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与感悟

|镇圳2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与感悟,希望这份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与感悟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与感悟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与感悟(篇1)

念兹在兹,一以贯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11月14日,云南省政府发布《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镇雄等9个县市退出贫困县的通知》,正式宣布镇雄县、会泽县等9个贫困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序列,这也意味着脱贫攻坚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是对全体扶贫干部的最佳褒奖,这是向世界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最有力宣言。

脱贫摘帽绝非终点,只是通往民族复兴、人民幸福道路上的又一个“下一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美好生活总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战略布局中,可以看到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逐渐完成,“十四五”时期远景目标已经成为了203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重道远。今天,虽然实现了近一亿人的脱贫摘帽目标,但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只是跨过了现行标准下的贫困线,有的甚至是“脚后跟就抵在贫困线上”,稍有不慎就会退回贫困线上。因此,必须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提高贫困摘帽群众的劳动素质,拔起穷根,栽下“摇钱树”,确保有稳定的、长期的增收项目。

另,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任重道远。当前,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后疫情时代”如何应对重重困难?这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借鉴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不断创新,以求真务实作风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化危为机。试想,脱贫攻坚那么大的困难我们都克服过来了,又还有啥不能战胜的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脱贫攻坚的胜利只是奔腾中国的一朵浪花。我们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更不能躺在脱贫攻坚功劳簿上睡大觉。惟有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方能在新的长征路上“乌蒙磅礴走泥丸”,砥砺奋进谱新篇。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与感悟(篇2)

“欲凌绝顶问苍宇,敢向蟾宫折桂枝”。近日,承载着华夏飞天揽月之梦的“长征五号”顺利升空,势拔五岳,行至苍宇。转眼看当下,脱贫攻坚的胜利号角也正在声声吹响,贫困群众纷纷摘掉帽子振奋高歌。但放眼长远发展,脱贫事业仅仅是乡村振兴建设的起点,基层单位要统筹多项工作、保证可持续发展,在巩固成果的长效措施上下功夫,在战略规划的科学部署上抓落实,使脱贫事业如“火箭推进器”一般,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扶摇直上”。

持之以恒做工作,不竭余力守成果。数年来,以解决贫困人口民生问题为目标的多项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是,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而停滞不前,要追求“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的目标。做到及时巩固脱贫工作,扶贫政策不仅要长久落实,也要继续出台更具实效的新政策,勠力同心守住成之惟艰的成果。各基层单位要做到“四个不摘”“八个不减”,继续抓好贫困人口民生保障工作,继续抓好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对于贫困人口,坚持“扶上马再送一程”,要及时化解返贫风险,坚持做好“回头看”,基层干部定期回访,了解老乡的想法,解决老乡的困难,动员老乡干事创业。

多方联动做部署,同心同德抓落实。乡村振兴建设目标具体明确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基层单位要面面俱到地做好工作部署工作。因地制宜,找准市场,植根优势产业大力扩大产业生态覆盖面;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发掘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开展相关文化活动,让文明之风在乡村永驻;兴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生活设施短板,跟进后续管理服务;锤炼干部队伍,建立健全治理体系,推进规章制度落实。要做到乡村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打造既有“丰年人乐业”,又有“绿树村百合”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莫言下岭便无难,一山放过一山拦”。各级干部、群众要马不停蹄地投入下一阶段工作,结合实情,精准施策,不竭余力地促进乡村发展,以实干促成效,以成效惠民生。共同提高“乡村振兴”加速度,携手共进,走上民族复兴路。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与感悟(篇3)

全县帮扶干部培训会后,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帮扶责任人,包靠5户贫困户。工作已然四年有余,但对扶贫工作感到很陌生,接到任务后的我忐忑不已,不会种粮,不会养羊,没有人脉,没什么资源,究竟如何让他们脱贫,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脑海。

深入农户摸实情。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当我第一次敲开贫困户的大门,踌躇满志的时候,现实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5户贫困户存在着单身、独居、75周岁以上、长期慢性病史、无劳动能力、耳聋、残疾等问题,瞬间感觉天塌了。经过面对面交流和村支书的介绍得知,他们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低保、养老保险和各种补贴,这些情况我都认真做了笔记,当天走访完后,我把每户情况都整理成册,烂记于心。曾经我对医疗政策、养老政策、残疾政策等什么都不清楚,现在什么标准享受什么政策信手拈来。做群众工作第一次,扶贫路上要学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谦卑的心态去学习,学会了就去执行,实践出真知,百姓的知识都是从生活点滴中总结而来的,唯有从群众中来,方能到群众中去。

因户施策支真招。漫漫扶贫路,困难常相伴。每个贫困户都存在问题,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抑郁症八年的国平无残疾证,不是不符合办理条件,是本人不愿办理;借住在表弟家的清福,35岁的时候在外漂泊丢失了户口本,64岁了回到家重新办理了户口登记,从年轻就没干过活,也不想干活;从小智障的跟起随着妹妹一块生活,严重影响妹妹家的正常生活;失去独子的明全,两口子心理上受到了极大创伤……怎么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成了首要任务。电话咨询残联办证需要的材料,到专科医院去写病历、开证明,最后办成了残疾证享受到了残疾补贴;协调村里帮助联系敬老院,把跟起送到幸福院去,因特殊原因并未办成,但是单独修建了两间新房;时不时地打电话联系明全,询问最近的身体及家中的事情,让他体会到有人关心。大事难事琐碎事,群众身边无小事。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着手,把琐事做好,把小事情做精,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去,才能赢得群众实实在在的口碑。

拉近距离增感情。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是“小事”显担当。每月入户是常态,电话联络成习惯。国平有抑郁症需要买药,因为药物的特殊性,限量购买,所以我每周都会给他媳妇打电话问吃的药还有没有,自从帮扶他们家,每次买药都是我和她一块去买,都快成了习惯。他儿子和我差不多大,每次我叫她一声大姨,她就会笑得很开心。每月我至少入户一次,每户都待一个多小时,询问最近的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拉拉家常,联络下感情,他们都说我去了,好比去了一个亲戚。帮扶责任人的职责就是协调帮助贫困户解决问题,出点子、找路子,帮助贫困户脱贫,所以我就是党和国家派去帮他们脱贫的“亲人”。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与感悟(篇4)

道阻且长,对于基层干部来说,要想秉持初心、保持前进,还需守住“三心”和“二意”。

守住持之以恒的“求知之心”。基层工作涉及范围广、牵涉内容多、负担任务重,在日复一日的进村入户、走访调研和伏案工作、加班熬夜中,基层干部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消耗殆尽,因“工”废学、“本领恐慌”问题层出不穷。但在实际工作中,在与群众打交道的实践中,光凭一腔热情和耐心细心是不够的。为群众宣讲政策、普及法规、办理事务,每一项都是对基层干部知识储备的全面考验。为此,基层干部需及时克服工学矛盾、摒弃懒惰思维,持续加强对大政方针、政策法规、重要讲话、业务知识的学习领悟,先学一步、学深一层,通过学习不断增强政治定力、提高理论水平、强化综合素质、提升履职能力,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为民服务、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来。

守住勇往直前的“进取之心”。基层干部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最小单位”,是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基层干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岗位任务却是繁琐、忙碌甚至枯燥的。如何处理好“伟大”和“平凡”的关系,在“枯燥”中寻得“乐趣”,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是基层干部需要思虑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宏伟目标需要以实践为支撑,苦干实干不能停留于口头和书面,基层干部需奋而起之、勇挑重任,不畏困难艰险,保持斗争精神,在基层一线做“冲锋者”和“实干家”。与此同时,基层干部也需时常问问自己:干事创业的热情是不是少了、自我要求的标准是不是降了、奋勇拼搏的劲头是不是弱了,避免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温水里的青蛙”,在自问自省中纠正偏差、砥砺奋进。

守住与时俱进的“创新之心”。新时代进入新征程,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创新中谋发展,对基层干部提出许多新任务、新要求。与其挑灯苦熬不如稳中求变,基层干部需以创新发展的眼光,及时总结经验规律、复盘问题不足,“迭代”更新工作思路、创新谋划工作举措,求真务实、高质高效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实落地。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干部需提高对互联网大数据和新媒体的运用,在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同时,多渠道、多载体、多形式加强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互联互动,在更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同时,拓宽工作视野、延伸服务触角、拉近干群关系。基层干部对各项工作的创新,要力求小切口、大口径、多角度,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便于开展为前提、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切实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守住为民服务的“全心全意”。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尺,更是衡量基层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面向群众的“窗口”,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认识的来源,除了新闻媒体,还有群众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党政机关、便民大厅、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基层干部的工作态度、精神面貌一定程度决定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识。基层干部能否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乎党的根本宗旨能否落实落地。因此,基层干部需进一步站稳立场、坚定信念,在实际工作中以不夹带个人利益、不掺杂个人情绪的为民情怀,站在群众立场、考虑群众诉求的为民意识,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知心人。

守住初心不变的“真心实意”。党的初心,便是基层干部的初心。基层干部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一线力量,应充分利用岗位优势,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好调研员、分析员、战斗员,对辖区群众的困难、诉求做到心中有数,对推进工作的阻力、矛盾一一攻坚克难,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中提升群众幸福感。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要守住初心不动摇,基层干部需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用手中的“小账本”,算群众幸福生活的“大账”。在实践工作中,始终心怀群众、拼搏奋斗,用坚定不移的态度、不减不降的标准、一往无前的姿态,做群众幸福生活的建设者、守护者、奋斗者。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心得与感悟(篇5)

当前,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即将开启,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学懂弄通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奋力绘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图”。

坚持党的领导,把稳政治“方向盘”。“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强化理论武装,拧紧思想“总开关”。“地基固则大厦固,地基松则大厦倾”。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要学会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体党员干部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不断用新思想指导新实践,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健全干部队伍,找准人才“发力点”。“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是关键。只有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在新时代践行党的组织建设的具体政策、具体任务、具体行动,才能确保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保证党的组织路线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要围绕干部培育、选拔、管理、监督等环节,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要不断创新人才政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广纳天下英才,吹响人才“集结号”,推动人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主动作为、建功立业。

严密组织体系,织牢工作“网格线”。“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只有把组织体系建好了,我们党执政治国、发展事业、服务人民才有依托和支撑。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深刻理解中央和国家机关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地方党委是“中间段”、基层党组织是“最后一公里”。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无论处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单位,必须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统一行动。

    50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