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语文教学设计

|育祥

教学设计要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应该具备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不同学习阶段和学生特点。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教师资格证语文教学设计,希望你喜欢。

教师资格证语文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证语文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用具】

1、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3、录音机、磁带。

【教学方法】

(一)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华智老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四、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三首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坻、埘、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蒹葭(jiānjiā):芦苇。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huó):相聚、相会。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四、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口译全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的无限情意。

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小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教师资格证语文教学设计(篇2)

一、课题:

立定跳远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和了解立定跳远,熟记动作要领。

2、能力目标:通过老师引导讲解,小组讨论练习,掌握立定跳远这一技术动作。 3情感目标: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立定跳远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其中的乐趣,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果断、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学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进行安全教育,安排见习生。

(2)青蛙跳。

2、新课讲授

(1)讲解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示范练习动作。

动作方法:

第一部分预备姿势:两脚平行自然开立,上体稍前倾,两腿屈膝,两臂后举。

第二部分起跳:两臂向前上方用力摆起,同时两脚用力蹬、展开,迅速向前跳出。

第三部分腾空:起跳后充分挺胸、伸髋,使身体尽量伸展。

第四部分落地:两腿屈膝举起,两臂摆至体前,小腿尽力前伸,最后两脚跟着地,达到屈膝缓冲,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①带领学生集体进行立定跳远的分解动作的练习,针对重难点着重练习。集中纠正,个别辅导,观察和鼓励学生多练习。

②将学生进行分为人数相等的四组,每组安排小组长进行组织管理,练习完整动作,教师巡视,及时纠正。

③学生自由结伴练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帮助指出对方的不足。

(2)游戏练习: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在规定的起跳线后,每组派出一名成员用立定式跳远来完成“立定跳远接力赛”,后面的队员在前面队员落点上跳跃接力,以累计成绩评出优胜队。

(3)结束部分

①整理放松

②总结讲评

③师生再见

教师资格证语文教学设计(篇3)

一、课程标题:

《夜莺的歌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呻吟、宛转”等词语,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懂课文,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了解课文1-3自然段和最后2个自然段的相互照应。

难点:懂得“夜莺的歌声”真正含义,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

四、学生准备:

1.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2.搜集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有关材料。

3.了解目前世界上有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硝烟,那里的人们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五.教学方法:

启发法,讲授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倾听录音,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夜莺吗?你们听过它们的歌声吗?(板书:夜莺。)

2.播放夜莺歌唱的录音。

3.过渡语:夜莺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

4.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补充)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测预学情况,这个故事发生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关于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2.自由读课文,出示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围绕“夜莺的.歌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与以往课文不同的地方吗?全完共有几部分?四个部分分别讲什么?能不能分别用几个词语概括下作为小标题?

3.交流归纳。

(1)战争期间,“小夜莺”巧妙地和敌人周旋,利用夜莺的歌声传送情报,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2)这篇课文每个部分以空行隔开。

全文共有四部分。

第一部分:唱歌巧周旋。

第二部分:歌声传情报。

第三部分:森林灭敌人。

第四部分:唱歌站岗哨。

(三)合作探究、交流感悟

1.这个故事很精彩,请大家分小组学习,组内同学一起合作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画下来。

2.各组就课文的四部分,分别进行自学,画精彩句子。

3.交流精彩句子,读句子,各小组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

重点句子: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2)有时候学夜莺 ,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3)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四)课堂反馈: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并且请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

教师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设计,强化积累

1.摘录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推荐阅读:《红红的雨花石》。

七、板书附录:

夜莺的歌声(宛转)

巧周旋

传情报机智

灭敌人勇敢

站岗哨热爱祖国

教师资格证语文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用具:

1、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3、录音机、磁带。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师: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华智老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2、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四、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坻、、埘、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蒹葭(jiānjiā):芦苇。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huó):相聚、相会。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的无限情意。

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小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三、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教师资格证语文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和了解文明古国,并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教学用具:图片教学方法:略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3、指导学生书写。

三、再读课文、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例如华智老师: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2、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你能不能仔细读读每个自然段,针对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提一两个问题吗?

第一自然段:金字塔座落在哪?什么样子?第二自然段:金字塔为何而建?为什么叫金字塔?第三自然段:

a、金字塔有多少座?最大的是哪座?

b、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c、金字塔的结构怎么样?

第四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搬运的?第五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垒起来的?第六自然段:金字塔有什么意义?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智慧的结晶

精巧

教师资格证语文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锻炼、枯萎、插秧”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文中“不确定”等含义,理解种树人隔三差五浇水的原因,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所要阐释的: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知道并理解生活中的不易对于我们成长的作用。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所要阐释的道理,并能够将这些道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关于桃花新木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展示关于桃花心木的图片

导入语:同学们,大屏幕上展示出这样一棵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勇敢地站起向大家描绘一下这棵树的外形特点。你能猜到它的名字吗?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桃花心木

过渡语:大家对于这棵树的外形特点总结的很好,可以看到很多同学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听听发生在这棵树上的故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师强调易错字:“锻、萎”。

2.学生简要概述文中讲了怎样的一件事——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过渡语,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刚才我们这两位同学的简要概述,大家知道种树人是如何种树的吗?他与别的种树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板书:隔三差五、不规律)

(三)研读词句,深入体会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在刚看到种树人总是隔三差五的来浇水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我”了解到种树人如此种树的原因之后,“我”为什么会感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3.文中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师总结)。

4.请同学自由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枯萎了呢”。并请代表发言。(师总结:因为它已经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了)。

(四)有感情朗读,谈感受

过渡语,现在文中“我”的疑惑终于解开了,种树人如此种树的目的`是为让树木更健康、更坚强的成长。那么,同学们,你们通过种树人种树这个故事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师引导,分小组讨论,组内代表发言。

预设:

⑴我们要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的坎坷;

⑵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教育;

⑶我们要向桃花心木一样,在磨练中养成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存活的坚强品质。

(五)迁移拓展

说说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六)作业小结

写一篇有关植物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不限字数。

教师资格证语文教学设计(篇7)

一、课题:

立定跳远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和了解立定跳远,熟记动作要领。

2、能力目标:通过老师引导讲解,小组讨论练习,掌握立定跳远这一技术动作。 3情感目标: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立定跳远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其中的乐趣,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果断、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学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进行安全教育,安排见习生。

(2)青蛙跳。

2、新课讲授

(1)讲解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示范练习动作。

动作方法:

第一部分预备姿势:两脚平行自然开立,上体稍前倾,两腿屈膝,两臂后举。

第二部分起跳:两臂向前上方用力摆起,同时两脚用力蹬、展开,迅速向前跳出。

第三部分腾空:起跳后充分挺胸、伸髋,使身体尽量伸展。

第四部分落地:两腿屈膝举起,两臂摆至体前,小腿尽力前伸,最后两脚跟着地,达到屈膝缓冲,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①带领学生集体进行立定跳远的.分解动作的练习,针对重难点着重练习。集中纠正,个别辅导,观察和鼓励学生多练习。

②将学生进行分为人数相等的四组,每组安排小组长进行组织管理,练习完整动作,教师巡视,及时纠正。

③学生自由结伴练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帮助指出对方的不足。

(2)游戏练习: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在规定的起跳线后,每组派出一名成员用立定式跳远来完成“立定跳远接力赛”,后面的队员在前面队员落点上跳跃接力,以累计成绩评出优胜队。

(3)结束部分

①整理放松

②总结讲评

③师生再见

教师资格证语文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

2、学生看课题质疑。

(二)推进新课

1、初读课文,感受名画。

(1)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概括课文大意,完成练习:——的蒙娜丽莎

2、欣赏名画,感受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随机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①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出示: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③引入资料: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来介绍这幅画呢?请你准备一下,等会儿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做讲解员介绍)

(三)课堂小结

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诠释是不确定的,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去看蒙娜丽莎的微笑,真正感受达芬奇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四)布置作业

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蒙娜丽莎之约

永不磨灭心灵之约

    509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