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度人物观后感心得

|泳潼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感动中国度人物观后感心得,希望这份感动中国度人物观后感心得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感动中国度人物观后感心得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感动中国度人物观后感心得精选篇1

这首宁夏老百姓自发改编的山歌里所唱的种蘑菇的扶贫专家就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他也是热播的脱贫攻坚剧《山海情》里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

而远在6000多公里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有成百上千的当地居民,经常用盛大的仪式,载歌载舞地欢迎着他。

林占熺:看到我去,那是比他亲人回去还要兴高采烈。一叫林老师来了,一叫就整个村非常多人就跑过来。

为什么从宁夏的小县城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村落,这么多普通的老百姓会对他如此感激?因为正是他,解决了全世界资源匮乏地农民种蘑菇的难题。

众所周知,全球绝大多数的食用菌都是用砍下的树木做成菌棒来栽培菌种。要种蘑菇,就得砍树。菌林矛盾一直是世界级的难题。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熺,在考察中亲眼见证了很多贫困地区,不仅没有因为种蘑菇致富,反而因为砍树导致土地沙化,进一步加剧了贫穷。

林占熺:用牺牲生态的代价来发展经济,不是贫困地区应该走的路。

他突发奇想,能否用草来取代树木栽培菌类,然而,这在全球都没有先例。在他月工资才46元的年代,他向农学院工程队借了5万块钱来进行各种实验。

林占熺:那个是要豁出去的,说实在压力是非常大,就说借款我这辈子还不清,连小孩子都担心到了他那一辈来还。因为没有任何资料,我们国家3万多种草,有哪几种草是可以用来栽培食用菌的呢?

他采取三级系统法,用配方来筛选,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1986年,林占熺在成千上万种野草中选择的芒萁,真的长出了香菇。

林占熺:第一次看到第一朵香菇长出来的时候,我都兴奋得不得了,我就觉得真是像发现新大陆那样,非常兴奋。

林占熺发明的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就叫做“菌草技术”,也因此他被誉为“世界菌草之父”。

为了壮大科研队伍,20世纪90年代,林占熺把研究生刚毕业的亲弟弟林占华也拉进了菌草队伍,却万万没有想到,弟弟在安溪县指导菌草栽培时遇到锅炉爆炸,不幸身亡。

林占熺:我们村到我这23代,一万多人,第一个研究生,没了。非常悲痛,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地,把我弟弟没完成的任务,他那一份工作我一起做。

由于常年奔波,有一次他自己也在出差时发生翻车事故。

林占熺:我也以为我会死掉,当时就想,现在就死了?菌草现在就告别了?太早了,我还要做很多事。我们全国为扶贫事业牺牲在岗位上的1800人,1800人啊。

就是带着这样的韧性与决心,林占熺研发的菌草技术在全国31个省推广应用,给数百万户的农牧民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方案。

随着一带一路,中国的菌草走出国门,至今已推广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在非洲的很多地方,菌草被称为“中国草”。因为这种迅速生长的草,既可以防风固沙,又可以做菌菇培养料,还能为牲畜养殖提供高品质又低价的饲料,真可谓一举三得。

一位巴布亚新几内亚原警察部部长甚至给女儿就取名叫“菌草”。因为这株小小的菌草,凝聚的是不分国籍、不分地域的所有人,对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

巴新东高地省居民 布莱恩·瓦义:很短时间内,你几乎可以每天收割,你不停收割,就不停有钱进账。

种植户 陈镇忠:挣钱挣到有时候会躲起来笑,简直是跟零成本一样。

林教授说,30年前他给自己定的使命就是: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因为这是他的中国梦,也是他的菌草梦。

感动中国度人物观后感心得精选篇2

王广杰曾是济宁市一所职业中学的电工课教师,于1996年退休。2020年,王广杰萌生了直播、拍科普短视频的想法,他将自家阳台改造成的直播间。

在直播过程中,王广杰把知识点分解,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讲解,他也会停下来和学生互动,回答在线提出的问题。这时,王广杰会凑到屏幕前,看看大家的答案对不对。如果对了,他就笑着鼓励说“大家掌握得真不错,点赞666”。

在王广杰的课堂上,他不仅传递给知识,更传递一份热爱。直播时,他喜欢讲讲电物理领域几位科学家的故事,从伏特到奥斯特,再到安培、法拉第、爱迪生。“这些科学家,无一不是家境贫寒、中途辍学、努力奋斗。“王广杰经常说,这12个字中,前8个字没什么可怕的,最后4个字,确实是世界上最富贵的东西。在他看来,只要学生热爱电工,电学就很简单。如果不热爱,学起来就非常难。

王广杰直播间里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基础较为薄弱的。王广杰喜欢用平实的语言解释一些原理,使复杂抽象的电学知识变得具象化。“很多人觉着电流、电阻难以理解。人流往前走,遇到窄的地方,人们就挤在一起,越来越热。电流也一样,你看老式的灯丝,电流往前走,电阻大的地方,自然也会发热。”王广杰讲课的语言风格颇受欢迎。

也真是因为这种风趣式风格,王广杰的直播课曾一度数十万人“追更”。“初中物理很好,高中就不行了。如果那时候遇到王爷爷,想来物理就能学好了。”网友@航海的小贝壳k曾这样点赞王广杰。

网友“孺子牛”是王广杰的铁粉,也是一名刚入行的电工。从2022年年初,他就关注了王广杰的直播视频。这几年,他一直想考一个电工证,苦于年轻时没怎么上过学,基础的理论知识比较缺失。 “王老师上课的时候,语速不快、非常耐心。每次直播课都有一个主题,不会轻易被留言带偏。更关键的是,王老师会不断地鼓励我们。”“孺子牛”对此很是感激。

感动中国度人物观后感心得精选篇3

徐淙祥为什么能够成为安徽“麦王”?他种地的经历要从半个世纪前说起。1972年,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的高材生,他没有留在城里,而是决定回家乡当一个农民。他很少跟人提及,这个决定与他的大伯有关。因为那一年,徐淙祥的大伯突然全身浮肿、皮肤蜡黄,在病床上面对前来探视他的侄子,许久说不出话来。没几天,不到50岁的大伯就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去世了,这件事给了18岁的徐淙祥很深的刺激。

徐淙祥:那时候农村全部是肩挑手提、人工操作,想提高产量是非常困难的。

那时候的生产技术,农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小麦亩产至多三四百斤,大豆亩产不足百斤,吃饱都难,更不用提什么营养了。站在大伯的墓前,徐淙祥默默地做出了一个决定。

徐淙祥:外国先进国家小麦(亩产)能超千斤,玉米也超千斤,我想咱都是一个地球,咱们国家只要干起来,也能超千斤。我说我们将来也有这一天,所以我选择了搞农业。

他常说:“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在进行小麦高产试验时,从麦苗出土起,不管刮风下雨,天热天寒,他都从早到晚蹲在田里。他用放大镜观察农作物的长势、授粉和虫情,连叶面上的小黑点都不放过,而用笔记本记录刮风下雨的时间、风速、雨量,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经年累月,从不间断。就这样,他的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超出安徽省单产400斤。很快,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2010年起,他牵头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他注重科技育种,累计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235项,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多个贫困户、上万名农民成功脱贫致富。

如今,徐淙祥一家三代,儿子与孙子都加入了务农的行业。爷爷老徐的黑色放大镜“退役”了,孙子小徐的智慧农业App上线了,祖孙三代在新的时代,成为新的种粮明星。

徐淙祥的孙子 徐旭东: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觉得我们在搞农业,带领广大种植户一起多种粮、种好粮,这个舞台还是无比广阔的。

徐淙祥: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感动中国度人物观后感心得精选篇4

江门村山多地少、交通不便,长期陷入贫困之中,村里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杨宁的父母也不例外。杨宁和弟弟从小便跟着奶奶生活。

2010年7月,杨宁大学毕业,在收到南宁市一家农资公司录用通知的同时,也了解到家乡正在选聘大学生村官。当时,为了照顾生病的奶奶,她选择了回家,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到任的第一天,村主任就“分配”给杨宁一个屯。在一次次入户走访调查过程中,亲眼看见的贫困,让杨宁百感交集。

一边是热闹繁华的城市,另一头是尚未脱贫的山村。“进城还是返乡?我彻夜难眠。”几经思索,杨宁决定拼一把: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江门村改变落后面貌。

然而,回村工作伊始,压力重重。贫困发生率达20%、村集体经济为零……杨宁准备大干一场,在村里带头吸纳贫困户发展竹子粗加工、辣椒和葛根种植。但由于作物病害、交通不便等原因,这些产业的收益都不及预期。

担心杨宁气馁,老支书张有权和她谈心:“城里少你一个大学生不怎么样,但村里多你一个大学生会很不一样。”杨宁也坚定了信心:“年轻,摔倒了可以再站起来。”

经过深入调研,杨宁决定带领村民按照“稻+鸭+鱼”共作模式,探索发展特色水稻紫黑香糯。可开动员会的时候,村民们却默不作声。“你种什么赔什么,我们怎么相信你?”村民张海慧直言。

在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山区,想蹚出一条致富路并不容易。也有村民劝她,不如回城里找个轻松点的工作。但是,一心想改变家乡面貌的杨宁没有放弃。她多方请教专家,带领大家一步步摸索,找到了适合当地资源条件的特色产业——紫黑香糯稻米和高山泉水西瓜等。

为了让村民安心,杨宁再一次豁出去。她偷偷把家人为她准备的婚房卖掉,筹集了30多万元,作为产业启动资金。“我免费提供稻谷、鸭苗、鱼苗,你们负责种养,我负责回收,国家还有针对贫困户的产业奖补资金,尽管放心!”她对村民说。

在她的带动下,全村63户贫困户参与其中,种了120亩紫黑香糯。一年下来,每亩紫黑香糯增收1500多元,极大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高山水果、高山蔬菜、农村电商……山里步履不停,杨宁的鞋子磨旧了一双双。“这几年,江门村成了‘明星村’。”安陲乡党委书记管斌说,在杨宁带领下,江门村创办“苗阿嫂”品牌,销售农产品,户均增收3200多元;一些农村创业青年成立“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年销售农产品900多万元。2020年,江门村脱贫摘帽,她又带领大家搞起特色养殖和深加工。

杨宁的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7年8月,江门村两委换届选举,杨宁成为村里第一个有大学学历的女村委会主任。2020年,江门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8000多元,全村实现整体脱贫摘帽,杨宁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

感动中国度人物观后感心得精选篇5

沈忠芳: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它的飞行高度是21000米左右。我们现役的飞机飞不到那么高,炮更打不到那么高,怎么办?

为了摧毁U2,我军开始研制地对空导弹系统。一次又一次反复实验,付出终于迎来回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地空导弹“红旗—号”横空出世。

沈忠芳:西方国家,他们以美国为首对我们封锁,中央指导我们只能自力更生为主,艰苦奋斗,所以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我们的武器系统。这个很重要,(核心技术)买是买不来的。

30岁的沈忠芳又开始参与“红旗二号”研制。新型地空导弹的研究工作量很大,难度也大。为了拿出最优的方案,几百名科研人员始终艰苦奋斗,同时也在争论不休。

1967年,随着“红旗二号”导弹的研制成功,迈出我国自主研制防空导弹的关键一步。随后几年,在沈忠芳的带领下,他所负责的导弹型号在很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成功完成了4次飞行试验考核,其中8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2年1月,沈忠芳被任命为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经过一次次挑战,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攻关任务,突破了五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九项科研成果,使得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迈入了正轨。这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研制水平跨入到世界领先行列,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防空导弹体系对抗能力和国防的实力。

导弹事业让他付出了绝大部分精力,而陪伴沈忠芳一生的伴侣和战友,同样是北航飞机设计系毕业的徐正年,在承担了中国航天工作的同时,还肩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因为保密的原因,孩子在年幼时,爸爸就像个陌生人。直到今天,沈忠芳也无法向孩子们和盘托出工作的全部。

作为中国国防中国航天武器事业的建设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深深地印在沈忠芳心里。

沈忠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党忠诚,不负民族。

国士无双,无数像沈忠芳这样为中国航天武器事业而隐姓埋名的英雄们,他们是真正的大国脊梁。

    37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