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文凤

清明节真是一个有着种种含义,又有着难过悲伤的情感。关于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该怎么写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大家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大家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扫墓祭祖习俗

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风俗尚未融合,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先秦时中原扫墓主要在寒食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上古四时祭仪中春季祭祀宗庙的大礼称为春礿(后为春祠)之礼。 清明节祭祖,酒是一定少不了的。

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

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清明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具有亲近自然和礼敬祖先的意义。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清明节具有亲近自然和礼敬祖先的意义,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还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40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