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何嘉

作为老师,我们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作为下次教学活动的参考对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篇1

《匆匆》这课教完了,留在我心中的除了对课文精彩语言的啧啧赞叹,对学生理解感悟语言能力和精彩发言的深深赞赏,还有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应对的久久思索。

《匆匆》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细腻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和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脍炙人口,但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又有一定难度,因为文章中一些词的说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这篇文章思想感情复杂而多元,想要理解作者的当时的思想并不容易,文虽短,若想理解深刻并不容易。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而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实现对文章解读的。

一、语言渲染,让学生入情入境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找统领全篇的问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给学生一个对全篇的整体印象,同时又用语言渲染:是啊,作者的八千多日子在他的手中匆匆溜走,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们的日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细腻的笔触一起去追寻时间的踪迹吧!这样,学生就有了与作者一样的问题,学生也就一下子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获得与作者一样的情感体验

作者描述时间匆匆走过,自己无奈又留恋时,语言优美而与生活十分贴近,但光让学生读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必须要让学生与他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用______时候,______过去说话,说说自己与时间的故事。如此一来,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与作者同样的问题,我们的时间也一去不复返了,真想留住时间。带着这种真实的感受去读,就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作者,感悟了语言。从学生的读中,我也听出了他们对于时间逝去的留恋。同时,也为下一自然段理解作者不甘虚度时光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引导提问,介绍背景,深入作者内心世界,解读文本

因为当时作者因为中国前途的不明,想奋斗却没有出路而苦恼。文章第四自然段抒写的就是这种彷徨的复杂心情。想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就必须介绍当时的背景。于是,我就让学生读文,看看能读出什么。学生读出了作者的徘徊时,我借徘徊一词,引导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然问,“作者为什么徘徊?”真正走进了文本,我顺势导出背景,学生再读后面的问句“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心中那种虚度时光又无所适从的痛苦。而对两个“赤裸裸”的不同理解,又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不甘。

四、写话勉励同学,达到对文本理解的最终目的

学会体会到作者的不甘,体会到作者在未来的日子的发奋,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我想让六年级的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可贵,要珍惜时间。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写自己的格言勉励同学。请看几则学生的格言:

1、一寸光阴一寸金,时光流逝,时不我待,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成就一番事业,如果让时间悄悄溜走,将来会一事无成。── __

2、时间是无私的,他不多给谁一分,也不少给谁一秒,时间不会为了一个人停下来,时间时时刻刻都在走着,要看你是不是珍惜了。如果你珍惜了,你就会有收获;如果你没有珍惜,只能两手空空的。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吧!── __

五、对比语言,学会评价鉴赏

学习第四自然段后,我让学生评价我写得一段文字,以此达到鉴赏语言得目的。学生都说我写得不好,进而从文中找句子证明作者写得有文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用词恰当。虽然只是鉴赏了一段文字,但学生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在留作业得环节中,学生说可以找找文中有哪些好词好句,有哪些修辞手法。我想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在以后学习中也会受益匪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篇2

《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先生。对于这一篇课文的导入环节,我在教学之前思考了很久,怎样才能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又能把同学们带入情境中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

在上课之前,我了解到五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于是我从古诗入手,请同学们猜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打一节日,等同学们回答出来之后,请同学们一起大声背诵一遍。这样既导入了今天所学习课文的关键“春节”,又将以往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将同学们带入教学情境。

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

春节是我国一大传统节日,在过去的春节同学们都度过了各具特色的春节,于是我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有什么传统和新颖之处?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互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引出“北京的春节”,带领同学们去感受一下北京的风俗民情。

三、了解作品背景,把握课文主旨

在将同学们带入学习情境之后,我又根据学生事先预习的询问作者,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老舍先生的生平和他的著作。例如:老舍先生是满族人,自小生长在北京,对于北京的文化十分了解,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地方话运用的较多。让同学们对于课文能更加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

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也有几个不足之处:首先,我的整个教学态势表现不够突出。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感情不够,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第二,在导入环节中,一些本想讲的话语忘记讲了,内容的衔接略有点生疏,对待学生的发言的评价语言也比较单调。这两点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更上一层楼。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篇3

上个学期我们语文组对“如何上好第一课时”进行了专题研讨,使得我们这些年轻老师对如何上好第一课时有了一定的章法。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导入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入的设计。确实,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才算是好的导语呢?

为了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教《卢沟桥烽火》的时候,我就注重了让学生深入地去了解时代背景。我一开始就跟学生介绍——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打铁趁热,我接着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注意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相机板书课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

跟学生交代了这些背景材料,能够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篇4

《表里的生物》是六下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也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精读课文,编者的用意可能在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并能一直保有爱思考的习惯,对身边事物和现象多一些关注、好奇。

这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富有童真童趣,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对“我”的推理精神十分欣赏。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小孩子,用有限的经验对陌生的事物做出自己判断,从大人的“解释”里为自己的判断寻找更“确切”的依据,从而笃定了自己的“认识”——尽管那是儿时的臆断。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即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观点,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这篇散文如何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呢?如何准确地理解课后思考题中隐含的课文学习目标?可以从课后的思考题入手,寻找隐含着的学习目标。

从“事例”到“观点”,是一种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而课时设计时,第一课时重在感知童年趣事的内容,并对文中的“我”形成初步的印象——“我”是怎样的孩子。第二课时,则运用演绎推理,由“我”是怎样的孩子的结果,寻找具体的论据,在品词析句和朗读指导中,逐步体会人物形象,得以证实。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替换课题,引申拓展到回忆自己儿时的趣事,升华对“爱思考、好奇心”的理解。第二课时的实际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

板块一:复习回顾,体会“我是怎样的孩子”。此板块着力为学生思考奠基铺路,从问题入手,反向求证。在引导学生验证观点的过程中,习得“抓关键词”和“前后内容相关联”的阅读能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巧妙利用课后习题逐步深入,有效总结了学法,为后续学习搭建支架,效果明显。

版块二:借助学法,证实“自己的观点”。扶放结合,学法迁移。在领会上一环节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放手去学,圈画批注,自主思考,积极汇报,思维碰撞。从课堂的交流和思考深度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部分同学能牢牢抓住“爱思考、好奇心”这一观点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学会了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整体关照,想法独特,有自己的独立思辨能力。

板块三:拓展语用,联系生活说趣事。“想必我们乃至每一位读者,都曾有过与“我”类似的想法、经历,大家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具体事例来说一说!”这个板块,学生兴趣浓厚,问题一提出,即刻引起大家的“共鸣”。在这一背景下,不但能够帮助我们体会文章的表层故事,而且能真正读懂文章、读懂冯至,走进了语言文字里去。在自由说的环节,大家还用上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丰富的表达形式,说得有趣,说得入理,说得细腻。

高段阅读教学,尤其是六年级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学生积累单篇课文内容和阅读指导,更应着眼单元一体化,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整体关联,习得语言秘妙,获取作者的写作方法:

一、读评结合,相得益彰。

“同学们,课文中描写的‘我’的经历,你有同感吗?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把它画出来,读给大家听,说说自己的体会。”

大家交流比较顺畅、自由,体会了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喜欢观察、喜欢思考、乐于探究的孩子形象。同学们读得生动、有趣,在朗读和点评之中体会到难忘的童真童趣。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学中,在理解的同时进行朗读指导,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在点评中加深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朗读引起自己共鸣的语句,在读中流露出自己的感情,这样的体会更真挚、更深切。如果教师又同时引导其他学生说出自己的听后感受,对朗读的同学作出评价,那么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再一次内化了自己的理解;朗读的同学在伙伴的点评中感受到了鼓励与肯定。读与评相得益彰,既正确理解了课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更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如此,课堂更为和美。

二、单元关照,有效融合。

统编版教材单元“语文要素”的设定一般比较笼统,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不好精准实施,这时就要想办法在单元教学的序列中循序渐进,依次实现。如,六下第五单元就是以思想内容或题材为单元的教材体系,往往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忽视文本本身而注重思想、情感等主题方面内容,以体现整体教学。因此精准聚焦,“应文而教”,让学生习得语文能力显得尤为必要。无论单元中的议论文体还是散文文体,首先聚焦文体本身,了解其文体特征,以“语文”的方式挖掘文中的语文因素,体会“人们不同的思考和探索”,使得教学中文道统一。

所以,单元教学中,首先要关注读写之间的联系,有层次、有梯度地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结合课堂语用训练,联系生活经验迁移运用,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如此课堂更生趣。其次,依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针对单元课文课型的多样性,依据文本特点,灵活教学。如此精准聚焦文体和内容,有效融合,真正彰显“语文味”的课堂。

《表里的生物》一课教学,值得我们走进文字,深入思考;走出课堂,由“表”及“里”,在趣说生活中的故事里追求“真理”的妙义,在单元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中探寻“融合”的精彩!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篇5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他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可是父亲不许他动,使他充满好奇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表现了作者的天真无邪,情趣盎然。

一、教学效果

《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求知识,善于观察思考,富有探索精神的品质。在教学中,我大力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了解课文大意,然后指导学生划出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分别采用放录音、自读、默读等形式,使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课文表达的意思。《表里的生物》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成功之处

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三、不足之处

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四、改进措施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把爱注入学生心田,具体通过教学环节中的动作、语言、表情、姿态乃至眼神传递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因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学生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进一步求知的意念和力量。

    346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