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电影剧情解析

|金梅

《长安三万里》电影剧情解析是什么?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定档 7 月 8 日全国上映,这是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首部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长安三万里》电影剧情解析,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长安三万里》电影剧情解析

《长安三万里》电影剧情解析

《长安三万里》选择了几乎零门槛的历史题材,无论男女老少,在观影过程中都会感到亲切熟悉。电影中涉及到了安史之乱、吐蕃之战、扬一益二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史实,只要调动中学时代的知识,就可以轻易打开《长安三万里》的大门。

在安史之乱中,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等诗人都有过惊涛骇浪的人生际遇,电影也围绕着具体的人展开故事,用小切口讲述大历史。

《长安三万里》采用了巨大篇幅描绘了长安。长安是唐朝的首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汇聚着来自各地的居民。长安是文人立身扬名的梦想之都,李白被召入宫廷做翰林供奉时,知名度在长安水涨船高,并见到了赏识自己的贺知章,这位老前辈比李白要大四十多岁。

孟浩然40岁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在秘书省参加联诗会时,用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举夺魁,在长安一战成名......

长安、扬州,都是当时天下最繁华最富庶的城市。电影对于这几座城市经济繁荣、文化争鸣、风景秀美的描画,瞬间将观众拽入大唐盛世。正因如此,当我们看到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时,才会更加哀叹、惋憾。

《长安三万里》有哪些亮点

影片较为出彩的地方在于对叙事节奏的精准把握。首先,影片情节安排详略得当。《长安三万里》虽然讲述盛唐转衰之事,却将主要篇幅集中在高适和李白的成长和友谊上,朝堂大事几乎舍去,只讲与高适直接相关的边关之难。如此安排,将时代与人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次,影片悲喜交加的叙事节奏,也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较好地服务影片的叙事主题:盛世有华章,乱世出英豪。总体而言,影片以意象化长安的方式,呈现出强调个人的寻道之路和赞颂文章的传承之功两大叙事主题。一方面,长安是有志者施展抱负的宝地,以高适为代表的人们怀揣着鸿鹄之志意欲前往长安。但所谓“三万里”实则是天涯之距,盛世太平如梦幻泡影,长安衰败只在朝夕之间,甚是无奈。然为人臣子,当忠于君王所托之事,最终高适大退敌军。了却君王天下事,填得自我赤子心,却赫赫然归于天地,望在山水与诗歌间,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寻己道,行己道,以文章显道。另一方面,长安作为唐诗名篇的容纳之所,彰显盛唐气象。影片结尾处,高适怀抱《河岳英灵集》,与随侍玩起“长安”飞花令,描绘出“长安”诗背后的人与物,史与事,道与法,诉说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真谛。也正因此,影片传递出一种悲情,这种悲,既是情绪之悲,即大时代下人物身不由己的宿命之悲;更是情感之悲,即反抗宿命而寻求自我的悲壮;还是情怀之悲,即兼具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的悲悯。这种悲怆掩藏在乐观主义与豁达心境之下,并随着长安的故事层层递进,圈圈晕染而开,最终在文与道的和谐图谱中化为人文关怀,给人以温情之感。于是,故事寥寥几笔道出一众盛唐名人的悲惨结局;将杜甫置放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静好岁月中;让李白肩比彩云,同仙鹤归,在声声猿啼间,踏轻舟拍绿浪,乐辞白帝城。

《长安三万里》为什么值得看

《长安三万里》之所以能在上映第二日就在豆瓣斩获超8分的好成绩,还在于影片塑造的多元且立体的人物形象。影片以高适晚年回忆,书写盛唐衰落景象。随着他与李白相交之谊的展开,那些为大唐飘逸风姿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一一登场,并以散点透视的绘画手法点缀在大唐画卷上,各自演绎着自己的人生轶事。如此,《长安三万里》又好似一幅只属大唐的清明上河图。这种散点透视式的创作方式,赋予影片一种共时感,张旭、贺知章、吴道子、王维、杜甫等人汇聚一堂,更显大唐之盛。但所有人物无一例外的悲惨结局,又再一次突出了影片的历史性。这不禁让人感叹,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纵然时间如过眼云烟,盛衰乃国有常事,华章看似东流之水,而凭借笔墨纸砚等媒介,历史不会被遗忘,文明也将接续长存。

《长安三万里》还塑造出了李白与高适这两个极为立体的人物形象,既与历史互文,又基本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的“天花板”,其诗奇幻瑰丽,他是世人眼中超脱于六界之外的谪仙人形象。与以往认知有所出入,片中的李白多了几分“人气”。他心有傲气,会因崔颢的一首《登黄鹤楼》而自愧不如,立志下扬州作好诗;他性子顽劣,会同裴十二盗劫柘枝舞女;他彷徨迷茫,会向孟浩然寻求是否入赘的答案;他甚至会犯错,耽于酒乐而忘却与好友高适的约定。但这种复杂的形象也从侧面突出了李白的矛盾性,他有出世魂,亦有入世心;他望展鸿鹄之志,却无奈只能流连诗酒之间。所以他隐居庐山后才会应永王之求,出山为其作诗。这一情节的设计,将历史上那个既可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傲李白与又可低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无奈李白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相较于李白,高适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更偏类型化,他出身低微,口齿不清,非读书之才,但是勤奋刻苦成了他的标签,于是他成长为独当一面、收复长安的武将。在高适的身上,成长弧光熠熠生辉。但是,站在历史长河而观高适,他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人。在片中,他更多被塑造成了中间人的形象。站在长安历史的中间,他是唯一一个看见盛世长安与废墟长安的人;站在诗歌发展的中间,他既与“诗仙”李白交心,又与“诗圣”杜甫交志,是连接唐诗飘逸之姿与唐诗纪实倾向的诗人。事实上,李白与高适既相似又相异,他们在少年得意之时相识,有着对长安的美好向往,却自扬州分别后,走上了各自的道路。造化造物,因缘际会,李白与高适所寻之道不同,所行之事也不同。影片将浪漫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冲突置于前台,再次将出世与入世这一议题悬于二人与观众之间,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高适勇退吐蕃的叙事和携《河岳英灵集》而游四海的结局让出世与入世达成和解,即大丈夫自当如李白《侠客行》中写到的一般,“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既能入世而为又能出世而行。影片中,李白亲言《侠客行》乃依高适形象而作,这也道明李白入世之心。可是时代阴影下,李白的命运早已注定,宿命论说为李白蒙上了悲情,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高适对命运的反抗更显悲壮,对他人的悲悯也更具力量。

《长安三万里》上映时间

将于7月8日上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国产动画厂牌追光推出的“新文化”系列的开篇之作,由谢君伟、邹靖执导。

《长安三万里》的创作背景

“李白、高适的诗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对他们的故事既熟悉又陌生,我们这次想通过动画电影的形式去展现大唐盛景和这些伟大诗人的魅力,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诗意浪漫。”《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介绍,该片旨在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演绎,以打动更多人。

谢君伟的儿子有本书叫《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29首》,有天孩子在背“春眠不觉晓”,谢君伟很自然地接上后面的诗句,让儿子大感惊讶。在那一瞬间,谢君伟感到,两代人的情感被文化串联起来了。“让我有机会把他们熟知的李白、杜甫、王维的故事用动画展示给下一代,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长安三万里》这一片名,来自明代陈子龙《从军行》“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这个片名也点出了影片主题:“长安”代表李白、高适等人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是他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片中的各个主角都不太得志,李白一生都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挣扎,高适大器晚成,郭子仪有过被判罪甚至要被斩首的经历……但他们在自己人生的困境中依然坚持往前,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种人生态度,不论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非常珍贵。此外,人与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情感,也是该片着力刻画的重点。

    59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