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范文模板2020

|小姚2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活动激起课堂气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一: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二: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让学生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合作中培养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多种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学具:活动角的模型、不规则纸张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想无限,激趣导入

师: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甜甜的生日,你们想一起参加他的生日晚会吗?让我们去快乐一下吧!(课件:甜甜的生日晚会并展示礼物)

师:(这些图形中有角吗?)关于这个问题你们能解答吗?

师: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的角呢?快来说一说。

师:(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谈到了各种角。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种角,通过学习,我们再来判断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角是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角。

(评析:新课伊始,许老师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甜甜过生日”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并利用课堂再生资源,留下伏笔:同学们的举例是不是都是我们今天学的角?)

二、观察感知,出示课题

(电脑出示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六角形。)

师:我们学过的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来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角?(生来回答,师随之指出图形的角。)

(课件出示闹钟、剪刀、扇面等物体中大小不同的角,电脑闪烁。)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它们的表面上有角吗?,我们一起把它们的角找出来吧!

师:让我们把几个角从物体上搬下来看看。(课件演示角的抽象过程,屏幕上留三个大小不同的角。)

师:同学们,这些在图形上、在生活中所找到的角,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平面图形——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图形上、物品上找角这一环节,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状而设计的,是为使同学们初步感知生活是数学的蓝本而设计的。)

三、操作实践,自主建构

1。演示操作(折一折、摸一摸)

师:看着角的样子,你们能不能用这样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一个角来呢?(同学动手折一折)

师:我也折一个角,同时教授角的“顶点”和“边”。)

师:同学们,拿着你自己折的角,请你和同桌说说哪里是角的“顶点”和“边”,并摸一摸它,看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一边摸角一边说感受:顶点是尖的,两条边是直的。)

(评析: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体验的过程。教师设计“折一折”“摸一摸”“说一说”的这一环节,体现了这一理念。强化了角的特征的认识:尖尖的点,直直的边。)

2、演示操作(画一画)

师:你们会折角,那你们会画角吗?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好吗?(师示范:先画一个小小的点,它的名字叫“顶点”,再分别从顶点出发画出两条直线,它们的名字叫“边”,我们用“∠”表示一个角。小朋友,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这是表示角的符号。同时,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通常在这个符号的后面注明一个数字或字母。这个角我们把它读作:角1。)

师:这就是我们的平面图形——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认识“顶点”和“边”这两位新朋友高兴吗?现在请同学们用笔和尺子跟着电脑一起来画一个角,别忘记把角的“顶点”和“边”写上。

教师:通过折角、说角、画角,谁来说说,角的组成。(角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

(评析: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对原本枯燥的角各部分名称的认识感到了兴趣,并且记忆很牢固。通过画角,总结角的组成,使学生对角形成完整的认识。)

3、判断并标出角

(1)师:同学们刚才学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桌拐(无顶点)、椅拐(有顶点,有一条边是弯的)、操场一角、磁砖一角,请学生判断在这些图片上所标出的物体的轮廓线,是不是角,不是角的说明理由。]

(2)师:现在再回想一下,同学们刚才所举例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评析:这个过程是请学生进一步感知,角在我们身边,并与导入呼应。至此,对角的感知与认知这一条主线流畅而突出。)

4。角的大小比较

(1)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识别角。

大家看,老师这里有几个钟面,你们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每个钟面都有角,并指出这几个角有大有小时,教师切入。)

师:这四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角,哪个角,哪个角最小?(多媒体出示)

当学生说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时,诱发思考:“你是怎样判别的?”学生如果说出“张口大,角就大”时,要强化这句话,多请几位学生说说。同时,老师取出一个活动角说:“谁告诉我,怎样演示张口大小?”当学生演示正确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边演示边说,“张口越大,角越大”。并多请几个学生说,最后请全班学生拿出活动角,互相说说,一起说说。并应用评价、鼓励的语言强化这一结论。进而给出板书: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

师:根据同学们说的结论,我们来做个活动吧,请组长给组内的同学发一个活动角。接下来要按老师的要求来做:①师先做一个大角,要求学生做一个比老师小的角;并请一位学生说说是怎样判别的。②师先做一个小角,要求学生做一个比老师大的角;③同桌同学一起做角,比比大小;④请两个同学上去快速地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根据张口大小判别)

(2)师:老师这里有两个角,大家说说它们谁大谁小?(出示两个角的模型:A角,两边虽长但开口小;B角,两边虽短但开口大。)

如果学生说B角大,教师可故意说:“你怎么说B角大呢?我觉得A角大,瞧,这边多长啊,我得用两个手拿,咱请全班同学说说哪个角大?来,同意同学说的请举手,同意老师说的请举手。然后请不同意见的双方的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当学生说道B角虽然边长短,但张口大,所以B角大时。老师再强调:可是A角的边长啊。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然后,老师再多请几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究竟哪种意见对?待统一认识后,再请全班同学互相说说,最后利用评价来强化这一结论。并给出板书:角的大小与边长没有关系。

(评析:在这个环节,老师创造了知识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提供了探索的素材,将大量的时间、空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进而归纳总结出判别角的大小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学得有味,学得开心,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环节的设计中,还突出了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重视、把握与应用,突显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5。找角活动,丰富表象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角,我们的教室里也有很多角。你们能找到它吗?

请看要求:(1)可以离开座位去找角;(2)找到角后,请你摸摸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再和你的同桌同学说说;(3)音乐结束时就回位坐好。(学生活动,在教室里面找角)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交流反馈。

(评析:这样的活动练习,有趣味,有新意,让学生再次感觉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老师别具匠心,为每个孩子提供均等的机会,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6、德育教育

师:生活中角是丰富多彩的,这有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让我们欣赏它们表面上的角。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课件展示各种图片(南浦大桥、金字塔、房屋、小饰品等),并尽可能的让学生们说说他们从上面所能找到的角。

(评析:利用网络,把大千世界浓缩进课堂,让小数学变成大数学,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的应用美与创造美。)

师:多美啊!生活中的角的确是多姿多彩的,它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了。尽管角很美,可有时候角又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危害,比如这个讲台上的角这么尖,小朋友们走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被它撞伤了。在我们小学楼梯口的安全宣传教育图片中,就有这样一则儿歌。我们大家一起念一念:小小硬硬尖桌角,碰到它啊痛弯腰,走路游戏多注意,免得碰得哇哇叫。

(评析:利用校园文化,适时、适当的进行德育教育,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孩子,时时关注孩子的美德,也彰显了教师数学文化素养的魅力。)

7、数一数角

师:刚才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美丽的角,那么,在这几个图形中,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几个角吗?

(请组长给小组的每个同学发一张练习卡,请你认真地数一数,并填一填。)

①②③

学生汇报交流找角的情况,并通过幻灯展示解释。

交流时,如果学生从②找出两个角就要予以肯定,如果找到三个角,一边要高度评价,另一边要请这个学生通过幻灯逐个画出,让其他同学也初步感知这种找角的方法。同样如果学生从③中找出三个角时,就要予以肯定,如果找到6个角时,就要请这个学生通过幻灯逐个画出,让其他同学进一步感知这种找角的方法。

(评析:这是引伸题,是发展思维的一个提高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特别的找角的方法:有序、有规律,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感知数学本身的魅力,感受数学的韵味隽永。)

四、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评析: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探索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在学生得出理论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来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们得到的结论。)

五、全课总结

制作带有角的折纸工艺品,再将他们的作品进行现场的展示,最后说一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评析: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学生们创造性地想像和灵活的动手能力,对于被展示作品的学生,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范文三:除法算式

【教学目标】

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分分填填,温故铺垫。

1、填空:

三()十二()六十二二()十八()六十八

2、⑴平均分给了三个人,每人分()个。

⑵每人分三个,可以分给()人。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一天,猴妈妈买了12根香蕉,要分给猴哥哥和猴弟弟,要使猴哥哥和猴弟弟都满意,猴妈妈要怎么分香蕉呢?

生:平均分。(板书: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磁铁代替香蕉分一分。

师: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圆圈表示有2只猴子,用磁铁代替香蕉,有谁要上台来帮忙分香蕉?

师:我们看每只猴子分到了6根香蕉,每只猴子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了。

2、认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各部分的名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师:像这样平均分的过程,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12÷2=6(根)

师:注意,这个算式里面有一个新的数学符号“÷”,叫做“除号”。你们看,它的中间是一条横线,上下有两个小圆点。

师:小朋友们,你们谁能把这个算式读出来?

生:十二除以二等于六。学生跟读2遍。

师:现在谁能说说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除号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6表示每只小猴子分到6根香蕉。

师:那么整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呢?

生:这个算式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6根。

3、介绍除法算式的另一种意义。

师:现在猴妈妈让小猴把这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那么需要几个盘子呢?(板书:每4根香蕉装1盘,需要()个盘子。)

师:可以看出一共是需要3个盘子,能把12根香蕉分完。

师:这个分的过程是平均分吗?

生:是的。

师:那我们还是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刚才分的结果。12÷4=3(个)

学生读一遍这个算式。

师: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除号表示平均分,4表示1个盘子装4根香蕉,3表示用了3个盘子。

师:整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呢?

生:把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3个盘子。

师:我们都知道加法、减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同样的除法算式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称,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师:(总结)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除得的结果叫做商。

师:刚才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运用了除法,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呢?

总述:以后我们遇到平均分的问题,比如求每份是多少或求分成了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三、实践操作,拓展思维。

1、12根香蕉还可以怎样平均分?用除法算式表示。(学生分小组合作,在全班交流。)

2、看图填一填:(同学们帮小猴解决了难题,小猴又拿出一些水果来感谢大家。)出示水果图。

(1)12个草莓,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2)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个。

3、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6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得几根骨头?

4、有一堆苹果,平均分给5只猴,正好分完。猜一猜,这堆苹果最少有多少个?

5、数学书38页试一试。

四、总结回顾。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呢?

    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