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为什么这么火

|倩愉

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开篇之作《长安三万里》曝“明月照古今”版终极预告和终极海报,影片从老年高适回忆展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为什么这么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电影《长安三万里》为什么这么火

电影《长安三万里》为什么这么火

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年轻群体中走红,观众在水墨意境与最新光影技术的完美融合里,感受辉煌壮丽的中华诗歌艺术。

《长安三万里》以老年高适的口吻,回忆了他一生中与李白从相识到相知的过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从江夏到长安,从旖旎的扬州到肃杀的西塞。动画的优势在此刻得到最大的发扬,诗句中的狂浪不羁与瑰丽想象,全都在影片的画面中倾泻而出。

电影长安三万里剧情介绍

电影讲述安史之乱后数年,吐蕃大军入侵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电影以李白和高适两位大诗人波澜壮阔的生平经历,以及彼此的情谊为剧情脉络;同时,众多历史中家喻户晓的著名诗人、艺术家及爱国将领也会在本片中出场,共同构画出一幅充满史诗感的大唐群像画卷。从灯火盈门的市井酒巷,到长风浩荡的辽阔原野,大唐开元盛世的璀璨景象映入眼帘。

从高适视角回顾李白的一生

《长安三万里》真正的主角是李白,但电影却从另一位诗人高适的视角出发,回顾他与李白的一生往事。谢君伟解释,李白是天才,是“谪仙人”,而高适更像传统意义上的普通人,更接近大众,他的视角更容易让观众进入影片。

在角色设计上,因为电影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不同年龄段的形象,影片共呈现了25个版本的高适,15个版本的李白。“比如高适,他从8岁到60岁,换衣服、长胡子、皮肤纹理都有变化,连他的马都有很多种,不同时期骑的马不一样。”谢君伟说。

片中的中年李白,贴近教科书上大家熟悉的形象;而青年李白,影片主创希望他是潇洒的,所以给他设计了散发,而且因为史载李白剑法出众,所以片中他的形象很像一个剑客。“电影里李白、高适穿的都是唐朝的圆领袍,但我们根据两人不同的性格,对服饰进行了不同的设计,高适是比较坚韧、中规中矩的,李白更潇洒,所以他的圆领制式会有一些变化,与其性格相匹配。”谢君伟说。

在人物故事上,《长安三万里》剧本遵循历史走向,但对于历史的空白部分,主创会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对这些空白进行艺术想象和设计,突出人物生平和性格。比如,片中展现了李白和高适的三次相扑。“唐代的社会风气尚武,相扑在当时比较流行,所以我们设计了李白会相扑,并且还教会了高适。电影里的相扑发生在他们人生的不同时期,青年时两人都身强体壮,到了中年身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他们的精神还在。”该片导演邹靖说。

唐代诗人高适个人介绍

高适(约649年-约713年),字长仲,汉族,山西太原(今属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才被认为是唐代豪放派诗人中最出色的之一。

高适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但他并不喜欢安逸的生活,而是喜欢冒险和探索。他年轻时曾经参与抵抗吐蕃入侵的战斗,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后来,他离开军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高适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语言生动,富有力量。他的诗作以描写战争和边塞风景为主题,反映了唐代边疆民族与外族的斗争以及士兵们的艰苦生活。他的作品深受士人阶层的喜爱,被誉为“士人之诗”。

高适的代表作有《塞下曲》、《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塞下曲》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无奈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古原草为象征,表达了诗人与故乡的深情别离之情。

高适的诗歌影响深远,被后世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在唐代及后世都得到了广泛的传颂和赞赏。

“诗仙“李白吟诗舞剑直抒胸中大鹏之志

李白一边吟诵自己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边在月下舞剑,姿态极其潇洒,而随后无论是青年时与高适策马奔腾还是与众友斗酒诗百篇,亦或是年老后独自乘舟远行的画面,都将李白天真浪漫、随性洒脱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十分好奇正片中会如何讲述这一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故事从高适视角,讲述他与李白年少相识后跨越数十载的情谊。李白青年时意气风发,颇具剑客气质,而经历世间浮沉后的中老年李白形象,则更贴近大众认知里的“诗仙”形象。主创团队希望借助不同年龄段形象和造型的变化,为观众展现一位从历史长河里走出来的、更鲜活的李白形象。

    59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