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梦荧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学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初中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篇1

一、主动才能得到收获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要有“道”可传,有“业”可授,时能解“惑”,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而研修就是非常好的途径。课程团队给我们组织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利用。唯有主动才能抢占先机,唯有主动才能取得丰硕的研修成果。这种主动包括主动学习课程视频和文本资料,主动参与在线研讨、班级研讨,主动学习、收集、整理平台上每日发表上传的好资料,同时主动做出自己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主动接受专家的引领,主动与同行交流等等。

二、交流才能常进步

学习,需要耐得住寂寞,关起门来用心钻研是必要的。但不能永远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还要尝试走出去和引进来,这种走出去和引进来就是交流的过程。而交流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催化剂,很多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因为对方的一句点拨就有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但我觉得我们很可能不单单因为交流有了两种思想,我们非常有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多种思想,所以这远非一个“一换一”、“一换二”的交流,而是“一换多”的交流。所以,交流非常有必要。

在研修中这种交流就包括很多种,比如你读文本资料,从文本资料中获得知识和思想,你将写出的文章发表出去,别人读你的文章而与你的思想交流有了他自己的收获;又比如我们给别人评论,会吸引来作者或其他学员回复,然后再回复下去,或者参与班级研讨和在线研讨,这种交流就是一种非常及时的交流;甚至我们还可能由此而结交些许好友,大家相约着面对面交流。总之,交流让我们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思想,也让我们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当然,在主动学习和主动交流之后我们还要学会主动反思和总结,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课程标准是统帅

我认为对课标的正确落实源于对课标的准确理解。但反观现状,我们对课标在教学中本应有的地位已经忽视很久了。对课标的重视不够,首先体现在驻守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身上,我们很多老师已经很久没有(甚至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看过课标了,更遑论研究解读课标。很多老师平时教学往往就看两本书:教材、教参;新老师可能再加几本优秀教案之类的书;熟悉教材的老教师可能连教参都不翻了。其次,正如吴老师文中所言,课改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专家对“课标”做过许多的解读,但是进入到操作(教学实践)层面或环节时,可能很快就脱钩了。课标的实施出现了专家解读热后的断层器和真空期。其实大家都知道,课程标准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是我们教学设计对照的标杆、教学评价依托的依据。我们所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编制都是源于课标的,课标才是最高统帅,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甚至对教参中“对应的课程标准”也不大在意,只有在做说课评比、优质课准备等比较“重要”的事时才想起翻翻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是怎么要求的。

四、吃透教材

我认真学习拷贝的视频和文本资料,张开思维的触角,学人所长,取其精华的同时我也在对比思考,在对比中,我发觉我对教材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是如此的肤浅,这也是我们年轻老师往往薄弱的地方,但是没通过对比,自己往往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我觉得如果对《数学生活》不熟悉的话,参加这样的研修就会困难重重,难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就好比去听一堂自己根本没有看过、没有备过、没有讲过的课,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所以在研修的第二天,我就开始给自己多安排了一项任务:回归教材,认真研读。通过认真研读,再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与研修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后来的学习也证明我的这个反思是对的。

所以,在沉浸于研修资料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了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一块主阵地,这块阵地要守住,还要守好,研究它,吃透它。

五、研修之路是鼓励之路,温情之路

在此次研修中,我认识了很多学员,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专家,他们都给了我诚挚的鼓励,非常感谢他们!这次研修跟以往相比作业量、评论数大大减少,任务安排比以前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特别值得记住的是,在我们的研修平台上,课程团队、班主任、学员之间也相互通过“公告”、“花絮”、“评论”留言等方式传递着防风防雨的温暖提醒:“集中研修可以临时采取分散上网的方式进行”、老师考虑到大家研修时长期坐在电脑旁边,找了些在电脑前就坐的小贴士和大家分享等等。我们在研修中知识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升华,头脑得到充实的同时,情感也时时受到关爱暖流的滋润。这次研修,很值!

初中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篇2

今年我担任初三的数学教学工作,面临中考,面对学生现状,我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很大。在教学期间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教学质量,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1、课前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所有的练习都进行了重新组合才让学生去做,减轻学生的负担。

二、认真做好总复习工作

1、重视基础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一直非常关注对基础的夯实。因为只有基础搞扎实了,才能谈得上提高。哪怕是在中考前一天,我仍告诫学生:答题时,一定要先把会做的都做好,而且要确保正确率,在此基础之上,再去钻研哪些自己一时做不上来的问题。

2、注重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分析

在总复习中,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针对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强化学生的薄弱点,同时,通过错误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错误从一个特定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教师认真总结,可以成为学生知识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领略解决问题中的探索、调试过程,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会产生有益影响。

首先,要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其次,在复习过程中,提问是重要复习手段,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要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课后的讲评要抓住典型加以评述。

3、关心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予以关心,反复采取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首先,找他们促膝谈心,把教师的爱倾注给学生,通过热心、体贴、耐心的帮助,使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真挚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在题目的'选择上要有梯度,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步使他们学习质量有所提高。同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外辅导工作,并在班内开展学习中的互相帮助活动。

三、存在问题

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各种方法,也尽力去做了,但工作中仍有不少失误和不足之处。比如说:在对待学生时,耐心不足,尤其是到后期,对于一些学困生,更是缺少耐心和细心;还由于初三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只能尽量的去做到面向全体。

初中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篇3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流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确定“以人为本”的观念,把课堂教学看作自己也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鼓励、激发学生去不断探索,把学生的“发现”与“创造”视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与他们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涌动。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时的一些认识:

一、联系生活、感知数学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在实际问题和数学模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数学、感知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主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符合自身的认知规律,又有直觉洞察、直观猜想、合理归纳与活动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二、身临其境,探索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观察、思考、探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来创设情境。

1、求三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一般来说学生都是先把方程的根求出来,然后计算,学生可能体会不到什么,此时课堂气氛比较平稳。

2、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这时很多学生会感到很繁,怕动手计算,课堂出现沉闷现象。此时教师立即口答出答案,学生就会感觉到很惊奇,为之一振,进而产生疑问:“老师怎么会看出答案?这里会不会有规律?”课堂出现窃窃私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3、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你开始的计算和老师的结论观察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投入到观察、思考、探索中去。

4、提出问题:你敢肯定你所猜测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吗?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敢于说理、敢于证明,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三、由点到面,触类旁通

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复习中的最大矛盾是时间短、内容多、要求高。复习既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典型,又能在高度概括中深刻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掌握规律中理解、记忆、熟练、提高。比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相联系,根的判别式可以作为判别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的依据:当△>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即顶点。如果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判别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位置(交点是在坐标原点的左边还是在坐标原点的右边)等等。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把知识拓一拓、伸一伸,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课堂教学设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应随“学情”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只有教师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篇4

10月24日—28日,山东省第六批初中数学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在济南五中进行,我有幸得到了这次听课的机会。在这五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不同地区的36节优质课,听了数学专家的点评,让我深深的领会到了数学课堂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不学习是永远也得不到进步的,所以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汲取他人的经验,同时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

这次听到的课是七至九年级的数学课,听课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和力和授课时丰富的课堂评价以及对学生的尊重,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授课中他们的言语表达,简单明了,语气又很亲切,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如菏泽市第二十中学的祁永娜老师,潍坊市寿光上口一中的赵翠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以亲切的笑容,温和的语调贯彻课堂始终,学生课堂的反应自然很活跃很积极,让人真切体会到了“爱”驻课堂的魔幻魅力。

在所观摩的所有课中,教师的教学设计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且教师精心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聊城市杜郎口中学徐利老师的《位置的`确定》,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自主学习新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一点我领悟到教学一定得注重细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好好打磨,才能制作出一堂高质量的课。有时看似不起眼的小变化,实质上却蕴含着教学理念的不同。就像捅破一层窗户纸一样,看这小细节好像很简单,可实则不容易想到。只有平时多积累多琢磨新课程理念,高效实用课堂的教学要素,到准备教学案时才会厚积薄发,让人眼前一亮,由衷赞叹。

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题目。这一点我们都是深有感受。在这些课的设计里无论是在知识展垫、知识新授、练习设计、课堂的总结评价中老师的设计都结合了生活中的实际题目。如在《比较线段的长短》《确定位置》的教学中,有很多老师都是由现实的数学问题引入,都是利用学生自主探究方法得出比较的方法。同时这些老师的整节课的设计由开始到结束都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题目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我们的每一堂课都是一场没有彩排的剧目,教师面临的是时刻都会发生他们所设想之外的情形,而要自如地掌控这种随时都有“意外”的局面,就必须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机智及应变能力,就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教师与直播现场的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是一样的。在这次听课过程当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执教老师们的那种良好的教学机智,丰富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表现以及老师们的良好的课堂应变能力,让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短短的五天听课让我的心灵震颤,我看到了教学的艺术所在,看到了老师的教育理念的体现,看到了今天学生的思想现状,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的血液。对比自己以前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态度,我需要改进的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以后一定要多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成为一名高素质教师。

初中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篇5

一.教师应转换角色,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的教材中,许多小标题都是以疑问的方式出现的,如:“数怎么不够用了?”“能追上小明吗?”“妈妈为你办教育储蓄”等等,非常有趣,富有挑战性,很适合学生的胃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意图,特别是在创设情景时不能随随便便,或者是搞花架子,这样容易流于形式。教师在情景创设时,目的性要强,要选取有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素材来创设情景,这样才能达到创设情景的目的。

例如:我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时,是这样设置教学情景的,将“有理数的乘方”的“读一读”中一个有趣的故事“棋盘上的学问”安排在新课前,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问题一提出,教室里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三三两两在讨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还有的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在等待着教师的答案,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等我们学了这一节的内容后,大家自然就明白“国王的国库里到底有没有这么多米了”,这样从教学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

三.教师应提供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因此,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习惯,在课堂上还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有表现自已才干的机会。

例如:在教“字母表示什么?”这个问题时,我先布置学生每个小组在课前准备好一盒火柴,上课时教师用小黑板展示图,然后学生小组合作,用火柴棍仿照教师的图形进行拼图,并回答问题:

1 、搭 1个正方形需要 4根火柴棒,搭 2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搭 3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来的?

2 、搭 1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来的?

3 、搭 1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来的?

4 、搭 x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根据你的计算方法,搭 2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这样,通过学生大胆的尝试,归纳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表示搭 x个正方形的代数式,效果很好,出乎教师的预料,从这一点说明,学生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教师愿不愿去开发。

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同时,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初中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篇6

停课不停学,也不停教研。吴正宪老师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如约于20__年3月10日在线上开展,这次数学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体会颇深、思考颇多。

一、数学教学的系统性

吴正宪老师在本次研修活动中提出,数学教学要有系统性,即小学数学的全部知识是系统的,是具备逻辑性的,是结构化的。同时建议所有小数人应该通读小学数学六个年级十二册课本,而不是只关注自己所教的年级,这样才能够发现小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性,才能够把知识的内在联系性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才能提高自己教学的整体水平,也能潜移默化提高孩子对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才能在平时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教学的主次性

吴正宪老师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提出要聚焦数学核心内容,实现少量主题(多个单元知识整合)的深度覆盖。深入把握小学教学的核心概念和重要主题,建立1-6年级知识结构和数学单元的“承重墙”,打通各知识模块和教学单元之间的“隔断墙”,以核心素养统整教学,沟通知识间和教学单元间的`内在联系,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逻辑化、结构化。要求小数人要能够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梳理出来学科知识的“承重墙”和“隔断墙”,然后加以归纳,把数学知识的基础打牢固,才能在基础之上创造更多的教学模式。

三、本人对此次教研活动的思考及下一步行动

1.自己的数学教育知识必须要系统化,下一步要通读和精读小学十二册课本,逐步整理出知识架构和脉络;

2.要在系统化的基础上梳理小学数学的“承重墙”和“隔断墙”并想办法打通各单元教学的“隔断墙”。

初中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篇7

“数与代数”这一基础部分正是搭建这种思维的桥梁。它不仅能在数的运算、公式的推导、方程的求解、函数的研究等活动中通过对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促进学生探究和发现,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能利用正数与负数、精确与近似、方程与求解、已知与未知等概念中蕴涵着对立统一的思想,变量和函数概念中蕴涵着的运动、变化的思想,促进学生用数学、科学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即怎样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合理地学习需要的数学。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更改现有的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快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得的体会:

一、让数学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让学生熟知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笔者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且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二、精心准备,认真备课

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要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要备难点,所谓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要备交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及自主学习。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吸收所需知识,学会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通常是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五、立足基础,帮助提高

在初中数学学习,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持续地听课,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当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维、不再学习的倾向;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定理、定义、公式等),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不敢去请教,怕被人认为“笨”,日积月累,造成对学习数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性。

学习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真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偏爱差生”,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从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喜悦。学困生在过去数学中受到的肯定、鼓励相当少,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地鼓励肯定他们,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降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以满足某一层次学生的需要,促使教与学的适应,教与学的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但单靠有信心还是学不好数学的,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而且又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大纲教材所要求的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己学好了数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做好课外辅导工作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上都出现了一定的滑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甚至有的出现厌学情绪。针对这种现状,课外辅导和心理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地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中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七、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像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墨守成规,注重教学积累和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才能顺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面向四化,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其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让数学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初中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篇8

很荣幸能够在4月23日参加海南省20__年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六年的教师,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我既紧张又兴奋。这次评比活动使我使我对于教学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感觉从中受益颇丰,在此仅简要总结一下我的个人感受,希望能以这次评比为契机使我今后的教学水平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

这次评比活动我最重要的目地是锻炼自已和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参加这次评比活动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各市县的优秀教师,通过笔试后的短暂交流我就发现,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态度都是我今后工作中要着力加强的.方面。

这次评比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所有教师的课堂实录通过网络平台展现出来,这无疑给每一位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为每一个小疏忽和漏洞都将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全省教师的面前,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我想,一位青年教师想要迅速成长,能够得到这么专家和老师的点评,必将是受益终生的宝贵经历。同时也正是能过网络平台,我才有机会反复观摩各位老师精心准备的课题,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下面我把这次评比活动中教师们展现出来的教学特色同时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总结如下:

1、教态:端庄、大方、从容,衣着得体,情绪积极是这次大赛所有教师都能表现出的良好外在形象。从这点可以看出教师对大赛的重视及良好的自身素质。

2、口头语言表达:表达准确,语言简洁流畅,逻辑严密,更为可贵的是大部分教师的语言表达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性,抑扬顿挫、激情洋溢,体现出教师扎实的语言功底。

3、体态语言:即肢体语言和表情。参赛教师的教学热情通过他们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眼神、表情、动作在他们身上很自然的流露,同时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学内容,使听课者忘记了时间、不厌其烦地听了一节又一节课。

如果说以上几点都是教师外在素质的表现,那么,通过教学技术和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以及对新课改精神的贯彻落实等则进一步体现出参赛教师的内在素质和风采。

4、教学技术:在这次大赛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教学资源的关注和利用,参赛教师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网络资源,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教学的运用尤为精彩。教师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体现了“选择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了形式主义,促进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增加了课堂容量,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5、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基于对本次大赛的高度重视,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各位参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做到了“准确与深刻”,对各项技能的具体要求体现的尤为明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做到了“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同时也体现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体现了“学以致用”、“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

6、对新课改精神的贯彻落实:对新课改精神的贯彻落实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师生平等、崇尚民主自由的观念;注重师生互动、双向沟通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注重学生体验、实验、活动,鼓励学生质疑、求索、创新;适时使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用绿色语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总之,通过这次大赛,自己长了见识,加深了对新课改的理解,进一步增进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的责任和感情;而收获最大的还是从中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信心,也发现了不足,激发了探索创新的热情。希望各位教师亦能从中受到启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教学方面打造出一片自己的天空,形成自己的特色,做一名成功的人民教师。

初中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篇9

摘要: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要对概念理解的深透,才能在解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他对数学概念的牢固掌握与深刻理解与否。

关键词:

数学能力、发展、理解、剖析、揭示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要对概念理解的深透,才能在解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他对数学概念的牢固掌握与深刻理解与否。而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只注重盲目的做习题,不注重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做习题不懂得从基本概念入手,思考解题依据,探索解题方法,而是跟着感觉走。这样的学习,必然越学越糊涂,因而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与作用。下面仅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熟知的具体事例中进行引入。如“圆”的概念的引出前,可让同学们联想生活中见过的年轮、太阳、五环旗、圆状跑道等实物的形状,再让同学用圆规在纸上画圆,也可用准备好的定长的线绳,将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带有铅笔并绕固定端旋转一周,从而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圆的形成过程,进而总结出圆的特点:圆周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从而猜想归纳出“圆”的概念。

2.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概念复习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作一些类比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就可以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因为一元一次方程是基础,一元二次方程是延伸,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是合乎知识逻辑的。通过比较得出两种方程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差异仅在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不同。由此,很容易建立起“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分析概念含义,抓住概念本质。

1.揭示含义,突出关键词。

数学概念严谨、准确、简练。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感知教材,形成概念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特别注意用词的严格性和准确性。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概念的每一个字、句、符号的意义,特别是关键的字、词、句,这是指导学生掌握概念,并认识概念的前提。

如:“分解因式”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积”这个关键词,而忽略了“整式”,易造成对分解因式的错误认识。所以在教学中务必强调,并与学生分析这两处关键词的含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分析概念,抓住本质。

数学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定义给出他的确切含义,他属于理性认识,但来源于感性认识,所以对于这类概念一定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

如:“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本质属性:(1)必须具备两个角之和为180°,一个角为180°或三个角为180°都不是互为补角,互补角只就两个角而言。(2)互补的两个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这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通过这两个本质属性的分析,学生对“互为补角”有了全面的理解。

3.剖析变化,深化概念。数学概念都是从正面阐述,一些学生只从文字上理解,以为掌握了概念的本质,而碰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又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反例或变式从反面去剖析数学概念,凸显对象中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

如: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让学生做题:

(1)下列表示的两个角,哪组是对顶角?

(a)两条直线相交,相对的两个角

(b)顶点相同的两个角

(c)同一个角的两个邻补角前后联系,多方印证,加深认识。

部分学生对概念的全面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个“正确”与“错误”摇摆不定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在初步学习某一数学概念之后,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怎么深刻,而是通过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回过头来再对概念进行加深理解,遵循“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学习原则。

如:学生刚接触“二次函数”的概念时,仅能从形式上判断某一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但当他们学习了其图象,研究了图象的'性质后就能根据a得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由a、b确定图象的对称轴,由a、b、c给出图象的顶点坐标。这时对二次函数的概念自是记忆深刻,能脱口而出了。

三、概念的记忆。

1.并列概念,举一反三。、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为一(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清楚了“元”与“次”的含义,则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等概念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纵横对比,在类比中找特点,在联想中求共性,把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轻轻松松记概念。

2.易混淆概念,联系区别。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外延的大小与内涵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大大增加学生对概念的明晰度,提高鉴别能力,避免张冠李戴,为此,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相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及联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学完“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可引导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联系:两者都有对称轴,如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把一个轴对称图形位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部分成轴对称。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主要指这两个图形特殊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仅仅是指一个图形,主要指这个

图形所具备的特殊形状。通过这样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概念的清晰度。

3.从属概念,图表体现。

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其外延之间有着互相包含的关系,在复习阶段若以图表的形式表现,能使概念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概念的巩固。

1.利用新概念复习就概念。如:在四边形这一章中:平行四边形具有四边形所有性质,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所有性质,菱形、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正方形具有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这样链锁式概念教学,既掌握了新概念又加深了对就概念的理解。

2.加强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优先考虑概念题的安排,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合理安排,选题时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多样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做到相关概念结合练,易混淆概念对比练,主要概念反复练。

3.对学生在练习中,课外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抓紧不放,及时纠正。概念教学的重点不是记熟概念,而是理解和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每一位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所犯错误是哪一个概念用错了,或者是将哪一个概念的关键词忽略了,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办。即使是其它方面的错误也要找出是否概念不清而致错,予以分析纠正。

4.每一单元结束后,要进行概念总结。总结后,要特别注意把同类概念区别分析清楚,把不同类概念的联系分析透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

5.运用概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在应用中求得对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的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当然应用概念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耐心地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的“语言”,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就一定能够增强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43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