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

|康华

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此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 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的能力。而且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也初步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 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对一般气体制取方法的总结归 纳,使学生学会发现并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取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角色。 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被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用具:

药品:KMnO4

教学过程:

环节1: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复习]带领学生复习实验室中制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KMnO4、分解H2O2或加热KClO3。

[引出主体]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KMnO4制O2的过程。并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第一过程中的实验原理——KMnO4制O2的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环节2:探究高锰酸钾制O2的实验装置。

[复习]实验室中任何一套实验装置都可以分为二个部分,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的收集装置。

[思考]KMnO4制O2时应 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和什么样的收集装置?

1、探究KMnO4制O2的发生装置如何选择?

①多媒体展示:二套学过的气体发生装置。

②多媒体展示出KMnO4的状态,并让学生说出KMnO4制O2的反应条件。

③引导学生思考:KMnO4制O2应选择哪套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2、KMnO4制O2的收集装置如何选择?

①多媒体展示:三套化学上常用的收集方法的装置。

②复习:这三种收集方法分别依据了气体的哪些性质?

③提出问题:氧气应该怎样收集?

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 答问题。

环节3:探究高锰酸钾制O2的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探究。

实验探究 的过程设计如下所示: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后获取信息(如查阅资料、自由讨论等方式)→实验操作 →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让学生了解了实验室制取O2的思路和方法→ 延伸到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设置了十个问题,依次如下:

(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对比实验:一个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点KMnO4粉末。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试管口塞棉花的重要性。)

(3)为什么试管口要 略向下倾斜 ?

(4)固定加热前,要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怎么操作?

(5)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 能立即收集吗?为什么?什么时候才可以收集?用排水法收集O2时,怎么知道氧气已满了?满的现象是什么?

(6)收集满O2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来怎样放置在桌面上?

(7)实验结束后,要撤装置,先撤什么?后撤什么?

(8)如何检验一瓶气体就是氧气?

(9)给你一瓶O2,如何验满O2?

(10)排 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哪种方法收集到的O2更纯净?

环节4:课后小结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

(一)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二)收集方法及依据

1.排水法 依据O2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2.向上排空气法 依据O2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思考:这两种方法收集到的气体哪种方法更纯净?

(三)检验及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复燃了,则气体是氧气。

验满:1、排水法:当大量气泡从瓶 口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O2已满;

2、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四)放置方法:正立放在桌子上,并盖上毛玻璃片。

依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环节5:板书设计

(一)实验原理: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二)实验步骤:

查装定点收离熄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2、通过对碳、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

3、通过催化剂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实验准备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

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

[学生猜想]

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3-34,分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观察]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

气生成。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2-5];[实验2-6];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观察[实验2-5],[实验2-6],加热二氧化锰,教师的操作方法

及实验现象,并作详实的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展示]

汇报实验记录及结果;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得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的结论。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写出过氧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归纳出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分析对比,发现规律]

实验室除了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外,还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引导学生看书P35 。引导学生分析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特点,并与化合反应相对比。

[学生活动]

写出高锰酸钾制氧气、铁和磷分别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反应物、生成种类,对比化合反应的特点,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结论。

[媒体展示,激发兴趣]

(化学、技术、社会)催化剂的作用图片;资料:如何大量制取氧气。

通过观看多媒体展示图片,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比较得出氧气的工业制法与实验室制法具有本质区别。

[归纳与反思]

本节课你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学生通过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

[知识应用,提高]

布置课堂作业并及时点评,P401、2。

第二课时

[回忆与再现]

(分小组竞赛)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写出实验室制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两个)。

[学生活动]

写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制氧气文字表达式

[设计实验装置]

要求学生对比过氧化氢制氧气的特点,分组设计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

学生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设计

实验装置,自主选择仪器,对装置进行组装。

[设疑激趣,讨论交流]

展示某一组设计的实验装置,巧设疑问: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给试管加热?实验结束后是先把导管从水中移出来还是先移走酒精灯?进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要注意什么?

[分组讨论,获取信息]

学生分组活动,对每一问题进行仔细探讨,教师作适当点评。

[我探究,我快乐]

(学生分组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验证氧气的性质。

[讨论交流,归纳反思]

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汇报实验收获;反思实验中存在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得出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试管口要稍微向下倾斜;气泡连续了才能收集氧气等结论。

学生:实验探究收获、体会或想法。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水溶性等来选择适当装置。

[信息反馈]

布置练习1、P404;

2、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

(1)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2)检查装置气密性;(3)装入药品并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5)停止加热;(6)把试管从水中移出来。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学生独立作业]

检验能力,巩固知识。

总评

本课题教学让学生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融为一体,使许多原来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的工作变成由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如:通过回忆氧气的用途,联想如何制得氧气,猜想氧气的制法;再通过阅读、讨论、交流,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反应特点,自主选择仪器制取氧气等探究活动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题教学还根据新课标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中的许多注意事项,一部分在实验前引导学生思考,获取正确信息,一部分留给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后,反思得出正确结论。此教学设计在如何活用教科书而不拘泥于教科书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如为说明二氧化锰只是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在教科书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添加单独给二氧化锰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的实验,从而使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当然,本课也略有不足,教师的“讲”还略有偏重,还可继续放“权”,大胆让学生去闯。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篇3】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 氧气的物理性质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注意氧气的密度与氧气的溶解性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重点)

结合实例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观察、描述现象;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3.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重点)

分析反应的特点,归纳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依据反应特点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再请同学们深深吸一口空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

(1)氧气不易溶于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为什么要带氧气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在压强为l0l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凝固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知识拓展 (1)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水中溶有少量氧气。

(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时需要带氧气袋,说明高山地区氧气稀薄。

探究点二 氧气的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

物质(颜色、状态)

反应现象

反应表达式

注意事项

硫(淡黄色固体)

(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2)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3)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碳(黑色固体)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碳+氧气 二氧化碳

为使木炭充分燃烧,应使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铁丝(银白色固体)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铁 + 氧气 ?

四氧化三铁

(1)光亮的铁丝盘成螺旋状

(2)铁丝的下端系一根火柴

(3)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为什么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2)硫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吗?

(3)铁丝为什么要做成螺旋状?铁丝的下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归纳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知识拓展

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区别:①纯氧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有的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变得可燃,如铁。②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探究点三 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上述几个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 分析上述几个实验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 + B + …→C “多变一”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氧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缓慢氧化:在反应中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如食物腐烂、酿酒、酿醋、呼吸、钢铁生锈等。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一定放热,但不一定发光。

知识拓展

(1)化合反应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上来考虑的;而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它是从物质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来考虑的。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但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3)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不是专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只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氧化反应中的氧包括氧气和氧化物中和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现象出忽学生的想象,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有些结论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初步建立起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合理顺序,学习沿着知识的内在脉络进行学习的初步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

2.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具准备

实验用品:蜡烛、红磷、木炭、硫粉、细铁丝、铝箔集气瓶(内盛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火柴、药匙、镊子、烧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游戏: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

(1)它是一种气体,我们每天都接触,它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稳定,可以用做保护气,它约占空气体积的78%。

(2)它也是一种气体,我们看不见、抓不着、闻不到,但是谁也离不开它,它约占21%。

叙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讲述]认识物质通常是由表及里,先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再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然后得知该物质的用途。

[播放短片]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示学生捕捉有关氧气物理性质的信息,例如色、味、态、密度、溶解性等

[学生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在101千帕,-183 ℃时变为_________ , -218 ℃时变为________。

[过渡]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2-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

[提问]

(1)现象(2)结论

[演示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提示]

1.观察要点:(1)硫的颜色、状态;(2)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3)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2.硫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硫

[提问]

(1)现象;(2)结论

[演示实验2-4]铝箔的燃烧

[学生观察]

(1)铝箔的形态 (2)铝箔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提问]

(1)现象; (2)结论; (3)为什么预先在集气瓶底先放一些细沙?

[议一议]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提问]

[过渡]以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学生实验探究]

蜡烛、红磷、木炭、细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填写探究报告。

[小结]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的探究报告,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过渡]

[学生介绍氧气的用途](课前查找的资料,文字和图片)

(1)氧气的用途:

(2)液氧炸药:

(3)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

[拓展](学生用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

(1)氧气的兄弟——臭氧

(2)科学家合成新型氧分子

(3)氧气可压缩成红色晶体

[总结]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支持燃烧

② 硫 + 氧气 → 二氧化硫

③ 碳 + 氧气 → 二氧化碳

④ 铝 + 氧气 → 氧化铝

⑤ 铁 + 氧气 → 四氧化三铁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二、化合反应: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三、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七、教后反思:

通过上面对氧气课时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出好成绩哦。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篇5】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氧气化学性质

关于化学性质,必须通过观察实验来完成。

为排除氮气的干扰,做在纯氧和在空气中的对比实验,以此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和氧气反应。

在观察实验时,引导学生想到,在没有点燃前,这些物质不和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能否持续燃烧,及燃烧现象;继而观察在纯氧中的燃烧现象,最后是对生成物的检验。

在演示中最好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实际反应有机结合起来,为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打点基础。也可把有关的元素符号、化学式注在下面,超前记忆,分散教学难点。

为便于总结分析,将对比实验表格化。从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在总结氧化反应的定义时,应注意:

①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并没有说是氧气。这里告诉学生,以后还会学到不是直接与氧气起化学反应的氧化反应。

②演示实验反应剧烈,应向学生指出,定义中并没有包含,可列举铁锈生成的例子。这样使学生学会准确的掌握概念内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氧气的用途

有关物质用途的教学应该在突出其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本节教材把氧气的用途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也正是体现用途取决于性质的逻辑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化学教学要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尤其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更应倍加重视基础学习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例如,为什么氧炔焰既能用于焊接又能用于切割金属?焊接与切割两者有什么本质不同?(教学时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看到实物或实际操作表演,可能的话,在课外活动时让学生亲自操作一下更好。)

氧这一章有丰富的联系实际的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只有肯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才能开阔思路。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讲解或推荐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或课外组织“氧”的专题报告会……

总之,这种既不超越大纲,又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所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实验演示建议

1.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最好选用长条片状的木炭。可以先用镊子或坩埚夹住木炭,加热到发红,再放到燃烧匙里。红热的木炭应该由上而下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如果一开始就伸到瓶底,木炭燃烧所生成的二氧化碳会把瓶中部和上部的氧气排出,木炭就不能顺利燃烧。鉴定二氧化碳用的澄清石灰水,要用新制的和浓度较大的。因为放置久了的石灰水,会因其中的氢氧化钙已跟空气里的二氧化碳起反应而失效。浓度小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开始时显浑浊,不久便又会因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而变得澄清。

2.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所用的燃烧匙内务必垫一层石棉绒(或石棉布),因为高温时疏可以跟铜、铁等金属直接化合生成硫化物,如果不设法使硫跟金属匙隔离,燃烧匙用不了几次就会被腐蚀坏了。另外,硫的用量不宜过多,如果氧气的体积是250毫升,则硫黄的用量以不超过0.5克为宜。从瓶里取出的燃烧匙,如果仍有燃着的硫,可以把匙随手浸入事先准备好的水中使之熄灭,以免二氧化硫弥散。燃烧匙内剩余的硫黄能很容易地随所铺垫的石棉一起抠掉,若抠不掉也可把它放在通风处,让硫黄燃烧完。

3.铁丝在氧中燃烧的实验,最好选用拧在一起的一束细铁丝。从铁窗纱上拆下的铁丝(用砂纸打去漆和锈)比较好用。如用一根细铁丝,最好把它绕成螺旋状。无论是一束还是螺旋都是为了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在氧中“持续”燃烧。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燃烧时伴随的放热现象,不要等待铁丝燃尽,就可以把铁丝从氧气瓶中取出,向学生展示铁丝端处倒挂着的红热的熔融小铁珠,这能十分形象地说明铁在氧气中燃烧会放出光和热。

点燃铁丝的最简便方法,是用一段火柴杆引燃。在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之前,光点燃系在铁丝端上的火柴杆,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以免木杆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

为了防止铁燃烧时较大块的熔渣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除集气瓶中预留些水或铺些细沙外,还应注意切勿使燃着的铁丝靠近或接触瓶壁。(本实验是讲述氧炔焰进行气割的最好根据。)

4.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与已做过的几种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在氧中燃烧的区别,在于它不属于化合反应类型。为此,必须突出它反应后有两种生成物。

演示实验的总结分析

为了便于对系列演示实验的总结分析,除去并列它们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之外。还可以将以上实验的可比部分表格化,这种表格化了的描述,将会对学生增长抽象概括能力提供方便。

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对比表列碳、硫、磷、铁跟氧气起反应的情况,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例如:

(1)未点燃的物质放在纯氧气中,一般并不发生燃烧现象;

(2)物质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无火焰、有的冒烟、有的不冒烟,烟和焰色却各有不同;

(3)在空气中原来不能燃烧(或不能持续燃烧)的物质,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起来,且燃烧得十分剧烈;

(4)前四个实验都是某物质跟氧气相互起化学反应,产生了一种新物质。

以上的综合、归纳不仅能为以后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感性材料,而且便于从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二个基本概念。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借以说明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而二氧化锰加热不能产生氧气,但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从面引出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学生通过对一系列实验的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能够初步理解两个概念即可。在初中教学中,对催化的原理不必做深入的讲解。

在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中,教材重点介绍了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因为氯酸钾的.分解反应比较简单,并且通过这种方法的讲解,可以使学生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这两个重要化学概念。但是,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实验操作难以掌握,如混入易燃杂质会引起爆炸,所以,在后面的学生实验中,教材采用了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的方法。这个反应较平稳,易于控制。

在空气的工业制法中,教材从空气的组成成分出发,由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引出分离出液态氮,余下的为液态氧的方法。

教学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的操作,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如注意药品的纯度、研细颗粒时要研杵慢压,不要研磨。

关于观察演示实验,要引导学生观察氯酸钾的物理性状和加热到什么程度才有氧气放出,及放出氧气的速率如何。观察二氧化锰的物理性状,加热程度及是否有氧气放出。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二氧化锰和氯酸钾混合加热时与前二者的不同,即能迅速放出氧气。帮学生认识氯酸钾在什么条件下放出氧气,以理解催化作用是上好这节课的基础。如果可能,可事先安排课外小组,做一个用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加入氯酸钾中以制取氧气,并将二氧化锰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对其质量加以测定的实验。请小组代表配合这部分教学作汇报,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里,质和量都没有变的事实,从而使学生形成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概念。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学会探讨问题的科学方法。做演示实验时,如果条件许可,也可让学生多动手,以使他们观察的更仔细。

关于氧气制取的实验,要讲清以下问题:仪器如何连接、如何检验装置气密性、如何装入固体药品、试管口为何下倾、怎样用酒精灯给药品加热、有排水法收集氧气为何要先撤导管后移灯等。

关于催化,催化是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在此只能据实验现象做简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它的定义。也可据教学实际情况,介绍一些有关催化剂的应用,及一反应可以有多种物质做催化剂,可在具体的生产中选用效果最好的催化剂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于工业制法,通过讲解讨论,使学生弄清空气液化和分离的基本原理,知道液体空气的分离是属物理变化。但在教学中不必将物理、化学知识划出互不相关的界限。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篇6】

一、教学目标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2、讲练结合

四、教学用具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实验仪器:铁架台(带铁夹)、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棉花。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过氧化氢溶液是无色透明液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篇7】

教材分析

1、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情分析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感悟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解设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684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