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最低分数线

|艺洁

近期,各省(区、市)正陆续发布2023年高考成绩,并即将启动高考志愿填报工作,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广东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最低分数线公布,欢迎阅读!

广东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最低分数线

广东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最低分数线公布

经省招生委员会研究决定,广东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各批次录取最低分数线如下:

一、本科院校(含执行本批次最低分数线的提前批非军检本科院校)

(一)本科各科类

普通类(历史):总分433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439分。

体育类:文化科总分365分,体育术科203分。

美术类:文化科总分325分,美术术科195分。

音乐类(含音乐学、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文化科总分325分,音乐术科195分。

舞蹈类:文化科总分310分,舞蹈术科195分。

广播电视编导类:文化科总分405分,广播电视编导术科204分。

书法类:文化科总分350分,书法术科215分。

播音与主持类(含粤语):文化科总分350分,播音与主持术科220分。

艺术类校考:文化科总分310分。

(二)特殊类型招生录取控制线(含强基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校专项计划、综合评价)

普通类(历史):总分540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539分。

(三)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地方专项计划)

普通类(历史):总分510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509分。

(四)高水平运动队

普通类(历史):总分457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456分。

二、专科院校(含执行本批次最低分数线的提前批专科院校)

普通类(历史):总分180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180分。

体育类:文化科总分310分,体育术科195分。

美术类:文化科总分230分,美术术科160分。

音乐类(含音乐学、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文化科总分230分,音乐术科160分。

舞蹈类:文化科总分210分,舞蹈术科160分。

广播电视编导类:文化科总分310分,广播电视编导术科190分。

书法类:文化科总分310分,书法术科195分。

播音与主持类:文化科总分310分,播音与主持术科210分。

艺术类校考:文化科总分210分。

三、军队本科院校

(一)军队提前本科批次院校(含空军、海军招飞、武警工程大学、武警警官学院、武警特种警察学院、武警海警学院)

普通类(历史):总分540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539分。

(二)军队本科批次院校

陆军工程大学(人防系统定向)

普通类(物理):总分456分。

四、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普通类(历史):总分540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539分。

五、本科院校订单定向培养农村教师人才(教师专项计划)

普通类(历史):总分457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456分。

其中,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普通类(历史)总分520分;普通类(物理)总分519分。

体育类:文化科总分365分,体育术科203分。

美术类:文化科总分325分,美术术科195分。

音乐类(音乐学):文化科总分325分,音乐术科195分。

六、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卫生专项计划)

(一)本科院校农村卫生人才专项计划

普通类(历史):总分520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456分。

其中,汕头大学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普通类(物理)总分519分。

(二)专科院校农村卫生人才专项计划

普通类(历史):总分413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419分。

七、本科院校少数民族班(招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少数民族班)

普通类(历史):总分393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399分。

八、预科班

本科院校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

普通类(历史):总分373分。

普通类(物理):总分379分。

其中,湖南大学:普通类(历史)总分540分;普通类(物理)总分539分。

高考招生有哪些投档录取模式?

高考投档录取模式由各省级招生委员会确定,一般有两种模式: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和顺序志愿投档录取。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采用“分数(位次)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先按照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再依据考生填报的平行志愿顺序、结合高校招生计划和投档比例依次进行检索,当检索的志愿有投档缺额时即进行投档,投档成功后不再检索填报的后续平行志愿。在一轮完整的平行志愿检索投档过程中,每位考生最多只有一次被投出(投档成功)的机会。

顺序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也称为梯度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采用“志愿优先、遵循分数”的原则。即同一批次允许考生填报若干个按顺序排列的志愿,通常称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等。在第一志愿投档时,凡第一志愿填报相同的考生,遵循从高分到低分按投档缺额进行投档;第一志愿投档录取完毕后,如所填报志愿有投档缺额,进行第二志愿投档录取。依此类推。

投档工作由省级招生委员会负责,考生电子档案投档到相关高校后,高校按照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

考生被投档后有退档风险吗,哪些因素会造成退档,被高校退档影响后续批次录取吗?

高校招生录取实行“学校负责、省级招办监督”机制。无论是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还是顺序志愿投档录取,考生的退档风险主要有两个。一是考生高考成绩没有达到所报专业录取分数且不服从专业调剂;二是考生存在不符合高校招生章程规定的其他要求。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拟报高校招生章程,防止因误报而被退档。

被高校退档的考生不影响考生后续批次录取。考生还可参加本批次征集志愿投档录取(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将高校未录满的计划再次公布补征志愿)或后续批次的投档录取。已被录取的考生,不能参加后续志愿投档录取。

填报志愿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考生在志愿填报前要做到四个了解,做到“知己知彼”。

一是了解国家需要。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拟报的学校和专业选择应充分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立志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中体现个人成长价值。

二是了解个人情况。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考生要综合考虑自己的高考成绩、兴趣特长、未来志向等因素,理性考虑意向学校。

三是了解高校情况。了解意向高校近年录取分数(位次)情况、学校招生章程内容和该校在本省招生各个专业人才培养、就业前景等情况,新高考省份考生还要注意高校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

四是了解招生政策。了解本省(区、市)志愿填报办法、投档录取规则等信息。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应及时向有关招生考试机构、高校和中学咨询。

填报志愿时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应结合考生本人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各方面信息,科学选择,自主填报。

一是合理定位。知分、知线、知位次。成绩(位次)的高低,是考生填报志愿的基础因素,决定了可选择的高校和专业范围。考生要合理定位,理性选择志愿,不盲目攀高,也不妄自菲薄。

二是统筹考虑。考生应结合个人志向、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生涯规划等多种因素,着眼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综合考虑。高校专业没有所谓“冷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考生和家长切记盲从,也不要追求“不浪费分数”的极端想法。

三是初选方案。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思路,结合本省(区、市)可填报的志愿数量,参照意向高校近年录取情况,分冲刺志愿(往年录取位次略高)、稳健志愿(往年录取位次接近)、保底志愿(往年录取位次偏低)三个区间段选择相应的高校。同一区间段内几个高校应参照往年录取位次适当拉开距离,保持一定的梯度。要注意选好保底志愿,防止所有志愿偏高脱档。

四是优化完善。对初选志愿进行综合优化,根据意愿,合理排序,避免志愿顺序安排不合理带来的风险。平行志愿虽然等同于同一个志愿,但是在投档检索时有先后顺序。考生在充分了解相关高校近几年录取位次及位次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意愿合理安排志愿顺序。

五是正式填报。根据确定拟报考志愿的顺序,严格按照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的志愿填报流程和操作要求,填报个人志愿信息。

填报志愿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是牢记填报时间,尽早进行填报。考生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填报志愿,填报志愿系统按照规定时间关闭,关闭后考生将不能再填报。建议考生尽早填报,尽量避免集中在截止时间临近前填报。

二是增强防范意识,管好个人信息。考生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号、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和志愿填报系统密码等登录信息,不要泄露给他人,防止志愿被他人篡改。

三是勿信小道信息,谨防上当受骗。社会上一些机构或个人开展的各类志愿填报咨询活动存在政策解读不准确、信息提供不真实、费用收取不规范甚至诈骗等问题,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轻信。此外,还存在有机构或个人以所谓的“权威专家”“内部信息”等名义开展虚假诈骗活动,提醒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严防被骗。

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有哪些公共服务?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工作,指导各地建立了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中学多方面志愿填报咨询公共服务体系。

在教育部层面,每年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举办“高考网上咨询周”活动,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参加,通过文字问答和视频直播等方式,为全国考生和家长提供志愿填报咨询指导和服务。2023年咨询周时间为6月22日-28日。

在各地层面,地方招生考试机构将为考生精心编写多种形式的志愿填报服务材料,包括高校招生计划查询、高校近年录取情况、志愿填报办法和招生录取政策、考生须知等,并通过专题讲座、视频直播、开通咨询电话等方式为考生解疑释惑。

在学校层面,招生高校会组织开展现场咨询、网上咨询、电话咨询、在线直播等活动,解读学校招生章程、招生办法和往年录取参考信息,提供各类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中学会面向考生和家长进行志愿填报培训,及时提供相关部门和高校权威宣传解读资料、发布渠道、发布安排等信息,并组织教师为考生和家长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服务。

考生可以通过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各高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或编发的志愿填报相关资料等渠道查询所需参考信息,也可通过拨打当地招生考试机构、高校和中学开通的咨询电话或线上咨询等方式了解相关政策和信息。


    52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