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随笔精选

|梦荧

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有内涵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随笔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随笔精选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随笔精选【篇1】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国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随笔精选【篇2】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随笔精选【篇3】

我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已三个多年头了,蓦然回首,这几年的教学真是喜忧参半、成败交错。事到如今,是该盘点一下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的时候了,也许它还可以成为后来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己小学阶段后期教学的正确的教学思路形成的“催化剂”吧!

经过新教材的教学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因为新教材留给教师的教学空间实在太大。如果不认真研读教参、教材,不清楚各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后继学习中的重要性,不明确各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及相互作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步子则将或深或浅,会给自己的教学留下很多后遗症;其次,三年多的教学,使我真正懂得“课标是源、教材是流”,逐渐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的能力。应该说,没有哪个专家或老师可以说他的思想、教法就绝对的正确、绝对的好,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们的共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客观地受家庭环境、地域所处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是不可否认的,就如农村的学生连数学书上的卡通动物都不认识,这就是事实,这就需要教师学习课标、把握小学阶段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等领域应达到哪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选素材、合理设置教学活动内容、使用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

自进入新教材教学以来,我始终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地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向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方向转变,同时,我也曾彷徨与忧虑,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彰显出可喜的面貌。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因为我为他们组织的学习活动是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是有用的、探索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加之我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但具有很强的可练性),学生自然也就学得轻松而乐学。2、绝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逐渐形成。教学中的新知学习我都习惯让学生“先尝试、再引导其释疑解惑”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3、所有学生都养成了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好习惯,数学口头表达能力良性发展。我的口头禅“这个问题有难度,不妨与同伴齐心协力一起想办法。”、“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使普遍学生有了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都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在课堂或是课外与人交流。4、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开阔。由于新教材教学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明显活跃与开阔。5、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逐渐形成。教学中每每让学生学会了某个知识点就让其举例应用,或是常以“看到这个数、算式、信息、公式、图形等,你能联想到与它相关的哪些数学知识?”启发学生对呈现的知识进行再思考,进而形成对相关知识进行串联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学实践,我逐渐地成长起来,我教学的学生也展现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学遗憾:1、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教学中总以“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的时间多了,动笔练习的时间就少了”为借口为学生在计算上出现的问题而开脱,却没有鼓励学生课外进行练习(又忧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其实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着眼培养学生每天必练几道计算题的习惯也不是难事(切莫受诸如“一年级的学生不准布置家作”的规定的影响)。我可以大胆地说,我教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没有一个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但为什么部分学生会存在速度慢、正确率不高的问题呢?究其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惰性强(每每遇到按老师的规定自己设置题目练习,他们总会出一些很简单的题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习惯差(马马乎乎);二是我要求不严,每每遇到学生计算错误,仅仅只是要求学生改正也就罢了,致使学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形成错了就改、再错再改、马马乎乎没关系的错误意识和习惯,所以我想在鼓励教育的同时如果能对犯错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即便采取适当的惩罚,学生犯错的频率就会低多了。2、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几年的教学中,大部分“解决问题”的内容都被购物、租车租船充斥着,以老师们的话说“二年级就开始租车租船,租到四年级差生才有点儿眉目,可解决其他综合性稍强的问题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传统教材中到三年级才进入两步应用题的思维训练,可是新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就涉及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的解决,学生必须掌握“假设”、“尝试”、“整体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凑和”等思考才能解决,差生在这种问题的学习中根本就是坐飞机,就连稍好一点的学生都不能从中形成有条理的表达其思考的能力,用孩子们的话说“我是‘凑’的”,可这样的题目一道例题或是一个练习题就足以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而对差生来说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轮我再教学二年级,我一定要给学生设置一些与生活接近的数量关系比较明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初步学会用分析法(要求什么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和综合法(知道什么信息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可以求什么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向学生渗透“摘录”、“画图”、“列表”、“模拟”、“简化”、“尝试”、“找规律”等策略;其次,一定要在二年级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教学上花大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

性地解决乘、除法问题而不是瞎猜乱碰,为中高段的综合性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是否可以降低学生在“解决问题”领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实验。

我想,每位教师都具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拥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调试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下,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带有共性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寻找真正有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随笔精选【篇4】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①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3000册,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②图书室有故事书3000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题①中3000册为共有数,题②中3000册是一种的,因此计算方法不相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随笔精选【篇5】

在教学中,我长期又细心地观察了学习费劲、成果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同学,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同学多是独生子女,义务教育的普和,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同学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同学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同学学有所成。

小学三四年级,正是过渡时期。必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同学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需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需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有个同学非常聪明。就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就用专题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身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假如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什么。要不时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身觉得有希望,尝到胜利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果就要适时的褒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身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胜利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协助他们。自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同学讲课时不论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同学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同学,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同学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缺乏。比方,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同学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随笔精选【篇6】

前不久参加一所学校的校际交流活动,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课一开始,通过一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面积的概念,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面积单位,教师通过看、比、摸、想等方法,让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了一些认识后,接着进行联系生活,在具体运用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镜头1】

师:大家猜猜黑板有多大?

生1:2平方米。

生2:4平方米。

生3:……

师:到底有多大呢?我们来量一量。

教师拿出一把米尺,准备量黑板的长度。因为教师已在黑板的右上角画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此时,我发现老师迟疑一下,可能是感到一个人米尺不太好拿,再加上如果有学生参与可能更能体现量的真实性。因而,邀请了一名同学上黑板来帮老师。

接下来,教师与学生合作,老师带着学生沿着原来黑板上所画的正方形最下面一条边,量一次问学生一次。

师:几个了。

生:1个

再量一次,又问。

师:几个了,

生:两个。

师生合作从黑板的最右一直量到最左边,用米尺量了三次。此时,老师告诉学生。

师:黑板大约有3平方米。

下面的学生没有一个提出疑义,师生均认同这种量面积的方法。

【镜头2】

师:大家现在猜测一下你的课桌有多大?再量一量,课桌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绝大部分学生马上拿出的直尺,用尺沿着课桌的长边一路量下去,很快有学生说面积是几厘米。

【思考】

用米尺能直接量出面积吗?肯定是不能。其实,这位老师也不是想用米尺来量黑板的面积,而是想借助画在黑板上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来测量黑板的面积,但黑板上的正方形不能拿着去量,只好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是几米,从而推导出黑板有几个1平方米。

然而,这些想法都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学生无法感知,教师在活动之初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说明,老师为了急于得出结论,而忽视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交待环节,从而让学生误以为可以用直尺量面积,出现了练习中许多直尺量课桌面积的现象。

为什么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这种教学行为呢?

首先,教师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光来考虑问题。一些对于成人来说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与道理,在孩子看来往往是不可理喻的。正是我们成人能把量的过程中的一米看成量出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而在学生的眼中,你只是用米尺量了一米长的线段,他们根本没有与原黑板上的正方形建立起相对应的关系。从而,让他们错误地理解用尺能量出面积的大小。

其次,学生没有1平方米大小的清晰表象。教师在教学1平方厘米时,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学生能真实的感受到大小;在教学1平方分米时也是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进行的,学生也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在教学1平方米时,教师只是在黑板右上角画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虽然也直观,但与学生有距离,学生的感知一定是模糊的,形成的1平方米的表象自然两样也是模糊的。此时,你用米尺来量面积,反而容易让他们把米尺与1平方米之间建立起联系。

再次,教师的心中没有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进行。正因为有这样原因,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演绎生命成长历程的舞台。然而,老师在教学中只考虑到怎样实现自己的教学设想,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这样的结果就是老师只照自己的想法走,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跑,跑对了路还好,一旦跑岔了道,就会出现用尺量面积的问题了。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随笔精选【篇7】

现代教学论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有一种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满足这种需要,那就要求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探索出一套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优化自主学习效果,并逐步使自主成为学生的一种品质,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策略:

1、营造自由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乐学。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提出较好质量的问题是反映学生参与程度的重要方面。但大多数学生往往不敢、不会、不善和不愿发问,此时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鼓励和师生之间的亲密情感在发动学生积极参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会用心灵感觉到教师的情绪,和谐的气愤会让学生无顾虑、无压力,态度表现得积极了,教师的信任与鼓励更使学生的 思维活跃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四不”也慢慢向好的方面转化了,学生有收获,充满希望,乐于学习。

2、诱思导学,使学生会学。

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教师也是不愿意留太多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索,担心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或出现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时,把握不甚精到的情况。起初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解决某个问题不要立足于表面,注意培养学生深化问题的能力,懂得解完某个问题并不是目的,揭示问题的实质或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获得更有益的启迪。还可以让学生借助集体的智慧,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努力使“教学”变成“助学或帮学”, 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3、评价分析,使学生要学。

课堂教学,也是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大舞台。因此要注意加强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过程用简练的语言有层次地加以表述,教师也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赞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学生就会多花一些时间去思考,去尝试,抓住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各方 面的能力和技能都得到发展,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总之,培养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让学生自主地学会体验,学会感受,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学有所获。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随笔精选【篇8】

一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较好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十个大题。试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本试卷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试卷成绩分析

本班现有__人,全部参加了考试,总分__分,人平均__分,优秀人数__人,优秀率__%,及格人数__人,及格率__%。

二、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学生基本没有问题,有极少数学生因为粗心出现错误。

第二题填一填,这里又细分为7道小题,问题主要出现在第1,5,7小题,主要是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第6小题超出课本范围。

第三题,第四题这类题,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反复训练,学生掌握得很好,正确率高,出现错误为数不多。

第五题,第六题有些学生空间方位掌握较差出现错误较多。第七题,填一填画一画,大多是学生掌握较好,少数学生出现错误。第八题第九题学生做的很好,正确率在90__以上。第十题,附加题,少数学生作对。

总之,从这张试卷看,我班的学生大都掌握了课本提出的要求。在学生的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的反思

1、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过分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课堂教学不够扎实,个别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当时应对其加以辅导。

3、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的思维有待于提高。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利用课堂教学及课上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好课准备,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3、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多做一些与生活有关联的题目,加强实践活动,强化应用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动手操作认真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5、教学中重视知识理解与形成过程,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设计的提问和练习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随笔精选【篇9】

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因为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因此说要组织理想的教学活动,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一个理想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了,教学活动也就成功了一半。但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所帮助。课改以来,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好的教学情境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有很大帮助的。而有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只注重形式,走入“误区”,并没有发挥教学情境应有的作用。我们看下面几位教师创设的几个教学情境。

片断一:到底学什么?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例2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新的玩具商店开业了,里面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几个。

教师出示各种玩具,每个玩具上都有标签。学生表现特别兴奋,因为他们对玩具情有独钟。这个情节可以说收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但后面的过程就有些走偏了。

师:你最喜欢那一个?

学生纷纷讲自己喜欢的玩具,教师提问了十几个学生,又继续问。

师:如果你去买玩具,最想买哪一个,要用多少钱呢?

学生又纷纷讲自己想买的玩具,并汇报价钱,又有十几个学生做了回答。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是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了10多分钟,学生却还不知要学习什么。

我们都知道这个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解决“退位减”的问题,教材中设计的买玩具情节,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是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教师在这里却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玩具的价钱,会对后面解决重难点问题起到积极作用吗?这样的情境显然是不恰当的。

片断二:要干什么?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例2

谈话导入: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生日?平时都有谁给你过生日?

有3名学生进行了回答。

师: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我们来看还有谁给小白兔过生日。(出示图片:小熊、小鸭子、小松鼠)他们都带来了什么礼物呢?

出示:小熊带了2个萝卜,小鸭子带了6个萝卜。

师:小鸭子带的萝卜个数里有几个小熊带的个数?

这个问题学生好像有些不明白。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了小鸭子带的萝卜个数里有3个小熊带的个数。

教师又出示小松鼠的话:“我带的萝卜个数是小熊的5倍。”

师:猜一猜小松鼠带了几个萝卜?

这次学生好像明白了,很快算出了小松鼠带了10个萝卜。

师:小白兔为自己的生日设计了三项活动,有摆图形、观看表演、户外活动。(教师同时在黑板上贴出三个主题词)

我们先看小白兔摆了一个什么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用小棒摆了一个小飞机的图形。

问:小白兔用了几根小棒摆的小飞机?

生:用了5个小棒。

师:你是几号组员就摆几个这样的小飞机。在小组内说一说用了几根小棒摆了几个小飞机。

学生在小组内摆小飞机……

教师是想通过小白兔过生日引出摆图形的活动,但忽略了摆图形与小白兔过生日是没有必要联系的,学生也没有如此过生日的经历,又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而前面的小熊、小鸭子、小松鼠为小白兔过生日的情节好像也没有什么必要。其实摆图形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它把解决问题建立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之上的,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

    43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