的每一个故事,去探索其历史的奥秘。

    13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