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

|广辉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希望这份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优秀10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1

_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授课,采取天地对话方式,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冰雪”试验中,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水油分离试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了水油分层。航天员叶光富重点展示了空间科学设施,比如无容器实验机柜。“无容器”就是不用容器承载,使物体在悬空的状态下实现熔炼的过程。中国空间站的三个舱段舱内共布置了十多个实验柜,支持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广泛领域的空间科学实(试)验研究。

在太空如何护肤?地球上看月亮和在空间站看月亮有什么区别?空间站的时序是如何设置的?航天员在空间站每天花多长时间进行实验?在问答环节,网友和地面课堂的学生踊跃提问,与航天员老师积极互动。

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驻留已有五个多月,为期最长的“太空出差”也进入尾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计划的以及根据工作需要增加的各项任务,将于4月返回地球家园,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即将圆满收官。

五个月中,航天员开展了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任务,其间通过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试验,检验了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了空间站舱段转位技术和机械臂大负载操控技术。航天员首次在轨利用手控遥操作设备控制货运飞船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初步验证了空间站与来访飞行器手控遥操作系统的功能性能,为后续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积累了宝贵经验。

神舟十三号乘组团结一心,精诚协作,先后圆满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第一次出舱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等任务,航天员王亚平迈出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第二次出舱完成了全景相机抬升舱外作业点脚限位器安装及相关工效验证等任务,航天员叶光富完成首次出舱。两次任务的成功,不仅为后续出舱活动进一步积累了经验,也让实施舱外作业逐渐成为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工作常态。

太空三人组虽然出差时间长,但各方面保障十分到位。在中国空间站内,有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有多样化的医学监测手段,观察航天员各项身体数据,在飞行任务中监视航天员健康状态;有具备防护宇宙有害环境等功能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帮助航天员完成艰巨的出舱任务。在精心布置和维护的“太空之家”中,“感觉良好”乘组在轨迎新年贺新春,享用了一顿丰盛的“太空年夜饭”,既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也可以利用闲暇之余关注北京冬奥会赛况。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将开展广泛领域的空间科学实(试)验研究,同时作为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面向青少年开设了“天宫课堂”,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目前三名航天员已在空间站内圆满完成了两次太空授课。此后,我国将陆续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组合成一个T字形构型,将支持大量科学研究和实验。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2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天宫课堂”第二课的开场白,简单直接。实验过程也紧凑进行。

第一个进行的实验是“点水成冰”。王亚平拿到水袋后没有借助其他器具,轻轻挤压,水珠便从水袋的管口冒了出来。这时出现了一个小意外——水珠在管口“结冰”了。

经过处理后,王亚平再次尝试,一颗透明的液体球被挤出,静静地悬停在空间站舱内。接下来,奇妙的现象发生了,她用蘸有乙酸钠粉末的小棒触碰液体球,“结冰”现象再次出现。

在地面主课堂,孩子们与王亚平同步尝试“点水成冰”。用一根小棒插入装有透明液体的烧杯中,小棒周围迅速凝结出白色固体。不过,这些固体并不是冰,用手触摸烧杯壁时,还能感受到温热。

其实,王亚平制作的“水球”和学生们在烧杯看到的液体成分一样,都是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专家解释,将饱和乙酸钠溶液加热,它便有能力继续溶解更多溶质,再将“加料”后的溶液冷却,便得到了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只需再加入一点点乙酸钠粉末,‘水球’便开始结晶并释放热量”。

为什么要把“冰雪”实验带到太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红祥解释,如果在地面进行这项实验,溶液受到容器的限制只能向内结晶,太空中的微重力“无容器”状态,可以让物体在悬浮状态下完成结晶,从而观察到不受地球重力影响的材料物性变化。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3

“天空课堂”第二课于3月23日15:40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怀化市锦溪小学组织全体学生在家同步收看这一盛事的直播。

本次“天空课堂”由神州十三号乘组航天英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继续采取天地对话的方式进行,其中包括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油水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与演示及天地互动环节。

“天空课堂”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感悟到祖国的强大,同时,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看到了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同学们受到振奋和鼓舞。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4

天空探密,永无止境。如今,我们已进入空间站时代,太空的神奇让我增长了许许多多奇妙的、有趣的知识。今天观看的"天宫课堂"中,有许多有趣神奇的实验。

其中,有一个"水浮力实验"。做这个实验之前,王亚平老师先是准备了一个有水的玻璃杯和一个乒乓球。然后老师把乒乓球压进了水里,当老师把手收回来时,乒乓球没有像在地球上时浮出水面,而是停留在了水中。

另外还有一个"泡腾片实验"。王亚平老师先是用一个环形的铁丝做出了一个十分薄的水膜,然后老师就用水袋里的水,不停地给水膜加水。渐渐地,原来那张薄薄的水膜已经变成了一个圆滚滚的、玲珑剔透的大水球,然后滴上几滴蓝颜料,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晶莹透亮的水球,散发出一丝丝光,照量了空间站。接下来王亚平老师小心翼翼地将一小块泡腾片放进水球里,然后,泡腾片吐出许许多多的小气泡,但小气泡不想走,依旧在水球中,随着小气泡加多,水球似乎要被这些小气泡撑破了似的。如果你仔细的看这个水球的话,水球是不是有点儿像我们生活的地球。

今天观看"天宫课堂"后,我便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长大后成为一位航天员,飞向太空,探索更多的奥秘。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5

今天,我们在教室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成有趣的物理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太空“冰雪”实验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液桥演示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水油分离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太空抛物实验演示天地之间抛物区别。

“天宫课堂”让科学更容易走进人心,也让科普课被重新定义,展现了中国科技的自信,让科普之花绽放,不仅点亮了青少年航天梦想,也让“中国故事”在太空宣讲,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6

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因为天宫课堂第二课就在今天上课了!

本次的课程,还是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配合进行授课,在3点40分的时候,天宫课堂第二课终于开播了!

因为这一次的课程还是天上和地上配合着上课,所以开始前,地面上的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知识,终于可以见到航天员老师们了。

本次的实验有四个,分别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这里面都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这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教学的方式来上课非常的有趣,让我难以忘怀。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太空冰雪试验了,在太空中可以让液体迅速结冰确实很有趣,以前我有见过饱和液体,但是不知道这种液体还有那么大的乐趣,直接航天员们把饱和液体装在袋子里,再一点一点的挤出来,由于在失重环境下,饱和液体挤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球,一挤出来的时候,饱和液体就迅速结冰,变成了一个冰球,没想到一瓶液体就可以玩那么多的花样。

还有太空抛物实验,连在前几个月很火的冰墩墩也上场了,平常我们在地面上扔东西时就会掉在地面上,而在失重环境下不会,扔冰墩墩的时候就可以很自然的扔过去,这个动作让我印象深刻,原来,在太空中还那么好玩,我真想上天看看啊,体验一下失重的感觉!

这次的课程让我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对航天的学习兴趣,真希望在未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到天上去,感受一下宇航员的感觉!

太空舱里的知识还有很多,我需要积极去探索。太空舱里的东西很神奇,我要了解它们。太空里还有很多人类不知道的东西,我长大以后想要研究这些“不知道”

这是一堂特殊的科学课。因为它的“教室”,设在远离地球四百公里之外的中国空间站,而负责授课的老师,正是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

九天揽月,谈笑凯歌。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探索从未止步。身处太空,浩渺苍穹看似壮美辽阔,实际却无时不挑战着航天员的心理和生理极限,他们面临和经历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他们却挑起科普重担,为我们设计、讲解了有趣的空中课堂,让深奥的天文、物理知识在他们的讲解下变得妙趣横生、通俗易懂。

这堂课,航天员为我们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还通过液桥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以及失重环境下水油分离现象会消失等等,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目瞪口呆!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太空“冰雪”实验,航天员为我们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这与刚刚在北京闭幕的冬奥会遥相辉映,傲然闪耀的“雪花”,映出我们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映出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在“天地互动环节”,航天员们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问答交流,我们看到航天员经过将近半年的空间站生活,虽然身体经受了莫大的考验,但依然精神矍铄,这是一种坚持,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值得钦佩的精神!

通过天宫课堂,我们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更是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如果说浩瀚宇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就是打开这本书籍的智慧钥匙。

探天之旅不止步,科学梦想正起航。《天宫课堂》,在我们心中播下了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也让坚定了我们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信心与决心!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7

我觉得太空中的液桥演示实验可太有意思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原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居家上课的日子里,恰巧我也在家里自己做了《三体》中关于水的张力的实验。

《三体》中写到的曲率飞船就是模拟水的张力的原理,宇宙的空间并不是平坦的,而是存在着曲率。我们可以把宇宙想象成一张大膜,整张膜的表面是弧形的,而和水面张力一样,空间曲率无处不在。一艘处于太空中的飞船,如果能够利用某种方式把它后面的一部分空间的曲率变小,那么飞船就会杯前方曲率更大的空间拉过去,这就是可以不使用能源的曲率驱动并且理论上可以达到超光速。

这个设想是不是很疯狂?而其实早在2012年,物理学家哈罗德怀特就在他的实验室里研制出了小型曲率驱动装置。

科幻并不是寓言魔法,他是在科学基础上进行的幻想,科幻的灵魂是科学。曾经在科幻世界中的那些奇思妙想,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驾驶等前沿科技,都从梦想照进了现实。而我相信,曲率飞船也有一天可以被研制成功。那时,中国航天的目标不仅仅是火星和月球,而是银河系外更广阔的宇宙。

今天看了“天宫课堂”的第二课,再一次看到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真是让我又激动又兴奋。从小我就是个天文迷,浩瀚的宇宙时常吸引着我。为此我让妈妈买了很多天文方面的书籍,看得不亦乐乎。而上海科技馆和最近网红的天文馆也都留下了我的身影。在“天宫课堂”里,看到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老师在空间站做实验,让我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与奥秘。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水油分离实验,看到那么神奇的实验,我忍不住心里暗暗赞叹,对太空也又更多了一份向往之情。通过这次学习,宇航员们的探索精神深深地鼓舞了我。少年强则国强,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长大之后也能有机会去太空旅行,去探索更多的宇宙奥妙!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8

“天宫课堂”第二课3月23日下午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天宫课堂”第二课,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众所周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航天人不畏艰辛,勇于攀登、奋发图强,他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是一支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的队伍,由此形成了“航天精神”。要想把航天精神传承下去,必须靠广大青少年接好班,因此,“天宫课堂”正是青少年航天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展现航天精神的好平台。

“天宫课堂”通过三位航天员惟妙惟肖的讲解,更能使青少年近距离深入了解航天知识,直观感受到科学的伟大奥妙之处。观看完“天宫课堂”第二课,我受益匪浅,不仅认识到了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对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更加强烈了。“天宫课堂”使我从小树立起了崇高理想,在我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激发了我无尽的探索欲望!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9

“天宫课堂”第一课时,王亚平将一朵与女儿一同制作的纸花放置在水膜上。在水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纸花沿水膜表面慢慢绽放,给很多人留下了一段温暖的回忆。

第二课,水的表面张力再放异彩。叶光富向王亚平手持的两片塑料板表面分别挤上水,随着两板逐渐接近,水在板间连成了一座“桥”。王亚平又慢慢将塑料板的距离拉远,“桥”也没有断开。这便是“液桥现象”。

其实,在地面环境下也可以搭建液桥。我们洗手时将两根湿漉漉的手指贴合,再缓慢分开一小段距离,指间会出现一段小液柱,这就是液桥。不过,由于液体表面张力很弱,在正常的重力环境下,液桥的尺寸通常难以超过几毫米。而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表面张力便能“大显神通”,可以维持大尺寸的液桥不会垮塌。

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介绍,液桥实验利用身边最常见、最普通的水,在微重力环境下展现出奇妙现象,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篇10

3月23日,我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中国航天“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宇航员再次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有趣的一课。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并面向全球直播。这是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他们讲得精彩、讲得成功,备受欢迎。而继第一堂课后,“天宫课堂”第二课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例如,太空“冰雪”实验,演示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天宫课堂”第二课,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天宫课堂”第一课的太空实验我还历历在目:“太空健身”、“细胞培养”、“浮力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宇航员做的一系列关于水的实验,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而“天宫课堂”第二课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离实验,我们都知道,在正常环境下,水油是分离的;但在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了,实验还演示了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的现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210716