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教学随笔

|小龙

教育随笔它一般篇幅不长,不用经过缜密的构思后再动笔,而是像写日记一样,兴之所至,一挥而就。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语文老师也经常书写随笔记录教学内容。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师教学随笔集锦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语文教师教学随笔(精选篇1)

开学初,拿到新作业本,孩子都会一笔一划认真地写作业,可是一段时间过后,有的孩子的作业就非常潦草,如何克服这种不良习惯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预防法:在孩子做作业之前,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孩子重视自己的作业。

因为孩子正上一年级,一定要从每个细节处着手,比如拿笔的姿势,坐姿,都要严格要求,因为开错头,纠正起来很费工夫。

二、榜样法:给孩子展示优秀作业,激起孩子的进取心——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另外,当孩子作业有一定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鼓励。

三、多练字帖:孩子作业潦草,有的可能是写不好字,有的可能是性子急,马虎。字帖练习可以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再者,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围棋、练练毛笔字,这些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都有很大帮助。

帮助孩子克服作业潦草的方法很多,具体运用时要因人而异,灵活应变。

胡某是个可爱的男孩,我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才。没想到他说得和做的是另外一套。做作业时动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这位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这位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这位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会心地笑了。后来,有一次我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某某同学这样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她吗?”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语文教师教学随笔(精选篇2)

一直喜欢琦君,她的文字香甜而温馨,那样温柔地牵着我的思绪进入怀旧的梦中。

在这个满是林荫的夏天里,在这个灵动多彩的课堂上,在这篇清新诗意的课文中,我和我的孩子们,又与琦君不期而遇。

瞧,五彩的桂花雨!故乡的思念,童年的怀恋,那样悠然散落在那阵阵的桂花雨中!

看,纷飞的桂花雨!沐浴着那份安静的阳光和淡淡飘至的桂花香,那样清丽且沁人!

听,朗朗的读书声,香香的桂花雨!快来走进我们的语文课,与琦君一起痛快地淋一场“桂花雨”吧。

琦君说:“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我请孩子们先轻轻读读,再随意说说,你喜欢桂花的样儿吗?

孩子们欣欣然起来了!

高原带来了一张美美的桂花特写画,她高高地举起那张画儿,满页的耀眼的金黄,我的鼻边立刻洋溢起满满的幽香。带着一点炫耀,她高声说:“谁说桂花不美?你看,她多像一只金色的蝴蝶,她的花瓣就是她轻盈的翅膀,她仿佛随时要飞,飞到那碧蓝色的天空中。”我连连点头:“是呀,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就是你所看到的美。”

一贯羞涩的陈嘉佳勇敢地举起了她的手:“老师,桂花的美是一种安静的美,她没有吹着喇叭炫耀,她把自己的美缩得小小的,躲在树叶后面,很羞涩的。”我笑了:“是呀,这是一种静静的美,就像你一样,文静中带着才气。”

周安琪也雀跃起来:“老师,我觉得桂花的美不在她的外表,而在她的香气。”我很肯定地说:“有道理!”她笑盈盈地望着我:“我有一个比喻,她像一个小天使,风是她的魔法棒,魔法棒一挥,香气就飘来了!”呵呵,名如其人,应了这个名想起这个比喻,巧妙!我竖起了大拇指:“小天使想到小天使,想得好!”

琦君说:“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配着悠扬的小提琴曲,我动情地读着,不禁深深地陶醉了:“瞧:一朵花,两朵花,三朵,四朵……千千万万的桂花飘落下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侯李瑨激动地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桂花精灵们把我的脸当成了蹦蹦床,在上面调皮地跳来跳去。”话音刚落,孩子们的掌声就响了起来,裔畅也毫不示弱:“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娃娃坐了一个隐形滑滑梯,从上面滑了下来。”迟蔚然动情地说:“桂花就像流星雨,绚烂无比地在天空盛开。”又一阵掌声响来了。

灵动的思绪,美妙的想象,孩子们小小的脑袋中竟然装着这些奇思妙想,我情不自禁地说:“桂花在树上开放,而你们的美妙想象,却在老师的心中开放。”

琦君说:“桂花摇浇以后,挑去小枝,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想尝尝吗?”我笑着问,“那么就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下吧!”

孩子们闭上眼睛。

“一块松软的桂花糕已经放到了你的嘴边,先闻一闻,怎样?”

孩子们呵呵地笑了,有的说:“好香,我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有的说:“我仿佛已经尝到了到香味四溢的桂花糕,甜中带香,真好吃!”还有的摇着头,闭着眼,好像被桂花雨的香气熏醉了。

琦君的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我问:“孩子们,琦君爱着故乡的桂花,其实是想着谁?”

孩子们认真地齐声说:“爱着故乡!”

我感慨地说:“是呀,老师觉得故乡是记忆深处的温暖。你觉得呢?“

“故乡是暖暖的牵挂。”“故乡是回忆的幸福。”“故乡是心灵的桃花源。”孩子们思绪翩翩。

语文是诗意的,在诗意的课堂中让孩子感受诗意语文。琦君以“桂花雨”为题,在我们眼前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丽图景,就像一个香甜的梦境,把我们吸引到这个梦境中。

这场片片花瓣汇集成的一场酝酿已久、不期而至、沁人心脾的桂花雨,带给我和孩子们心灵的滋润、暖暖的牵挂、人生的幸福。

我想起了一首诗,形容我和孩子们的这堂课。

挂在树上的

嫣然一笑

是我

纯真的灵魂

一个天真的想法

与金秋阳光,比灿烂。

语文教师教学随笔(精选篇3)

语文教师批作文,天经地义,义不容辞,不容推脱。

可是,当您经历了280名学生以各种借口转学120名后,且这120名学生在全级280名学生的前二分之一以内,您会是怎样的心情。

当今教育的无奈与悲哀。

剩下的这160名学生无疑是我们这些走不出去、调动不了、蛰居乡镇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对象了。

不用细说您也知道,这些学生又平均分成四个班,每个班中写作文能打眼、比较通顺的只有不到10篇,其余的简直说是惨不忍睹或目不忍睹。但是,偏偏是这样的学生,还要让你拿出成绩。不是妄想,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我不管,你一定要出成绩。不出成绩为你任课教师试问。

于是乎,我就拼了命的教,从拼音的声母韵母;从写字的先横后竖;从上课有问题要先举手,老师同意后才可说话等等等等,初中的老师又当了一回幼儿园教师,苍天眷顾啊苍天眷顾!

牢骚归牢骚,学生的作文还是要认认真真地批阅。

谁让咱是有良知有良心的教师呢?

耐下性子,皱着眉头,强忍怒火,细细披阅。

从一个一个的错别字,从不通顺的句子,从字迹潦草中,一点一点,一处一处,慢慢批改,慢慢订正。

这其中的辛苦可是一般教师所能体会得到的?

语文教师教学随笔(精选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而实际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不愿学或是泛泛地学、完成任务地学。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况且,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极为短暂而有限。如果学生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的话,他是不可能主动参与的。即使在形式上表现出在做这件事,那也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迫不得已。因此,教学总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我认为: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1。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课堂活力

低年级的学生,其直观思维占主导,他们对教师的言行、动作尤其喜欢模仿。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滑稽的动作,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夸张的手势……都可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将专注的目光投向于你。同时,教师还应该对教材烂熟于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多鼓励,多赏识,让学生在学中变得自信

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小孩子,他们不懂得什么叫自信。但他们都喜欢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喜欢在竞争中获得胜利,进而获得老师和同学赏识的目光。作为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应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合适的场合予以鼓励、表扬,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点成绩,老师的鼓励,说不定就会唤起他沉睡的心灵,继而获取更大的成功。当然,表扬与赏识、鼓励,要适度,要因人而异。对于“优生”不能过分地表扬,那样会让这类同学飘飘然,变得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而对于差生,我们必须呵护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用心去沟通,去鼓励,让他们摒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进而取得一点点的进步。

3。注重因“趣”利导,激发学习热情

每个人都是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完成得很出色。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的天性、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信息激情并主动参与其中,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注重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作业的设计要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

语文教师教学随笔(精选篇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多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方面,其实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还必须要注重“读”的训练。因为,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阅读教学中由学生读中理解语言的有效方法。

一、尝试性朗读尝试性朗读一般在刚接触课文时进行,很多学生阅读文章,往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这样,就要注意教给学生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

1、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学会寻找关键语句,是一种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永远的歌声》一文时,教师提问:课文从哪几件事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开始,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概括。教师提示说: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能揭示问题的关键词语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很快把答案找出来。课文主要从学生为老师“采药”和“捉鱼”两个方面体现了学生爱老师的特点。

2、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中心语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点题作用,有的起总结作用。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也是一种摄取、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有哪些中心句能揭示作者的感悟?学生们带着问题,很快从文章中筛选出有关的语句信息。在阅读中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和中心句,有利于增强学生摄取、筛选信息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理解性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如学《明天更辉煌》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把这一课,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时能加深理解具体语句的意思;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只有把握文章主体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

三、感受性朗读。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朗读时,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时,可以作示范朗读,要诱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教《桂林山水》一文,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结合文中插图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图画美,让学生在边看边读边想中,有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再有感情地引导学生朗读,这样会产生强烈的感染效果。

四、品味性朗读。传统语文教学特别重视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去分析教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品味,加上教师讲解、点拔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仍要继承这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让学生进行品味性朗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品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领悟课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当然,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地读,漫无目的地读,这又陷于简单、机械的操作。我们强调要“熟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古人注重“多读”,更重“自悟”、“精思”,重视在熟读中感悟。一篇文章,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或是思想内容,或是写作技巧,或是语言运用,或是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正确地加以理解、感悟,让学生在品味感悟中对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有更高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数是阅读的精品和典范,语言风格各异,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读”的训练,恰当地指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从书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43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