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网 > 教学资源 > 说课稿 >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

|康华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15篇

编写说课稿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整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和讲课流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的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1)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板块的运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的运动”是“海陆的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板块运动的规律。

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

从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中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

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 ,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十章南亚的第二节课文。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因此,印度是南亚8个国家中,要求学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征的唯一国家,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8个国家之一。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地理总论之后,继第一册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而且本节课文为了避免与前一节南亚概述内容重复,着重从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方面来阐述印度的地理特征,从而为后面学习国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为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印度是当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b.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印度农作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通过对印度历史发展的简介,使学生树立反对殖民主义的观念。

b.通过讲述印度的人口和农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农业物种类丰富,粮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给,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人口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压力很大,因此把农业发展和人口压力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存在于教学重点之中的自然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只有通过讲解不同农作物的习性和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步步启发,层层突破,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

4.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

(1)世界文明古国

(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除文字外,还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以及两处"读一读"和一处读图练习。

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略讲,主要通过看人文景观图和有关录相以及自读课文,了解印度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

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及难点所在,所以要详讲,主要通过读图析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解除难点,突出重点之目的,当然在讲述"人口压力"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课文较简单,还须补充材料,列举事实,说明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第一:中学地理是一门包括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地理对象的广阔性,地理空间的遥远性与学生视野、见闻的局限性之矛盾,所以要求学习地理必须经常借助地图,以小见大。

第二:中学生初中阶段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机械记忆,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往往用死记硬背的办法业进行机械记忆。

因此: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读图分析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到知识,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采用以上两种主要教法的同时,针对本节课有较多的提问而采取小级竞赛的方法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之目的,也使得课堂活动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教具:南亚地形挂图,有关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及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的电脑课件,印度舞蹈录相片(约2分钟),若干景观图。

三、说学法

地图和地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地理学科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地图和地理是"骨"和"肉"的关系,地图犹如"骨架",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知识附在这副"骨架"上,才能容易记住,并引起一系列联想,从而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而且阅读地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问,启发学生运用相地理知识、地理图表来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经过推理解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大家先盾一段录相,看完后请回答,说出这是哪个国家的舞蹈?(板书课题:第二节印度)

这样导入新课,比较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世界文明古国(板书)

学生自学"世界文明古国"课文,并看"读一读"材料,"泰姬陵"彩图等。

思考并讨论:

(1)为什么说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

(2)简述印度从文明古国→殖民地→独立的历史。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教师巡回辅导,最后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人口8亿多,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统一的国家,古代印度人发展了农业,建造了城市,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18世纪,印度为英国的殖民地,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

2.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板书)

让学生根据第一节南亚概述中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2.看地图册第一页《南亚地形图》对照高度表,读出德干高原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什么气候?

4.读课本P7印度降水量分布图,思考:

(1)印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约为多少毫业?

(2)从西南到东北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

5.从印度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来看,发展农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4)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的行政区划。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教材讲述我国的行政区划,内容比较简单。重点要求学生认识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和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上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感兴趣的事情学习积极性会更高。本节课关于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内容比较单一,而且记忆量大,学生可能会感觉枯燥,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对此感兴趣,所以在此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能够在行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他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分,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在行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他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难点: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情境创设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谈话法导入。我们国家疆域辽阔,陆地面积比25个日本还大,如此广阔的地区,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谈话法导入,能够很好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之前学过日本,对于日本的位置和范围有所了解,因此这样的比较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知识的联结。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

在这一部分我会先用讲解法,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清楚行政区划的概念。结合生活举例,学校中将学生分为年级、班级、小组是为了方便学校的管理。一个国家为了便于管理,也会将国土分为若干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划。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联系实际明确行政区划的概念,比直接从课本上阅读概念,更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接下来,我会进行一个情境创设,大屏幕展示材料三个购物地址。

地址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3606号。

地址二:山东省历下区13606号。

地址三:济南市历下区13606号。

然后提问学生:结合平时自己的购物经历,说一说,哪个地址能快速而准确的找到收件人?学生可以很容易回答出,第一个地址能够快速而准确的找到收件人。

接下来引导学生从地址中发现我国采用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行政区划,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在民族自治地区实行。除此之外,国家根据实际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

【设计意图】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快递引出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三级区划的必要性。

2、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简称、行政中心

在这一部分,我会想让学生结合中国行政区划图,找一找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学生结合课本,可以快速找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接下来引导学生,为了使用上的方便,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都有简称。有的场合使用全称很不方便,比如汽车牌照。这样一来就可以引发学生记忆省份简称及行政中心的兴趣,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之后我会让学生利用中国行政区图,借助表格,熟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和简称,结合课本内容,找一找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记住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行政中心和简称?学生小组讨论后各小组发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一般能够概括以下几种记忆的方式。

(1)根据名称记简称,因为大部分简称都是名称中的一个字,例如北京的"京"、黑龙江的"黑"。

(2)"三字经"记忆法,把各个省份简称编成三字经记忆。

(3)联系生活实际来记忆,例如河南的豫剧、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语等。

(4)利用成语帮助记忆,比如黔驴技穷、得陇望蜀、秦晋之好等。

(5)记忆行政中心名称可以结合地图和表格来记。

对于学生的这些方法进行肯定和鼓励,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刚才的方法,10分钟时间,快速记忆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且在记忆之前先告诉学生记忆之后会进行游戏比赛。

我设计的拓展游戏有两个,第一个是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记忆。第二个是在巩固记忆的同时,加强小组的团结与合作。

拓展游戏一:每小组随机点三名同学上台表演,甲同学说出行政区区域单位名称,乙同学说出简称,丙同学找出行政中心,看看哪个小组记得又快又准。

拓展游戏二:开展"找门"游戏,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一组负责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全称,一组负责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简称,第三组负责行政区域单位的行政中心。每次从每组抽取一名同学,由一名同学先说,另外两名同学要将相应的内容迅速说出了,说对了加1分,说错了不给分,最终以分数高低来决定胜负。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游戏,既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能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总结式的结课方式,让学生在总结中思考本节课所学知识,自我归纳,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业:

(1)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搜集省级之最,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搜集作业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5)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6)

一、说教材

《中国地形》是初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形与气候、河流、湖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生学习以后相关章节知识垫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识记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和按走向分为五种类型的山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说教法

本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远教资源的地图和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读图,直观获取有关的知识。充分运用新建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神,开展讨论、对比、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的课程教育理念。

三、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决定了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个性,同时具有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针对学生以上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使课堂显得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创设讨论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综合和小组的意见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说远教资源的分析和采用

中央电化教育管资源中人教课标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地形》中的媒体展示中的中国地形及中国地形剖面图的flah动画及中国地形山脉等十几幅图片形象生动,典型例题中的例子有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其中flah制作的动画《古诗欣赏》更是生动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资源进行组合、链接、补充制成PPT课件。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形、声及动画效果,图文并茂,声形并茂展示给学生。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以下四个环节穿插在本节课的三部分(1、中国的地势特征 2、山脉纵横交错 3、中国的名山)内容中。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四 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我首先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 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引出课题:中国的地形。

1、中国的地势特征

我给学生展示FLAH动画〈古诗欣赏〉,通过欣赏古诗《虞美人》,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会向东流?引出对中国地势特征的学习。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中国地形概况图、中国三梯阶梯示意图、中国地势剖面图,让学自主观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会对我国的河流、气候与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出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山脉纵横交错

在教学活动中,我给学生展示幻灯片:中国主要山脉图,分析各种走向的山脉,将其归纳为三横、三竖、三撇、两捺、一弧形。

3、中国名山

我给学生展示中华五岳、天山、昆仑山、雪峰山等十多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展示课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图片、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自豪感。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主要体现目标教学模式,做到本课的知识脉络简明扼要,精炼概括。直观醒目,图文并茂。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7)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是《亚洲的自然环境》这一节中第一部分的知识,主要为学生介绍了我们所生活的大洲——亚洲的地形和河流以及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本节内容是在认识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基础之上,对亚洲自然环境更深入地学习,而更为核心的目标是能够建立其分析一个地区地形和水系特点的一般方法,不论从知识层面还是生活层面,本课内容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本课内容围绕我们所生活的亚洲进行学习,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系统分析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了解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

本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这些特点,教学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并且能快速找出特殊的经线和纬线。能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2、通过观察地球仪,认识到经度与纬度的特点,提高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的能力。

3、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经度与纬度的识别、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以及书写规范。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谈话法、对比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入,首先让学生解释这句谚语的含义,之后点出其中包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由此引出本节课对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讨。

【设计意图】采用大家熟悉的名言俗语,能够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导入结束后从地理学角度提出本课重要的两项要素,把导入和本课内容紧密挂钩。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亚洲地形特点

在学习亚洲的地形特点的时候,我采用地图法进行教学,在多媒体上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在规定的要求下进行读图分析。

【活动一:知地形】

①展示“亚洲的地形”图,复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读图时有意识地关注各地形区的海拔高度。接着,我会设置活动,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

②请大家根据相应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学生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黑板上地形图中。完成活动后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游戏,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进行学习和讨论,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活动二:说见闻】

在熟悉了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基础上,我会出示沿着80°E和30°N作的亚洲地形剖面图,安排学生前后四位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并要求学生思考: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大家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学生活动后可以总结出:亚洲地形特点为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分析、小组合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地图法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有利的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地形特点已经总结出来,我会利用导入时候的谚语“水往低处流”来引发学生思考亚洲的河流特点,以及地形对河流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过渡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

2、亚洲河流特点

【活动三:识河流】

再次出示“亚洲的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中描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察并总结其流向特点。

a、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东

c、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锡尔河,阿姆河;自东向西

当学生找到并准确说出一条河流的流向特点时,我会在请同学们用彩笔在地图中标注出来,当所有河流都找到后,提出问题:亚洲河流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之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亚洲的河流特点为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3、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知道了地形得特征和河流的特征,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河流的流向有怎样的影响?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之后总结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为:

地形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特点: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加强对其的认知与探索。同时还能够做到前后一致,解决导入环节所设置的疑问。

环节三:巩固拓展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我们的思路应该是怎么样的?

分析__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1、读图、文等资料了解自然环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况;

2、能总结该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点;

3、综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归纳出探究某一地区自然环境的方法思路,能够提升学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和学会知识的迁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亚洲的地形特点、河流特点,老师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既能认识到水往低处流在亚洲的体现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处走,不断的攀登,永不停息。

作业: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别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呢?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说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谜底(缺衣少食)谜头(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习。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竞赛斗智抢答竞赛题目: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1、羊肉

2、木桌子

3、油炸大虾

4、编花篮

5、撮箕

6、牛奶

7、米饭

8、糟辣鱼

9、豆腐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具体环节: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面食图小麦、水稻分布图

2、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旱地水田的分布是?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9)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商务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特征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征等。本课既是对前面“地形地势”“气候”的拓展和延伸,也为下面学习“长江”“黄河”打好基础,因此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学习完本节课后,能对我国河流分布及其特征有所了解,培养热爱自然的理念。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个性鲜明,对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相应的主动性,不适合自主学习。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找出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分析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通过读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总结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3、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提升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中国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分布及其水文特征。

【难点】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一条河流,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河流?接着进一步提问:我国的这些河流都分布在哪?它们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从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设置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总特征。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并请学生说一说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学生读图后师生总结: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呈现河流湖泊众多的特点。

2、河流

(1)分布特征。首先我会展示中国水系分布图并请学生在图上填出河流的名称,并找到他们的归宿。学生读图后回答注入太平洋: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众多的河流中,长江、黄河等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外流区。而塔里木河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内流区。接下来我会继续提问:我国的内流河和外流河是相间分布吗?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学生阅读地图后回答到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限与之前所学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大致相同,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气候较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我会在此提醒学生注意在西北地区也有外流河,如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东部地区也有内流区,如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就有部分为内流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找寻答案的过程,提升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养成从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水文特征。首先我会展示“中国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结合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将全班分为三大组,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外流河(北方和南方)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学生阅读地图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谈论,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理解这一难点。

3、湖泊。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湖泊及其分布特点。学生回答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我国湖泊众多,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0__多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其中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设计意图】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作业:根据本节课内容,搜集资料,描述本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对家乡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10)

一、教材分析

日本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学生较为熟悉,兴趣大,从地理的角度上有很强的认识愿望。教材把日本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作为切入点,了解位置为后面日本多火山、地震及气候做好铺垫。接着安排樱花图,使内容“波浪起伏”,结构上呈现一定的内在联系,轻松导向日本的气候。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日本气候,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从位置、地形等方面理解日本气候的形成,使学生全面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指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并了解其地形和气候特征。

(二)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一)教法分析:“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采取情境、读图分析、问题式和比较分析、分层、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指导:依据新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根据本节课内容,将知识点归纳为图,读图析图是这节课的核心。教师指引图像,引导学生准确读图。通过读图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简明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明确日本是我国的近邻,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二)读地形图讨论问题:

1.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

2.利用比例尺,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

3.找出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湾、濑户内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

4.日本的地理位置对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何影响?

(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日本的象

征——“樱花”引入气候,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视觉效果及丰富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四)通过讨论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逆向分析气候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五)梳理知识结构,巩固所学内容。

(六)布置作业。

中国行政区划

在活动教材部分安排了四项活动,编者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题中第3项练习要求将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按地理方位排列找出名称和简称,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地理分区,本身就增加了难度,不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这道题作了如下处理:要求学生沿黄河、长江干流,沿大陆海岸线、沿北回归线等找出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简称。经过这样处理后,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各省级行政单位空间位置的掌握,为以后的教学作必要的铺垫。本节教学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有大量的`概念、地名及其空间分布需要记忆,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是:

教学重点: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能力目标:能在中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以及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的神圣职责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策略(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法等。即“读(看)——议——讲——练”结合法,重点突出一个练字。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运用地图、开展游戏活动等,把“死”知识,变成一幅“活”的中国政区图。

2、学法指导(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应用“一图五法”突破难点。即:一张中国政区图,采取歌诀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形象联想法、拼图游戏法、填图练习法五种方法。抓住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国地理拼图板辅助学习。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地理拼图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多发表见解,多动手练习,实现课标要求。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总体设计的依据:

1、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学校周围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在学生看书、读图基础上,通过教师导学,运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开发学生智能。关注每一名学生,力求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及课后开展拼图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1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疆域》这一节的第二课时“行政区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中国地理学习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精练,正文字数减少,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活动教材的形式出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学情的认识。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4.在我国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都说出和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为: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歌谣、诵三字经、小组竞赛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习指导中,我会用问题、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复习导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先进行一个复习,温故前面所学的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并且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后延伸题目“思考我国疆域辽阔会有什么不足”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实行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中国的行政区划。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活动讨论,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用一个投递包裹的实例来展示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

(1)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

(2)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

(3)北京市昌平区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显然只有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为过渡进行承转。

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其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直辖市,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习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 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1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编排上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材的第二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章内容是后面各章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又南北方地区平时大家了解较多,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在内容上本节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和河流流量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地区人文差异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南北方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创设出全新的氛围,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旧到新,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行政区划以及温度和降水量图的判读,所以在本堂课我通过:导入→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巩固小结 →反馈练习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

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说的是:齐国的晏子到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楚王问:此人犯了什么罪?

回答: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就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偷东西?

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为什么呢?因为土壤不同。

从故事提出问题,我国南,北方的在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会影响水果的生长?

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点除了影响到水果的生长,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原因的热情,也以问题的形式带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学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教授新课

本节课是信息整合课,每两个同学就有一台电脑,所以本节课我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让学生讨论结果,教师再巡回指导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这样可以达到个别同学能力的锻炼与全班参与相结合,避免了重视个体,实现了人人参与,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1、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中国年降水量图,根据图下面所设的问题读图,讨论,寻找答案,从而了解南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气温和降水量上的区别以及河流径流量的差异

2、提问:南北方地区在自然方面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进行引导和归纳总结。

(过渡)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自然差异往往会造成了人文方面上的差异,进而过渡到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

在人文地理差异这部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在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信息了解南北方地区在农耕制度,传统民居,饮食,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后引导学生从地形,温度,降水,河流等方面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四)巩固小结

在学习中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因此最后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笔记,让学生参照课堂笔记,回答课前导入时所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

(五)在小结完后通过反馈练习达到反馈,巩固的作用。

四、亮点

本节课目的性强,层次感强,实践性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合作交流学习经验的形式让学生们学得自在,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13)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地理》第三册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本节共分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鉴于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章教学内容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本章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气候资源优越的一面,而且也看到我国天气、气候灾害的一面,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为《收听天气预报》,主要介绍有关天气的基础知识。第二节为《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主要讲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和五大温度带。第三节为《降水和干湿地区》,主要介绍我国降水的三个特点和四个干湿地区。本节课学习我国降水的第一个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本节课与《中国地理》第一册第四章《世界气候》联系密切,可以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为基础。另外本节课学习的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又是学习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的基础,所以必须要求学习掌握。

二、说教学重难点:

1、识记: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及成因。

3、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4、难点: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联系学生已有的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基础知识,本节可采用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及归纳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找出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级单位。(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二页。)

2、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十页。)

3、想一想:我国一月份的零度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二)、学习新课:

1、导入并板书课题:降水和干湿地区

2、学生预习课文第49至51页。(初读)

3、读课本第50页《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思考下列问题:(精读)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想一想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它与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

(3)、找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想一想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6)、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7)、想一想: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4、分小组交换结果并讨论: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6、读课本第50至51页的《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东南季风来自哪个大洋,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西南季风来自哪个大洋,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7、分小组交换结果并思考:为什么我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分别找出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将这三条线添粗。

2、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它与夏季风的影响有什么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即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五)作业:

《目标评价手册》第16页第20题。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年降水量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规律及成因,并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习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的说课稿(篇15)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做出的共享,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 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73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