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

|德龙2

《幻灭》是巴尔扎克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长篇悲剧。今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幻灭读书心得范文,欢迎借阅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幻灭读书心得1

巴尔扎克的幻灭一书,问世已有百年,同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他的文章也是不朽的。我所看过的同类文学著作中,能在文笔、深刻、逻辑等方面胜过巴尔扎克的,少之又少,读过他的书之后,突然就很容易找到其他书的弱点,或是景物描写的渲染力不足或画蛇添足,或是人物刻画不够深入,再或是情节发展过渡不平滑,或是人物过于完美、不够真实,等等。巴尔扎克是位文学巨匠,他似乎天生就是写小说的,他脑子里仿佛充满了无数的故事,无数的人,而他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他们移到纸面上来。

要说我最崇拜的小说家,他可以居首,但他那大腹便便的外形让我总想找出他的缺点,所以看了一些他的书,看完后发现,这个人如果活在今天这个时代,那就是位全能选手,是小说界的达芬奇,天才型的百科全书,他所涉及的领域多而杂,每一本书中都有一个世界,而这每一个世界都各不相同,山中的贵族,市井的小人物,一个畸形的家庭,一家小小的旅社,他通过不同的人物,将刻画的每一个世界构成了一块独立的拼图。而这些拼图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人间了。我常常不敢相信,一个人能有这样的创造力,路遥写成一部《平凡的世界》,已经耗费全力,然而巴尔扎克传世之作不可胜数,一己之力创作了人间喜剧,还有比这更伟大的奇迹吗。

之前看过潘光旦对冯小青的心理分析,如果来分析巴尔扎克,可能会是一个想象充斥大脑的幻想者。但实际上他却是为了还债和养家糊口而写作,金钱果真是最大的动力,也许金钱的引诱对其他人是恶魔,对他却是缪斯女神的化身。

其实幻灭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些冗长,人物也缺乏吸引力,我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虚荣心流于表面的人,另一种就是性情浅薄不成熟的人。吕西安首先占了第一种,虚荣心过强,出身又撑不起他的虚荣心。他长得美,然而美却没有气质和内涵,真的比丑还让人难受。能让我看下去的只剩下那个世界的表面的光鲜、内里的污浊,让我也同吕西安一样,看不见很多东西了。也略微能理解他的无知和失败,却无法原谅他的愚蠢,不知悔改和自大。一个人没有做好全部的准备,靠着天真和外表,这个世界会接受他吗。 很多已经知道的事,可不像书里那样明显和夸张,但是很多观点我不能更认同,一个品质优良的人,并不会得到比品质低劣的人更多的尊重,这种已经成为毒鸡汤的东西,正是我们逃避的真相。真诚待人,相信他人,这样的自己可笑而可怜,狡诈、趋炎附势、搬弄口舌,这样的人更容易在社会上获得容身之所,一旦依靠各种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地位后,除非碰到更加卑劣的人揭露他,又有谁会在意他做过什么,这个社会就是如此,很多时候不想承认,希望给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社会,但实际上不过飞蛾扑火。理想幻灭,畸变成蝶,都是年轻时常常面临的选择。一开始觉得吕西安可气、无能又意志脆弱,后来想他不就是一个作者塑造出来的好高骛远、贪图享乐的年轻一代的典型吗,读着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会像他一样自以为是,一步步被人带入火坑,细细想想,如果自己身处其中,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么。

最近看的东周列国志,想到老子曾说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所谓“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初读时觉得十分美好,民各安其家,罢兵修业,人人恬淡寡欲,真是大同了。但春秋列国里,哪个小国不是靠依附大国苟延残喘,而大国为了称霸,屡屡拿小国立威,再读老子的这几句话,才发现老子的理想主义在当时真可谓是梦里也梦不到的幻想了,最后成为道家尊奉的得道成仙、白日飞升的经典,也不奇。也更可以看出,所谓理想与世俗所隔的距离,在任何时代都是难以弥合的。理想不可以没有,但要分清理想和幻想,这世上能做到的几人,要分清,至少要清楚,自己、社会、结交的人、现在、未来、人性,简单来说,人情世故,你自己是什么底子?能适应社会这个壳子么?结交的人可信么?现在的状况你清楚么?未来的选择和出路明晰么?你对人的本性有足够的了解么?……

依靠天真和小聪明,走不了多远的路,虽然我打心底里不想让天真变成否义词。但这本书不仅让天真成了不好的词,也让诗人这个桂冠变得浅薄,特别是那些莫名其妙的诗句,也许是中文的审美让人欣赏不了,或许是巴尔扎克不擅长写诗,总之,毫无美感,溢满了一个无知的年轻人的所有虚荣和自以为是。再看看爱伦坡写的诗句“仙子摘下轻纱,纷纷起身,脸色刷白,双目茫茫”,虽然也翻译的欣赏不了,至少营造出了一种恐怖、黑暗的氛围。

书也许会说,我承载了太多的悲欢、无奈、有用无用的思想,你透过我能看到千万个世界,有美好也有污浊,但没有一种世界是真实的,真实的世界在你面前,你却告诉我你无力承受,我让你变成了诗人,一切都能转化为优雅的文字,你看到了别人的丑恶,却不知丑恶从何而来,并以诗人的姿态回避他们,轻视他们,到头来你兴许就变成了他们。对恶的轻视就是恶自身,对恶的同情才是善的起源。同情不是原谅,而是了解生而为人的悲戚。

幻灭读书心得2

第一次读这么厚的小说,巴尔扎克对环境的描写不厌其烦,把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一点不含蓄。读《幻灭》就像读武侠小说,新闻出版界的斗争惊心动魄。但是武侠片大都会给人一个满意的结局,好人大仇得报,或得名或归隐,恶人总会因着读者要求到最后全部死光,一派浪漫主义色彩。巴尔扎克却是现实主义大师,没有一点梦想,不留一丝希冀,无论你怎样担心,隐隐中,你已经看到好人(巴是道德观念很强的作家)的结局。斗争的结局,是坏人用奸诈获得好人的发明,然后风生水起,而好人却要说:就这样吧,我们不是做生意的料。每每想到大卫的辛苦发明被库兄弟俩占有,我就觉得心痛。但事实只能如此,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真切的现实社会中,同小说写的一样,艺术家、科学家、诗人,他们的纯粹和专一使得他们没有能力在社会结构中周旋,周旋需要精明、狡诈、自私,被巴尔扎克称为堕落。

一些高贵的灵魂拒绝堕落,如阿泰兹那个小团体,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过着隐忍、克制的生活,但是隐忍无异于天天都在自杀,这句是巴尔扎克说的,却更符合存在主义学说。19世纪之后,人类要挣脱道德束缚的愿望已经达到顶点。

为了免遭诟病,我们既不能问道德规约是否有用,也不能说存在即合理,那么,道德价值观为什么要存在?

或者只是一种需要,不能褒贬。(昆德拉说整齐划一的道德观念只会泯灭人的个性,巴尔扎克自己也说贪婪、自私才是人性最真实的底蕴,他所批评的是否又是他所怀疑的?)那么,巴尔扎克的宣扬、托尔斯泰的说教、雨果的讽刺挖苦,是不是有违“人生只是一场戏,何必演得太投入”(巴语)的名言呢?

科学家做不成科学家,诗人做不成诗人,所以才有幻灭,也是人性的扼杀。所以,看起来总有一些人要为成就另一些人而牺牲掉自己的追求,这就成了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强者生存。生生不息的进化,自然规律而已,似乎是不需要道德的。

有人说(我以前也这样说):在不伤害别人的利益下保持自我。可是这句话多么虚伪,经不起推敲,软弱无力,纸上谈兵,因为事实上,他人即地狱。人和人之间,是无休止的无终结的冲突。

大多数人满意的标准,和我对大卫与吕西安的心痛,又证明了什么呢?这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却也正是叔本华的“永恒的公道”。原来道德性不是宣扬和规定的,而是自发的,从多少世纪以前就有了,柏拉图关于正义的探讨便是。

也许如此层层推进的思考最终会逼近答案,也许根本就没有答案。布洛克最终都没有证明上帝是否存在,我也无法把道德放在一个精确的刻度杯里测量、分析。张爱玲说,世界是混沌且丰富的。寻找答案不过是上帝无聊时分配给某些人的精神游戏而已,人的存在是非理性的,充满随机性、偶然性。

追本溯源,人性的起始到底是什么性质?尼采的利己主义证明道德只是社会发展到每一阶段的需要,叔本华和性本善说证明正义是自发存在的,萨特、波伏瓦、达尔文等人又说道德规约只是一种束缚,结论如此矛盾却又无法觉得各有各的道理。或许可以归结为:善与正义和利己主义原本是自发存在的,在人性的根子上,但是人出生之后,由于环境的左右,让这两者产生了矛盾,产生了争斗,人群开始往两边倒,或者具有了道德性,或者成为排他的利己主义者。社会为了保持平衡,开始制定规约,想让排他的那一部分归于忍让,而规约发展到一定程度束缚了人的时候,又有一些人站出来指责道德,再次摆出人性的另一面。

幻灭读书心得3

《幻灭》是巴尔扎克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长篇悲剧。它的成功,与巴尔扎克另外几部如《邦斯舅舅》一样,是对十九世纪早期法国社会的罪恶、阶级的矛盾的揭露。在我看来,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幻灭》是最为黑暗的一部。在本文中,我将重点阐述我对“罪恶的界限”——即“什么算是罪恶”与“罪恶的极限是什么”的看法。

先看看故事主线:大卫与吕西安是知心朋友,大卫的父亲是一个极吝刻、毒辣的印刷厂老板,吕西安是药房老板之子。他们各怀有远大理想:大卫要发明低成本的优质纸,吕西安要登上文坛。但吕西安爱上了特·巴日东太太,并随这贵妇远走巴黎,却终被抛弃。在记者罗斯多的引诱下,吕西安离开了由高尚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团体,投身腐败的报界,终因自己的放荡与旧情人的算计身败名裂。大卫一方面受父亲盘剥,另一方面与对手进行着不平等的竞争,最终丧失发明专利权。

你可能发现,在作者叙述的故事中,有一些角色的虚伪、贪婪、残忍是格外令人发指的。但如果认真总结分析一下,你会发现,除了大卫、夏娃以及几个知识青年以外,所有的人都有丑陋的一面。例如,罗斯多的口是心非、唯利是图,发展到了可以在一分钟内由扶助吕西安转变为妒忌他的才华。但他也有人性的一面,它向吕西安吐露对腐败报界的鄙视,他在困苦中也为吕西安准备“斗争”的武器——象征地位、博取贵妇好感的漂亮衣服。像这样亦正亦邪的人,还有高拉莉、加缪索等等。但还有一批人,巴尔扎克用较高的智力与不同个性去妆扮的,是纯粹的阴谋家——戈安德、大卫之父、斐诺等,在这难以计数的恶人面前,你会对罪恶的定义产生疑问——难道因为谋生需要写违心的文章,无意中打压到了真性情写作调查天才,就一定有罪吗?——我们不是拥护言论自由吗?难道通过争夺贵族芳心步步高升就是耻辱?——这并没有损害无辜者。反观我们的相关法律法规,实在不足以应对“人之初性本恶”的社会。而当执法者与被执法者同时去损害法治,当道德成为假道学家的武器,原本不够严密的法律便会成为可笑的道具,只是伤害尚存一点良心的人。什么算罪恶?这不是法律问题,遵纪守法只是罪恶的一面墙垣,更多方向上,是信仰、舆论、传统道德在围堵人本性的罪恶。当然,他们有时候会帮倒忙。所以,罪恶本是一切触犯个人操守的行为甚至想法。设若你的操守已经不存在,道德已经成为一个空壳,那毋需行动,就是恶贯满盈。

那罪恶的极限呢?前文提到了许多角色,那么罗斯多就比戈安德罪孽轻微?可不能因为阶层或团体划分罪恶的类型。譬如,巴日东太太的邪恶是贵族的轻浮、专横,她直接导致了吕西安与大卫的灾难。但从另一方面讲,无产者塞利才背信弃义、朝秦暮楚的本性就比巴日东太太洁净?从本性、结果、社会影响各方面看,才能发现罪恶的种类之“丰富”。你也可以明白——没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

《幻灭》用几个年轻人的落魄,惊醒每一个读者的心与脑。它是残酷的,让我们观赏命运的恶毒游戏;它又是慈悲的,用堕落去呼唤升华。

幻灭读书心得4

很早以前就想看巴尔扎克的这本书,一直到现在才付诸行动。其实想看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小说的名字,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幻灭这个词语,我有一种由衷的青睐,故事中那些野心的幻灭又将我深深的拉入了思想的漩涡。

在这本书里我看见了小人物的奋斗,看见了每一个青年对于功名的渴望,看见了一个个在繁华的闹市中迷失了灵魂的个体,更看见了人与人之间爱的付出与奉献。这是写给每一位青年的警示录,更是一个真实社会的缩影,让我们在唏嘘感叹中读懂人生。这又是贫苦大众奋斗的血泪史,他们浑身是血的向上攀爬,却终究要被残酷的贵族和资产阶级蔑视和拒绝。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是围绕两个有理想的外省青年展开的,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性格却迥然不同。大卫为人正直善良,脚踏实地,勇敢坚强,为了朋友和亲人可以牺牲一切;吕西安情感炽热,向往虚华富贵的生活,聪明却自命不凡,喜欢不劳而获,这也就注定了他们人生道路的差别。大卫守在外省的土地上,和同样平凡善良的夏娃结了婚,为了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提供舒适的生活,致力于研究纸张制作过程的改良。而吕西安则借助于贵族,借助于自己俊美的外表,走进了巴黎,走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奢华生活。

吕西安初识德•巴日东太太,因为外貌而受到邀请时,经历了对大卫的第一次背叛。当吕西安激动地跑到大卫面前说德•巴日东太太同意见他时,他从野心出发的想法却是自己的前程能否一帆风顺。无疑,面对着野心,友谊已经居于了次要的地位,欲望侵蚀着他的情感、良心甚至灵魂。吕西安对大卫的第二次背叛是他和德•巴日东太太逃离外省,奔赴巴黎时。他是那样的急迫而奋不顾身,抛掉了妹妹夏娃和大卫的婚礼,去追逐自己的巴黎梦,这时他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中心位置。吕西安对大卫的第三次背叛是他做上记者,在巴黎叱咤风云、纸醉金迷之时。当他挥金如土,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花花公子时,他忽视了大卫、夏娃和母亲的付出,独自享受着巴黎的繁华与奢侈。吕西安对大卫的第四次背叛是他在极为落魄的时候,以大卫的名义签下了三千法郎的期票。这是他所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困境,而丝毫没有思虑大卫的处境如何,他的自尊与虚荣绑缚住了他对亲人的关切。

我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觉得吕西安身上一无所取,只是他从小到大一直在接受母亲与妹妹的付出,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迫切的想摆脱贫困的生活、卑微的社会地位,所以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他整个人的思维与行动都变得极为混乱,以至于他不惜牺牲别人去解决自身的危机。但是当危机感逝去之后,人性与良知又不断的鞭挞着他的灵魂,使他深陷于悔恨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并想尽一切方法去弥补伤害。当他迫切想改换姓氏并终于迎来了德•巴日东太太的示弱时,他想到了柯拉莉的爱与付出,拒绝了曾经的情人;当他和柯拉莉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时,他仍然没有背叛困苦时相互帮扶的小团体,哭泣着去寻求阿泰兹的帮助与原谅;当他意识到自己给大卫带来了多么大的灾难时,迫切地要去承担责任甚至想要死亡,并最终把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卖给了西班牙外交官的秘书,换来了一万五千法郎去弥补自己的过失。他不过是这样一个平常人,不够坚强、充满欲望,却终究稍显稚嫩,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其实都有吕西安的影子,不是吗?

我们以为巴尔扎克会给大卫一个最为完美的结局,因为他是那样善良而理想的一个男人,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个名副其实的发明家终于研究出了低廉的制纸工艺,却被库安泰兄弟设计夺走了辛勤取得的果实,让人忍不住叹息和愤怒。巴尔扎克的小说是这样真实,他用这份不完美揭露出了法国大革命之后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崛起,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角逐愈发激烈,大卫这样心无城府的人又哪里有取胜的机会呢?可喜的是大卫和夏娃对金钱与名利的热衷并不狂热,他们接受了这个事实,静静地在乡间经营着自己的产业。

除了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我们还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文学艺术商品化和新闻界黑幕重重的现象。作为吕西安入门导师的卢斯托,带领着他一步步走进了新闻界暗黑的河流深处,为我们揭开了新闻的面纱。吕西安凭借着漂亮的外表和出色的口才赢得了自己在新闻界的一席之地,紧接着就在卢斯托的指导下玩弄文字,攻击自己的敌人甚至朋友。借助一篇篇或攻击或赞美的稿子,他们可以使印刷商、书商、剧场老板、演员甚至政府俯首称臣,他们可以决定一本书的销量、一个人的前途、一个店的收益。

刚入巴黎的无名小卒吕西安的小说和诗集无人问津,而在新闻界叱咤风云的吕西安却借助一支笔使印刷商乖乖的奉上了三千法郎。在巴黎落魄的吕西安遭到了贵族夫人的抛弃,舞动笔头的吕西安却逼的巴日东太太和夏特莱伯爵进退不得、如坐针毡。四处碰壁的吕西安觉得小团体有才华有抱负,被笔杆的力量诱惑的吕西安深觉小团体过于迂腐。吕西安的野心触碰到了奢靡的生活、虚浮的名声,更兼有新闻赐予的巨大力量迷惑了他的双眼,于是他的自尊心彻底膨胀了!这就是新闻的力量,在那个资产阶级迅猛发展、新闻业尚缺乏管制的时代,掌控着新闻的人就掌控了舆论,掌控了舆论也就掌握了地位和金钱,拥有这些的人想要守住自己的操守与准则又是何其的艰难啊!这也就注定了吕西安的结局,他不明晰贵族的手段,又不明白党派报刊之间斗争的利害,最终成为了战争中的炮灰。

印刷界和新闻界狼狈为奸,使得许多真正好的文学作品遭到冷遇和抨击,质量不够的书籍却登上了文学的高台,这是时代的悲剧,更是文学艺术史的悲剧。新闻界需要自由,更需要规范;文学需要创新,更需要真实;理想需要奋斗,更需要理智。

幻灭读书心得5

《幻灭》是一部值得推荐给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读的书,我非常喜欢,一是巴尔扎克朴实的文风,二是巴尔扎克在处理吕西安结局时的神话般的手法。

巴尔扎克是一位伟大的写手,毫无疑问,他在法国文学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他的《高老头》曾节选入我国中学课本。巴尔扎克一生从事过不少职业,可惜都不成功,他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成果--《人间喜剧》,也或多或少因此最终累死于写作。《人间喜剧》由91部小说构成,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部分。《幻灭》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三部。主人公吕西安最终的命运安排在另一部书《烟花女荣辱记》(也称《交际花盛衰记》)中。

在《幻灭》中的几位主人公中,我谈不上喜欢谁,讨厌谁。我喜欢大卫.赛夏的塌实肯干,喜欢盲从的爱情,却不喜欢他过分地迁就朋友。我喜欢夏娃对爱情的执着,喜欢她在危机时刻所表现出的女性的果敢与干练,却不喜欢她过分地迁就哥哥。对于吕西安丝毫谈不上什么喜欢,倒是也不厌恶,非但如此,从他身上恍惚可以看到一些自己以前的影子。

不再谈什么感想了,仅将一些经典的富于哲理的语句和生动的描写摘录于下,让巴尔扎克自己来说吧!

"除了聪明没有别的财产的人,时间是的资本。

"在某些人心中,不在眼前的人总占着第一位。

"你(吕西安)思考问题的时候冠冕堂皇,表现你很高尚;做出事来偏偏不大正当......你永远不能满足跟你自己一致。就算荒唐,宁可思想荒唐,行为还是要正派。

"你(吕西安)想到一句俏皮话就觉得非说不可,便是叫你的朋友伤心也顾不得。

"一切要靠机会,最要不得是有了聪明才智,孤零零的守在冷角落里。

"作品越好,卖出的机会越少。优秀的人总是比群众高一等,他的作品要过相当时间受人赏识以后,才能风行。

"穆罕默德叫山走过来,说道“你不过来,我来!”

"法国成语:时间是个了不起的老师。

"佛洛丽纳16岁,身材瘦削。她的美像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只有喜欢稿本胜过完工的图画的艺术家才赏识。这个迷人的女演员相貌之间处处流露出秀气,很像歌德笔下的迷娘。

"只要能挖掉他的“好”朋友的一双眼睛,他自己挖掉一只也愿意。

"两个小韦尔努难看得像树上长的疮。

"这等女子(柯拉莉,吕西安的情人)能抓住男人心中最软弱的地方,有一套百依百顺的软功,迎合男人的懒散的习惯,她们的力量就是从这一点上来的。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说过:真理藏在井底,深不可测,很少希望掘出来。

"拙劣的草图经过修正,点铁成金的实例,永远比理论和批评更有意义。"



幻灭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相关文章:

骆驼祥子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300字7篇

    3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