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入伏入伏的含义

|欣敏

今天正式入伏,三伏长达40天,今天至7月20日为初伏,共10天;7月21日至8月9日为中伏,共20天;8月10日至19日为末伏,共10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什么叫入伏 入伏的含义是什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什么叫入伏入伏的含义

什么叫入伏 入伏的含义

入伏意思就是进入三伏天,“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因为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一般是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

进入伏天后气候以温高、低压、湿度大、风速小为主,整个人仿佛置身巨大的蒸笼,闷热难耐。入伏后昼夜温差小,容易休息不好,所以活动量不要太大;饮食要清淡,不要增加肠胃工作量;注意夏季卫生,避免夏季传染病;伏天是食物霉变高发期,要注意食物保质、保鲜。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今年的“三伏天”有何特点?

两个“最”来概括!

本世纪入伏最早年份之一

据悉,今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

夏至后不久,便是伏天。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带庚的日子为庚午日,对应的公历日期是7月11日,所以这天就成了今年入伏的日期。

修立鹏表示,每年入伏日期虽然不一样,但均在公历的7月中旬。去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而再早一点的年份还有7月13日、7月17日入伏的,“今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

今年或成历史上最热夏季

今年是7月11日入伏,而且又是超长待机的40天,气象部门预测2023年或成为历史上最热夏季。

11号开始,由于长江中下游降雨减少,这里的最高气温会迅速攀升到35℃以上。12日,受降雨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北方高温天气将明显减弱。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10天,江南、华南等地多35℃以上高温天气,高温日数一般有7~9天,且湿度较大,体感闷热,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部分地区可达38~40℃。

从常年来看,小暑期间,南方高温的耐力也是最强的。北方高温主力月是6月至7月,而南方高温主力月则是7月至8月。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南方小伙伴要做好高温“持久战”的准备了!

三伏天养生喝什么汤好?

夏季温度高,想要一款既能养生又能降暑的汤饮,绿豆可以降暑但是性寒凉,所以对于很多人脾胃差的人群来说,绿豆汤并不合适,只会加重脾胃的虚寒状况。但是加入黑豆就能达到补脾健胃的功效,而红豆和绿豆都有清热解暑、祛湿利尿的功能,三者刚好相互联系,相互综合,从而达到健脾利湿的目的。

三豆汤

绿豆30克,红豆50克,黑豆20克,将这些材料用清水浸泡一个晚上,再将食材一起放到锅里,加适量的清水,煮至豆子熟烂,可以放一点点冰糖调味。 作用:绿豆清热解暑,解毒排毒;红豆清热利湿,养心益血;黑豆补肾益阴、补血安神。此汤可解暑热,又益气血。

苦瓜豆腐瘦肉汤

鲜苦瓜250克、豆腐250克、猪瘦肉200克,料酒适量。苦瓜去瓤切成小块,豆腐切小,猪瘦肉切薄片。先将猪肉片入锅中,调入料酒和精盐,加水煮沸5分钟,入苦瓜、豆腐共煮即可。 作用:苦瓜清热祛暑、明目解毒、利尿凉血、解劳清心、益气壮阳;豆腐益中气,和脾胃,健脾利湿。此汤清心涤热而明目。

冬瓜薏米百合排骨汤

排骨750克、冬瓜300克、百合40克、薏米80克,生姜适量。薏米和百合提前用水浸泡5小时,排骨入冷水锅烫水去血沫,捞出冲干净,冬瓜和姜洗净切好,将排骨、薏米、百合先煮沸,再放冬瓜煮至食材熟软,调味。 作用:冬瓜祛湿利尿,百合润肺养阴,薏米健脾利水、清热排脓,排骨补虚、滋阴。此汤热解毒,利湿化滞、降脂降压、通利小便。

丝瓜豆腐鱼头汤

丝瓜250克,豆腐250克,鱼头1个,生姜适量。丝瓜去角边,洗净切好,豆腐用清水略洗,切块,鱼头洗净,切成两半,将鱼头和生姜放入锅里,注入适量沸水,大火煮10分钟,再放豆腐和丝瓜,用小火煮15分钟,调味。 作用:此汤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之功,可改善发热口渴、头晕目眩、便秘尿黄等症状。

入伏是按庚日计算确定的,那么什么是庚日?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由于天干是10个,10个天干循环一次就是10天,所以,每隔10天出现一个庚日。所谓的“庚日”就是遇上个“庚”字的这一天。

夏至后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就是第三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因为夏至和立秋的时间每年农历不固定的,前后有一天变化,夏至和立秋之间有的年份出现4个庚日,有的年份出现5个庚日,所以,中伏的天数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2012年中伏为10天。

现在农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少了,很多人连夏至、立秋是哪一天都搞不清楚,更没有办法记住或者计算庚日了,2012年什么时候入伏算不出来不足为奇,没关系,每年我们都会告诉大家当年的入伏时间,大家只要上网查询一下就可以了,比自己计算或者翻日历计算方便快捷多了。

入伏后,会更热吗?

入伏是温、湿度的一个总体概括,我国通常在7月中旬左右入伏,副热带高压北抬控制北方地区,出现无雨、高温、高湿的天气现象。

入伏后一般以“桑拿天”为代表,与现在的晴热、干热天气大相径庭。就人的个体感受而言,体感温度不仅和气温有关,还受湿度影响。“桑拿天”因湿度较高,身体排出的汗蒸发不掉,热量散不出去,此时人的体感温度也更高,就会感觉到闷热、易中暑。

未来一段时间,雨带将逐渐北移,北方地区将进入雨季,干热天气会随之结束,转入闷热天气。届时,高温天气的防范应从高温干热转为高温高湿,大家应做好针对性应对。


    59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