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一语文说课稿最新范文锦集

|小姚2

高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知识,所以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再加上和其他同学的相互探讨,关键时刻老师的及时援手,他们具备读文章的精妙处的基础和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一:《赤壁赋》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将按照说设计理念、说教材理解、说目标设置、说学生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的程序说一下我对《赤壁赋》教学的安排。

一、说设计理念:

新大纲既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的人文性。因而古代散文的教学要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使学生在积累相应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古代名篇全方位的感染,提升学生的感悟品质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说教材理解:

《赤壁赋》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一年级,这篇文章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以苏子与客“泛舟赤壁”写起,先后展示了客人们游赏尽兴而“扣舷高歌、以洞箫而和”,客人关于“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悲观失落的感受以及苏子对同一哲学命题的乐观豁达的看法,文章最后收于宾主尽欢“不知东方之既白”的畅达痛快之中。行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样的文章让人不忍释手,读之遍觉“天高地阔,洒脱旷达”;读之便觉有文化的精灵在不知不觉间便潜入到人内心最柔软最深刻的去处。读罢能使人顿觉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对得失对爱憎对顺达对逆境有了更深刻更坦荡的认知。

三、说目标设置:

1、知识目标

(1)重点字词梳理

(2)了解文体特点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⑴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其情其景。

⑵把握优美意境,理解深邃命题。

⑶美读赏鉴结合,追思文豪风采。

3、情感目标

用辨证的思想看待生活,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教学重点

⑴理解积累文言知识

⑵理解作品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⑶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说学生学情:

高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所以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再加上和其他同学的相互探讨,关键时刻老师的及时援手,他们具备读出这篇文章的精妙处的基础和能力;但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学生能感觉到美但到底因何而美却不一定感觉清晰,并且这篇文章所表达的这种哲学思索对于相对单纯的高一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甚至在少数同学的心中还会激起相反的看法。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五、说教法学法:

充分预习——多遍诵读——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发散思维——读写结合

多遍诵读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不断深化细化,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合作,以学生来带动学生,使大家共同进步,发散思维训练学生良好灵动的思维品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是一种双赢的训练方式。

教师的意义在密切关注,必要的时候予以关键的引导,导演学生活动,使每个个体的学生都能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内容

完成知识目标1重点字词梳理、2了解文体特点、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师生合作研讨为辅

相关资料链接:

1、了解作者2、乌台诗案3、本文写作背景4、关于赋的特点

以上资料以教学案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把握文本外的知识或和文本有关的表层知识,这些准备工作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

5、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落实文言知识积累目标。

6、训练诵读注意读音、节奏,以读来带动知识积累,培养对文章的初步感觉。

7、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文言知识体系的构建。

⑴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大意,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商量解决。

⑵翻译重点语句,注意词句的特殊用法

8、课堂检测,巩固落实。

一)、一词多义、重点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二)、翻译重点句子

9、板书安排:板书重点文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课时内容

完成能力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其情其景、2把握优美意境,理解深邃命题和情感目标

1、导入以对苏东坡的评价导入,他既是少有的大才子,又是众名家公认为拥有最完美人格的中国文人。他是伟大的,也是可爱的。

2、整体感知

让学生整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展开思考,考虑问题,在尊重学生阅读接受的客观过程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写了什么“的基础上完成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其情其景的目标

A、以段落为单位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写了怎样的场景?

B、每个场景中所传达出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形成板书:

场景情感基调

一、泛舟赤壁图乐

二、悲歌吹箫图悲

三、客发悲慨图戚

四、苏子劝慰图乐

五、宾主尽欢图喜

3、深入研讨,该环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解决“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带动学生对文章的深入具体理解和把握意境。

文章所展示的五幅场景体现出情感呈现“乐——悲——戚——乐——喜”的起伏变化,再读课文,探究为什么乐?——为什么转悲?——为什么戚然?——为什么又转乐——为什么喜?

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把握优美意境,深入理解情感的任务。

问题总结:各小组选中心发言人发言总结。

一乐为美景良时游赏之乐:

眼前风月水柔和之美

二悲为君主遗忘不遇而悲:

三戚为功业成空人生短暂而戚:历史风月水苍凉之美

四乐为乐观旷达拥抱自然之乐:哲理风月水达观之美

五喜为尽洗愁情纵情欢乐之乐:眼前风月水自然之美

文章中情感的变化是和“风、水、月”的意象紧密相连

在具体感受意境的基础上把文章的意境浓缩为“风月水”的特定内涵。

4、探究发散:⑴对于客人的这种“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悲观的看法和苏轼对同一问题的乐观达观的看法你是怎样认识的?(此问题在于引导学生自己的思考,来加深对文章的深意的理解,对苏轼思想的豁达达观的进一步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认识到苏轼的观点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即可。并且也可打开思维,锤炼自己的思想。

⑵文中的主客对答是真的在苏东坡和客人之间发生的一场谈话吗?

以上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讨论,交流、汇总。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备注:(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一则主客问答形式是赋体传统的形式,二则好似此苏与彼苏在意气相斗相合、自说自话,正是如此,被排挤、遭贬谪的心中郁结苦闷,就在这轻松的对答中得以消解缓释。这其实是作者一种心理调适,人生的痛苦经过哲学命理的达观而被超越。)

5、课堂总结:明确强调本文情景理相融合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6、三读课文,结束本课时学习。

第三课时内容

完成目标3美读赏鉴结合,追思文豪风采

1、美文美读,齐读课文一遍,找出每段中比较有感觉比较喜欢的句子来加以赏析评价。

教师点拨:赏析评价语言的方法。

(可以注意从外在形式和表达意境两个方面入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发言总结。

示例: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赏析文字。

这两句写水面上清朗静美的特点,用“清、徐来”写出风的清新柔和,用“不兴”传达水面波澜不起,坦荡无垠的特点。

2、神往心知再读课文,立足原文,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一些关键场景,把“泛舟赤壁图”以散文的优美细腻笔触表现出来。注意描写的技巧(写景和写人),把当年的大文豪的风采展示出来。突出环境、人物活动来再现当年赤壁游赏的乐趣。

教师点拨描写的技巧

(写景要注意空间的变化、远近的安排、感觉的转换、细节的安排、动词形容词的选择、实写虚写的安排等;而写人则要注意运用动作、肖像、语言、神态、心理、环境的衬托等。)

3、交流展示:让几个同学读一下自己小创作。

结语:《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3、课下作业,再读《赤壁赋》,结合相关资料链接,自己深入思考感受,完成小文章《跨越时空的纪念——说苏轼》

相关资料链接: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略

林语堂《苏东坡传》略

苏轼与《前赤壁赋》略

从《愚溪诗序》、《赤壁赋》中看柳宗元和苏轼略

对苏轼和《前赤壁赋》的一些认识和理解略

七、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板书略

第二课时板书:

场景情感基调核心意象

一、泛舟赤壁图乐

二、悲歌吹萧图悲

三、客发悲慨图戚风水月

四、苏子劝慰图乐

五、宾主尽欢图喜

第三课时板书:略

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二:《鸿门宴》

一、开场白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二、说教材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_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程序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三:《再别康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是中国现代诗歌非常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者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视听结合法。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找到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黄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别康桥时的朗诵片段,同时找到《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朗诵和原文,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先设置三个问题:诗歌的感情基调怎么样?从诗歌的开始到结束,这种感情有否发生变化?如果有,是怎么变化的?播放黄磊朗诵的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简介

听完学生的回答,老师加以引导,对作者徐志摩的经历、思想和创作情况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式介绍(因为课前已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康桥情结”,这样同学们能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便于接下来诗歌的整体赏析。

3.整体鉴赏

(1)朗诵全诗。

①让学生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②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鉴赏《再别康桥》。

①宏观上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每一诗节入手,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大意。

②微观上,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灯片上列举中国古代离别诗的意象,让同学们了解意象的叠印才使得诗歌充满美感,然后由我分节朗诵诗歌,让学生找出每一诗节的意象。

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介绍‘‘三美”。介绍‘‘新月派”这个诗派,重点是把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分析。我认为在“三美”中,绘画美最难,因此我重点分析本诗的绘画美,而其余二美则由学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导和总结。

4.小结本文

5.布置作业。(知识拓展)

(1)阅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2)运用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进行拓展阅读能力。

6.再次播放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在朗诵中再次体会并结束这一课。

四、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首先考虑到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结合教师的介人授课风格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特点来展开。在取得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同学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发展能力。

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