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三农人物荣誉盛典个人观后感

|邱妹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度三农人物荣誉盛典个人观后感,希望这份度三农人物荣誉盛典个人观后感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度三农人物荣誉盛典个人观后感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度三农人物荣誉盛典个人观后感【篇1】

“你们看,这个鸡苗好啊,个个都有一斤多重,不怕养不活,养大卖了还能享受产业奖补呢”良田村的脱贫户们簇拥在村民何学安的车前,翘首盼望着他们口中所说的鸡苗。近日,池河镇良田村二组村民何学安成了村上和镇里的名人,他的一车免费鸡苗为良田村的脱贫户们带来了沉甸甸的温暖。41岁的何学安是镇上聘请的乡村防疫员,2003年开始做防疫工作,主要负责良田、五爱、合心三个村。二十年来他与畜禽作伴,为村民跑腿,支撑他的无非是那最初的信念,他无怨无悔地为祖国的“三农事业”贡献着自己青春和智慧。

出生于小山村的何学安,十几岁就跟着村里的师傅干兽医和防疫,一开始他还只是想学门技术混口饭吃。但是,随着不断地接触,他发现自己竟然爱上了这份职业,并立志要成为专业的畜牧兽医。于是,不安现状的他开始努力提升专业水平。“这里面的学问很深,那时候没钱上专业的学校,就跟着个师傅当学徒,白天跟师傅到处给家畜打针看病,晚上就抓紧时间看书学习,没钱买书就到处借,虽然每天很苦很累,但只要能学到知识,看到村民屋里的畜禽好起来了,就特别满足。”何学安说。终于,石泉县农广校面向基层招生,何学安得到了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凭着坚强的信念和在畜牧兽医专业的不断钻研学习,顺利拿到了兽医、兽药、防疫等从业资格证书。

年轻时候的何学安聪明好学,原本有出去闯荡的机会,朋友叫他但他都拒绝了,其实,那个年代跟他一般大的人,出去做生意基本都挣钱了,但他毅然选择留守农村,他说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更舍不得农村。既然选择了钻研技术,就会坚持下去。因为他做的不是某个人的事业,而是整个农村的事业。“人间辛苦是三农”,就这样,农民出生的他在农村一干就是将近20年,每天挎着医药箱翻山越岭,走家串户,不论烈日寒冬还是白天黑夜,一路带着“做农村事业”的初心来回奔波,用脚步丈量着农村大地,用青春书写着使命担当。“刚开始来回只能走路,后来买了自行车,接着换了摩托车,最后村组把路修好了又换了小货车,这样路上的时间节省了,还能给村民多讲讲防疫的知识。”何学安说。

在近几年的工作中,何学安发现村上很多养鸡户损失严重,鸡买回来特别容易生病,即使后面打针吃药也基本不起作用。经过他调查,发现,这些鸡苗大多数都是外地人来村里卖的,村民不懂防疫不会辨别,以至于成活率低。何学安干这一行自然知道是卖方没做好防疫的原因,于是他萌生出进鸡苗自己培育,做完防疫然后再卖给村民的想法。“这样经过培育后的鸡,不仅做了防疫更安全,而且鸡比原来大了更好养活。”何学安说。说干就干,于是何学安开始小规模地尝试培育鸡苗。经过他的手,鸡自然与众不同,村民们买回去个个长得好。就这样他的鸡苗成了免检产品,产业也越做越大,不到三年时间,鸡苗销量从最初的两三千只发展到现在的两万余只,现在他还拥有了自己的厂房。在何学安的步步坚持下,终于他的“农村事业”又上了一层楼。

“小何作为村上的防疫员,水平专业,为人热情,平时帮我们户上解决了不少困难。现在自己搞鸡苗培育致富了,还想着拉大家一把。”良田村脱贫户郑本建激动地说道。据了解,何学安本次共为村民免费发放鸡苗610只,涉及脱贫户55户,支出费用达9000余元。而且他还承诺为脱贫户免费提供售后服务,定期到户上提供技术和销售指导。除了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发放爱心鸡苗,何学安还热心村上的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工作。近年来,他先后加入村上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农业产业服务、基础设施管护、矛盾纠纷调解、人居环境整治、疫情防控、防汛防火、政策宣传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组织的带动和熏陶下,他逐渐向党靠拢,近期还向良田村党支部递交了一份上千字的入党申请书。何学安,用初心和爱心,用实干和信念,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成长为专业的防疫工作者;从一个矜矜业业的打工人,成长为勤劳朴实的创业者;从不是党员,成长到不断向党向组织看齐。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三农人”。

度三农人物荣誉盛典个人观后感【篇2】

在海岛,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那片海展开的。嵊泗列岛,地处东海,是浙江最美海岛公园,也是许多游客心生向往的诗与远方。但对于嵊泗人而言,我们生长于此,除却那些光彩夺目的头衔,是海岛人用褪色的船帆,用黝黑的脸庞,日日坚持不懈,换来的一世三餐。海洋,传承着远古的密码,养育着渔家世代。

我对渔民画《大陆漂来的祖先》记忆尤深,也好奇过,我们的先民们是如何跨海登岛,是如何打造一样样工具,然后开启了征服大海的永恒挑战的?奇妙的是,最新的海洋考古成果发现,良渚古国的“子民”曾来东海上探索过。原来,嵊泗先民东海奋斗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更精彩!见证这一史实的是位于嵊泗列岛泗礁岛上的黄家台遗址。这处遗址位于基湖沙滩附近,距今已有约4800-4500年的历史。层层堆垒的贝壳夹杂着先民们的日用残器,直观地再现了史前人类抱团食用着小海鲜的画面。一下子将泗礁岛的人类定居史、海岛开发史上溯了近5000年。

原来早在近五千年前,我们的先民祖辈就克服重重的地理障碍,抱着上下求索的决心涉海而来,不知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卓绝。他们相互扶持着,努力奋斗着,将荒芜营建成心中的乐土。不仅诞生了璀璨的嵊泗海洋文化,更传承了红火兴旺的嵊泗渔家!东流逝水,叶落纷纷,黄家台先民搏海耕渔的传奇时光,也已成了历史长河的沧海一粟!但他们的踏浪伏波的勇气,也会继续激励万万千千的嵊泗人。

海岛嵊泗,在这茫茫东海,扎根海角。我想,嵊泗人刻在骨子里敢闯敢拼的劲头应是与先辈一脉相承。千百年来的海上生活,渔民用勤劳而勇敢的心耕耘了无数年,每一块礁石,每一个漩涡,每一个潮汛,每一张渔网都烂熟于胸,用一双双勤劳的双手,捞起了海岛的丰盈。山海再寂寞,有了勤劳不绝的渔民,就有了不灭的希望。

潮汐更迭,春秋代序,嵊泗蓝色海洋经济和美丽海岛建设的大潮滚滚而至。离岛,于外界而言,是封闭的,无涯的海水让一切的方向兜兜转转成了原点,但无边的浪潮又让一切变得有无限可能。以海为生的渔家人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热点,开始谋求“蓝色经济”的绿色转型。开捕时,开船出海,撒下一网星光,捞起鱼虾满仓,禁渔时,打理一家民宿,或是经营一家餐馆,一个个游客提着行李箱,走入了飘飞着朵朵白云的院落。一年往复,忙得充实。不论是扎根传统渔业,还是奋战海岛旅游业,唯一不变的就是渔家人那积极而勤劳的生活态度。

夕阳要落海,故乡总是家。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海岛娃,我曾经心怀憧憬,背负行囊,从嵊泗这片土地出发,如今重回岛城的怀抱。亲眼见证家乡的发展与变迁,让我激情澎湃。经过几代人为之开拓创新,数辈人为之付出青春,昔日的边陲小岛稳步走向海岛大花园。不仅将“美”字烙进游客心中,更把“富”字装入渔民腰包。这一路走来靠的正是这迎风挑浪、敢闯敢拼的渔家精神。如今,我们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当迎风挑浪,奋勇前行,用奉献与责任绘就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担当。

度三农人物荣誉盛典个人观后感【篇3】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发展阶段,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真抓实干做好“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粮食是社稷之本,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眼下,春耕备耕已从南到北陆续展开,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抓好各项工作,因地因苗抓好春季田管,做好病虫害防控和极端天气应对防范,加大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保障农资生产供应、稳定农资价格,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贯彻好,把稳产增产的举措落实到位。在春天播种希望、辛勤耕耘,真抓实干做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为全年粮食丰收打好基础,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抓“三农”工作就是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当前,部分脱贫地区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抓好巩固是关键。一方面,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县、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让脱贫群众“稳得住、能融入、能致富”。同时,抓好拓展是保障。一方面,要补上基础设施、技术、营销等短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培育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让我们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作出新贡献、创造新辉煌!

度三农人物荣誉盛典个人观后感【篇4】

近期,我学习了《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写给县委书记县长的信》、《党叫干啥就干啥,努力在最好的位置上干出最好的业绩》三篇文章,备受鼓舞,压力很大,有如下体会:

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就是要头脑清醒,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建强书记撰写的《党叫干啥就干啥,努力在最好的位置上干出最好的业绩》学习体会中有“三问”:“在这个最好位置上,历史上谁干得最好?我是不是在这个最好的位置上干得最好?换另外一个人,会不会在这个最好的位置上比我干得更好?”令人振耳发聩。每个党员干部要坚持每日“三问”自己,时刻保持清醒,明确自身差距、位置和责任,努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认识到,位置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是组织安排的。党的事业需要忠诚的人来坚守,最好的位置必须交给最忠诚于党、最可靠、最能干的人。在位置上的人,就要做到讲政治、守纪律、懂规矩,始终做到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坚决按照区委和区政府的部署抓落实,严格按党性原则办事,在工作中用规矩促行为,在生活中用规矩树形象,使懂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就是要有责任心,始终敬重自己工作。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敬业,责任心的延伸。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爱哪行。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需承担责任的工作。不要害怕承担责任,要立下决心,你一定可以承担任何工作中的责任,也一定可以比前人完成得更出色。成功者从不给自己编制任何借口,因为他们能为自己的行为和目标负责,也能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不以任何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或搪塞,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完美、更高效、更正确,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党组织放心,让我们的衣食父母放心。

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就是要做好干部,始终敢于担当工作。“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大道至简、鞭辟入里,就是“干”字当头,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党员干部承担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和职责,就当尽心尽力、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作为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身在“最好的位置”,就要在实干中抢抓机遇、攻坚克难。

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就是要秉持宗旨,始终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秉持着这一宗旨,我们党才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取得了执政党的地位。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农业局工作的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面对新形势下多元多样的利益诉求,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常思便民之举,多干惠民之事。

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就是要率先垂范,始终树立良好作风。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作为农业系统的领头雁,一言一行都会在党员干部中产生不同的影响。自到任岗位工作以来,我一直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注重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在面对越发艰巨的业务压力时,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去想任务有多少,多去想任务怎么做。引导大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以饱满的热情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倡导大家讲实话、出实招、求实效,勇于面对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就是要学以致用,始终贯穿农业工作。“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十三五”时期,“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更是我们农业人的共同使命。通过学习,结合工作实际,要紧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确保全国排名前30的名次不下滑。全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抓好优质粮,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休闲农业和加工销售业五大支柱产业和长安草莓、长安鲜桃、长安花卉、设施瓜菜、农家乐等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宣传平台,举办采摘节、赏花节等宣传活动,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人的阵地在农村,农业人的办公室在田间地头、村组圈舍。当前的学习教育活动要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五大产业”转型升级、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全年重点工作有机结合,组织农业干部奔赴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和农业服务,为今年的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为长安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环境优的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城区贡献我们农业人的力量。

度三农人物荣誉盛典个人观后感【篇5】

作为深耕在乡村土地的基层干部,要不忘目标使命、积极作为、敢闯敢试,争做新时代新征程的“三农人”。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要政治过硬、提升思想。政治过硬是对“三农”干部第一位的要求。广大“三农”干部要锤炼过硬政治素质,提升过硬能力本领,强化过硬作风,知行合一抓落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践初心,在理论上有深度,在思想上向组织靠拢,在行动上紧跟核心,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以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为“指挥棒”,唱响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大局之歌、赤子之歌、奋斗者之歌。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要坚定信心、为民服务。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投身“三农”事业,既是时代呼唤,也是政策驱导,更是民心所向。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线干部,坚持走好群众路线,要放下身段,扑下身子,带着“泥土气”“烟火气”多到田间地头与群众话家常,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摸清群众想法、掌握群众诉求、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充分汲取人民群众的“大智慧”,时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争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领头雁”和“排头兵”。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要开拓进取、迎难而上。要积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发展主动权,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和决心,致力解决“三农”“卡脖子”难题,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坚持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为脱贫摘帽与乡村振兴传递好“交接棒”、做好“冲刺跑”。

    32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