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反思

|育祥

教学反思应当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反思的结果和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评估应该导致实际的改变和行动,以便应对发现的问题并改进教学。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实践,教师才能发展出更高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反思篇1

这节课作为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关系和其它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即使在以前没有这部分内容,大部分教师在课后也会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容易记住。本节课我具体抓住以下2个方面。

1、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教学中,我在引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理解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也参与学生的研究,适当进行点拨。并充分进行交流反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2、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当中,大部份同学都是用度量的方法,此时,我引导学生:180度是什么角?我们能否把三个内角转化一下呢?经过这么一提示,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是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有的用两个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还有的是用折纸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大脑,就连平时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置身其中。充分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反思篇2

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来设计这堂课。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练习形式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

总之,在上课的过程中,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该如何预设好每一环节,如何说好每一句话,让自己的课堂效率更高。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反思篇3

课程将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着重点放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并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技巧。

这节课我设计了以“观察—猜想—验证—应用”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知不觉”学习到新的知识。在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激发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最后达成共识。

这节课我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三个三角形的争吵”入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量一量”、“剪—拼”、贴近了学生的生活,降低了学习难度,注重学生们的动手实践,亲生去体验去感悟。

在操作反馈的过程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你选用什么三角形,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第二,经过操作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分小组对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经历量、剪、拼一系列操作活动,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

本节课不足之处:

1、学生在还没学习三角形的特性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就无法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2、在解决三角形内角和是什么这个问题,说的不够透彻,课后我改成这样,先让两个学生说,说完让一个学生指出来,让他用黑色水笔画出来。为验证三角形内是180度做铺垫。

3、学生在介绍剪拼的方法时,可以让介绍的学生先上台演示是如何把内角拼在一起,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就可以节省时间。而且由于内角和这个概念没有讲清楚,学生在这一环节花了一定的时间。

4、在学生汇报方法时,还应该用尺子比一下拼后的三个角是在一条直线上,更直观的说明三个角形成一个平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练习设计是有分层次,但是学生说的较少,我比较急地去分析,留给学生的时间不足,这是我今后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用测量或剪拼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并会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但整堂课引导的比较急躁,今后我要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努力,我愿意锻炼和改变自己。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反思篇4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思想。我在组织《三角形》的教学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从中找出我们所熟知的图形,从红领巾、自行车的车架、屋顶等物体中找到三角形,然后利用学具让学生拼搭这样的三角形,学生在动手搭的过程中,发现有一类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长,有一类三角形两条边一样长;而也有三条边都不一样长的。

所以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设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探索分类的办法,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我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开始就由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入手。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已经没有悬念了,但这样的争论会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会一样?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一样?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想说为什么又不知怎么说,又因不知道怎么说而感情特别激动。

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我让他们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当学生通过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画一画之后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习。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学生们拿着他们手中的三角形,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发现的乐趣。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反思篇5

《三角形》一章第一节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昨晚学生进行了预习,这节课是在提问概念和做题中完成的。课本上三角形线段间的关系是这样说的: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在基训上出现了已知两边求第三边范围,这样需要补充“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知识。

后面我又补充了几道关于应用的题目,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今天因状态不佳课堂效果并不很好。今天又阅完了上章的测试题,十班的学生和九班学生有较大差距,下午杨冬和高丹又给我送来了英语的测试成绩,我看了大吃一惊,有许多比较优秀的学生成绩竟然不及格,英语老师因家中有事,可能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但变化幅度如此之大让人难以接受。我把那十几位同学叫出教室外一一谈了谈,学生的学习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今天比较累,如果批评学生可能话会说重了,静下心来,气生不得。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提高课堂的效率。今天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参与程度统计表,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每天上课举手发言情况做好纪录,不知效果如何,能否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拭目以待。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反思篇6

在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里,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定义的理解:例如三角形的定义中的“围成”,高的定义中“顶点”“对边”“垂线”,“线段”。首先我是让学生自学了课本的内容,然后出了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的高的正确画法,然后再让学生说明在高的定义中关键词,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里,我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摆纸条或木棍,初步感知所要学的知识,然后提问1:为什么4,5,9和3,6,10两组小棍不能摆成三角形,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提问2:如果去掉“任意”两个字行吗?把结论的讨论引向深入。学生得出去掉这两个字不行,判断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需要计算三次。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例如10+3>6,但这三条线段就不能组成三角形。提问3:我想“偷懒”,最少计算几次就可以判断出来,把对定理的理解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只要最短的两条边的边长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构成三角形。提问4:除了加法以外,还有没有用其他的方法能判断出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让我意外的是学生自己得出了:用最长的减最短的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就可以,在按角分类的课里,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学,然后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初步感知定义。然后设计了一个题:出示一张只画了一个锐角的图片,问:只给一个锐角,你能判断出它是什么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然后让学生自己画,最后得出结论,一个锐角不能判断出它是什么三角形。接着问:如果是两个锐角呢?(也不能)如果是三个锐角呢?(一定行)如果是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你能判断吗?(能)最后提问: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最多有几个直角,几个钝角?这样学生就不断加深了对角的分类的理解,在按边分类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在质疑解难,说明自己的发现中,所表现出的让人惊叹不已。举几个例子:学生1说:我发现了等边三角形中的三个角相等。学生2:我还发现了他们每个角都相等,都是60度。很显然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发现,但说明同学们都在动脑思考。学生3:我发现了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学生4:我也发现了相等的角所对的边是相等的。然后我顺势引导出: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当然啦,还有同学发现了其他。

反思:从整体上说,这几节课的课堂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的热情都很高。连班上最不爱听讲的陈赵宜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最慢的张晨琳,在前十名就完成了作业,正确率还算可以,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通过这几节课我在想,究竟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1、几何课要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而不是用耳朵去听,也就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时间。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

2、对于概念的教学,应该先让学生自学,初步的感知概念,然后教师在设计相对应的判断题,抓住关键字词帮助学生来理解定义。

3、加强学生的质疑解难环节,这样也许学生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许有的会超出你的想象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自学打下好的基础。

4、总之一点,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并让学生自由的讨论,让学生提出所有的疑难问题,真正的为学生营造一个我的课堂我作主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用心的去学,用心的会探究,用心的去感悟。

当然啦,每堂课下来,静静的反思,总还有一些不周全的地方,我也正在努力的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越想好像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相信自己就一定会更好。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反思篇7

教师的成长在于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和进行教学反思,下面就是我对我的这一节课的得失分析。

本课为本章的起始课,主要是一些基础的概念和性质,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直观感知和情感体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全等现象和全等图形引入,借助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教材中没有的一些常见图形和课例,由易到难充分展示,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思考的平台。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总结归纳出概念和性质,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识图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经历了观察、操作、思考等思维过程,而这样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和把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图形的变换,让学生在不同的图形中寻找对应元素,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适时点拨,及时引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让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经历了数学活动,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不足之处:由于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在一些例子的设置上没有完全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如问题三,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时,设计的'图形较为复杂,致使一些基础较弱的同学解决此题较为吃力。

    59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